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历代志上第16章查经资料

历代志上第十六章

历代志上相关章:

历代志上第十六章

iv. 祝福、敬拜和赞美(代上十六1~43)

  「愿人在列邦中说:『耶和华作王』!」(十六31)

  十六1~3、43,参:撒下六17~20

  十六8~22,参:诗一○五1~15

  十六23~33,参:诗九十六1~13

  十六34~36,参:诗一○六1、47~48

  第十三至十五章主要是约柜抵达耶路撒冷(1节)。约柜象征神的同在并回到百姓生活的中心,以色列即将重新受到祝福(2、43节),而他们整个敬拜形态也将完全改变。

  本章是交错平行结构,中心是简短的诗篇来庆祝耶和华在列邦中作王:

a. 十六1~3,神祝福每一个以色列人

  b. 十六4~7,利未人被指派在耶路撒冷的敬拜

    c. 十六8~36,赞美的诗篇

  b1. 十六37~42,利未人和祭司被指派在基遍的敬拜

a1. 十六43,祝福大卫的家眷

  这个交错平行结构的周边段落(a、a1)取自简短得多的撒母耳记下第六章。两组利未人的名单(b、b1)围绕着诗篇(c),这是第十六章惟一无法得知其来源的部分,但是大概是从官方圣殿的记录得来的。

a. 为每个以色列人祝福(代上十六1~3)

  约柜的到达更新了献祭的敬拜,百姓也得到祝福和食物(有关帐幕,请看十五1的注解〕。这各种的祭物(1~2节)是百姓带来的,而不是如撒母耳记下六17只由大卫提供,这与十五章25~29节对集体的强调一致。为百姓祝福(2节,参43节)通常是由祭司运行(参:申十8;代上二十三13),但是偶尔也由其他的领袖运行,最著名的是摩西(出三十九43)。除了大卫之外,所罗门是其他的以色列君王惟一曾行使这个特权的(王上八14、55;参:代下六3)。大卫因此表现出半祭司的角色、属地的(3节)以及属灵祝福的媒介。第二项食物(只有这里和撒下六19得知)或者是枣类的饼,或者是「一块肉」(REB、NEB、NRSV、RSV;参GNB、AV),如果后者是正确的话,则是特别慷慨的举动,因为肉类是很少出现在古代以色列人家中餐桌上的。

b. 指派利未人在耶路撒冷(代上十六4~7)

  这两组利未人被指派的名单(在这里和37~42节),讲到由于约柜放置在耶路撒冷(请注意这个字「常常」,NIV、NRSV;「继续地」,RSV,在6、37、40节),所以需要为敬拜作更长久性的安排。这些经节描述了在圣殿还没有完成之前,一个转接的阶段。从这个时候开始,以色列人的敬拜活动和人事安排,被分为在耶路撒冷的约柜(4~7、37~38节)和在基遍的祭坛(39~42节)。曾经有人认为,这样的分开证实了会堂敬拜的由来(Rothstein、Myers等),但是第十三至十六章整个的大意是朝向集中敬拜,而不是分散的,使得这个假设不太可能。事实上,比较有可能的,历代志乃是强调:在赞美的献祭伴随着必须的礼仪时,使用圣经的价值(参8~36节)。

  利未人(4节)在亚撒之下的名字,来自那些列在十五章17~21节中的人名;那个名单中并没有在这里列出的那些人,都分派到基遍(41节,和其余被选名字录在册上的)。利未人的职责是在约柜前事奉(4节;「服事」,REB、NEB;参37节和十五2)并领导赞美,特别是有音乐伴奏的(4节,参二十五章)。这三个语词「颂扬」、「称谢」和「赞美」(4节,NRSV、RSV)应该是被视为敬拜活动的整体描述,根据希伯来文的习惯,用一系列相近的同义词来表达一个概念全面性的含义(参:箴一2~6对智慧,诗一一九篇对律法),而不是分开的仪式活动(Michaeli、Curtis和Madsen),或是诗歌的类型(Ackroyd)。有人主张第一个动词(希伯来文hazkîr 可能是「宣告」)是指祭司的吹角(参:民十9~10),也是不太可能,因为大卫已经清楚地指派利未人新的职责。149祭司有另外论及(6节),因为他们应该要吹号的指示(参十五24)是长久以来就确立的(民十2、8~10)。他们在耶路撒冷的角色主要是呼召百姓来敬拜,特别是在节庆时(参:拉三10;诗九十八6),不过他们也可能伴随在第1节所提到的献祭(也参39~40节)。号筒在新约圣经确定是有双重的功用,用来宣告最后的复活(林前十五52),并且参与在天上的敬拜(启十一15;注意到在启十一19提到天上的约柜)。

