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彼得前书第三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彼得前书第三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彼得前书相关章:

 

彼得前书第三章

 

四.如何对待丈夫(3:1-6)

当时有两种人因信主的缘故,地位得以提高,即奴仆与妇女。主在世时对女门徒亦同样重视。并且在教会中,按灵性言,无男女之别(参加3:28;4:6),两者在主面前都是一样的。这种真理不知不觉地由教会而影响于当时的社会;但这种新的平等观念,常陷于另一极端,以致有些奴仆和妇女,忘记他们应有的本份,被当时社会的人看为放任及不安分,引起人对福音的误解与批评。使徒保罗在他的书信中亦常在这方面提醒信徒,并且讨论得更为详细(林前7章;11章;14:34-36;弗5:22-6:9;西3:18-4:1)。信徒在世上的主要任务不是改革社会制度,而是传福音、见证基督。所以在不妨碍信仰及与真道无关的事上,应当尊重公众的传统习惯,以免福音受妨碍。

在本书的受书人中,有些妇女不明白信徒在基督里地位相同的意思,并非就是职责上相同。地位一样并非岗位一样;正如身上的肢体并非都可以发生同样功用,它们乃是各负不同的职责,按照一定的次序,在身体不同的地位上发生作用的。在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上,也是这样;夫妻虽是平等,但照神的安排,在家庭中各有不同的职责。在此教训作妻子的应如何对待丈夫,可分五点:

1.地位(3:1上)

1上 换言之,妻子在家庭中应让丈夫作头(弗5:22-27);这是神照祂的智慧对于家庭所安排的次序。虽然世人常将男女平等的意思误解为男人作甚么女人也作甚么。但摆在世人眼前的事实,仍然是许多适合男人的职业并不适合女人;反之,适合女人的职业并不适于男人。显见按神的创造,男女各有所长,不是人的学说所能改变的。所以神是按照男女天赋才能的不同来安排夫妻的岗位。世界绝大多数(普世界)的家庭都是以丈夫为家主,妻子是辅助丈夫的,并且除了少数例外的情形,丈夫多半比较适合对外,妻子适合对内。这种普遍的相似情形,证明男女天赋才能的分别,乃是形成普遍以丈夫为主的家庭制度之主要原因。

有关夫妻关系的圣经教训应注意:

A.圣经提及夫妻或男女关系时,都是要妻子顺服丈夫,而丈夫则应爱妻子(弗5:22,33;西3:18-19;提前2:11-14;多2:5;林前11:3-16;14:34-35);并以男人为代表概括女人,如:计算家谱、人数,是按男丁计算(民1:2-3;代上1:9;可6:44),书信中的称呼以「弟兄们」为代表。

B.圣经特别注意女人的顺服,可能有历史背景,如亚当是因夏娃失败(创3:1-7;提前2:13-15),亚伯拉罕、雅各、参孙、大卫,亦都因女人失败。可见女人影响男人,比较男人影响女人更多。

C.新约圣经虽然教训作妻子的要顺服丈夫,但不是说作丈夫的可以辖制妻子。

D.圣经中一切顺服的教训,都以顺服神真理为大前提,若违背真理则任何人都可以反抗。

2.责任(3:1下)

1下 本节显示作妻子的对未信主的丈夫,有责任把他「感化过来」「不信从」原文有不肯信从的意思,对待这种丈夫的方法就是用好品行感化他。顺服丈夫,就是感化丈夫好品行之一。

注意:使徒在此特别注意顺服的结果是把丈夫「感化过来」,原文「感化过来」就是「得着」的意思,在林前7:16译作「救」字,也就是得着丈夫归主的意思。圣经不是说妻子的好品行可以把丈夫感化为好人,乃是说因妻子的顺服,可使丈夫受感化而肯来信从基督。

这也是对待一切硬心不信的人的原则。用见证代替辩论,用品行代替劝告。当那些硬心不信的人,不肯听主的真道时,就让他们用眼睛来代替耳朵罢!圣经对于不信主的人并不劝告他们不要看人;反之,乃是劝告信徒应有好行为让不信主的人看见,可归荣耀与神(太5:16)。所以用好品行感化不信者,不仅适用于作妻子的对待未信主的丈夫,亦适用于一切信徒对待周围未信主的人。

3.品行(3:2)

2 1-9节经文论及妻子的品德,除第1节的顺服外尚有:

A.贞洁:对丈夫的爱专一;
B.敬虔:对神有敬畏的心,在属神的事上谨慎小心;
C.服饰朴素:下文更详细讨论;
D.温柔安静:性情方面不暴躁,柔和娴静;
E.效法古圣:仰赖神,度圣洁生活;
F.勇敢行善:不怕丈夫的恐吓而行善。

这些品德,都是模范妻子所应有的,是能使不信主的丈夫被感化过来,归向基督的;另一方面,圣经既注重妻子应「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也说明了作丈夫的不应只爱妻子的美貌,更应爱妻子的美德。

4.装饰(3:3-4)

3-4 A.消极方面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这意思就是不要以外表之奢华、美丽为装饰。奢华的妆饰必耗费大量的金钱,信徒在世上既是寄居的客旅,应为福音而努力,就当省去不必要的浪费,过着崇尚朴素的生活。

B.积极方面

「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神面前是极宝贵的」。这意思就是要注重内在的美德过于外表的华贵。不独是关系生活方面的教训,更是基督徒对于生活的一种观念。信徒应在思想上认识华贵的服饰并无可夸,朴实的生活才是可贵的,然后纔会造成一种崇尚朴素的风气。

圣经对姊妹的服饰显然比较对弟兄留意得多,可见圣经认为姊妹在服饰方面比弟兄需要更多的提醒。但在此所论有关姊妹服饰方面的原则,当然也同样通用于弟兄。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四大要素,所以我们不能将衣饰视为一件小事,而不注意圣经的教训。信徒对外人的见证,既不能忽略生活的要素,当然也不应该忽略衣饰方面的正派了。

综合这两节圣经的意思,可知圣经显然要求姊妹的服饰应倾向于朴素和端正,而不是以吸引人的注意或夸张自己的身份为原则。保罗在提前2:9也劝勉姊妹应以「正派」的衣服为装饰。所谓「正派」就是不妖艳、不新奇,当然也不是说要老旧得古怪,令人作呕,而是说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比较大方、端庄而朴实。

注意:第3节的「不要」及4节的「只要」,显出这里是一种比较性的讲话,而非绝对性的讲法。虽然我们很难定出一项绝对的准则,说明怎样的服饰算为正派,因为时代不断地改变,人的服饰和对服饰的观念也不断改变;但信徒若持守注重属灵内在美过于外貌的原则,总可以在各不同的时代环境中,知道如何选择比较朴实端正的服饰。

真正的美是近于善而能给予人真实的感觉;世人所注重的美却近于邪而只给人虚假的感觉。信徒应以里面的温柔、良善来获取人的喜爱,世人则常凭外表的华丽换取人的尊敬。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使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圣经劝勉信徒应当依循一种注重实际而不注重外貌的原则来生活,按圣经所给我们看见的,穿衣服的目的在于:

