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书第四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哥林多前书第四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哥林多前书第四章
4:1-21 本章记载了对哥林多教会纷争的最后结论。这里保罗用恳切的语气劝勉大家丢弃出于人心的骄傲与分党、相互的指责,要合而为一。强调:①信徒都是蒙召为神奥秘事的管家,是负有责任的执事;②蒙召的目的乃是把基督耶稣的救恩和爱的精神传讲给邻舍和自己所属的共同体。<约壹 绪论,圣经中对爱的理解>。
4:1-5 本文提出了所有人可能受到的三种论断,那就是:①被别人论断;②自己论断自己;③神的判断。其中人的论断和自身的论断或有错、或独断;但神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在基督再临时以最后审判的形式出现(3:4)。
4:1 执事:在希腊语中指当时奴隶中最卑贱的阶级,即在船底下划桨的奴隶,表明:①保罗效法基督的谦卑心志;②暗示我们在神面前谦卑,是解决哥林多教会纷争的方法(耶43:2)。神奥秘事的管家:指将启示的真理,即从神领受得救的福音并传给信徒的责任。讲述了福音工人的两个方向:①作为神的管家所担负的使命感和自觉性;②表明圣职人员的尊严及领袖地位,警告圣徒对神的仆人的轻率的论断。
4:3-4 保罗宣称自己是神的仆人、管家,因此人没有资格论断自己,并且其论断几乎毫无价值。指出只有基督才有资格对人的行为和事奉进行判断,借此强调自己的价值,评价也是不可信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窥探:①神超越人界限的超越性;②把所有判断标准放在基督身上的保罗谦卑的信仰人格。
4:5 描写了当基督再临时完成的最后审判,到那时不仅是暴露在外的罪恶,连人心里隐藏的罪恶及动机都会显明出来,也成为审判的对象。表明:①对人的判断及审判的权力是唯独属于神的主权;②人对人的判断及定罪是怂恿分裂和憎恨的恶行(太5:22;弗5:18)。
4:6-13 这段经文采用讽刺手法对比了哥林多信徒骄傲自大和使徒们的谦卑,充分表明了圣徒领受的一切祝福是神的礼物,并且谦卑是作神事工的前提条件。
4:6 自己和亚波罗……效法我们:指本书3:5-9节的内容,即保罗和亚波罗传福音不只是用言语,也籍着实际生活亲自作出了榜样。效法我们不可过于圣经所记:这是陷入理性知识的骄傲,以特定的事奉者为忠心专干分党、纷争之人所发出的警告。意为持守上述教训,要谦卑、有分寸。
4:7 哥林多信徒忘记神的恩惠,以自己的才能和地位及所属的党派夸口。因此保罗阐明他们所有的都是神所赐的,丝毫没有夸口的理由(约3:27)。本节尤其表明:①骄傲是忘恩负义的罪;②明确指出人所能夸的只有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恩惠(加6:14)。
4:8 这节是指出哥林多信徒们的骄傲,警戒他们的自高自大,是具代表性的讽刺句。意为“大家已经吃饱了,已经富有了,要是大家真的作王就好了。因为那样我们也跟大家一起当一回王不是吗?”。
4:9-13 保罗借着具体指出使徒们为福音所受的苦难,即羞耻、被打、囚禁,与哥林多信徒所享受的富足进行对比。通过具体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部分苦难:①提醒哥林多信徒们的安逸和骄傲;②严正警戒他们的虚伪。
4:9 一台戏:在希腊语里是剧场的意思。这里保罗把自己作为使徒所受的苦难,描述为被咒诅之人的样子,即在竞技场被野兽撕碎的人<来8:1,初期教会受到的逼迫>。
4:12 被人咒骂……我们就忍受:充分概括了保罗对待因福音而来之苦难的态度。不仅忍受所有咒骂和侮辱,而且反而以爱回应、祝福他们(太5:38-48)。当时的希腊社会,并未把保罗这样的人情和爱视为美德,反而更加藐视、奚落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①传道者的正确态度与;②真正的信仰是在苦难中更加灿烂发光。
4:14-21 保罗在前面采用讽刺手法,严厉责备哥林多教会中出现的骄傲和纷争。现在保罗转换语气似慈爱的语气进行劝勉,即恳切呼召大家灵性方面要更加谦卑。保罗的这番劝勉,充分体现了他对哥林多教会慈父般的胸怀,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①真爱不只是单纯的感性的同情和慈悲;②也是为对方的真正成熟而责备或训练,或强忍对他们执行公义时的痛苦。
4:15 我……生了你们:保罗阐明自己是哥林多教会属灵的父亲,明确指出自己与其它领袖的根本差异。这并非为了显明自己是哥林多教会创办人的特殊地位和权力,而是为了表明:①自己对他们的责备及劝勉是真实的;②为了让他们明白责备的动机也是父亲对子女的爱。
4:16 我求你们效法我: 保罗的宣言不是要他们成为自己的追随者或保罗党派的一员,意味着:①效法保罗实践彼此相爱;②一同参与保罗的谦卑和苦难;③丢弃因知识而有的骄傲和自大的态度,在信仰里合一;④最终要效法基督。
4:17 提摩太……有忠心的儿子:提摩太是籍着保罗传道悔改的信心之子。当保罗发此信时,他已经从马其顿去往哥林多的路上(徒19:22;提前1:2)。
4:20 神的国:神学角度上,指籍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再临成就的弥赛亚王国<可1:15,神国度的概念>。在这里不是指未来性意思,而是意味着在哥林多信徒们生活中具体彰显的福音能力和爱心(林后5:17)。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