c. 耶和华是王(代上十六8~36)

  在这里所插入的诗歌是在信心里庆祝,当约柜成为以色列人生活的中心时,耶和华来到(33节;或者可能是「已经来到」)衪的百姓当中。神会来到百姓当中,这样的信念,是整本旧约圣经一再确认的(即:出十九9,二十四11;赛六1,五十九20)。因此,神以基督成为人来到地上,不是完全超乎意料的,即使许多人不能接受。这里神以君王(31节)和士师(33节)身分来到。在过去神因对衪的约民所表明的信实被人颂赞(8~22节),也给予诗人新的信心,祈求神使我们脱离外邦(35节)。

  MT对这诗歌的介绍,强调这是大卫「首先指派」(NRSV、RSV)、「任命」(REB、NEB)利未人向神所唱的赞美,而不是这个诗歌实际上在约柜抵达的时节所唱的(NIV的这个诗歌不是在希伯来文里,而且这样的翻译更加的误导)。这诗歌的形式几乎确定是历代志作者本身的编辑,这样的建议乃是因为:他有习惯为了本身的目的从诗篇中改编材料(如:代上二十九10~18;代下六41~42,二十21),也因为出现许多有历代志特色的主题。150当然是根据三篇诗篇,就是第一○五篇、九十六篇,和一○六篇,但是有一些小的改变,使得我们几乎能确定:早期的经文曾经被重新注解过,并且应用在历代志作者时代的环境。因此若像RSV尝试以诗篇为根据,来「改正」这经文,则是错误的。

  这诗歌的架构是建立在三个组成的部分中。然而原始的材料,却已经被融合成为一有组织的整体,形成一个新的赞美诗歌,这主张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理由。第一,每一个段落都有一个规律的引言,加上重复的命令式,就如要称谢!(8、34节)和要歌唱!(23节、参9节),其次,三个段落之间则以神的名(8、10、29、35节)、神的圣洁(10、29、35节),151和列邦(20、24、31、35节)这样的话语自然地连结起来。

  1. 约的应许实现了(十六8~22)。这开始的段落(8~13节)是一系列,邀请以色列赞美耶和华。包括了三个要寻求神的出处(10b~11节),这是历代志重要的主题(如:代上十13~14,十三3;代下七14),是指在敬拜上一个依靠和期待的态度,而不只是简单地寻求生活的方向而已。在诗篇一○五篇有关约的主题陈述,出现在第14~18节,特别注重神对这地的应许。那应许最后借着约柜的抵达而成为看得见的应验(18节),也是神在应许之地永久居住在以色列当中的记号。因此以色列必须要纪念那个约(15节,GNB、NRSV,保留MT的命令式是正确的,但是NIV、REB、NEB、RSV,不必要地把诗篇一○五8 「他纪念」「标准化了」)。纪念,在旧约圣经中,意味着在回忆的事情上有所行动,而不只是脑海里的运作。把「亚伯拉罕」(诗一○五6)改变成以色列(13节),是与「历代志喜爱以色列这族长超过亚伯拉罕」,以及「他喜爱选择以色列这个名字而不用雅各这名字」一致的。对族长们的描绘人丁有限,和在外邦权势下容易受欺负(19~20节),会刺激被掳归回的以色列人,但是神的同在和保护,构成另一个不会失败的应许之约(21~22节)。我的受膏者和我的先知(22节)是对族长们描写的重点,因为他们被拣选是透过约,也因亚伯拉罕先知的身分(创二十7)。