A.掩盖身体的羞耻(创3:7;9:20-27)。
B.保持温暖(创3:8)。
C.表明是属神的人(民15:37-39;提前2:9-10)。
D.服从人的一切制度(彼前2:13)。

5.例证(3:5-6)

5-6 「因为」说明基督徒妻子应顺服丈夫,及应以内在美德为妆饰的理由,因古时有信心,被神称许的妇人,都是这样妆饰的。显见这种原则,是任何时代所适用而应效法的。

在此,引证撒拉为例:「撒拉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参创18:12)。犹太人以亚伯拉罕为「父」(即老祖宗),而撒拉则为他们的老祖母(参加4:24-26)。这撒拉称亚伯拉罕为主,亦即尊重她的丈夫,以他为一家之主。按撒拉曾擅自替她的丈夫出主意,以夏甲给他作妾,为她生子立后,结果不但不蒙神的悦纳,且招致家庭纷争与日后长久的痛苦。但经过这一次失败之后,在创世记18章中,撒拉称亚伯拉罕为主,表示她愿意站在妻子的地位上顺服丈夫。彼得引证这件事以劝勉信徒,应效法撒拉的榜样。

「妳们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儿了」。圣经以那些照亚伯拉罕之信心去行的,称他们为亚伯拉罕的子孙(罗4:12),在此则以那些按撒拉之榜样去行的为撒拉的女儿。撒拉为顺服神的旨意而顺服丈夫,与丈夫同心等候神的应许,基督徒妇女也当按相似的原则,作个「仰赖神的圣洁妇人」,而表现出应有的美德来感化丈夫。

「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这行善广泛地指一切善行,但也指以上把丈夫「感化过来」及所表现的种种妻子的美德;并不因丈夫的恐吓,而放弃信仰或不再想感化丈夫;这样的妻子,就是与古时仰赖神的圣洁妇人同一踪迹的。当时可能有些不信主的丈夫本身行为很坏,又威吓妻子,在信仰方面逼迫她们,所以彼得提出这种勉励的话。

五.如何对待妻子(3:7)

上文是告诉作妻子的人应如何对待丈夫,但不是告诉作丈夫的应如何要求妻子善待自己、顺服自己,或给予丈夫辖制妻子的一种借口。在此讨论丈夫应如何对待妻子,也是同一原理。圣经一直要我们留意自己是否已尽了本分,不是留意对方是否尽了他应尽的本分。许多作丈夫的并不爱妻子,却要妻子顺服自己,这是不合理的。

这里论丈夫应如何对待妻子有四要点:

1.按情理(3:7)

7即应合乎人情道理与圣经真理。丈夫常因体力的优越和经济方面的权力而无理地欺负妻子,这是不应当的。

2.按知识(3:7)

7情理又可作「知识」,这意思就是要了解妻子的苦衷;用了解和体谅的态度与妻子相处。许多作丈夫的不了解妻子的困难,或轻视妻子的家务,以为是很容易处理的小事。但基督徒丈夫对待妻子,应按知识了解她们,不但在妻子的工作方面,也应在她的心理和生理方面认识妻子的种种困难,予以体谅和帮助。

3.按爱心(3:7)

7 「因她比你软弱」「软弱」指体质方面,妻子比丈夫软弱,因而需要丈夫更多的体恤与扶助,也就是需要丈夫用爱心相待。本句原文是「软弱的器皿」,表示妻子也是神的器皿,放在家庭中;既称为软弱的器皿,自当格外小心爱护,不可轻率了。

「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即指在神前都一样蒙恩,并无分别。这句话暗示当时信徒多半全家归主,他们对带领家人归主是十分尽力的。

4.按礼貌(3:7)

7 即要敬重妻子,许多基督徒丈夫读圣经时似乎漏了这句话,他们对妻子常常无礼。丈夫之应敬重妻子一如妻子之顺服丈夫。「礼貌」若流入虚伪则无益(礼貌而无诚意就是虚伪,但礼貌本身并非虚伪),但在夫妻的生活中需要适度之礼貌,要互相尊敬,才能长久相处。在此圣经要丈夫敬重妻子,但弗5:33亦叫妻子敬重丈夫;综合来说,圣经认为夫妻相待,应互相敬重。

「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丈夫没有用爱心对待妻子,会使祷告受阻碍,这是被许多人忽略的。祷告之蒙应允,与我们如何待人,有很密切的关系。而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亏负了我们最亲密、熟识的人,但这种亏欠,同样使我们的祷告不蒙应允。

六.如何对待一般弟兄(3:8-12)

这几节可说是以上小分题之总结。特别是第8节说「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显见是对上文的教训作一项结论。在此分四点讨论:

1.要同心相爱(3:8)

8 在此「总而言之……都要……,表示都当尽力放下一切理由,排除一切拦阻,追求与别的肢体同心。这句话并非否认信徒之间不会有意见;反之,它正承认信徒之间是可能发生误会和歧见的,因为事实上,信徒在一个教会中,纵使不是因放纵私欲而彼此冲突,亦会因在真理方面的追求发生不同的见解,而有歧见,或误会……。但无论是甚么原因,「总而言之」不计较任何理由,都应保持在主内的同心,放下独尊的成见,彼此体恤,互相包容(参腓1:15-18;2:5;林前2:16;约3:26-30)。

圣经中常给我们看见教会之同心与否,对福音工作的进展有极大关系(太18:19;徒1:14;2:46;4:24;5:12)。信徒若看重福音工作的利益过于一切,就自然很容易与弟兄姊妹同心兴旺福音了。

2.彼此体恤(3:8)

8 彼此体恤,有同情别人、替人设想、甘愿迁就别人的意思。体恤人的必甘愿自己吃亏,待人有恩。

「体恤」含有较老练、刚强的人,同情较软弱、幼小的人的意思。我们已往的经历,乃是为着体恤现在正经历和我们从前同样苦境的人,却不藉以夸耀自己或轻视别人。

3.相爱如兄弟(3:8)

8信徒彼此的关系,应该是实际的「弟兄」,不仅是一种称呼而已。彼得这句话暗示当时信徒之相爱,已不如弟兄了,所以劝他们要相爱如弟兄那样。可惜今日教会信徒之间,虽有实际的弟兄关系,彼此却像外人一样。

4.存慈怜谦卑的心(3:8)

8 「存慈怜谦卑的心」,就是存着仁慈、怜恤和谦卑的心。对别人应满有恩慈,对自己则应当严厉,同时,也要有怜悯那些比我们软弱的人的心,包括怜悯人灵性和身体两方面的软弱。对人陷于试探或罪恶中的痛苦有所同情,并谦卑地承认自己也可能落在别人的失败中,并不因别人的失败自傲。这种存心是我们与弟兄相处时应有的美德。

