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历代志下第十一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历代志下第十一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历代志下相关章:

11:1-23 罗波安统治下的强盛的犹大王国: 本章的5-23节的内容只有历代志有记录,充分表现出了本书的作者强调罗波安顺服神的旨意而蒙受的祝福。本章讲述了南犹大王国的第一位君王罗波安前3年的统治:①停止战争(1-4节) :为了征服分裂出去的北以色列,罗波安谋划发动同族相残的战争,但听到神的话便停止了(2-4节)。同时也说明了北以色列虽然叛逆了,但仍然是被拣选的百姓。神称北以色列和南犹大为“弟兄”(4节),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②加强国防实力(5-12节):罗波安在犹大的边境地区修建了很多城邑,为的是防御北以色列和南方埃及(12:2)的侵略;③北以色列百姓的涌入(13-17节):百姓迁移原因是因北以色列宗教的堕落。那么,今天的信徒也应该象亚伯拉罕离开外邦宗教猖獗的迦勒底的吾珥,罗得离开悖逆的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断然远离日益世俗化的势力。

11:1 为了用武力征服独立出去的十支派,罗波安征集了18万勇士。用实际行动表现出他要用蝎子鞭责打他们的政策。在这里他所犯的致命错误就是发动战争之前没有求问神(与6:34,35比较)。

11:2 历代志虽是从“祭司”的角度记录的,但其中也有很多神的先知登场(12:5;15:1;18:6;19:2;20:37;21:12;24:20-22;33:10)。他们与圣经中出现过的其他先知不同,他们具备了作为守护神政国家的预言家的能力。大多数人为犹大王的治理工作起到了引导、忠告、教训的作用(撒上9:9,先知与先见)。本文中的“神人示玛雅”是罗波安统治时期的先知,不仅阻止了南北战争(4节),而且示撒入侵时还督促以色列百姓忏悔自己的罪(12:5)。

11:5-12 坚固城邑: 罗波安非常重视国防,修建了坚固的城邑,而今天的考古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些城邑的历史真实性。

11:13-17 为了寻求信仰的自由,涌入犹大: 作者记录了祭司与利未人因反对耶罗波安的偶像崇拜政策,为寻求信仰自由而迁入南犹大的历史事件(王上12:25-33),表现出了对圣殿以及圣殿的服侍者的极大的关心。并讲述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开展的犹大王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目的就是为了暗示犹大王国就是以色列“余剩的人”。

11:16 反对耶罗波安的偶像崇拜而南下到南犹大的事件在亚撒王(15:9)和希西家王(30:11,12)统治时期也发生过。他们背井离乡,放弃家业,迁至犹大,证明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尽自己的本分敬拜神,而不是在神的法度被破坏的地方过安逸的生活。他们的这种行为“与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神所指示的地去”(创12:1-4)的亚伯拉罕,和放弃自己的一切随从耶稣的12门徒(太19:27-29;路5:11,18)的行为是相同的。“用真诚敬拜神的道路上所受的贫穷胜于罪恶的道路上享受的富饶,靠年金生活的人胜于享受富贵与享乐,内心堕落的人”(Matthew Henry)。

11:17 罗波安之所以强盛起来,是因为他得到了从北国迁入的非常虔诚的人的帮助,追随了先王大卫和所罗门所行的路。但是,他的顺从仅持续了3年,国家强盛之后便堕入了骄傲之中,最终离开了神(12:1)。因此后来受到了埃及王示撒的侵略(12:2)。

11:18-23 罗波安的家室:列王记没有记录这一部分。本文的内容与教育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罗波安娶了很多妻妾,违背了神的律法(申17 :7)。这说明罗波安虽然身为选民之王,但终究还是一个堕落的人;②他与先王所罗门不同,并没有与外邦人通婚。而且他的妻妾也都是属于大卫家族的女子。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③罗波安明智地处理了众子的问题(22,23节)。首先他立亚比雅做他的继承人,从而阻止了一场兄弟间争夺王位的战争(22节),之后让他的27个儿子分别治理各地方城邑(23节),从而维持了稳定的局势,加强了国力(12:1)。

11:22 亚比雅……想要立他接续作王:罗波安为了避免他的祖父大卫曾遇到过的困境,即押沙龙和亚多尼雅为了争夺王位而发动叛乱的纷争(撒下15章;王上1章),提早立亚比雅为王位继承人,并把其他儿子分派到边境任职务,以求让亚比雅顺利地继承王位。

——《精读本圣经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一章   历代   注释   圣经   犹太   基督徒   南国   文摘   唐纳   历代   犹大   以色列   耶路撒冷   大卫   圣经   的人   简介   祭司   北国   点此   城邑   耶和华   约翰   一章   注释   支派   所罗门   耶罗   坚固   自己的   先知   南国   王国   敬拜   福音   百姓   彼得   他们的   鬼魔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