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记第2章查经资料
尼希米记第二章
尼希米记第二章
作者被派往耶路撒冷(尼二)
事情被提出(二1~8)
1~2. 这里所说的尼散月,相当于西历四月,是波斯与犹太月历的头一月,显示尼希米持续不断地禁食祷告了一长段日子(参一4)。他已听到消息四个月了,现在他的祷告已到达一章11节所说的地步,是该采取行动的时刻了。
或许如同许多人的建议,王指出他面带愁容的话使他突然警觉自己的失礼,犯了宫中的规矩──臣子在君王面前不当露出自己的私人感觉,特别是当那感觉会带来一些震动时。这解释虽有道理,可是他的理由应当更深一层才对。尼希米已决定「今天」(一11,中文翻为「现今」)要把事情提出来,他甚至或许决定要用显出愁容之法,故意制造机会让国王问他问题。现在那时刻已来到,他若处理不得当,良机就会稍纵即逝。再者,他还要请王将已发布的政策反转过来,因为王已正式下谕令禁止耶路撒冷修建城墙。这道命令中的确有漏洞,可做些修改(参:拉四21),可是在短短时间内要求任何人朝令夕改,都是非同小可之事,而「王的震怒、如杀人的使者」,5不可轻举妄动。
3. 这件事被小心翼翼地提出,一如麦尔斯所指,或许有人会拿这对话中并没提到耶路撒冷这名而大做文章,其实第7节就已做了说明。尼希米与以斯帖6一样十分有智慧,先将这消息以个人的伤痛提出,并不认为是个政治议题。无论我列祖坟墓所在的那城在谈话中何时表示是指耶路撒冷,但那时王心中已泛起同情心,也清楚显明愿伸手相助(4节)。
4~5. 这个亲密、快速的场景使我们永生难忘,我们也置身于其中,屏息凝神看着尼希米发出祷告,毕恭毕敬地回答王的问题。他们的对话具一般通性:请求者碍于礼数,需多加解说,王则因习于掌管乾坤,只简单扼要地说话。他的每个问话都直接了当引到下一问题。
6. 这里提到王后,或许暗示这是个非正式场合,因为按照习俗,王后是不出席正式官方宴会的。此外也暗指王的决定受到王后一点的影响。整个会谈让人觉得,尼希米的个人品格使他得以享有向国王说话的权利,且能克服一切政治阻碍,达到他的目的。
他回来的日期应当不是五章14节或十三章6节所说的十二年,应当在城墙修复且行奉献典礼后的当年立即回宫禀报,然后再接受任命成为省长。
7~8. 尼希米切合实际、大胆的要求若令我们刮目相看,那么连国王也为之动容。此时的回答若含糊不清,会显出这计画只是个梦想,或一时心血来潮。可是尼希米已祷告许久(见1节的注解),有足够信心,已预先想到整个计画的点滴细节,连修城墙的技术都先想好了(见拉五8的注解〕。可是他领悟到,决定事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乎他的信心,而在于他所信靠的神,神施恩的手说明他。参考18节与以斯拉记七6。
旅途、抵达与夜间巡察(二9~16)
9. 有军队护送不仅使他们得到保护,且是一种威风与排场,到达目的地时,会让邻国省长晓得他们享有国王的恩宠在身,也让他们明白国王的旨意有了更改(见一3,二2注解)。这能解释后来尼希米的敌人在攻击他时,为何只做些口头威胁,而不敢动武。至于以斯拉为何不愿接受军队的护送,请见以斯拉记八21~23的注解。(关于大河西的省,参:拉四10与五3之注解)
10. 这两人的身影将笼罩整个故事,两人都很有影响力与势力,不仅可从他们与大祭司家族的关系看出(十三4及下、28),也可从圣经以外的文献看出。主前四○七年(本章事件发生之后38年)的一个文献提到参巴拉是「撒玛利亚的省长」,7而接下去几世纪的一个有权势亚扪家族,就沿用多比雅这犹太名字。文献中提到他们的头衔是仆人或「奴才」,毫无疑问地应当是「王的仆人」的简称,颇具鄙视意味。文中说他是亚扪人,并非指他的原籍,而是说他选择移居那地,且在那里成为高官。8
11~15. 尼希米一直是凡有理性、虔诚与注意细节之人的好榜样。他虽行动敏捷、有冲劲,却不冒然行事(11节)或说话(12节)。他预见人们对一个新上任对新任务一无所知的官员怀有反抗之意,因此自行先去勘察形势,再选择适当时机展现才华(16节)。他不仅不让敌人知道他的计画,连那些需去说服且鼓舞、才见过一面的犹大领袖也被蒙在鼓里。他若逢人就说自己半生不熟、零碎片断的想法,就无法达到目的。除了他的战略巧妙外,最要紧的,是他深信这计画基本上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从神来的,是「为耶路撒冷作事」(12节)──不是他的想法,不为他的荣耀。
