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哥林多后书第5章查经资料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哥林多后书相关章:

哥林多后书第五章

ii 天上的居所(五1-10)

这段经文对了解保罗对死后生命的看法有极大贡献,因此常从哥林多后书中被抽离出来,单独研究。但若要正确了解五1-10,却不能不顾及上下文,特别是与上文的关系。事实上,四16-五10是完整的一段经文。也正因为说了“外体”的“毁坏”(四16),和“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四17),保罗才接着说明当“地上的帐棚拆毁了”,他所盼望的是什么(五1)。

1. 这节经文在很多方面都可说是整段经文的中心。如何解释这段经文,大体上就决定了以下经文的意义。为了理解第1节,我们必须认清原(gar)这个字乃表示以下所讲的与前文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保罗在这里没有用一般指帐棚(skēnē)的字,这个字常在七十士译本和新约中出现。他反而用skēnos这个字,在新约中只出现二次(此处和4节),而七十士译本只用一次(所罗门智训九15),那是象征性的指人的身体。蒲草纸抄本中也是这种用法。这就强烈说明skēnos在此处的意义也当如此理解,四16-五10的整个上下文也肯定这种意义。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是谈到“外体”的“毁坏”,因受逼迫患难致使身体受损。我们可以归结这节经文前半部所说的,是指这种过程最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外体在死亡中毁坏。他的患难可以在任何时刻加重,而导致死亡。

保罗体会到地上的帐棚可能很容易拆毁,因此他说,如果这事发生,我们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虽然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第la节是指外体的毁坏,但第lb节的意思却人言人殊。有人认为上帝所造的房屋是借用圣殿的比喻,使人想起耶稣受审时所受的指控:“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就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可十四58)。据此推论,第lb节是指天上的圣所,或者是天上的教会,或者是天堂本身,上帝的居所,基督徒永远居住的所在。但是这样的推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耶稣的控告者根本误解了耶稣讲话的重点;因为就如约翰福音所指出的:“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所以到他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他说过这话。”(约二21-22)耶稣所说的,不是指人手所造的殿,乃是指祂复活的身体。

另有学者将下半节不是人手所造解释为是指耶稣复活的身体,但却是集体的,信他的人在这身体里也有分。虽然我们……必得是现在式,但必须记得这是一个条件子句(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与地上的帐棚拆毁这件事的关系来看,必得上帝所造的房屋就成了未来式。因此保罗这里所说的,既不是指基督复活的身体,现今已在天上,也不是指信徒在这身体里有分。

要决定保罗此处所说的意义,有一重要的因素要考虑,那就是这节经文存在的对偶句子。第la节所说地上的,必毁坏的,会被相对应的第lb节所说的天上的、永存的所取代。如果第la节“形成我们地上房屋的帐棚”指的是信徒的身体,那么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用来指另一个身体,也就是信徒复活的身体,就很合理了。

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的罗马书中,也有一段平行经文,足以用来支持这种看法。罗马书八18-24的主题也是讨论信徒经历受苦,与将要显于他们的荣耀的对比。信徒在这荣耀显现中所盼望的乃是身体得赎(23节),这显然是指信徒复活的身体。既然罗马书这段经文讨论的主题与哥林多后书四16-五10的主题相仿,而罗马书又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写成,那么用罗马书八23的亮光来解释五lb,也算顶合理的。因此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的指的是信徒所蒙应许的、复活的身体。

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罗马书八18-24的平行经文又有助于了解此节,而且相当贴切。那里说到信徒等候得着上帝儿子名份,也就是身体得赎,而一同叹息(用同一个动词stenazō,22-23节)。这正足以支持以上的看法,即保罗在此谈到劳苦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与罗马书的平行经文所指的是同一件事。

这一节的主要动词stenazomen(我们叹息),是由分词epipothountes(“深想”)来解释,因此可译为:“因此(在此情况)我们叹息,深想穿上属天的居所。”最主要是说到一种积极的渴慕,想穿上属天的居所。保罗所经历的苦难,也许使他叹息,以致有更深的渴望。但带来的结果是更热切渴慕上帝所应许的,而不是被苦难本身所辖制。如果不是如此,从他的书信中可看到,保罗很可能摆脱不了苦难的辖制。