注意,圣经不是叫我们对罪恶存慈怜谦卑的心,乃是对犯了罪的人,不要因人的失败,便将他看为没有希望的。因为任何人纵然深陷罪中,若能及时回转,神必立即收纳他们。所以我们不可太轻率地对人放弃希望。

慈怜谦卑的「心」,不是慈怜谦卑的「样子」,像那些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只有外表温柔,而内心却充满了恶毒。我们应像主耶稣那样,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30)。

5.要有爱仇敌和饶恕的心(3:9)

9 本节注重对外人,其原则适用于对弟兄。不用憎恨来报复恶待自己的人,这是信徒与世人最大的分别。这种饶恕与爱仇敌的生命表现,可分为二步:在消极方面饶恕敌人──「不以恶报恶……,积极方面是爱仇敌──「倒要祝福……

主耶稣和使徒都留下这样的榜样和教训(参太5:43;路23:34;徒7:60;林前4:12)。

「为此蒙召」,本句指上文,亦可指下文(参2:21)。指上文即为义受逼迫、为彼此体恤、存慈怜谦卑的心待人、为受辱骂时反倒祝福……而蒙召。主选召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活出这样的见证来。但同时本句亦指下文,即为使我们「承受福气」而召我们。我们如何得以蒙神选召来承受福气?都是因祂的慈爱和饶恕。所以我们也应当饶恕弟兄,存慈怜相爱的心,一同享受神所赐的福。因为神召我们,不但要我们与祂和好,也要我们带领许多人与祂和好,要我们与一切弟兄和睦相处。

6.引证(3:10-12)

10-12 在此彼得引证旧约圣经诗34:12-16的话,作为他劝勉信徒的根据,但不是逐字引用,乃是照他所领悟的意思再表达出来。这几节指出我们若要承受神召我们来得之福,就要:

A.禁止舌头不出恶言

言为心声,舌头不出恶言是表示内心良善。口中常出恶言,使听见的人刺心难过,表示讲话的人的心,并未让圣灵掌权,让基督的和平在他的灵命中居住。但我们「若爱生命,愿享美福」,就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B.离开行善

「离」原文有避开之意,在罗16:17译作「躲避」「离恶」是消极方面避开罪恶。信徒若想不被罪恶缠累,就不要去接近罪恶。人若与试探接近则难免不陷于试探,所以信徒当避开试探,不给魔鬼留地步。

但以上只是消极的方面,积极方面还要行善。这行善直接指上文的与弟兄相爱和睦,不以恶报恶。注意:本大段中几乎每一个小分段都提到「行善」(2:15,20;3:6),而所谓「行善」的直接意思,就是指在各种岗位上所表现的基督徒美德。而这一切的「行善」也都是行神的旨意。

C.寻求和睦一心追赶

寻求和睦并非十分容易的事,不但要寻求,且要一心追赶;换言之,要专心、付代价地追赶。按来12:14亦劝勉信徒追求和睦,并要追求圣洁。这些经文都表示圣经认为信徒相处,是可能发生磨擦或误解的;而追赶和睦的意思,便包含了设法消除误解,牺牲自己的利益、用爱心挽回弟兄,甚至付出重大代价……等。

如此离恶行善追求和睦的人,虽然在人眼前或似吃亏,但在神面前却不吃亏;「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3:12)。这对于一个愿意追求和睦、甘愿吃亏、用诚实对待人、肯舍弃自己的人是一种很大的安慰。我们只凭人这方面来看,以上「不以恶报恶……倒要祝福……嘴唇不说诡诈的话……这种待人原则,在这样的世代诚然是吃亏的,但我们却并不是单凭人的力量生活,我们在可见的人之外,还有一位「看顾义人」的主。当我们「离恶行善」依循圣经的原则行事待人时,主的眼会看顾我们,比较我们凭自己的血气以恶报恶更强得多。

反之,我们若不照圣经的原则待人,而凭肉体的报复待人,就等于把自己摒于主的看顾之外了。因为主的眼目是看顾义人的,我们不能行恶人所行的,却想得义人所得的看顾。

「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主的眼看顾,是由主那方面主动的;主的耳垂听,是我们这方面主动的。纵或主的眼的看顾未能使我们有满足的安全感;我们还可以借着祈祷,将我们仍不放心的事告诉祂、提醒祂……。所以主耶稣的眼和祂的耳,乃是我们离恶行善的最大力量和安慰,我们能否「承受福气」和我们的祈祷能否蒙主的垂听,关系十分重大;但我们的祈祷能否蒙神垂听,却与我们是否依以上的原则待人有密切关系。

问题讨论

信徒要怎样禁戒肉体和私欲?为甚么要禁戒?

信徒要怎样应付外人的毁谤?

信徒要怎样顺服政府?

仆人该怎样对待主人?为甚么彼得说「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试按基督受苦的榜样列出教训,说明:

1.信徒为甚么要为主受苦?
2.该怎样为主受苦?

分析2:24-25,并解释「你们便得了医治」的意义。

你对于圣经说妻子要顺服丈夫的观点如何?

丈夫该怎样对待妻子?

妇女该有怎样的服装?

信徒要怎样对待教内弟兄?

第四段 胜过迫害的方法(3:13-4:19)

彼得在教训信徒各方面应尽的本分后,便开始指导信徒如何胜过各种苦难。本书相当重视信徒如何胜过苦难的信息。上文第1章;2章已有提及,本段则加以详细的讨论。

一.应有的认识(3:13-14)

1.行义能使人慑服(3:13)

13 行善指行神所善悦的事。许多时候,我们为自己所喜悦的事热心很容易,但为神所喜悦的事热心却提不起劲。若我们「热心行善」,有谁害我们?这是按一般情形来说,多半的人都不会害行善的人。这句话表示行善的人有一种看不见的权威,能使人慑服在他的权威之下。一个人是行善抑行恶,伪善抑真善,人们的良心是明白的;即使那些按外表随从多数人来反对行善者的人,在他们的良心中,仍然知道谁是真正行善的。

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信徒若热心行善-行神所喜悦的事,有谁能加害神所看顾的人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8:31)因为行神所喜悦的事,就等于站在神一边让神来帮助我们。人纵或能杀我们的身体,却不能杀我们的灵魂(太10:28);更不能夺去我们应得的赏赐(太5:11-12)。所以人的逼害不能使我们受损失,倒能使我们在属灵方面大有增益。

2.行义受苦是有福的(3:14)

14 本节的教训与主耶稣在八福中所论为义受逼迫的教训十分相似(太5:10-12)。我们每逢受苦时应先问自己是否为义而受苦,或只有若干成分是为义而其余的则是自己招来的?往往我们所受的苦多过神所给我们的,而那些多受的苦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软弱所添上的。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这句话是根据上节「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退一步来说,纵使热心行善仍有人来加害,「也是有福的」。因为虽然肉身方面受到损害,但在永世中却必得着主的赏赐。

