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
注释
十四1-20国度与审判的圣谕
新国际译本及新英语译本不约而同地将本章划分为7个段落:1至5节,基督国度内忠心信徒的异象;6至7节,大灾难期间的福音传播;8节,「巴比伦」大城倾覆的宣告;9至12节,警告人不可接受兽印;13节,论到「在主里」已死的人的福气;14至20节,两个审判的异象,一个是以收割庄稼为象征(14-16节),另一个则是以收割葡萄为象征(17-20节)。
十四1-5锡安山上的十四万四千人
这异象的意义在于鼓励那些活在敌基督统治期间(十二至十三章)的基督徒。
第1节七章1至8节及五章9至10节这两处经文,决定了这十四万四千人的身分。约翰不可能以如此具象征意义的数字来描述两个不同的群体,尤其是当他分别提到他们于额上领受了神的印记(七3-4)。他们是「从地上买来的」(3节),这是回应五章9节对教会的描述。他们站在「锡安山」,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二十一27)。这和五章9至10节的感恩之歌是一致的,只是这儿比之前的描述更迈进一步(七1-8),那里的十四万四千人尚在地上,虽然稍后会描述他们在天上的情景,但他们却仍未作王(七9-17)。他们额上所写的名字解释了七章1至8节的「印」的性质;那是羔羊之父的名字(对比那些跟随兽之人在手和额所印的兽名和数目)。
第3节在五章9节里,活物和长老唱新歌,而只有这十四万四千人能学习此新歌;它与得赎的经验有关,这经验只有那些蒙恩得救的罪人才能够享有。
第4-5节这里对得赎者的描述和他们的数目同样极富诗意。他们被视为「未曾沾染妇女」的男人,相信是指他们是在作战状态的「羔羊的军队」(参旧约论到圣战的条例,其一就是不亲近女色:申二十1-9,二十三9-14;撒上二十一4-5;撒下十一6-13)。这里的象征意义应该也包括不与巴比伦大淫妇「行邪淫」(参8节)。
十四6-20愤怒的日子
这一连串的预言以6位天使的宣告及执行审判来组成一个单元。此段落有如1至5节,是为了坚固信徒的心,之前的异象是有关赐福予行善者,这一个异象则是有关惩罚那些作恶者。
第6-7节这是向不信的世人发出的最后警告。列国已被晓谕应当悔改敬拜神。这信息称为「永远的福音」,是因为福音的永恒福祉仍然为那些愿意悔改的人存留。留意文中对天使传讲福音的描述,其实就是预言之象征手法的一部分;「天使」指的是报信者,报信者是有血肉之躯的。
第8节「巴比伦」的倾倒将于十七至十八章详述。彼得前书五章13节以巴比伦形容罗马,此外还有一些圣经以外的作品也是如此。
第9-13节这里的警告补充了6至7节有关传永远的福音。兽的跟从者将喝下「神大怒的酒……纯一不杂」,希腊文形容这酒乃是「掺入未掺的」(mixed unmixed):即是掺入未曾掺入其它杂质的烈酒(其象征意义可参诗七十五8;赛五十一17-23)。「火与硫磺」所具审判的象征意义可以追溯到创世记十九章24至25节,论到毁灭所多玛的事件(参赛三十四8-10)。第12节当想到兽的崇拜者将会得到应有惩罚时,「圣徒的忍耐」便大得鼓舞;就如基督徒预先晓得将来要为主遭监禁甚至死亡一样(参十三10)。第13节「在主里面而死的人」得福也具有同样的意义。若「从今以后」所指的是某个特定时刻,那么这个「今」所指的就是基督救赎的日子(参十二10)。另外一个可能的翻译则是「肯定的」;如此一来,这句话的意思所强调的是:「在主里面而死的人肯定是有福的」。
第14-20节一般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是:14至16节是基督再临时招聚了祂的教会;而18至20节是为审判之缘故招聚不信的世人,尤其是考虑到14节的「一位好像人子」的(参一13)。但是说基督得受命于一位天使,被吩咐显现于荣耀中及施行祂的审判,真令人感到疑惑。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那位「好像人子的」,乃是一位在基督之荣耀里有份的天使,就如十章1节所提及的那位「大力的天使」一样。收割庄稼和收割葡萄所代表的是同一个审判,这个预言皆根据约珥书三章13节。至于借着天使收割,可以参考马太福音十三章41至42节。
第六位天使「有权柄管火」及「从祭坛中出来」,这就把六章9至11节,八章1至5节,九章13节和十六章7节联在一起,如此再一次表明神子民的牺牲及所发出的祷告,与神国降临有密切关系。踹踏葡萄以表示审判的比喻,可以追溯到以赛亚书六十三章1至3节。「有血从酒醡里流出来,高到马的嚼环」(20节),像量度血的流量般,富象征意味,也极具夸张性。
《以诺一书》100节提到末世战争的时候说,父亲与儿子争战,弟兄与弟兄争战,直到「血流成河……罪人所流出来的血要达到马的胸口,甚至将战车淹没了」。犹太人也曾如此形容罗马人于哈德良时代所行的大屠杀事件:「他们不停的杀害比特人,所流的血淹至马鼻。这些血流到海中的时候,竟然达4里之广。你或许会以为比特人离海不远,其实你可知道那距离是40里之远呢?」约翰是以启示文学的风格预言基督再临时的审判,因此也应当以启示文学的风格来理解和领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