3.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根据以上的解释,保罗希望避免的是,当他穿上属天的房屋时,就不会因灵魂与身体脱离而赤身露体了。作为一个犹太人,这种存活状况是他要尽量避免的。上帝所应许给他的天上的形体将会救他脱离这种状况。很可能他说到未来身体的状况,为的是敌对诺斯底派(Gnostic)的救赎观(灵魂从肉体的牢狱中得释放)。这种错误观念可能多少影响了哥林多人。

4.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谈到目前在这帐棚里的情况,也就是:还在肉身中,受苦难的打击;保罗说我们叹息劳苦(stenazomen baroumenoi)。若照字面直译为“我们叹息,因受重压”,则更能掌握保罗的意思。他并不是因为焦虑而叹息(RSV),而是因肉身上苦难的重压而叹息。

并非愿意脱下。虽然保罗叹息,因苦难和逼迫而重压在身,但他并不因此寻求解脱,进入灵魂与肉体永远分离的状态。他反而深想得到一个更新的、更好的肉体的具体表现。他接着用两个隐喻来说明他想要的。第一,穿上另一件衣服,盖住那已经穿坏的衣服(乃是愿意穿上)。第二,一件东西被另一件东西吞吃,而不再像过去一样存在,却被吞没而转变成另一件东西(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藉这两个隐喻,保罗明白表示,他所要的不是从肉身的存在中得释放,而是使肉身的存在成为永恒的、属天的。以罗马书八23的说法,这是他所盼望的肉体得赎,或者用腓立比书三21的说法,是他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像基督荣耀的身体。

5. 保罗说完他未来盼望的实质后,又继续谈论四17就谈到的观念,他提醒受信人: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保罗享受到的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盼望,而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就是上帝亲身为他预备了如此的未来。从四16-17来看,我们千万不能忽略这荣耀未来的预备过程,就是有分于现今所受的苦楚(参,罗八17)。这种观念还要藉罗马书八28-30来补充。在那里说到上帝所选召、称义的罪人,就是祂预备祂的儿女得荣耀的基础。

保罗的盼望不只根据客观的知识,也就是上帝为他预备了一个荣耀的未来;同时也根据他所享受到的属灵的主观经历。为此事预备的上帝也是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的上帝。基督带着复活的身体从死人中复活,就是透过圣灵的作为。同一的灵也已赐给基督徒作凭据,使他们到时候也必复活,穿上复活的身体〔有关凭据(arrabōn)的观念,请看一22注释〕。

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保罗一直谈到肉身的毁坏会从神所预备复活的身体得到补偿。在谈论的过程中,他完全没有提到肉身毁坏可能在身体复活紧随而至的情况下发生的可能性。是到了第6-9节保罗才把握了这种可能性;很可能是因为他愈来愈感到他个人要在一般性的复活之前,先经历肉体的毁坏。

6-7. 从二14以下,保罗就开始说明为何他面对那么多艰难,仍然对上帝有信心。他也一再坚称他有这信心,并坚持他并不丧胆(参,二14,三4、12,四1、16)。此处第6节他又说到同样的主题: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但同时保罗也承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他还是有所渴求: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这句话的意思可从第7节保罗的插入语句中得到肯定,第8节又回到主要的思想脉络。在插句中他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这就是说住在身内是指上帝不是我们肉眼看得见的〈就此意义而言,我们便与主相离),但凭着信心,我们就看得见(参,约二十29)。

8. 我们坦然无惧。保罗用这句话回到他在插句前的思路。但他在此处虽肯定他坦然无惧,却进一步承认他渴望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第7节的插句一方面回头说明第6节,另一方面也向前说明第8节所说的,离开身体指的是与主同住;也就是说,那时就可亲眼见主,不再只能凭信心才看见。用约翰壹书三2的话:“我们必得见祂的真体”。

保罗在第8节似乎承认,虽然他不希望经历肉体分离的状态,但若他在主再来之前就去世,他也必须与肉体分离。但这节经文表明他所确信的是:即使有一段时间他需要与肉体分离,这还比“住在身内”而“与主相离”好一些(6节)。保罗在别处也说,“我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一23)。