  2. 神在全地是君王(十六23~33)。这段提到神的保护,很自然地导入关于神宇宙性王权的诗歌(31节)。就像先前的段落,这里也以邀请敬拜作为开始,但这主题太大,因此需要极其宽广的扩展。赞美是由诸天(31节)和全地(23节)来呈现,包括了海、田和树木(32~33节),以及民中的万族(28节)。神以衪救赎的行动(23节)、创造(26节),和审判(33节)证明祂的王权,并且特别与当代以色列人相关的是,衪超越所有列邦的神明(26节)。因为在古代的世界中,列邦的命运是与他们主要的神明命运息息相关的,这个经节直接挑战以色列人在帝国统治下那份无价值感,是直接的挑战。鼓励百姓这位现在正成为国民生活中心的神,借着尊崇祂的伟大,可以更新信心和盼望。152

  这个段落出现几个重要的经文的差异。最主要的是第30~31节中几个片语次序的改变(参:诗九十六10~11),不过意思上影响很少,并且可能只是一个经文的变体。更有意思的是「衪的圣所」(诗九十六6)和「进入衪的院」(诗九十六8),以衪居住的所在(27节)和到衪面前(29节)来取代。这些改变通常被解释成:为了避免犯下时序错乱之误。因为此时圣殿尚未建造,但是也可能只是简单地反映上下文的语言。约柜的「所在」已经预备了(十五1、3;参十六1),而重复的片语「到神/耶和华/衪面前」(1、27、33节)则与「在约柜前」(4、6、37节)的敬拜密切相关。当历代志作者引导他的读者来赞美时,约柜所立之处,比起它所代表同在的这一位神,就不那么重要了。153

  3. 求拯救的祷告(十六34~36)。这个最后简短的段落有一个代求,影响了对整篇诗歌的解释。在第35节两个关键的希伯来文字词,被加添到这原始的诗歌,就是 yiš‘ēnû(=「我们的拯救」,NRSV、RSV、JB;我们的救主,NIV、REB、NEB、GNB)和 haṣṣîlēnû(=「拯救我们」,NRSV、RSV、REB、NEB;「救拔我们」,GNB、JB;使我们脱离,NIV)。当这些词与采用自诗篇一○六47的命令式相组合时,拯救我们(NIV、GNB、JB;「使我们脱离」,RSV、REB、NEB)和聚集我们,第35节就能够看得出已经扩大成为对于拯救或救赎的恳求。

  带领历代志作者作出这个重复祈求的原因,是在第8~33节和在第十三章至十五章的事件里面。他一开始就因赞美神奇妙的作为(9、参8~12节)而受到鼓舞,从上下文里应该是指运约柜到耶路撒冷这个伟大的工作(十三~十五章)。这主要不是大卫的成就,乃是祂(即:神)的作为(8节)。祷告的第二个原因,是诗歌中强调神超越列邦之上(24、26、28、33节),借着祂的审判(12、14节,参33节)或祂为以色列的胜利表现出来。在上下文里,这应该主要是指最后打败非利士人(十四8~17)。历代志因此是以信心来了解:约柜运回的事件(十三、十五章)和以色列人的胜利(十四章),都是神拯救的证据(23节)。

  这些过去神救赎的奇妙作为,形成了以色列现今得以被神认识的基础。百姓所求告的是两件事。首先,历代志作者要求神再次来拯救,救赎祂的百姓,和从列邦中聚集他们(35节;参:申三十3)。历代志作者心目中确切的想法是甚么,仍然不清楚。坦率虽然并不是政治上聪明的作法,但是更有可能这祷告的重点,是以色列人能够再次找回失落的身分。历代志的读者非常清楚他们受制于外邦人帝国的权势,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再次确认他们是神的百姓,而祂是管辖列邦的神(31节)。这是否包括从巴比伦(参:拉一~二,七~八),或是从犹大星散的村庄(参:代上九2~34;尼七4~5,十一1~36)来的聚集,还不能确定。最重要的是,以色列人应该对其身分,也就是他们是神的约民(参14~18节)有一个新的认识。

