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彼得前书相关章:

 

 

彼得前书

 

注释

 

三1-7对家人的态度

作妻子的也要同样顺服,因为古代社会将妇女与仆人一并归类为「次一等人」。基督教却对这两种身分的人士给予尊重,彼得更强调男人和妻子在属灵上是平等的,一同成为后嗣。保罗的劝勉十分有趣:夫妇双方要彼此顺服,妻子要顺服丈夫,而丈夫则要以舍己的爱来爱妻子(弗五21-28)。圣经教导我们,男女二人在婚姻的关系中互补长短。由于男人一般比女人强壮,他们便要运用这方面的长处来(按情理地)取悦他们的妻子。在当时主要依赖丈夫承担家计的社会里,作妻子的要听从丈夫对家庭主要决策的意见,是十分自然的。撒拉愿意跟随亚伯拉罕一同顺服神的呼召,正是这种关系的一个例子。我们今天的责任,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去诠释圣经所定下的准则。许多时候,基督徒妇女嫁给了未信主的丈夫,彼得便强调她们要以学像基督的行为来赢取丈夫信主。彼得接着再劝勉丈夫要以情以理和尊重的态度来待自己的妻子,将婚姻提升至最高的境界。因着他们有共同的信仰,彼此成为祷告的伴侣,再没有任何的误解或不当的行为可以阻碍祷告的果效。这番教训当然适用于基督徒夫妇身上,彼得更生动地描述这样的夫妇是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

第3节这里提到外表的妆饰,并非表示基督徒妇女不应穿着漂亮衣服或选用美容用品。它紧接的名词,其实是要与第2节的态度作出强烈的对比,因为她们过分热衷和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在个人的妆饰上。神宁愿欣赏永不衰残的内在美。

第4节「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的人,是指那些能够容忍别人的要求,自己却不会向人提出要求的人。我们在昔日仰赖神的百姓中也见到一些美好的典范──撒拉、利百加、路得、哈拿──这些妇女在属灵的血统和形象上,都算是撒拉的女儿了。

第6节「称他为主」可能是指创世记十八章12节,那里「丈夫」一字可同时解作「主」或「主人」。

第7节「也要」可能是指前面的二章17节和「务要尊敬众人」的一般性教导,又或是反观妻子的行为表现,劝勉作丈夫的要以彼此相爱和谅解的心作出回应(腓力斯将「按情理」译为「尝试去了解」)。「她比你软弱」可参创世记二章18节和三章16节。

 

三8-12对信徒的态度

彼得结束了他对某些特殊关系的处理与教导,在完结此部分之前,他概括地提到基督徒在行为或反应上的彼此相处之道。这一切都包含在「祝福」这个词里(9节)──祈求神施恩的能力和慈爱临到每一个人身上,甚至在那些打算或确实伤害我们的人身上。基督徒能够有这种表现,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最终将承受神的福气。这里引用了诗篇三十四篇12至16节的应许。基督徒蒙召,是要过诚实无过的正直生活,积极追求与众人和睦,正如旧约时代的信心伟人一样。他们亦抱着相同的出发点,因为神鉴察和祝福这种行为,却向行恶的人变脸。

第8节当我们与基督有相同的心思意念,我们就能够「同心」(参腓二5;西三2)。我们能够对别人的事情感同身受(「体恤」的希腊文意思是「同感」),与他们分享神的爱。这种弟兄姊妹间的爱早在一章22节已经提过,在四章8节亦加以强调:它要成为基督徒相交的特征。「慈怜」为「勇敢无惧」这个古老的希腊文字词赋予了新的基督徒意义。「谦卑」(亦参五5-6)指出要培养这里所描述的品格,秘诀就在于对自己要有真实的评估,对别人则要有高度的关怀。第9节取了二章23节的图画(参照该段经文及路六27-28,二十三34有关耶稣的榜样)。「为此」可能是指所承受的福气,或是指以祝福偿还咒诅的生命。这里所用的字词,让我们想到二章21节,以及引自诗篇三十四篇的经文,表明彼得正强调基督徒以敬虔生活来面对逼迫的理由。愿意如此顺服的基督徒将承受神所预备的福气(参罗八17-18)。我们在来生完全享受到这种福气,但旧约的作者显然想到今生与神同行的福气。神的眼会看顾祂的儿女,保守他们的平安,而祂的耳亦随时愿意垂听和响应他们的祈祷。

第10-12节这里引自诗篇三十四篇12至16节的经文,为了配合上下文的意思,在文法上是经过修改的。按照诗人的原意,「生命」可能是指短暂的人生。彼得则可能将这个字词解作永生的意思(如第7节),尤其是他将原文「有何人喜好存活……得享美福」改写为「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

 

三13至四6在逼迫中为基督而活

自从奉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日趋瓦解,愈来愈少国家会为着信仰的缘故而压逼或监禁基督徒。然而,还有不少极权政府(无论是左倾或右倾),试图采取一些措施去压制传讲基督的言论。即使在现代的西方社会,基督徒也很容易会为着反对社会中某些错误的价值观和标准,而遭受别人的攻击。(本仁约翰在其著作《天路历程》中,描述忠心的基督徒在虚空世界中所遭遇的,便是这种情况。)