9. 保罗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说明他所谓肉体分离的状况像是什么。但他在第9节却强调一些比妄加揣测更紧要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他还要住在身内多久,是否很快会去世而离开身体,这些事都是他自己无法作主的。但他必须决定的是:他要如何生活。保罗下定决心,立了志向,就是要得主的喜悦。

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保罗下决心要过讨主喜悦的生活,因为他知道所有信徒都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这里所用的台是希腊文的bēma。在古哥林多的废墟中,仍有留一些显眼的石头架构,称为bēma(有关细节见导论)。根据使徒行传十八12-17,保罗被愤怒的哥林多的犹太人拉到公堂(bēma),在方伯迦流面前控告他。但迦流拒绝审判有关犹太人的事,就把他们撵出会堂(bēma)。保罗和他的受信人都知道被带到台前(bēma)是怎么一回事。保罗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要知道如何过我们的生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必要在基督的台前显露出来。(参,罗十四10)。

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这绝不是说一个人能凭着他在肉身上所做的蒙上帝悦纳。保罗在罗马书中讲得相当清楚,没有一个人能靠自己所行的在上帝面前称义,“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三23)。就是因为如此,上帝在行为之外又为人设了一条称义的新路(参,罗三21-26)。

那么保罗为什么还说要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呢?这是说到上帝会对祂儿女们的生活和事奉作评价,赏赐那些忠心的人,而那些不忠的人将会因失去奖赏而受苦。哥林多前书三10-15保罗把这种观念应用在那些建造教会的工人身上。他说:“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林前三13-15)。

要注意的是,一个人是按着本身所行的,在基督台前受审判。在这段经文的上下文中,保罗说到“住在身内”和“离开身外”,一个人在身内所作的只能指他在今生所作的一切。这就表示信徒在今生所作的事有重要的涵意。他们要为他们的行为向主负责,也要据此得赏赐或受痛苦的损失。就是有这种认识,使保罗进入下一部分的谈论,他继续说到“认识主是可畏的”。

L 和好的执事(五11-七4)

在书信的中心部分,保罗请求哥林多人要与上帝和好,并敞开心胸接纳他们的使徒。他为这样的请求澄清了一些障碍。首先,他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五11-15),然后说明和好的神学根基(五16-21)。之后保罗才提出请求(六1-13,七2-4),当中插入过圣洁生活的呼召(六14-七1)。

i 对批评的回应(五11-15)

保罗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评断,他先说到这关系到上帝的审判(11节),之后又说与基督的爱有关(14-15节)。

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既这个字表示保罗下面要说的话是接着前面第10节而说的,有关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的事。保罗并不“惧怕”主,但他却“敬畏”祂,并知道他一生的生活和事奉都必在上帝的鉴察之下。就因为有这种认识,所以他劝人。

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可以理解保罗所谓的劝人。第一,保罗是说,他认识到要向上帝负责,而促使他努力去劝人;也就是,照他所承受的使命,使他们顺服真道。到底如何劝法,可从保罗著作(参,林前二1-5;林后十5;西一28)和路加在使徒行传的见证中(徒九20-22,十三16-43,十七22-34,十九8-10,二十六24-29,二十八23)看到很多例子。他总是设法除去理性的障碍,克服偏见和无知,藉论理和见证说服人,并直言不讳宣扬福音。

第二,保罗知道他还要为他的传道方式辩护,就先强调他对人的规劝并没有模棱两可的方法,而是出于对主的敬畏,因为主看重他的使徒的完整人格。也许就因为如此,保罗在另一处地方用到劝人(peithō)这个动词时——那里是说到别人在作劝人的工作—就带有消极的涵意:“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peithō)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么?”(加一10)。这个动词如此的用法,似乎表示在劝人时使福音有所掺杂,以便讨好听众。从这个角度来看,第11节似乎是保罗的自白;他也劝人,但他坚持他的劝法不是为讨好人而牺牲真理。他的劝法是直截了当的,出于对主的敬畏而行的。