  第二个要求就是愿以色列人能对神有一个新的了解;以赞美祢为夸胜(35节)。救赎只有神的介入才会发生。虽一再无法获知细节,但是历代志作者恳求神确切表明自己是至高的救赎主、拯救者,并且能如此地显明,以致赞美和荣耀都能够归给衪。

  因此,这整篇诗歌不只是被掳归回后崇拜仪式的例证(Michaeli、Myers),或是确认耶路撒冷礼拜仪式的属性。154这更是充满感情的呼吁,求神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借着带出新的救赎行动,重建衪自己和衪百姓的身分。

  这诗歌对历代志作者当代的读者的关联性,也凸显在另两方面。一个是使用了诗篇一○六1、47~48(=这里的34~36节),祈求神信守在耶利米书三十三11的应许,就是以色列的地在被掳之后将会充满赞美。155第二,第35~36节中暗示出历代志作者的诗歌,实际上被用作在被掳归回后的敬拜中。不同于诗篇一○六48的呼唤式(「愿众民都说」)和命令式(「要赞美」),在此有一个新的命令式,「要说」(35节;NRSV、RSV;参JB、GNB;呼求,NIV;参REB、NEB)之后紧连这陈述(36节),众民都说并「赞美」(GNB、NRSV)。因此似乎百姓实际上已经有所回应,并且把历代志作者的祷告作为他们自己的。再者,利未人似乎是其中的带领者。应当称谢(34、35节)和「赞美」(36节,NRSV、RSV),是特意回应第4节,并且对利未人在此所形容的功用,作实际的示范。如果历代志作者真是这个诗歌实际上的编辑者,(看起来像是,)那么他也是有可能被算在利未人之列。

  最后,这诗歌对接下来的篇章提供了坚定的基础。神既已持守衪对亚伯拉罕和雅各的应许(参15~22节),就为第十七章大卫之约铺路。把这些应许与约柜相连,历代志作者便藉此表明这位神与衪的百姓相近,离他们不远。更何况,把约柜与神的同在相连也能带出信心,相信约柜未来被放置(参:代上二十一~代下七)的圣殿,神也会同在。因此以色列能够对于神的应许有信心,可以把祷告和欢喜的赞美带到神在地上的居所。在新约圣经中,是圣灵带出神同在的感觉,并且给予通路进到天上圣殿的父那里(弗二18)。基督徒也应该得着鼓励,透过耶稣,他们自己的大祭司(参:林前十二3;弗五18~20;来四14~16)献上赞美和祷告。

d. 利未人在耶路撒冷的职务(代上十六37~38)

  本段以一个总结摘要在耶路撒冷按常例的敬拜,确认第4~7节。第38节强调俄别以东的角色,最好看他为有乐师和守门者双重的身分(参十五18、21、24),纵使MT是模糊和不肯定的。字面上读来,是「俄别以东和他们的弟兄」,可能耶希亚(参十五24)或是何萨在俄别以东之后被去掉了,或者另一个可能,「他们的」是指第37节亚撒的弟兄。

e. 利未人在基遍的职务(代上十六39~42)

  此一小段文字是关于大卫对在基遍例常献祭的安排(见4~7节的注解〕。提到基遍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因为在被掳前的经文,只有所罗门与那里的敬拜有关(王上三5,九2;参:代下一3)。然而献给耶和华的祭,无论在联合王国时期或是后来,都是在不同的祭坛上,最有趣的是在离基遍几哩远的挪伯,并且是以「祭司的城」闻名的(撒上二十二19,参:撒上二十一1、2;王上一39,二28)。如要较完全地讨论,见Williamson,130~132页。会幕(或是帐幕)的历史也是模糊的,因为旧约圣经在摩西时代之后,明确提到放置的地点只有示罗(书十八1;诗七十八60;参:耶七12),也有可能放在挪伯(撒上二十一)。历代志因此在这里,借着大卫对律法的忠诚(参40节),而强调摩西的会幕和这个会幕(代上二十一29;代下一3)之间的连续性。

