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章十1~18新约真正的祭 惟有*基督能献上满足天上圣所的祭(九23~28)。十1 *柏拉图讲到地上
希伯来书第十章十1~18新约真正的祭 惟有*基督能献上满足天上圣所的祭(九23~28)。十1 *柏拉图讲到地上
希伯来书第十章
十1~18
新约真正的祭
惟有 * 基督能献上满足天上圣所的祭(九23~28)。
十1 * 柏拉图讲到地上的世界,即由感官知识(地上的感官)所领会的,只是真实世界(就是只能用理性去明了的世界)的影子。到第一世纪时,甚至许多 * 散居的犹太作者都讲,在上的天既纯洁又完全,地上则为败坏所辖制。这类作者常讲到,灵魂必须逃回上层宗教,那是它原来的出处。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完全接受柏拉图的世界观,但他同意,至少地上的帐幕乃是天上账幕的影子。他有经文作为这个理论的证明(八5),但他也响应了犹太启示文学作者的观点:天启示了未来世界的模样。不过,对这位作者而言,那未来世代的第一阶段(九24、28)已经进入了历史(六5)。
十2~3 作者开始发挥凡完全的便不需要改变或补足的概念。古代的推理常用修辞式问题。「想起」可能指每一年的 * 赎罪日之祭是要提醒人他们所犯的罪,一如逾越节是要提醒百姓神救赎的作为(出十二14;参:利十六21),而设立新约的目的却正好相反(八12)。
十4 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主张,赎罪日再加上 *悔改,可以让对 * 律法最严重的触犯得着赦免。
许多哲学家对血祭非常反感,他们觉得,在那以思想为中心的完全圣殿中,这是不合理的。不过,这位作者的立场却不是如此,他就像人类历史大部分文化中的人一样,承认血祭有其必要(十19);他只是感到,在天上的圣所中,动物的祭不足以救赎人(九23),因此如今 * 基督已临到,血祭就不必要了。他可以在* 旧约中找到许多先例,指出动物之祭的价值乃是相对性的(如:撒上十五22;诗五十一16;箴二十一3;赛一11;耶十一15;何六6;摩五21~27),而他举出了其中的一个例子(来十5~7)。
在主后七十年之前,许多 * 散居的犹太人和一些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强调献祭意象在灵里和象征上的意义,但只有少数人完全否定献祭的必要。古代所有的人,无论有没有到过耶路撒冷的圣殿,都对以动物献祭很熟悉,那是宗教标准的一部分;有些哲学家反对它,但大部分古代的庙里都有献祭。这位作者视它们从前具象征价值,指向基督完全的祭(九23)。
十5~7 作者在此处引用诗篇四十6~8。
十8~9 他继续阐明刚才所引的经文。不单神不想要祭物,就连献祭也与神的旨意不符;后者正是这位诗人要前来实现的。
十10 * 旧约是用希伯来文和一部分 * 亚兰文写的,不过散居在罗马境内的大部分第一世纪犹太人是读旧约的希腊译本。希伯来文现存的经文说:「你开通了我的耳朵」,但大部分希腊译本读作「你已经为我预备了身体」(来完成神的旨意)。犹太诠释者一般会选择符合自己论点的读法(有些诠释者甚至稍微改变读法,来配合自己的论点);希伯来书的作者和他的读者在此都是用希腊文译本。因此他解释道:「不是献祭,而是一个能完成神旨意的身体」──最终 * 基督身体之祭。这样的论证符合古代犹太人的诠释标准,而且技巧相当高明。
十11~14 作者回到他最基本的经文,诗篇一一○1,当然一一○4亦不言自明。那位照麦基洗德等次的永恒祭司(一一○4)要坐在那里,直等到他的仇敌完全被制服(而仇敌还有待制服,来二8),这便意味着他已经献过一次完成的祭,因为祭司不可能坐着献祭。
十15~17 犹太教和基督教一样,认为是「圣灵」默示了圣经,古代犹太教各派多半视圣灵为 * 预言之灵。作者在此回到前面引用过的经文,杰里迈亚书三十一31~34(来八8~12),这个方式常常用到,目的是阐释前面引用过的经文。
十18 倘若新约(八6~13)是要赦免罪,使罪不再被纪念(八12,十17),那么 * 赎罪便不再需要了。作者并没有谈到以西结未来圣殿中赎罪祭或赎愆祭的意象(结四十39,四十二13,四十三18~27,四十四29);按照 * 基督之死已经足够(赛五十三等)的观点来看,他应当会用象征的方式来解释。
十19~25