「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这是根据赛8:12-13的话劝勉信徒。既然是为义受害,当然不必怕人,因为人的逼害至多不过使我们今生受亏损,但是主的话使我们知道,今世为主所受的损失,将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获(参罗8:18;林后4:17;路18:29-30;提后2:12-13;启2:10)。

二.应有的准备(3:15-17)

15 「只要」,这两个字暗示除了我们所作的之外,其余的事神就会为我们负责。使徒似乎将苦难分为两半,我们所要负责的那一半就是「心里尊主基督为圣」,而其余的事,神就会负责为我们担当一切、管理一切了。

「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意即让基督在我们心中实际作主,居首要地位,不可随便侵犯祂,或使祂在我们心中受委屈。我们心中常因基督的圣洁、忌邪、荣耀……而发生一种尊崇、敬畏、不敢随己意行事的心。本句解明「敬畏神」的意义,与上节「不要怕人」相对,敬畏神使我们在人前不放肆、傲慢;怕人则使我们在神的事上软弱,对人的恶势力胆怯,不敢前进。信徒应当自省;我们心中是否尊主为圣?基督在我们心中是否遭受无礼的对待,或是享受尊崇与敬拜?

「有人问」,是假定的话,暗示信徒美好的生活见证,是会引起外人发问的。信徒过着敬虔、尊主为圣的生活;或是在苦难中满有喜乐,受人恐吓而不惧怕,被人咒骂反而祝福时;这种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会引起那些围绕着我们的人来发问,究竟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是甚么,我们怎样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法则。正如施洗约翰、主耶稣和使徒们,也都引起当时的人来向他们查问(约1:19-23;6:28-30;8:25;徒4:7)。这都说明,信徒应以将来的盼望作为生活的「缘由」,并把这种盼望应用在实际的敬虔生活中。

「就要常作准备」,信徒应随时准备,一有机会就高举基督和「救恩的杯」,将主的恩典向人讲述。当人因我们敬虔的生活而感到希奇时,就更当心趁机会传讲福音的大能,却不可宣传自己。

本句与西3:16「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的意思相似。但与太\cs310:19;可13:11;路12:11-12等处,主耶稣教训门徒不要「思虑」怎样回答的意义却不同。那里是教训门徒在患难急迫时不必忧虑如何申辩,而在此乃是指信徒经常应有的准备。就是经常将自己信仰的根据、福音的能力告诉人,以开解人的误会,引人归向基督。

「用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除了应常有准备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态度来回答人的问题。敬虔的生活既使人受感动而来问道,信徒就应当善用这种机会。纵使人的态度是十分无礼而傲慢,也要存一种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人,因我们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在人前争荣誉或胜利,而是要使主道传开,被人接受。

「温柔」,是一种谦卑、柔和的态度,不因自己有好见证而轻视别人。这种态度使人易于接近,又使圣灵易于动工。

「敬畏」,是对神方面,不敢窃取神荣。在人们看见自己的敬虔生活而追问「缘由」时,要将一切荣耀归神,承认一切表现都是出于神的恩典。

16 15,16节中有三种心:

1.尊主基督为圣的心;
2.温柔敬畏的心;
3.无愧的良心。

这三种心,使我们在各种患难中,可以坦然无惧。

「无亏的良心」是我们可以刚强壮胆的原因。信徒在世最重要的不是求在人前不会受反对,乃是求在神有无亏的良心,这就是我们的安慰和快乐。

三.应效法的榜样(3:18-22)

从18节开始,使徒引证基督受苦为例证,以劝勉信徒胜过苦难。上文2:22-25已引用过类似的榜样,但上例注重基督之被钉十架受苦,是作我们的榜样,而本处所注重的乃是主的受死与复活的胜利,以鼓励信徒为主受苦。

1.耶稣基督的代替(3:18)

18 本节包括救恩的重要原理,和基督教的最大特色,就是「代替」。兹分点解释如下:

A.谁「代替」了我们?

基督,神的儿子代替了我们受苦。「因基督……「因」字表示是解释上文的,说明何以信徒「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因为基督也曾这样「行善」而受苦。基督虽是无罪的,但他仍为神的旨意而受苦;何况我们原本是有罪的,我们受苦原属该当的,这样就更无可怨叹了!

B.基督甚么时候「代替」我们?

「基督也曾……受苦」,这是我们的安慰。因祂既曾凡事受试探而没有犯罪,其结果使祂可以在凡事上体恤我们的软弱。我所受的贫穷、羞辱、孤单……以及种种身心的痛苦,祂都也曾为我们受过(参来4:15-16)。

「也曾……说明基督曾先为我们受苦,所以我们现今为祂受苦是理所当然的。糇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世人既然曾这样恶待基督,何况祂的门徒?许多信徒在受苦中会问:「为甚么主允许我们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圣经的答复就是「基督也曾……受苦」

C.基督怎样「代替」我们?

「一次」,说明基督受苦的果效是完全的。无论甚么事,我们若作了一次还要再作,就证明所作的还未完全,正如世上各种宗教和人的救法,都是不能「一次」除罪的。连旧约的犹太教在内,牛羊的血也是不能一次献上就使献祭的人成为完全的(来10:1-4)。但基督只一次献上自己,就使信祂的人得以称义,显见祂这一次所付出的赎价,已经足以清偿我们一切的罪债(罗6:9;来10:10-14)。

D.「代替」我们甚么?

「为罪受苦」圣经小字「受苦有古卷作受死」,但不论「受苦」「受死」都是指主被钉十字架的事。总之,本句说明罪是必须受刑罚的,基督为罪受苦,就是为解决人类罪刑的问题而受苦的意思。圣经告诉我们,罪的各种恶果基督都为我们代替了:

1. 罪是一种苦,基督为我们受苦(彼前3:18)。
2. 罪是一种重担,基督为我们担当(彼前2:24)。
3. 罪是一种亏欠,基督为我们偿付(罗3:23-26;6:23)。
4. 罪是一种病,基督为我们医治(彼前2:24下;太9:12-13)。
5. 罪是一种捆绑,基督使我们自由(徒8:23;加5:13)。
6. 罪是一种咒诅,基督为我们受了咒诅(加3:13)。

E.基督如何能「代替」我们?

