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
十二1~10
启示与软弱
十二1 虽然保罗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讲到自己属灵的经历(如:林前十四18),但亦可看出,他就像许多 * 旧约的先知一样,经常得到异象与启示。与保罗同时代的一些犹太作者会积极蕴育异象的经历,借着禁食或不睡等方式,但却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保罗刻意追求异象;他反倒是「被提上去」的(2节;参:启四2的注释)。
十二2~4 「十四年前」可能是在保罗归主十年之后。后期犹太教师有时会用「那人」指「你」或「我」,因此保罗可能在此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自己的经历,以免显得炫耀。有些希腊作者认为,如果不好意思公开谈自己的经验,不妨借用别人的身分来描述;而有些犹太 * 启示文学作者也采取类似作法,将自己的异象透过从前英雄的口说出来,而且以他们的名义写作。若有人因保罗得到启示而称赞他,他绝对不会接受,他只夸自己的软弱(参:箴二十七2)。
希腊作者讲到灵魂的上升,尤其在死后,犹太的神秘主义者与启示文学作家也这么说。犹太人中的见异象者有时会将他们对天堂的神秘经验描写成「被提」;或许他们的意思是指,他们的灵魂看见了天堂,但有时他们所描述的经历非常生动,似乎他们的全人都被提上了天(结二2,三14、24,八3,十一1、24),有些典籍特别声明,身体也参与在这样的经历中(如:* 以诺一书)。(犹太人升天的故事有时强调升天有危险,好像四位 * 拉比的故事,只有一位全身而返。但除了* 斐罗之外,所有犹太人的故事不是假别人之名,就是在保罗之后所写,因此,在保罗的时代,犹太神秘经历的本质究竟为何,很难清楚捕捉。)
神所赐的异象,与一些希腊术士、并今日许多文化中行奇事之人、鬼灵附身之人的经历都不同;他们讲灵魂出窍,在星际间旅游;连深受希腊思想影响的犹太哲学家斐罗,都认为奥秘的经验乃是灵魂遇到神的经历,并不只是在地的上方游荡。
在犹太经文中,「乐园」,就是与地狱(* 炼狱)相反的新伊甸园,来世会出现在地上,但现今则保留在天上。不同的经典对于所见的天共有几层,有不同的说法(从三到三百六十五);三与七是最常见的数目,而人们常以为,乐园就在这几层天中的某一层里。保罗的「第三层天」可能意味着他的思想是天有三层,而乐园是在最高的一层。(较低的天空被视为较低层的「天」)。许多希腊读者认为,纯洁的灵魂死后会升到最高的天,因此哥林多的基督徒一定会了解保罗此处的话。
在希腊 * 神秘宗教里,神祇的启示也「不可说」;有些犹太作者,如 * 约瑟夫和 * 斐罗,将这种说法应用到神最高的智能,或神的名身上。
十二5~6 有一种常见的 * 修辞技巧是说:「我可以如此说,但我不愿意」;保罗在此是运用这种技巧(在腓利门书第19节亦然)。保罗的对头为自己的异象夸口,而他在此又胜他们一筹,但是他仍然显明,他们的夸口乃是愚拙的。
十二7~8 常有人认为此处的「肉体」指身体的疾病(如:加四13)(如 TEV),但其实并不一定;保罗可能暗指「以色列肋下的荆棘」,就是神留下来的迦南人,以免以色列人高抬自己(民三十三55;士二3;参:书二十三13;结二十八24)。
学者为保罗的「刺」究竟是什么,有诸多辩论,但是从上下文与保罗在这节提到的「攻击」看来(参:林前四11),也有可能是指他不断受到的逼迫;这个「* 撒但的差役」可能是反讽式的说法,以羞辱他的对头(十一14~15)。此处神的主权胜过撒但和牠的使者,正如 * 旧约与大多数犹太人的想法。
十二8~10 哲学家常讲到自我的满足,或是能忍受试炼,或是能面对平静无事。保罗此处的思想却截然不同。神的恩典才带来满足,能供应保罗所需要的力量。
在异教里面,神的能力主要是透过奇事显明;对保罗而言,一个自觉软弱的人,惟有倚赖神的能力才能忍受试炼。在异教庙宇中神迹的报告,形式与保罗这里的请求相同(8节),但是结果则为神祇显现,医治了那人。
虽然保罗行过许多神迹(十二12),他却不以自己的神迹自夸,但他的对头可能会以他们所行的神迹夸口;保罗则是以自己的软弱夸口。
十二11~18
保罗最后的讽刺
十二11 许多古代作者都认为,自誉必须不得罪人,因此只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之,主要是在为自己辩护之时。哲学家通常认为,一般的演说家「算不了甚么」,有些人可能将这个词用在保罗身上。
十二12 要读者思考自己亲眼所见的事,是将自誉可能引起的反感稍微转移,例如:早期希腊的 * 修辞学家伊索克雷特(Isocrates)。
十二13 哥林多 * 教会内的富裕人士希望有一位他们能引以为傲的 * 使徒──能配合他们高阶层的地位,作一位专业的道德教师。因此他们希望保罗不要去工作,而接受他们的供应,成为他们的 * 受庇护人,或受供养者(参:林前九)。
保罗避免受教会中富有之人的支使(参:哥林多前书导论的背景介绍),因此接受其他人的支持;此处他用讽刺来回答:「饶恕我吧!」
十二14~15 富裕的哥林多人希望保罗成为他们的 * 受庇护人,而由他们作他的 * 庇护人(十二13),但保罗提醒他们,他乃是他们的父亲(林前四15)。因此,他将两方的地位倒转过来:他拒绝他们的支持,并不因为他对社会现状无知,而是因为他们乃是受他供应,而非他们来供应他。
罗马的父亲一旦宣声某个孩子是他的,作父母的就必须供养孩子长大成人,并帮助年轻夫妇建立家室。在罗马人的家中,受庇护人与孩子都被视为受供应者。
十二16~18 那些批评保罗不接受他们供应的人(一旦被接受,可能在同一社会阶层的人当中,他们的信仰便显得更值得尊重),显然接受了保罗对头的论点,反对他为耶路撒冷的穷人募款(八~九章)。在保罗的论点里,这件事几乎出现在最后,因此他为穷人募款的事,可能是他对头的主要指控:这位保罗不接受你们的供应,其实这样作乃是合乎社会风气的;而他竟然向你们要钱,去帮助你们不认得的人!
十二19~十三4
保罗要来管教
保罗上次在他们中间是「软弱的」,但现在他会刚硬起来(十三3)。
十二19 「分诉」,或辩护,是写作的标准模式,但保罗说明,他反讽式的辩护,以及 * 修辞学的展露,都是出于爱哥林多人的缘故,而不是真要为自己辩解。
十二20 希腊罗马道德家最常讲的题目便是「和谐」;他们会责备争闹、嫉妒等等。古代作者也斥责发怒等态度。哥林多人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即使按照他们自己文化的伦理,也无法办到。
十二21 哥林多 * 教会有权势的人假装谦卑,就像他们的异教同僚一样;但如果他们从前担心保罗过分自居卑下(十一7),他们糟糕的属灵状况(十二20)则会令他更加羞惭。他为他们的夸口竟至如此(九3)!——《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