新的敬拜
十19~20 只有祭司才能在圣所事奉,但是至圣所(闪族对最神圣之处的表达法)──此处应该是指这里──只能由大祭司进去,而一年也只有一天。可是作为先锋的耶稣(六20;参二10,五9)已经将天上的圣所奉献(九23~28),因此跟随祂的人可以和祂一起来到神面前(参:启二十一16的注释)。幔子(参六20的注释;亦参:可十五38)把祭司隔在外面,无法进到至圣所(代表神完全神圣的象征)之中,但是如今凡相信耶稣的人已经可以完完全全进到神面前(来四16)。其实神藉帐幕住在祂的百姓中间的时候,已经指出凡寻求祂的人可以和祂建立个别的关系(出三十三11),尽管有所限制(出三十三23,三十四30~35)。
十21 这一节暗指耶稣比摩西更超越(民十二7);参:希伯来书三6的注释。
十22 「就近」,在* 旧约里可以指献祭,或是伦理用语;此处是指透过至大的祭司耶稣进到神面前(十19~20),与神建立关系(七19、25)。「心被洒过」(九13,见如:利十四7;参:来九19~20所引用的出二十四8)和「身体洗净」(如:利十四9)是取自利未制的比方,但作者是指灵里的洁净(结三十六25~29)。
希伯来书的作者就像许多其他 * 散居的犹太作者一样,可能接受内在和外在都需要洁净的观念;但是此处身体的洁净乃是入门(希腊文是完全式),因此是指 *洗礼。* 外邦人皈依犹太教要受洗,以脱离外邦的不洁;*昆兰派的人要求每一个人都受洗(这是许多洁净礼的第一个),以离弃从前俗世的不洁;基督徒为初信者施洗,作为进入全新生活的记号。基督教洗礼的象征价值,旁观的犹太人不会不明白。
将信、望、爱结合起来,作为德行的基要(十22~24),似乎特别是基督教的规范(如:林前十三13;西一4~5;帖前一3)。
十23 「坚守」的劝勉很重要,因为读者正面对强大的反对。他们的对头要勉强他们和该城中犹太人一样,回过头来用他们的礼仪,要他们放弃 * 基督的全备性。保罗并不反对基督徒因着文化认同而参与献祭,以感恩祭来敬拜等,如:徒二十一26;但他必然会像这位作者一样,否定献祭有助于 * 赎罪(罗三24~26)。因为这些读者是 * 散居的犹太人,他们可能去耶路撒冷圣殿的次数极少,而自从主后六十六年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当中更不会有人去圣殿,因此这里所谈的事最多只是原则,而非实际。问题为,他们是否认为耶稣是犹太教的附属品,还是犹太教的成全,超越从前守律法的模式。从前的以色列人应该相信神会把他们领进应许之地,同样,这位作者的读者也应当有如此的信心。这里那位「信实的」可能不是指父神(十一11),而是指耶稣(三2、5)。
十24 古代有些团体,像 * 以彼古罗派的人,会彼此劝勉;这也是早期基督教的标准作法(罗十五14;帖前五14)。
十25 希腊道德学家常会针对「和谐」或「协调」发表演说,反对个人主义。犹太教师也对分离主义发出警告,甚至犹太教中的分离份子(如 * 爱色尼人)彼此也会密切相连。* 散居之人的 * 会堂有小区中心的功能,而很少去参加的犹太人,就会被排除在小区活动之外;由于各地的犹太人多半会遭*外邦人的仇视,因此社团的结合很重要,能帮助他们面对这种情势。
希腊罗马世界的宗教团体聚会的时间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一个月一次。散居的犹太人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会堂,但每个安息日必定有聚集(如:徒十三14、42,十六13)。基督徒似乎至少每周聚会一次(徒二十7;亦参:普利尼的《书信》10.96,这是一位异教省长对第二世纪初期亚洲基督徒的描写)。不过逼迫(参:来十32~39,十二4)可能让一些人却步,甚至不敢参加隐密性较强的家庭 * 教会;罗马人对私下的聚会很敏感,不过他们在东方通常不会去调查,除非有控诉者向当局投诉。
以弗所圣约翰大教堂的浸池
_
十26~31
背道的危险
倘若不参与真正的敬拜,不坚持到底(十19~25),这样的人至终会背离而迷失。
十26 犹太教一向将故意和无意作出区分(民十五29~31;参如:利四2、22);知道得多的人,所受的刑罚比无知的人更严厉。无知的罪可由献祭赎罪,但是犹太教教导说,凡是明知神的律法,却故意拒绝其权威的人,便没有赎罪祭可献。许多犹太教师坚称,对这类人,*悔改、* 赎罪日和死亡全都需要。犹太教师也注意到,倘若犯罪的人以为,他们的罪会自动得到赦免,这样的人便没有真正悔改,因此也不会得赦免。在*死海古卷里,一点过犯就需要用一段时间悔罪,但是故意违背神 * 的律法,就要被逐出团体。这一段所论的罪是不肯悔改,彻底的背道(十29)。
