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士师记第20章查经资料

士师记第二十章

士师记相关章:

士师记第二十章

  二十1~7. 利未人对众民之报告。各支派立即响应此号召,连同上面的一些观察,显示这是士师时代的极早期,当时外族的欺压尚未开始,各支派间的组织仍能正常地发挥功用。从但到别是巴一语,并不能排除此日期是在但人占据拉亿(十八29)以前的日期,这可能是编者加上的,当时可能已成为对全地的通称。在此早期之时,中央圣所是在伯特利(二十18、26、27),但是各支派聚集处却是在一个更早期的圣地米斯巴(撒上七5、6、16,十17)。有关此城市之识别主要有两种说法,首先是在耶路撒冷以北八哩、在伯特利以南数哩的那斯贝废坵(Tell en-Nasbeh);其次是耶路撒冷西北处五哩的纳比珊威尔(Nebi Samwil);前者有较强的证据支援。伯特利及米斯巴同时被提及,并非是说这记载源自两个来源,米斯巴离基比亚较近,被选为联军的基地;可以想见在此紧急情况下,约柜可能也被运到那里去了,主要的圣所伯特利则近在咫尺。

  以色列军队有四十万人(2节),如此庞大的数目造成一个难题,因为当他们全力进攻耶利哥时,只有四万人参与,在底波拉时代打仗的人数也只有四万人(五8)。译成的字(ʾelep̄)也可以译成「家族」或「家庭单位」(如:士六15;撒上十19;弥五2),也可指军队分队的长官。73这里所衍生的问题,并不是编者为了面子问题将人数夸大,也不是这个数字不正确;而是一解经上的问题,大多数学者都承认他们并未完全掌握解释旧约许多庞大数字的诀窍。74利未人对于聚集的支派所发表的报告(4~7节)与事实相符,只是加油添醋地说他们想要杀他(5节)。不过,根据他的妾的下场看来,这是个合理推论,该城的人所想要做的绝对不仅只是在十九章22节所说的恶事。

  二十8~11. 众民之决心。以色列人在集合以前,显然已经下定了决心;然而,他们能够如此正式地肯定他们的合一及力量,仍令人十分吃惊。帐棚房屋(8节)共用,与旷野时期相似,证明以色列此时尚处于刚定居迦南地的过渡时期。便雅悯人并未出现,显示他们预料到这将是一场硬战,不可能轻易打赢这场战争,因此明智地定了计策,采取拖延战术,并准备充分的后援。这里显示的合一同心,与士师时代后期支派联盟瓦解、互不合作的情况迥然不同。丑事(10节,AV、RV;参:二十6;见十九23之注释)一词,并不能表达希伯来文之原意,应译为荒唐的罪行wanton crime)或「不敬虔的事」更为合适。MartinNoth 认为「在以色列中所行的丑事」乃一专有名词,指在以色列支派的社会中强行破坏神的律法;神的律法在性行为方面特别严谨,有意与迦南风俗形成强烈的对比(参:创三十四7;申二十二21;书七15;撒下十三12)。75

  二十12~17. 与便雅悯支派交涉。在开始征讨以前,支派联盟派代表正式与便雅悯支派交涉,要求他们将肇事者交出,将他们治死。从以色列中除掉这恶(13节)一语与申命记十七12极为相似,若非彻底对付罪的问题,则罪的后果在所难免(参:书七;撒下二十一1~14)。但便雅悯支派的人非但没有听从,反而动员兵力,要为了那些恶棍而与他们弟兄以色列人(13节)打仗。便雅悯人到底有多少并不很清楚:第15节提到二万六千七百人;第35节提到有二万五千一百人死亡;第44~47节提到二万五千人死亡,六百人生还。其中的出入可能在于头两天的死伤人数并无记载,但是七十士译本不同的校订本中第15节的数目都不同(梵谛冈抄本为二万三千人;亚历山大抄本为二万五千人),显示此问题并不容易解答。不过,若暂时不考虑旧约中数字的解释问题,整个态势十分清楚。十一支派的联合大军与倾巢而出的便雅悯支派展开大战。有人认为七百精兵(15节)在第16节乃重复误写,亦即这群精英便是基比亚人,他们像以笏一样(见三15之注释)都是左撇子。便雅悯人骁勇善战,此由雅各的祝福中隐然可见(创四十九27),以笏及扫罗均是好例子,还有历代志上八40及十二2亦有提及。机弦甩石是使用左手做出的动作,与现代孩童玩的弹弓不同,是一种强力的战争武器,为亚述人、埃及人、巴比伦人及以色列人的军队所采用。由大卫与非利士人歌利亚之战(撒上十七49)可清楚看出这种武器的能力及准确性。据估计重达一磅的石头,可以十分准确地用机弦以时速高达一小时九十哩的速度甩出!