以上第二种解释还可从下面的话得到佐证:但我们在上帝面前是显明的。保罗的动机和行动在上帝面前都是敞开的,上帝看到保罗在劝人时没有应用诡诈。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他在这里诉诸他们的良心(参,四2),希望他们在听时,也能看出他完整的人格;不是去批评别人,而是为他们自己的良心作见证(见一12注释,说明保罗对良心所扮演之角色的了解)。

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保罗对自我推荐这件事很敏感(参,三1,十18),很可能有些人对他的批评与这件事有关。因此,他在为自己直言不讳劝告人辩护时,否认自己沉醉于自我推荐。相反的,他是要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保罗知道在哥林多有些人对他的动机和方法多有论断,他就在此为自己的人格辩护,好让他带领信主的人可以去面对那些人的批评。他希望读他信的人确实以他们属灵的父亲之行事为人为傲,也知道如何回复损伤他的人。

保罗说到哥林多那些在背后损伤他的人是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从一至七章和十至十三章的提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以为骄傲的外貌是些什么。这包括他们所带的推荐信(三1)、他们的犹太渊源(十一22)、他们得意的见异象经验(十二1),和他们表现的使徒凭据(十二11-13)。保罗指出对这些人而言,这些外在的表现比一个人内心的状况更重要,而上帝看重的却是内心。

13. 我们若果癫狂,是为上帝。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这是保罗对指责他疯了的人的回应。这样的指责当然是在保罗传道生涯的后期出现的,他们也同样指责他所事奉的主。耶稣曾经因为热心传道而被骂是癫狂了(可三21),一方面也因为祂的教训激怒了听道者(约十20)。后面这个理由也是非斯都指责保罗癫狂了的原因(徒二十六22-24),保罗当然否认这样的控诉:“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徒二十六25)。

第二,这是保罗对哥林多那些否认他的传道工作是真正属灵的人的回应,因为他们看不到保罗有任何超然的属灵经验。针对这一点,保罗回答,我们若果癫狂(exestēmen),是为上帝。这是保罗唯一用到existēmi这个动词的地方,但这字的同义名词ekstasis(入神、忘形)也用在使徒行传二十二17,保罗在那里说到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见到异象的经验。从这段平行经文来看,保罗在这里所说的可以意译为:“若我们有些超然经历,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

若果谨守,是为你们。如果我们采用上面第一种说法,那么保罗是说,“即使(有人说)我们癫狂了,那是因为我们传纯正福音,忠于上帝的结果;但如果我们谨守(我们一向如此),那是为你们的缘故(你们可从我们所说真实明白话得益处)。”若采用上面第二种说法,保罗就是说:“如果我们经历超然的经验,那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事(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以证明我们传道工作的属灵特质);但如果我们谨守(用合理的、可理解的谈论),那是为你们的益处。”

14. 为了顺便说明,也为了为自己传道的行为辩护,保罗又说,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激励(synechei)这个字在腓立比书一23也有类似的用法,保罗在那里面对离世与基督同住,或仍活下去继续传道两种可能性。他说:“我正在(synechomai)两难之间”。他感受到这两种选择造成的压力,一方面受推动作这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作另一件事。这正说明了synechō这字的基本意义,也就是“挤压在一起,强制”。这种压力不在乎控制,而在于促发行动。是激发性的(motivational)力量,而不是指引性的(directional)力量。此处第14节的动词是现在式,强调保罗身上压力持续性的本质。此压力的源头是基督的爱。这可理解为是保罗对基督的爱(所有受格),或基督对保罗的爱(主词所有格)。从下文中(14b-15节)可以看到第二种选择比较合适。就是因为保罗认知了基督为众人受死而显明的爱,成为激发他使徒传道的动力。