  有几个翻译上的问题使得细节模糊不清,特别注意第37节在「派,留下」之后缺少任何主要的动词,并且在第41~42节有一些重复,但是这经节明显是论到派定祭司(39~40节)、乐师(41~42a节)和守门者(42b节;关于在耶路撒冷的利未人,见4~7、37~38节)的职责。这祭司(39节,编按:即指和合本「祭司撒督」)在被掳前是常用的词,就是后来的「大祭司」(参:撒上十四19、36;王下十一9及下)。撒督,是大卫忠诚的支持者(撒下十五24以下;王上一8以下;代上十二29,二十九22),也经常与亚比亚他(如:撒下十五35~36;代上十五11)为工作伙伴,可能在此亦然。

  这个看来很繁琐的职责名单,却有重要的神学含义:衪的慈爱永远长存(41节)。这个语词也出现在诗歌里(34节),在历代志里是一个常用的反复句(如:代下五13,七3,二十21),表明旧约圣经赞美的中心主题就是神的爱。历代志作者并没有把神描绘成一个严苛的和多所要求的仪式主义者,乃是以永不止息的慈爱包围了全民生活的一位神。他一定会同意保罗的昭告:「爱是永不止息」(林前十三8)。

f. 大卫为家眷祝福(代上十六43)

  这是引自撒母耳记下六19b~20a的简洁句子,可能其功用是总结从第十三至十六章约柜的整个事件。全部的活动以祝福每一个以色列人的家(参3节)来作为退出。大卫的妻子米甲,这不愉快的插曲(撒下六20b~23),完全不重要了,因为扫罗家的不名誉,已不需要再进一步的证实(十13~14,十三3,十五29)。神的国度现今在大卫的手上得以坚固,也准备好要被永远地确认(十七章)。

125对这个忽略一个可能的例外是撒上十四18。不过LXX读成「以弗得」经常被选择为马索拉版本的「约柜」(如R. W. Klein, 1 Samuel, WBC, Waco: Word Books, 1983, p. 132),这个议题仍待探讨(如H. W. Hertzberg, pp. 113~114; P. R. Davies, 'Ark or ephod in 1 Sam. XIV 18?', JTS 26, 1975,pp. 82~87).

126参Mosis, UTCG, pp. 44~81.

127 希伯来文 qāhāl(「会众」),出现在第2、4节,也是第一次在历代志中(在第5节带有一个动词的形式),而总共在历代志上下超过三十次以上,历代志中的用法是一种代表的意思(参L. Coenen, NIDNTT, I, p. 293)。

128希伯来文字词 wayyiwāʿaṣ(1节)在这个经节中关于约沙法和希西家以一模一样的形式出现,并且成为历代志作者对于「王权」之技术性辞汇的一部分。

129C. Begg, ' "Seeking Yahweh" and the purposeof Chronicles', Louvain Studies 9, 1982, pp. 132~134.

130不过L. C. Allen 认为LXX只是MT的一个改写(SVT 25, I, 1974, p. 128.)REB、NEB「如果耶和华我们的神开一条路」,是尝试来保留希伯来文在条件子句中通常的意思。

131在历代志只有两个引用(只有被掳后期的写作这个片语才出现),而作者或者显明他南方人的倾向,独特的首先摆出南方的边界,就如这里(「别是巴到但」,代上二十一2;代下三十5,也参:代下十九4)。

132K. A. Kitchen, IBD, pp. 430~431; or the Wadi el-Arish (M. Noth, etc.).

133对所参与的历史上议题,看如J. Bright, History of Israel, rev. ed. (London: SCM Press, 1972),pp. 200f.;J. H. Hayes and J. M. Miller (eds.), Israelite and Judean History (London:SCM Press, 1977), pp. 349~352.

134在这个段落经文上的议题,请看更详尽的注释书。即使MT的十三章,一般被接纳作为其同文在撒母耳记下较好的版本(特别在8、10节),也无法准确地清楚当约柜滑落之时到底那头牛发生了什么事,或者为什么禾场的名字是与早先的经文如此的不同(9节)。

135另一选择,「迦特人」曾被认为是指靠近示剑的利未人村庄迦特临门(书二十一25;代上六69),但是因其与基列耶琳距离遥远,使得这个地点比起非利士的迦特更不可能(参R. K. Harriso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London: TyndalePress, 1969, p. 1166.)。

136也见 P. Welten in A. H. J. Gunneweg and O. Kaiser (eds.), Textgemäss(Göttingen: Vandenhoeck & Ruprecht, 1979), pp. 174f.