  二十18~23. 第一回合交战。基比亚境内的山丘起伏,利于防守,不利进攻,特别是前者居优势时尤然。在这场战役中,便雅悯很可能就是居于优势,因为便雅悯人对自己支派的地势非常熟悉。如此,人数的众多不再是优势,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只要有一群使用机弦甩石的勇士便可将入侵者打得落花流水。联军的先锋部队可能因为觉察到这种危险,因此才去求问神谕,神选中了犹大支派来担任这个棘手任务;因为犹大以骁勇善战著名,其地业亦与便雅悯支派相似。神的殿(AV)应以伯特利(RV、RSV)代之,因为凡指前者时,都会使用伊罗兴Elohim),而非简写的伊勒El)。伯特利与米斯巴相距不到五哩,约柜虽然可能与军队同在,但求问神谕可能仍旧在圣所之中。在这次战役中,便雅悯人占了心理上的优势,因为他们奋力为救己命而战,而对方军队虽然相信自己是正义之师,却未必真的有心从事内战。便雅悯人造成联军重大的伤亡,导致他们被迫撤退。上文下理显示第23节应当在第22节之前。因为以色列人在第二天有时间向神求问,接着摆阵,然后攻击,可以推想到他们第一次的攻击及溃败,应当是在第一天交战中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二十24~28. 第二回合交战。以色列人在第二次求问神谕印证他们的出征后,却在便雅悯人的手下遭遇到第二次战败的耻辱,这对他们显然是极大的打击。后者的成功导致他们过于自信,以致后来失败,但前者的失败却促使他们谦卑地来到神面前。他们除了像第一日般的哭号(23节)以外,又加上禁食及献祭(26节),这些都显露出他们现在是如何迫切地寻求神。可能因为他们人多势众,以致前几次的求问都流于形式,导致严重后果。燔祭平安祭这两种献祭,显示他们的悔改以及与神和好的心愿,能使他们恢复与神的沟通(参:利一4,七16),这次他们显然十分诚心地求问。于是,他们第三次接到当出去打仗的命令,而这次命令还加上胜利的保证。

  有些学者认为,系出名门的非尼哈(28节)可能是抄写的文士错误地将之加入,不知道他是后来另一位同名的祭司。然而,这是不必要的猜测。我们已提过许多次,许多证据都一致指证这些叙事时间很早,再加上伯特利在此时是中央圣所,更加支持此立场。在摩西以后的时代中,中央圣所首先建在示剑(可能只是一段有限的时间;书八30~35,二十四章),接着在示罗(同样只有一段很短的时间;书十八1,二十二12;见:士二十一10~12之注释),之后在伯特利,最后又回到示罗,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较持久的建筑(撒上一9,三15)。士师记二十一12是很明显的证据,显示此时示罗并非支派联盟的圣所,因为他们不会称呼支派间的中心为「迦南地的示罗」。非尼哈是以色列忠心的伟人之一,年轻的时候,便在什亭以毅然的行动赢得神特别的赞赏(民二十五1~5)。他在攻打米甸人之战役中担任重要角色(民三十一6),当约但河东的三个支派建立自己的纪念坛,引起其他支派怀疑他们起异心及叛道时,非尼哈同样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书二十二9~34)。他的名字本身则与摩西一样乃源自埃及,其意义为「努比亚人的」(the Nubian)或「肤色黑的孩子」,这种名字不大可能是较后期的以色列人发明的,故证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是真实存在的。约柜(27节)一词,在士师记中只有在这里出现。

  二十29~36. 第三回合交战。他们虽然获得必胜的保证,但以色列人仍然小心翼翼地布署战略。前几次他们都是采用正面攻击而致败北,现在的策略则是诱使信心膨胀的便雅悯人离开他们安稳的阵地,以伏兵摧毁该城,接着采用钳形攻势分隔他们败走的路线,使得他们军心溃乱,成为囊中物。约书亚在艾城之役(书八3~28)便是采用这种战略而大获全胜,可能是启发采取此策略的原因。编者并没有提供现代读者心目中所希望得到的战事汇报,但是主要情节十分清楚。便雅悯人起先小获胜利,使得他们以为这次也会有同样决定性的胜利,以色列军队的假装败退,更使他们信心十足。经文清楚描绘由伯特利及基比亚之间及其附近地区的战况。经文提到两条「大路」(highways),而非一条通路,显示第31节可能不是指基比亚(Gibeah),而是指基比亚西北的基比昂(Gibeon)。