「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义的」就是主耶稣,祂是那「义者」,所以祂能代替我们,并且祂既是义者而为我们受苦,祂的受苦就大有价值了。照样今日信徒若因行善而受苦,也是神所看为大有价值的。

圣经中有许多经文证明主耶稣乃是「义者」

1. 主自己向人见证(约8:46)。
2. 彼拉多向人见证(太27:24-26)。
3. 犹太人向人见证(太26:59-60)。
4. 彼拉多夫人向人见证(太27:19)。
5. 十架旁强盗向人见证(路23:41-42)。
6. 犹大向人见证(太27:3-9)。
7. 百夫长向人见证(太27:54)。
8. 神自己向人见证(太27:51-53;28:5-6;徒2:36)。
9. 众使徒向人见证(徒7:52;林后5:21)。

这些经文说明了为甚么只有基督能代替我们担当罪恶,因为只有祂是「义者」

F.基督「代替」的重要

「代替」是福音最大的特点。

「代替」说明了基督为罪受苦的义意。祂若仅为某种主义而牺牲,不过有伟大的精神而已,对于拯救世人脱离罪恶深渊,却亳无贡献;但祂是代替我们的不义而受苦,这「代替」就成为救恩的根基。

当我们背负重担,力不能胜时,就会领略「代替」的宝贵了。若有人能代替我们担负我们自己担不起的担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安慰。而耶稣基督就是「代替」了我们不义的罪担的救赎主,使我们在神面前可以站立得住。

「代替」不独是救恩的重要原则,也是已经得救的信徒奔走灵程的力量;我们不论在痛苦、疾病、贫穷、或患难……中,都不要忘记主耶稣乃「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参诗68:19;太11:29-30)。

G.基督「代替」的目的

「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这是祂为我们受苦的目的与结果,使我们这些从前远离神的人,现今得以亲近神。人若要见今世的君主大官,尚且不能贸然擅自去求见,必须有引见的人;这样,一个满身罪恶的人,如何能见神?就是凭基督的引见。而祂能引我们到神面前的根据,就是祂曾为我们受死,代替了我们的不义;所以凡靠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祂不但自己是义的,也使那些靠祂的人成为义。

「引……表示祂曾经走过我们所要走的路,祂已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又在前面引领我们走这条路,为我们解决走这条路的一切疑难。我们这些被引导的人,对于引导我们的主最重要的本分,是全心信赖祂、跟隋祂。

「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在此「按着灵性」原文是to(i)pneumati即by The Spirit「藉那灵」(指圣灵)的意思。下节第一句「祂藉这灵」原文是enho{(i)即in which「在那灵里」。所以这「按着灵性」绝非表示基督只不过灵性复活,而没有身体复活。

何以基督能引我们到神面前?因祂不但按肉身说为我们死了,且由圣灵而复活了(罗1:4),「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4:25)。注意,彼得在此引证基督受苦的例证,是要勉励信徒受苦,说明基督虽然为我们受苦而被「治死」,但却由圣灵所复活,不但不是一种可怜的结局,反倒成就了神奇妙的拯救,显明是神的爱子。照样信徒若为主受苦,纵使受死,也不过是肉身的死而已。这肉身的死,不但不是我们痛苦的终局,反倒引我们进入更美好的属灵境界中活着,并且使我们获得身体复活的美好盼望,因为没有死就不能有复活。

2.挪亚方舟与洪水的表明(3:19-22)

从19-21节所论似乎与上文题目不连贯,其实并不离题;因为这几节所论是由18节末句引出的。彼得既在18节末句讲及基督之死而复活,便以挪亚时的洪水与洗礼为比较,略为解释信徒的死而复活之道。因洪水与洗礼可以表明信徒灵性的死而复活,为将来身体复活之缩影。并且这几节的解释足以证明,基督的复活是我们将来复活的盼望。

所以本段记载的主要意思,完全不是要讨论基督曾否下阴间的问题,它不过是被附带提起的,而且十分简单。现今神学家对这问题的解释颇有争论,但事实上这种争论不会得到绝对性之正确而完满的答复,因为圣经并未要讨论这个问题,也未供给足够作决定性结论的资料。所以我们对这种问题,不可作太主观而绝对的结论,只可说某种解释为比较正确(参申29:29)。

19 「祂藉这灵」,上文己经讲过原文在此没有「灵」字,仅是「在这里面」,英文圣经译作inwhich,就是在上节那使祂从死里复活的灵里的意思。

「曾去传道」,就是借着那使祂从死里复活的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中的灵听。换言之,此句主要意思在于说明,祂曾藉以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中之灵听的「灵」,和那使祂从死死里复活的「灵」是同一个灵。

亦有解经者认为上节的「按着灵性说」,应译为「在灵性里」,这就是说,上节的「灵性」是指一种灵性的状态,而不是指圣灵,这对于我们以上的解释并无妨碍。因为本节中的「这」既是inwhich的意思,指上节的「灵性」,则基督在灵性的状态中「曾去传道……和藉这灵「曾去传道……并无冲突之处。

「传道」可作「宣告」,中文新旧库译本译作「宣传」

「监狱里的灵」之灵字是多数式的,即那些已经在监狱中的诸灵。但这「监狱」是甚么地方?按原文phulake(i)是一种拘禁的地方,绝非如天主教所讲的炼狱。该字亦与太\cs314:1;25:36;徒5:19,22;8:3;12:5等处经文所提及的「监」同字,所以在此译作监狱不能说不合。不过这里完全未提这监狱的情形如何,它是否像阴间或黑暗哀哭之所,我们无从知道。但按下节说这些在监狱的诸灵乃是「不信从的人」,这些人在未正式进入「火湖」之前(启20:14),是在有火烧的阴间中的(路16:19-31)。有解经者推想这里可能是一个临时拘禁灭亡之灵的所在(参彼后2:4;犹6;启20:7)。

20 本节紧接着解释那些在监狱中的诸灵是甚么灵,就是挪亚时代的不信者。

挪亚的时代是一个普遍作恶背判神的时代。那时代的不信者,当彼得写这书信时,已经是在监狱里的灵。在此略提教会中对于基督曾否下阴间的两派主张:

A.主张基督曾在阴间

主张基督曾在阴间的人,认为基督死后三日未复活之前曾到过阴间,而这里19节就是基督曾下阴间的明显证据。至于基督到阴间工作,主张基督下阴间的人又有几种不同见解。

1. 认为是对挪亚时代的人宣告救恩成功。但何以主耶稣需要在死后特别向这班人宣告救恩成功?而这种「宣告」的目的是否要使他们再有机会悔改,抑或仅仅宣告而已?那些人既已听过挪亚所传的义道(彼后2:5),何以到了监狱中还要再听?这派主张对于这一类的问题难于答复,以获得有力的圣经根据的支持。

或以为向那些人宣告救恩成功,并非为赦罪乃为定罪,这和救恩的本质相背,因救恩从不以定罪为目的而宣传的。(虽然不信者将因不信而定罪。)并且,按路16:19-31及约3:18的记载,不信者「罪已经定了」,他们等候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只是等候一种律法上的程序,而进入火湖而已。所以这种宣告,不论是否为定罪,都是多余的。

2. 认为不只对挪亚时代的不信者,亦包括旧约的信徒。根据撒上28:8-9;路16:19-31的记载可知善恶人均在阴间,中间隔着深渊。主耶稣到阴间不仅对不信者宣告定罪,亦对旧约信徒宣告救恩成功,并且将旧约信徒带到乐园(或说将善人从阴间移至天上)。这种解释等于补充第一种见解。但这种解释的难题是:太多的附会与想象而缺乏圣经根据。例如所引的撒上28:8-9;路16:19-31并未足以断定旧约信徒是在一个不受苦的阴间(或快乐的阴间)。因撒母耳之从阴间上来是扫罗用交鬼的法术所召来的,是否真撒母耳仍成问题,而路加福音并未说拉撒路和亚伯拉罕在阴间。况且按照经文汇编所记,细查圣经中用「阴间」一字,从未用作代表一个快乐的所在。