基督的爱如此深刻地影响保罗,以致他献上一生,以不屈不挠的热诚事奉祂,这必是很特殊的爱。保罗如此受到影响,使得他说: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激励他的并不是所谓基督的好意,而是一人替众人死的事实。死(apethanen)是简单过去时态,指过去钉十字架的历史事件。但激励保罗的还不只是基督死在十字架上这个赤裸裸的事实,而是保罗所理解的基督特殊的死。也就是祂为众人(hyper pantōn)死。有关hyper这个词到底应是指“代替”(也就是基督“代替”众人死),或是指“为了”(也就是基督“为了”众人的益处而死,与“代替”众人死不同),这当中有很多争论。反对第一种说法的人认为,如果保罗意思是说基督“代替”众人死,那他大可用希腊文anti个前置词,比较更清楚表达这个观念。anti的确可以一点不含糊地表达这个观念,但我们要知道,hyper虽然不一定指“代替”,但也可以作如是用。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忽略上下文。保罗在其他谈到同样主题的地方可以用作参考。例如,加拉太书三13,保罗说:“基督既为(hyper)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在这段经文中,基督很显然代替我们忍受上帝的咒诅。除此之外,基督绝对没有任何理由忍受上帝的咒诅。因此,在木头上,也就是祂在十字架上的死,代替我们承担上帝的咒诅。因此,在目前这段文中,一人既替(hyper)众人死,就很有可能是指基督代替“众人”死71。这样的解释也合乎下面接着说的:众人就都死了。如果基督没有代替“众人”死,那么就不能说“众人”就都死了(“众人”的意义在第19节的注释中也与“世人”合并讨论)。

就是因为基督之爱有这种特殊的品质,而保罗也有如此的理解,看到祂代替我们死;因此可以充分解释为何这爱会在保罗的生命中造成如此大的激荡。就是因为这种作用,保罗才如此肯定。保罗还会在第18-21节提到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但他目前最主要关心的是这股激励的力量,第15节继续谈到此事。

15. 保罗在这一节谈到基督死的目的,特别针对那些因祂的死而得益处的人来说。他先从反面说到,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然后再说到正面,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那些因基督的死而复活得益处的人,的确有不再为自己活的可能性,这种人也到处可见;事实上,这就是保罗的同工们的生活方式(腓二21;提后四10)。使保罗能如此活着的,就是认识到基督为我们死那特殊的爱;我们也可以像保罗一样活着。我们爱祂,渴慕为祂而活,因为体验到祂爱我们,为我们舍己(加二20)。

这节中“众人”所涵盖的范围将会与第19节的“世人”一并讨论。

如上所述,保罗在这一段经文(五11-15)是回应别人对他传道方式的批评。在回应中,他声称他的动机和行动都是向上帝敞开的,上帝知道他在传道中没有带着诡诈。再者,如果他有癫狂的属灵经验,那是他与上帝之间的事;但如果他谨守;说人能明白的话,那是为了听道之人的益处。他论到除了服事基督之外,他不作其他事。他尽力忠诚服事,因为基督的爱在支配他。他深信基督代替他死,现在他要为祂而活。因此,在五11-15,我们看到保罗服事动机的两个极端。一方面他知道他责任重大,因此有一种敬畏的态度(11节);另一方面他也知道基督的大爱,因此只能为那位为他死而复活的主活(14节)。

ii 上帝在基督里与人和好(五16-21)

这一段开始谈到基督的死与复活在信徒身上造成的影响——他们在基督里死了,也活在基督里。这件事造成的结果是,保罗和他的同工有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因为是上帝在基督里形成新造的人,他们旧有的心态都消失了。这一切都归功于上帝和祂与世人和好的行动。有关这和好的信息也交托了保罗和他的同工,透过他们这些基督的使者,上帝也劝世人与祂和好。上帝使人与祂和好的方法是使基督成为罪,让世人在祂里面可以成为上帝的义。

16.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认人了。从保罗认识基督之死的重大意义——“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14节)——之后,这当中向他显明的基督的爱,就成为激励他生命的动力;不单如此,更改变了他的整个视野,从此他不再凭着外貌认人了。以前认为重要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已无甚价值了(参,腓三4-8)。他不再“凭着外貌——人的看法”夸口,只夸能站在上帝面前(参12节),那也是上帝的恩典。他承认他曾经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在他悔改信主之前,他用人的标准来评断基督,得到错误的结论;但在上帝不吝惜向他启示祂的儿子后,他必须说:如今却不再这样认他了,也就是,不再从人错误的观点来看祂。