二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对他那晚的宵行夜巡只能以臆测来重建。这段经文的名字中,从三章13节知道,谷门(代下二十六9也提到)与粪厂门相距约
因此,尼希米似乎从城西开始勘察,从已毁的城门出城,向左转朝南走,然后绕到东边,不久之后被迫下马徒步,沿着汲沦峡谷(14b、
对这计画的反应(二17~20)
事情有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尼希米这位新来乍到者的观点十分重要。他认为城墙被毁,从负面来看,不是人民生命不安全的问题,而是奇耻大辱──耶路撒冷应当被视为「大君王的城」且「为全地所喜悦」。12从正面来看,他首先提到神的手帮助他,然后才提王说的话。这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也是他真正的信念(参:8节末),而这信念特别具感染力。可是说真的,亚达薛西王能同意他的计画算是个奇迹,而整个会众全体一致赞成他的计画也同样是个奇迹。
19. 现在除了参巴拉与多比雅之外,又加了第三个仇敌的名字。有证据显示基善(参六1及下)绝非微不足道的外邦人,他比另两人的权势更大,但不像他们那样热中于破坏建城墙之事。他的名字出现在主前五世纪末的一个银器上,就是本事件发生之后约四十年之时。那银器奉献给阿拉伯女神韩宜腊特(Han-ʾilat),上面刻着奉献者的名字,是「基达王(Qedar)基善(Gashmu)的儿子该隐(Qaynu)」。13其他文献也显示,在波斯帝国统治下,基善与他儿子统治着一群阿拉伯部族,控制摩押与以东(犹大东部与南部的邻国),以及阿拉伯部分地区,一直到埃及边界。
因此,犹大除了在北边与东边已有敌国撒玛利亚与亚扪之外,现在几乎已被四面包围,心战已展开序幕。在背叛这字中夹杂着鄙笑意味,它能被挑拨成一件要攻击或暗杀国王的大事,因而导致国王改变心意。
20. 即使面对着敌人,尼希米打出的王牌也不是国王的诏令,而是从神而来的权柄。不论当时耶路撒冷看来如何卑微,他仍以做为它的城民为傲。在分……权……纪念这三字中,他将这些不令人羡慕的外邦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资格全部刷掉。约翰‧牛顿在诗篇八十七篇的注解,将这高昂、积极的态度完全捕捉了:
救主!因着主恩
我成为锡安城的一员
让世人去嘲笑或可怜我吧!
我只因你名夸口
世人炫耀的一切荣华富贵
都如过眼云烟
稳固的喜乐与永存的珍宝
惟独锡安子民才知晓
5箴十六14。
6斯八3及下。
7参:埃勒分亭蒲草古卷(Elephantine papyri),例:ANET, p.4 92b; DOTT,p.2 64。当尼希米与他交锋时,他可能尚未获此职位,因为第10节说他听到消息,而不是如第9节所说的收到诏书。埃勒分亭古卷暗示在主前四○七年时,他年事已高,将权利交给了儿子。这刚好将他与尼希米同时代的参巴拉做为同一人。
8多比雅(「耶和华是良善的」)是个犹太名字,不是亚扪名。在「阿拉克‧伊勒伊米尔(Araq el-Emir)」出土的一块石碑上记载这家族在亚扪享有长久的权势。在喜农古卷(Zenon papyri)中,一封主前二五九年的信上显示,多利买二世时,有一位多比雅(Tubias)担任政府职位。主前二世纪时,一些名为多比雅之人在耶路撒冷的宗教与政治上具有腐化作用,在那其间招致安提阿古‧依比芬尼迫害犹太人。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如拉二59以下所记,由于他们没有清楚的家谱证明出身,不被接受做祭司而遭致的结果。敌视与变节很可能是对被排除在外的一个反应,可是没证据显示亚扪的多比雅是这家族的一份子。欲知考古学与文献详情,请参考C. C. McCown, 'The Araq el-Emir and the Tobiads ', BA 20(1957), p. 636.
9K. M. Kenyon, Digging up
10布洛庆登(Brockington)指出,「又转身、进入」是希伯来文惯用语,意指「重回到」,并不排除已完全勘查完毕的可能。
11见 BA, 27 (1964), 342页,特别是45页。
12诗四十八2。
13见 F. M. Cross, Jr., 'Geshem the Arabian, Enemy of Nehemiah', in BA,18, (1955), pp.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