又如:怎么知道主耶稣是在死后到阴间去将旧约信徒带到乐园?或将阴间搬上天上成为乐园?这些都是难有可靠根据的。按主耶稣尚在世上时,曾有摩西和以利亞在荣光中与祂谈话。以利亞乃是被神接取升天的,以诺是有信心的人,因与神同行而被神取去,与神同在;这些人在希伯来书11章中都同被列为信心伟人,他们死后理当是在同一个地方,而他们所在的方不可能是阴间。

3. 认为耶稣下阴间是对那些堕落的天使,就是挪亚时代那些「神的儿子们」(创6:2-4),宣告福音。他们是堕落的天使与人结合。所以这里19节「监狱里的灵」不是指普通人的灵魂,乃是指这些天使(犹6;彼后2:4)。这种解释必须先肯定创6:2的「神的儿子们」是指堕落的天使。但创\cs36:2的「神的儿子们」是否指堕落的天使,仍是神学家争论中的问题。因为主耶稣曾明言天上的使者不嫁不娶,并且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太22:29-30;约3:6),灵不能与肉身结合,而生出属血气的人。

况且,纵使这些监狱中的灵确就是堕落的天使,何以基督要向他们宣告救恩成功?因为神并不为天使豫备救恩(参来2:16)。所以若凭彼后2:4;犹6的话便肯定彼前3:19「监狱里的灵」是堕落的天使,是不很妥当的。

B.主张耶稣没有下阴间

主张耶稣没有下阴间的人认为:这里根本没有提到主耶稣下过阴间。因19节的「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并非指基督死后才去;使徒乃是追述基督尚在灵性的状态中(未道成肉身前的时代),曾藉那现今使祂从死里复活的灵,传道给挪亚时代的不信者听,而那些不信者,在彼得写这书信时已经是「监狱里的灵」

这种解释的弱点是19节的「曾去传道……虽然指过去的事,但并非绝对地只可以解作指过去的挪亚时代──远古的时代,它也可以被解释为主耶稣死后的过去(即按当时受书人而论是不久的过去)。但这种解释的长处颇多:

1. 这种解释不必加上许多附会与推测。

2. 20节的话──「就是那从前在挪亚豫备方舟……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可以作为理由,证明19节的「曾去传道……」是在挪亚时代曾去传道。

3. 与上下文的意思连贯:上文是劝勉信徒为主受苦,在此彼得用挪亚一家的人与当时代的不信者作一种比较,说明挪亚如何在当时代忍耐传道,而全家得救,成为新世界的主人;照样当时的受书人也应当为主忍耐,因为那逼害他们的犹太人必像挪亚时代的不信者一样,受到应得的报应。

这种解释比较妥当而完满。照样这解释,显示使徒在这里所讲的,都是受书人所熟识的旧约历史,而不是一些他们从未知道的新事。但若这里是指基督下阴间,就不会是当时信徒所熟知的,使徒不致那么简单而突然地提起一件他们从不知道的事为例证。

总之,不论基督是否曾下阴间,这个问题,是不能以这里简单的记载为根据的。因使徒只不过在引用历史中的一个实例,向受书人解明基督既曾在旧约时代藉祂的灵向当时代的人工作,照样祂也必在这时代藉祂的灵作工而已!

「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借着水得救」即借着方舟经过洪水而得救。

「只有八个人」,即挪亚一家八口。这句话表示挪亚经过一二零年的传道,所得的果效何等微小,可见其工作之艰苦;但他的工作却有极大的价值,因为这八个人就是一个新世代的创始人。

彼得提这件事,是要使信徒领悟到那忠心遵行神旨意的古代信心伟人,也同样会遭当时人的反对。挪亚虽然为后世的信徒所敬重,却不为当时代的人所欢迎。

21 本节论及洗礼有两方面:

A.洗礼所表明的意义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注意在此不是洗礼拯救我们,乃是「基督复活」拯救我们,但「洗礼」郥表明这死而复活的拯救。

使徒将新约信徒之洗礼与旧约挪亚时代的洪水相提并论,说明洪水如何对不信者是一个审判,对挪亚一家人是一个拯救;洗礼所表明之死而复活的福音亦同样对不信者是一项审判,对信徒是一项拯救。

另一方面,洪水表明一切在方舟外的旧造都毁灭了,一切在方舟内的,都得以开始新生,洗礼亦同样表明一切在亚当里的旧造都已经与主同死,一切在基督里的新造都因与主同复活而开始新生了。

B.洗礼的功效

……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这下节解明上半所讲的洗礼,只是一种「表明」,并不能除罪。洪水如何不能洗去挪亚心中的罪,洗礼亦不能洗除信徒心中的污秽。所以洗礼的功效只在乎「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因为主耶稣也曾这样尽诸般的义(太3:13-17),又吩咐门徒如此行(太28:19-20),这样我们理当照主吩咐,在人的面前表示我们信仰的抉择。

「无亏的良心」包括信徒在信仰礼仪方面的遵从;虽然它们不是最重要的事,但会使我们在良心上感到有亏欠,为求良心的「无亏」,信徒亦当遵从一些外表方面的礼仪。

22 本节的讲论回复到18节的题目上,18节论到主耶稣受苦的结果,将我们引到神面前。在此则指明,引导我们的主耶稣自己已经进到神的

「天堂」指神所在之处,原文无「堂」字,加上「堂」字是按中文方面的习惯,比较顺口,新旧库译本只译作「天」。其实「天堂」更清楚显出那不是一个普通的天空,乃是神所在之处。但也有解经者厌恶「天堂」有佛教的背景,而不想加上「堂」字。总之,不论是「天堂」「天」,这里所指的就是神所在之处,因下句明说:……在神的右边」

「右边」,表示其尊荣(参王上2:19;诗20:6;太20:21)。圣经中亦曾多次提及主是在神右边(徒7:56;罗8:34;弗1:20;西3:1;来1:3;8:1;10:11-12……)。

「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祂」。本节与主在太28:18-20的话互相映照。基督既已得着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所以门徒就应当去使万民来作祂的门徒,就当勇敢无惧地为祂的旨意而受苦了。―― 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彼得前书第三章

 

【彼前三1「…他们虽然不听道(话),还可以不用道(话),而因妻子的品行被得过来(被感化过来)」(新译)。信道是从听道而来,但不听道的人也可以有办法,就是用品行去获得他。所以人信主有两个办法:传道与品行。『被感化过』原是被得过来,是获利的意思;妻子出的代价是品行、温柔,但是得过来的是生命,因此是获利的事情。―─ 牛述光

 