十27 此处作者借用以赛亚书二十六11,指主的日子;信徒应当预备自己,迎接那日(十25)。
十28 见证人的律法记在申命记十七6~7和十九15;申命记十三6~11和十七2~7讲到背叛,不顺服真神。犹太教师承认,每个人都会犯一些罪,但是若有一个人宣称,「我拒绝神话语的某些部分」,则等于拒绝整个律法,应视如背道。
十29 请参二章2~3节;作者在此用「更何况」的论证法。可「践踏」的东西是垃圾,但接触圣物却理当用敬虔的态度,若将它放在脚下践踏,乃是大不敬(如:赛六十三18;太七6)。把圣物当作俗物,或不洁净之物,是很大的罪;基督徒已经因着 * 基督的宝血得成为圣(参九19~22的注释),但另有些犹太人则认为耶稣已死的身体是一具不洁净的尸体(申二十一23)。羞辱 * 圣灵必遭审判(赛六十三10)。
十30 作者引用申命记三十二35~36,将第36节的第一行与第35节相连来看,而不是和下面的话相连,以加强全文的重点,即神曾明言要将报应临到祂自己的百姓。这一段引言和他平常所引的较不一样,比较接近希伯来原文的形式,与希腊文译本比较不同。
十31 大卫曾经宁可「在神的手中」,仰赖祂的怜悯,但是在怜悯之前,严厉的审判迅速临到(撒下二十四14~16;这是出三十12预先宣告过的审判)。「落入〔某人〕的手中」和「永生神」都是犹太人常讲的话。
十32~39
深信他们必能坚忍到底
虽然读者有背道的可能(十26~31),但作者仍深信,他们既然已经忍受了许多磨难,必定不会背道(参六9的注释)。
十32~33 「比赛」(32节,NIV)或「相争」(NASB;参十二1~3的注释)是运动词汇,加上「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33节,NASB)或「公开展示」(NIV),可能意味着读者曾被送往竞技场。虽然作者的意思可能不是照字面直解,因为他们都还活着(十二4),不过由这个比喻可见,他们的斗争非常厉害。由于无法确定收信者所在的地点(难度极大,参导论),所以便不能辨认这里所提的逼迫究竟为何。
十34 基督徒的财产被没收,与马其顿发生过的事情相符(林后八2),而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的信徒都曾遭逼迫;不过这里所提的逼迫发生的地点,我们并不清楚。这种事会出现在罗马帝国,是毫无疑议的:在提庇留和革老丢期间,犹太人都曾被赶出罗马,不过他们可以携带拿得走的财物(除了被提庇留拉去当兵的人之外)。第二世纪初,在亚历山太曾因为辩论犹太人的公民权问题,犹太人掀起暴动,结果惨遭屠杀,他们的财产也被没收;第一世纪的时候,那里许多犹太人都曾被赶出去,或遭杀害,而在城市暴动期间,他们的家也被抢掠。基督徒当时被视为犹太教的一小支,可能更为众人所敌视。
读者虽然遭遇这样的逼迫,却仍忠心不贰(参:多比雅书一20,二7~8)。有关「囚犯」(无疑是入狱的基督徒),见十三章3节;参十一章36节。有关「更美的产业」,参十一章10节的注释。
罗马的圆形竞技场外观
_
十35~36 犹太教和基督教都提到为神坚忍到底的奖赏(十一26)。有关此应许,参如六章13~20节,十一章9、13节和39~40节。
十37 这句话引自哈巴谷书二3,所用的字稍微增多,以配合作者所提 * 基督再来之事(可能是与以赛亚书二十六20组合重写的结果,作者在希伯来书十27的话是从该段经文的上下文中取出)。
十38 此处作者引用哈巴谷书二4,请参罗马书一17的相关注释。他几乎完全按照 * 七十士译本(那里讲到退后),只不过把子句的顺序颠倒,先提到义人。他也像保罗一样,省略掉「信」前面的「我的」,而把它和「义人」相连。虽然最常见的希腊译本有「我的」信,即指神的信实,不过希伯来文却是「他的」信,应当是指义人的信,正如保罗和这位作者的看法。
十39 作者诠释哈巴谷书二4(前一节所引用的),顺序是颠倒的,而结论(正如古代 * 修辞学的常规)正是他所想要的重点:靠信心坚忍到底,不致背道。下一章里,他将定义何为真实坚忍的信心。 ——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