因为这一节提到凭外貌(直译为“按着肉体”)认基督,因此常被人引用,以论证保罗对历史的基督(肉身的基督)没有兴趣,而只注意信仰的基督(Christ of faith)。但这节经文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因为保罗是谈到一种认知的方式(“按着肉体”),而不是讨论基督存在的一种特殊层面(肉身的基督=历史的耶稣)。保罗乃是说,先前他对基督的认知完全不切实际——只是根据外貌,人的看法——但他现在对基督的了解不再受那样的限制了。我们应当从保罗信主之前和信主之后如何看待基督,才能了解这里所说的视野的不同。在他信主之前,他看祂是假基督,凡跟从祂者,都当列入黑名单。后来他知道耶稣是上帝所立的基督,也就是使万物更新,万人都要信而顺从、回应祂呼召的主。

17. 当保罗说到那些属基督的人时,他也显明了基督的重要性,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直译为“任何人若在基督里,就是新的创造”)。这句话的重要意义是在于,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上帝的救赎计划基本上是与人类有关,但也涵盖整个创造的秩序(罗八21)。当一个人在基督里,他就已成为新创造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这样有份于新的创造就在视野的改变上(16节所说),和更新的圣洁生活上(参,林前六9-11)表现出来;并且会在主第二次来时,藉着复活在新造的世界中进入不朽,全人的更新中而达到高峰(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罗八19-23)。

当然,现今旧造仍然挣扎着存在,新造也未完全来到(参,罗八18-25;加五15-26)。但这段经文中所强调的是在基督里生命的更新,而不是因有份于新造,却仍在旧造中活着而有限制与压力。

18. 保罗在这里强调一切都是出于上帝,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的事实。保罗福音信息的中心是基督是钉十字架的主;但这信息的架构却绝对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一切造物都必蒙救赎的伟大计划是出于上帝的,祂也是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新约中凡是说到和好的用语,上帝都是和好行动的主体。没有任何地方暗示恩典的基督必须克服上帝不乐意的心,使有罪的人能与他和好。是上帝主动透过基督促成和好。另一方面这也并不是说在上帝那一方面完全没有困难需要克服,就能使人类与祂和好。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人类的邪恶上面,这个问题需要面对(参,罗一18,五9-11)。这段经文所要强调的是,当上帝本身在基督里采取主动,除去从祂那一方面来的和好的障碍时,祂奇妙的恩典就显明出来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存在和好的福音,使人蒙召来与上帝和好。

要注意的是,就某一种意义而言,和好已经完成了。上帝透过基督已经使我们与祂和好(用的是简单过去分词)。祂已经除去了使我们与祂隔离的重大障碍。保罗在第19、21节说到那障碍是什么,如何除去。但在说到那件事之前,他先说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份赐给我们,这句话预示了一件事实,就是从另一种意义而言,和好的过程尚未完成。和好的信息仍要传扬,人们也必须听受呼召,与上帝和好。除非他们回应呼召,否则他们无法确实体验与上帝和好。

19. 和好的职分基本上是传扬上帝已作成的工,保罗重复说的就是这句话,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保罗从他自己与上帝和好的经历,谈到他向世人传扬的和好信息,前后一致。上帝促成和好行动的目标不再只是“我们”(18节),而是世人和他们。使世人与上帝隔离的障碍就是他们的过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乃是藉着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而除去这障碍。不再算为有罪的基础在第21节加以说明。

保罗在罗马书四8引用诗篇三十二2的话,说到不将过犯归在他们身上,“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保罗接着解释这种福气不只局限在犹太人(“受割礼的”),也包括一切信的人,甚至外邦人(“未受割礼的”)(罗四9-12)。我们也应当如此理解这节所说的世人和众人(14节)。这个词不可能指创造的秩序,因为过犯是人类犯的;这个词也不可泛指每一个人,因为保罗在别处清楚指出,不信者的罪将归到他们身上(参,罗一18-32,二5-11;弗五3-6:西三5-6)。

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上帝不只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他也差派使者出去传扬这好信息。所有听见呼召而悔改相信的,都会亲身体验与上帝和好的喜乐。