【彼前三2「看见,」或译注意的看,凡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的,他的行为都该引人注目。因为品行的影响是大过言语的。―─ 牛述光

 

【彼前三3「穿美衣,」原文是穿时髦的衣服。―─ 牛述光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装饰。』『辫头发』这一个字,在原文里是指着把头发作出许多花样来。『戴金饰』就是戴首饰,我们基督徒也不能作。『穿美衣』恐怕与许多颜色有关系,样式也有关系。―― 倪柝声

 

【彼前三3~5圣经里有许多处说『圣洁的人』Holy Man,好像全部圣经只有这一个地方说『圣洁的妇人』。圣洁的妇人,不应该在衣服、外表上讲究。一个女人穿得非常好看,但是脾气像一只狮子一样,倒不如不穿好看的衣服。如果一个女人又温柔,又顺服,你看见这是很好看的妆饰。── 倪柝声

 

【彼前三4『安静的灵』,不生是非,不起风波,不摸不相干的事,不干豫别人,不被激动而参与过问,卷入漩涡。

 

【彼前三6妇女是温柔的,但柔中有刚,就是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 牛述光

 

【彼前三622;自动的顺服与被动的顺服】『听从』(6节)一词原文为hupakouo,由hupo(在下)和akouo(听)二字合成,原意为情感的顺服,亦可称为『自动的顺服』,如妻对夫,子女对父母,仆人对主人的顺服,均可用此字。

『服从』(22节)一词原文为hupotasso,由hupo(在下)和tasso(指定)二字合成,意即指定在下之人必须如此作,这字后来转变成军队用字,指『制服仇敌』、『政府管辖百姓』、『军官使士兵绝对服从』等。可称为『被动的顺服』。门徒向主耶稣报告,他们曾制服了鬼魔(路十17)。保罗说:在上有权的,人人当顺服他(罗十三1),便是这个『被动的顺服』。

基督徒与主耶稣有爱的关系,很自然地会『自动的顺服祂』,但在其它的关系上,我们是祂的百姓,是祂的士兵,也应绝对服从祂的命令与指挥,正如祂也『服从』万物之主一样(林前十五27)。

顺服能产生更多的爱,顺服可使我们蒙更大的恩惠。―― 苏佐扬《原文解经》

 

【彼前三7『丈夫…要按知识和妻子同住;…要敬重她。』按知识,就是凭理智,照事理,而不感情用事。作丈夫的人,该一面体贴妻子的软弱,照各方面的实情,照顾她,对待她;一面又敬重妻子,不可因妻子是软弱的,而轻看她。

『妻子…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彼得在这里说,妻子乃是一同承受恩典的器皿。换句话说,神喜欢夫妻一同来事奉祂。不只是一个人受恩,乃是两个人共同受恩。―― 倪柝声

 

【彼前三8「同心,」心有知、情、意三部,本处的心是意的部分,所以可译同意、同志。「体恤,相爱如弟兄」都是情的方面;「有存慈怜、谦卑的心」谦卑这词是当时的哲学家们不肯把它当一个德行的名字,用只有新约采用了,意思是要我们看别人比自己强。―─ 牛述光

 

【彼前三9~12有一种的话,是基督徒不能出口的,就是恶言。甚么叫作恶言呢?就是辱骂的话、咒诅的话。神的儿女不能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许多人都是说:他这样说,所以我也这样说。人是问谁先说谁后说,但主乃是问你说了没有。不是谁先说谁后说的问题,乃是我们有没有说的问题。我们要约束自己的脾气,才能约束自己的话语。不然的话,有许多的恶言就要说出去。神的儿女稍微不小心,连辱骂的话也会说的。我们如果说出辱骂的话来,既不荣耀神,也叫自己得不着神的祝福。── 倪柝声

 

【彼前三11~13;行善与效法善】这里两次题到『行善』,一个是『离恶行善』,一个是『热心行善』,但在原文是不同意义的。

『善』字,原文是agathos,这里的两个善字都是一样的,不过『热心行善』一词,原文为mimetes,保罗在林前四16所说:『求你们效法我』,和弗五1所说『你们该效法神』的『效法』一词,原文便是这个字。

『善的效法者』是甚么意思呢?即:(1)效法别人的善行;(2)作善行的门徒;(3)试试看日行一善。这个人必须先有『离恶行善』的经验,才能再进一步作『善的效法者』。

『离恶』一词的『离』字,原文是ekklino,其字尾klino意即『斜卧』,前缀为ek(出来),意为『从斜卧之处出来』,许多人『斜卧』在罪恶中,基督徒应从那些罪恶的习惯与嗜好中出来,同时学习行善。作一位『善的门徒』,不再作『恶的依恋者』。

每位基督徒都应『日行一善』,但还有不少从前与罪恶有关的习惯与嗜好,缠绕着我们,使我们无法『效法主』。求主用圣灵的大能帮助我们,跟着先圣前贤的脚踪往前行,努力面前,忘记背后。努力行善的门徒可以享受神所赐许多属灵的特权。―― 苏佐扬《原文解经》

 

【彼前三14「不要怕人的威吓,」原文是不要怕人所怕的;人怕甚么,人就拿甚么来威吓基督徒。他们怕死,以为基督徒也怕死,所以就以死来威吓基督徒,其实基督徒是不怕死的。―─ 牛述光

 

【彼前三15「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

许多基督徒没有经历圣灵的能力,乃因着他们缺乏了敬畏祂的心。他们所以缺少敬畏,乃是因着他们的眼睛尚未被开启,因而没有看见圣灵内住同在的严肃事实。圣灵住在信徒的里面,这是一件无可争辩的事实,但他们却没有看见。为什么有些神的儿女是过着得胜的生活,但另有些却经常在失败的情况中?这个差别,不在于有没有圣灵的同在(因为每一位神的儿女,都有圣灵住在他里面),乃在于有些信徒认识圣灵内住的同在,而有些信徒却没有这种认识。为此其结果是:有者乃清楚认识他们的生命是属于神的,而有者却仍然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要我们看见了自己的心是神居住的所在,就会有革命性的巨变。――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心里尊主基督为圣,」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要在你们里面尊基督为圣,像尊祂为主一样。── 倪柝声

 

【彼前三18「复活了,」原文有振兴、活泼有能力、能使别人活的意思,与一般用的复活不同。―─ 牛述光

 

【彼前三19「传道,」原是『传报』,没有道字,大致主是在阴间夸胜。―─ 牛述光

 

监狱里的灵(彼前三19)

问: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他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和四章六节:「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如何解释?