  同时,埋伏的以色列人把握时机攻击已无抵御能力的基比亚城。共有一万精兵(34节),是全军的一小部分,因为若他们倾巢而出的话,可能会引起便雅悯人的疑心。巴力他玛Baal-tamar,33节)地点不详,AV 所提的「基比亚草原」地点亦不详,因为宽阔的草原很难遮掩这么多伏兵。若变动一个子音,则成为七十士译本中的基巴以西west of Gebah,RSV),似乎更为可能。基巴距基比亚东北数哩之遥。AV 翻译的前来came forth;和合本:冲上前去;33节)无法将伏兵屠杀的激烈场面刻画出来,此动词意为「爆发」(to break forth),常被用来形容水涌出或婴孩出生时迸出母亲的子宫。攻击的方向可能是由东向西。(希伯来文neḡeḏ,与 lip̄nê 相应,意为「之前」,带有「从东方而来的」之意。)编者此时不能不中断对伏兵的描写,转而叙述便雅悯人的命运(34b节):战役十分猛烈,便雅悯人却不知道杀身之祸已临近了。此时,编者的思维集中于即将来到的灾祸,以及便雅悯人将有的死伤惨重(35节);接着出其不意地描述便雅悯人的反应,他们在面临最后屠杀之时,才知道自己中计了。

  二十37~44. 击败便雅悯人。以下的记述集中于身负毁城重任的精兵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地进了该城,因为便雅悯人的主力都被引诱由另一边离开了,剩下的守卫也集中注意力于同一方向。他们事先安排好以「焚城」作为伏兵顺利达成任务的信(38节,RSV)。耶利米书六1中,「号」(sign,AV、RV)一字有以烟火作信号的意思;巴比伦掳掠犹大之时76的「拉吉书信集」(Lachish ostraca,iv. 10),提及同样写实的信号。以色列军队的主力看见城市被烧,烟往上冒之时,便转身回来(turned back, AV 译成 retired,容易引人误解);便雅悯人原先以为胜算在握,见到此记号后却吓得魂飞魄散,惊惶四窜。

  这里有些地形记载不是很清楚,但是某些已确认的地方可帮助我们厘清战事动态。以色列人的主力首先进攻基比亚,接着退向西北方,亦即朝基比昂退去,将便雅悯人诱往同一方向。另一小撮预先埋伏在基比亚东北方基巴境内的以色列伏兵,由东方攻城。便雅悯人向东败退,往旷野逃跑(42节),想逃离在他们西方的以色列军队。既然以色列人围绕便雅悯人(43节,AV、RV),显示各城(42节)应当为单数,一如许多希腊文抄本所示。此处是描述以色列人在摧毁基比亚之后,现在由燃烧中的城里出来,要截断便雅悯人的退路。在这个钳形攻势之中,便雅悯人死了一万八千人,生还者却突围而出,继续奔逃。日出之地的基比亚(「从东方的基比亚」,43节,AV、RV)一语,并非绝无可能,不过便雅悯人不可能直奔已经失陷了的城市,因为他们最终到达了位于基巴东北偏北六哩处的临门盘,这里可能应读为「基巴」而非「基比亚」。因此,便雅悯人应是向东北方逃窜而去。

  此段经文有两处模糊之处,第43节的放松倚着with ease over against, AV),希伯来文是「在他们休息的地方」(和合本:在他们歇脚之处;参:RV、RSV 旁注)。可能便雅悯人以为他们已经摆脱了追兵,在向东的基巴暂时歇脚,不料却被以色列人追上。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休息的地方」可译为专有名词挪哈(Nohah,RSV),在历代志上八2中,此为便雅悯第四子之名,因此可能有座城是以此命名的。但是,我们尚未发现有任何一处地方是如此命名的。还有另一个可能性是,此字应译为「毫不顾惜地」(without respite),从上文下理来看,更为贴切。77第二个问题与基顿(45节)有关,除此处之外,从未听过此名;此地可能在临门盘境内,也有人认为这应是「基巴」,位于以色列人追赶便雅悯人停止的地方附近。在最后阶段的追击中,有五千便雅悯人被杀于路上,另外有二千便雅悯人则在他们暂时歇脚之处被杀(若我们接受上述假设的话)。以色列人显然没继续追击幸存的六百便雅悯人,以致他们得以逃到临门盘,亦即今日的南萌(Rummūn),在伯特利以东四哩处,为一位于圆锥形白垩山丘地上的城市。以色列人转到便雅悯地各城市中施行审判,因为他们袒护基比亚人,以至于与他们同罪。先前死于战场上的便雅悯人都是骁勇善战的人,因此这次屠杀应是轻而易举,因剩下的都是无助的便雅悯人(按以色列人的标准来说,他们并不是无辜之人)。这种行动在申命记十三12~18中找到了支持,该处经文中的罪状是拜偶像;不过,士师记二十一章却显示以色列人为他们复仇的行动深感后悔,或者因为他们运行刑罚时太过残酷而悲痛。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注释   十章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士师记   以色列   支派   耶和华   以色列人   比亚   二十   的人   导论   经文   注释   罪恶   圣经   点此   雅各   都是   联军   犹大   两次   故事   上帝   匪徒   是在   约翰   自己的   迦南   他们的   伯特利   十章   二万   军队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