 

三13-16

彼得对神的掌权和祂的公义深信不疑,于是引发他提出一个反问:「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接着表示基督徒若热心行义,理应不会带来逼迫。这似乎跟耶稣的提醒(例如太五10-12)、保罗的教训和经历(例如徒十四22),和彼得本人在下一章(四12-19),甚或是本章16和17节的言论并不一致。有鉴于此,我们可能应该将问题的重点放在「害」这个字上(13节)。逼迫有可能临到基督徒身上,但它至终不能构成任何伤害。事实上,这种经历能够带来福气(14节;参一6-9),至于其结果大可交在神的手中(四19),因为祂看顾属于自己的人,也细察施压者的恶行(三12)。因此,彼得劝勉信徒不要惊慌。彻底消除恐惧的积极行动,就是让基督在我们的生命中得回祂应得的特殊地位,成为我们人生的中心。祂要在我们的心中作主。这种对主真诚的敬畏,能够透过我们的正直行为和缜密地构思出来的信仰宣言表达出来,它更能驱除一切次等的恐惧,最终使毁谤我们的人自觉羞愧。

 

三17-22

这几节经文包含了全卷书信最复杂的思路,将它们贯串起来的主要观念就是受苦(参三17和四1)。彼得在装备他的读者面对将来的苦难,而又预期他们会像一般人那样对苦难作出相同的反应──这真是枉费唇舌了!因此,他带领我们重新思想耶稣的受苦,以及苦难促使祂去达致的事情:祂引我们到神面前;祂从死里复活;祂向在监狱里的灵传道(参以下注释);祂成全了洗礼所象征的洁净和救恩;并祂被提升至拥有权柄和荣耀的超凡地位。

苦难绝非毫无意义,事实上,它更是神对基督的旨意,也是祂对信徒的心意。这并非表示信徒要借着死来引领人进到神的面前,但经过苦难而迈向荣耀却是耶稣呼召跟从祂的人所要接受的(例如太十六24-26)。于此,彼得进而提醒我们,神预定无罪的基督所承受的苦难,包含了7个特点:1.它是一次而完全地成就(18节);2.它是处理罪的途径(「为罪」;参罗八3和新国际译本的旁注);3.它是一个义人代替不义的人;4.它是为了引「你」到神的面前(这里所用的希腊文动词prosagō,是一个专门术语,意指引介某人晋见一位在上者);5.它是肉身上的死亡,藉此换取属灵的生命;6.它是向在监狱里的灵传道的机会(参以下的注释);7.它亦令神借着使耶稣复活和升为至高者来证明祂的清白(22节)。

第18节是新约圣经有关代赎的教义中,最精简而又深奥的陈述。耶稣在3方面处理了神人之间关系破裂的问题。

1. 祂为罪献上完全的祭(参来九11-14,十1-10),因此满足了律法的要求。

2.祂为了不义的人承受死亡,因为这是律法加诸罪人身上的刑罚(参罗六23;林后五21)。

3.祂因此除去了罪所带来的障碍,开启了回到神面前的道路(约十四6)。

彼得着力强调基督受苦的价值是成为我们的榜样之后(例如二21),转而平衡他的说法,指出基督所受的苦是如何独特和有效。「义的」暗示祂的受苦是要寻求神对罪的宽恕(满足了神的一切要求),至于「代替」则表明只是代人受罚。祂是那位完全的义人,绝不应为一切该当受死的人去分受死和忍受死亡的痛苦。耶稣在这方面取代了我们的位置,忍受了我们的惩罚。这句话强烈反映出以赛亚书五十三章6节的意思。

「藉这灵」是指圣灵在使耶稣复活一事上的作为。祂的肉体死在十字架上,祂身体上的功能(呼吸和血液循环等)已经停止。祂在灵性上亦经历死亡,因着承担世人的罪而与神分离。从耶稣遭离弃的呼喊中可以表达出这点(太十五34)。但灵性上的死亡并非完全灭绝,当耶稣接受神对罪的审判后,祂的灵便脱离了祂的身体。马可福音十五章37节和其它福音书同类经文的希腊文,都采用了「呼出」祂的灵这个常见却生动的比喻。到了第三天,祂的灵在复活时便又重回祂的身体。新国际译本的旁注指出,我们可以对「按着灵性说,他复活了」作另一种理解,视它指着耶稣的灵在死亡与复活期间的活动。

当作者提到「在监狱里的灵」(19节),他不禁追溯至「挪亚的时候」;挪亚得着救恩的经历,与洗礼有着相当有趣的近似之处。

信徒在接受洗礼时,对神所作出的信心回应,是借着耶稣从死里复活得以成就。彼得如今将两条思路连贯一起。他不单将耶稣的得荣耀视作祂牺牲的结果,更视为是推动人向祂作出信心回应的原因(参以下更详细的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彼得   第三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彼得   基督   的人   信徒   基督徒   丈夫   顺服   妻子   耶稣   圣经   自己的   妆饰   经文   原文   阴间   洗礼   撒拉   这是   方舟   上帝   福音   亚伯拉罕   书简   不信   是指   妇女   生命   敬畏   他们的   谦卑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