20. 因为上帝托付给他和好的道理(19节),保罗能说,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上帝藉我们劝你们一般。希腊文作基督的使者这个动词(presbeuō)主要意义是指“作年长者”,后来就用作与年高德邵者所发挥的功用有关。在政治上是指代表自己国家的大使,在宗教上的用法则是象征性的(例如:斐罗(Philo)说天使或摩西是上帝的使者)。有关保罗的大使身分,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他与上帝使人和好的行动有密切关系。上帝透过祂儿子的死,使世人与自己和好,现在他更透过祂的使者,劝世人与祂和好。

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这可能就是保罗福音性讲道的口气,但此处是直接对哥林多教会讲的。保罗不可能是指他们还没有接受福音,因为他们早就接受保罗亲身传给他们的信息。问题是,他们开始怀疑保罗的使徒权柄和所传的福音。接下去保罗就开始警告他们,不可徒然领受上帝的恩典(六1-3),要心存坦诚对待他们的使徒(六11-13,七2-4)。保罗可能是要为以下的诉求铺路,所以在此用福音性讲道的语气讲话。

21. 保罗在第20节铺路,接下去在六1-13向哥林多人请求以前,他先用一段紧凑又极深奥的叙述说到基督的工作: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这就是保罗在这封信中说到上帝使我们与祂和好的根基。从这句话我们就了解到,为什么将上帝在基督里的爱表明出来的十字架,会在保罗的生命中产生那么大的激动力。

保罗描述基督为那位不知罪的(见和合本小字),这与新约其他地方的见证前后一致(参,太二十七4、24,路二十三47,约八46,来四15,彼前一19,二22)。这可能也暗示以赛亚书中受苦的仆人(“他未行强暴,口中也没有诡诈”,赛五十三9),即便如此,保罗所强调乃是上帝使那无罪的,为我们的缘故成为罪。这句深奥的话有几种不同的解释:(a)基督成为罪人;(b)基督成为赎罪祭(c)基督承担我们罪的后果。第一种解释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第二种解释可从保罗在其他地方引用献祭用语说明基督之死的重要性而得到佐证(如:罗三25;林前五7)。同时有人指出利未记四24和五12(七十士译本)所用同一个“罪”(hamartia)字,也用以指“赎罪祭”。但除了有一次可能的例外(罗八3),这个字在新约中从未作如是用;此处的用法是否带有这种意义我也觉得很可疑。基督的死是为了赎罪,这确是保罗的思想,但这不太可能是对目前这句话最好的解释。那么,第三种解释就是最被看好的,这个解释也得到加拉太书三13的支持,保罗在那里以祂承担我们罪的后果说明基督的事工:“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

这种解释还可从以下的事实得到佐证,也就是上帝使那无罪的……成为罪(21a节)正好与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形成一组反义平行句法。我们要理解上半句,必须看到下半句的意义正是它的反面。

为了理解何谓上帝的义,我们可以从一些保罗提到同样主题的经文中得帮助(罗三21-26;腓三7-9)。从这些经文,我们知道信徒成为义,是因为与上帝有正确关系的一种恩典,这恩典是根据上帝所宣示的,因为基督的死取代了信徒的地位,上帝就不再算他们有罪。

如果成为上帝的义指的是上帝善待我们,宣告我们与祂有正确的关系;那么成为罪,也就是成为上帝的义的反面,指的就是上帝宣告反对基督(因为他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参,赛五十三4-6、12),以致于祂与上帝的关系隔离(暂时的,却远超过人所能想象的可怕)。如果这样的解释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就多少可以理解客西马尼园的痛苦挣扎(“父啊!祢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祢的意思”,路二十二42)并十字架上绝望的哀号(“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显然我们是站在一个极大奥秘的边缘,而对其中的深奥只认识了皮毛。 ——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五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唐纳   哥林多后书   基督   保罗   的人   信徒   身体   新造   上帝   肉身   荣耀   基督徒   书简   自己的   生命   是指   都是   字义   原文   福音   颠狂   这是   帐棚   圣经   外貌   他们的   肉体   的是   穿上   天上   使徒   死了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