答:欲明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和四章六节,当知创世记第六章之「神子」是谁。

神子是天使,因为:(一)全旧约用神子,只有数次(約伯记,但以理书),除本处未明言外,其他都是指天使或超凡者说的。(二)有的弟兄以神子为塞特之裔,女子是该隐之裔;若是这样,那有该隐生的都是女,塞特生的都是男之理?(三)塞特逃不出第二节「人」之一字。(四)「神子」是与「人」相对;则他们不是人可知。(五)若谓第二节之「人」是该隐之裔,则第一节之「人」,亦将作是解乎?(六)原文(英译亦然在第三节的「人既」之下,有「也」字。「也」字说明属血气者,不只人而已。人「也」属乎血气,则可知已有不是人者,已先属乎血气了。

更有弟兄以为天使无男女之分,不嫁不娶。殊不知(一)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节并不明说天使是无男女之分的。但他经究无明文,故其有男女性分别与否,究不能定论。即云其无;经中岂不常以「他」(非她)为代名词称天使么?此证明他最少也是偏于男性的;则娶世人女,无难了。并且天使无体,他必须借体于人,故更无难处。(二)主耶稣在马太福音二十二章三十节,如果只说天使不嫁不娶,则以神子为天使,尚是难些;然而祂岂不是说「天上的使者」么?意即谨守本位不敢离开的(犹6),才是不嫁不娶的,其他则否。并且许多古卷,都有「属神」字样加在「天上」之后。此更指明,不属神的,则非如此。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本题。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及四章三节,并不是教训死后人尚有第二次悔改机会。人非现今得救,就是永不得救。三章十九节的「监狱里的灵」,并不是人。「灵」字在经文中,并不单用以指人。灵的用法只有二:(一)邪鬼;(二)人灵。此处是两下兼用的,这些灵是在挪亚时不信从的(原文无人字)。所以我们的断案是:这些灵,是犯罪的天使。他们离开本位,来往世界,与人联婚。不信从神,被洪水除灭,灵下他他拉,等候审判。(彼后二4~5节所见证的,真是与我们所解的相合。地狱译错,希腊文他他拉是指地中极深的所在。)他他拉就是本处的「监狱」。主耶稣死了,祂的灵就下他他拉去传福音,给这些天使讲解(19节)。这些天使是照人的样子而犯罪。人得罪神,有主耶稣的救赎。所以,他们既像人(取人体,娶人女),而犯人所犯的罪,他们也就得救赎,如人一般。

彼得前书四章六节的翻译不对。应译作:「为此,就是死的(原文无人字),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人受审判,他们的灵(原文无性字),却靠神活。」照上文(彼前三19)所说的来解,真是明白。(我们断不可灵然解「死人」以为是灵性死的。因为(一)没有凭据容许人灵然解;(二)「就是」与「也」三字,不许如此解法。「就是」与「也」三字的语气是特别的;如果传福音给灵性死的人,那是自然的、平常的,有何特别?既说:「就是死的,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意即这些死的是特别的,不是平常死在罪恶中的人。)这里说「死的」,不说「死人」,就是(前章)那些犯罪的天使。就是他们,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所以是特别的。传福音给天使,真是特别!「曾」字意即前传述过,今已无了。基督只一次到他他拉传福音给他们。结果:他们的肉体(与创六3血气同字)就是他们犯罪时所凭附的,按人受审判灭去。(这里的「人」字,更证明他们不是人,不过照人受审而已。)他们的灵,就是关在「监狱里的灵」,却靠神而活。所以,基督传道给他们之后,他们已经相信得救了,不过尚留在他他拉,以等来日(彼后二4)。―― 倪柝声

 

变化山上的题目(彼前三19)

问:彼得前书三章十九节:「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二十节:「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又四章六节:「福音亦曾传与死者,为要使其身虽按人而受审,其魂则与上主同生。」或言耶稣登山变像,与摩西、以利亞,即商议此事,未知是否?

答:主耶稣和摩西、以利亞在变化山上,并非商议此事。路加福音九章三十一节说:「他们(摩西、以利亞)在荣耀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主耶稣去世所成的事,就是救恩。变化山上的题目,就是主耶稣替死赎罪的事。赞美主!―― 倪柝声

 

【彼前三20「藉,」原文是经过。水是灭人的,不是救人的。所以经过水还能得救,是因为在方舟里。这是我们在基督里的一个预表。―─ 牛述光

『挪亚…的时候,经过水得救…只有八个人』(原文)。这话给我们看见,受浸叫我们这些人得救了。挪亚时代的人个个都受了浸,但是出来的只有八个人。换一句话说,水在他们身上变作死亡的水,但在我们身上乃是得救的水。受浸,一边是下去,另一边是上来。受浸是说经过水『出来』了。能够『出来』,就是作见证给其他的人看,我们和世人不一样。―― 倪柝声

 

【彼前三20~21「洗礼,」原文是『浸』。这句话的主词是『水表明的浸』,动词是『拯救』。即受浸能拯救我们。你若不受浸,就不能得救。彼得也这样说,洪水所表明的浸也拯救我们,不过是借着主耶稣的复活。受浸得救的意思是指着我们今天脱离世界。每个基督徒,在神面前的第一个行为是相信,在人面前的第一个行为是受浸。受浸就是从世界里出来,进入基督里。── 倪柝声

受浸是『经过水得救』。经不过水的人,那一个不叫作得救。经不过水的人,都浸死了。挪亚时代的人个个都受了浸,但是出来的,只有八个。换一句话说,水在世人身上变作死亡的水,水在我们身上乃是得救的水。他们经水一淹,都在水底下了;但是我们经过水却出来了。受浸,一边是下去,另一边是上来。你没有相信主耶稣,你若去受浸,你就出不来。但我下去,能够出来。受浸乃是作见证给其他的人看,我和你们不一样。── 倪柝声

『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这水所表明的受浸,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原文)。挪亚一家八口在方舟里经过洪水的豫表,不只说明受浸的方式该如何,也说出受浸的功效是甚么。挪亚一家八口在方舟里经过洪水,被上下的水淹没,表明我们在基督里受浸,该如何被浸水埋没;洪水是叫他们在方舟里的人,与他们从前所在的世界分开,使他们脱离了那败坏的世代,表明浸水是叫我们在基督里的人,与我们从前所活在其中的世界分开,使我们脱离了这弯曲悖谬的世代。

 

【彼前三21「这水洗礼,现在是借着耶稣基督复活拯救你们的一个表样」(新译)。―─ 牛述光

『这水所表明的受浸,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原文)。洪水怎样叫挪亚一家人在方舟里,脱离了那顶撞神的败坏世代,受浸也照样叫我们因信而在基督里的人,得蒙拯救,脱离这弯曲悖谬的世代,而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这受浸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良心的见证』(达秘译本)。受浸是得着主救恩的方法,也是得着主救恩的见证。一个人受浸,一面是接受主的救恩,一面是见证自己已经得着主的救恩。这是他从他无亏的良心,就是得救的良心里,以行动所作出的无声见证。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彼得   第三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彼得   基督   的人   信徒   基督徒   丈夫   顺服   妻子   耶稣   圣经   自己的   妆饰   经文   原文   阴间   洗礼   撒拉   这是   方舟   上帝   福音   亚伯拉罕   书简   不信   是指   妇女   生命   敬畏   他们的   谦卑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