137参A. R. Green, 'David's relations with Hiram', in C. L. Meyers and M. OʾConnor(eds.), The Word of the Lord Shall Go Forth (Winona Lake: Eisenbrauns, 1983),pp. 373~397.

138Barthélemy, CTAT, pp. 240f.

139这首先的冲突很可能是非常小的边界袭击,参N. L. Tidwell, 'The Philistine incursions into the Valley of Rephaim',in J. A. Emerton (ed.),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SVT 30, 1979, pp. 190~212.

140撒下五21有「大卫和跟随他的人拿去了」。对这议题的一个详细讨论,包括历代志作者是用到一个不同的经文之可能性,请参Williamson, p.118.

141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主要团体的名单和家谱在历代志中,就是代上一到九章和二十三到二十七章,也是有一个预期的作用,以至于本章中的4~10节、16~24节,看来像是被历代志作者持续广泛使用的方法。

142民数记(特别是四1~33)中,对利未人的训示强调出他们扛抬的角色。这个强调与历代志作者对他们在敬拜中的角色是十分不同的,故而与被掳后期的时代不对等。

143对于利未人在被掳前期可能的非祭司角色,见例,M. Haran, Templesand Temple Service(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8), pp. 92~99; R. Abba, IBD, pp. 876~889; D. A. Hubbard, IBD, pp. 1266~1271.

144这个对百姓的命令,仅有一次以对比的方式出现在历代志里,并且也只有那一次是负面的意思(代下三十17)。在旧约圣经其他地方,这全国性的洁净圣化是更加重要(如:书三5,七13;撒上十六5;参:出十九10、14;结四十四19),暗示了:历代志认为,领袖对于全国人民生活的复苏有特殊的责任。

145虽然「寻求」可能会是「约柜」而不是「神」,以作为直接受词的另一个选择(也在十三3;就如NRSV、RSV在两者的例子上),但「寻求」在遍及历代志里的用法是与这个注解反向的。在13节上希伯来文的表达,翻译成「因为你没有在场」在REB、NEB(参GNB),有点突兀,并且一个动词应该被加添在英文中。REB、NEB的翻译乃是最为普通的解决方法,但是意义能够是对等于「因为你没有扛抬它」(NRSV、RSV;参RV、NIV)或者甚至是「因为你们没有洁净你们自己」。

146对第20、21节音乐上的辞汇,见诗篇和历代志更详尽的注释书。

147见 KB; 亦见 Rudolph, Keil.

148也有人建议,第17 ~24节反映出由基拿尼雅领导的利未人诗班,是暂时组成的队伍,伴随约柜进到耶路撒冷,参Kleinig, Song, pp.47~51.

149参 Kleinig, Song, pp. 35~37.

150参 T. C. Butler, 'A forgotten passage from a forgotten era (1 Chr. XVI.8~36)', VT 28, 1978, pp. 142~150, 特别是146页以下。

151参 A. E. Hill, 'Patchwork poetry or reasoned verse? Connective structurein 1 Chronicles XVI', VT 33, 1983, pp. 97~101.

152有人提议:第23~26节的架构是反映在启十四3、6 ~7中,而整篇诗篇在字汇上(LXX)的各种要素,在启十四7中都强调了(W. Altink, '1 Chronicles16:8~36 as Literary Source for Revelation 14:6~7', Andrews University Seminary Studies 22, 1984, pp.187~196)。但即使这样的根据被确定,新约中的经文,透过与旧约其他来源的材料相联合,也已被广泛地转变了。

153NEB「他已经坚定」(30节)是根据 LXX(L),与MT「坚定站立」(RSV等)相异,但并无此必要。这片语,也出现在诗九十三1;九十六10,与LXX对其之处理十分不一致,在希伯来文的字根(有时候tkn 是MT的, kûn),和动词的语态(参barthélemy,CTAT,p. 456)两方面皆然。

154T. C. Butler, 'A forgotten passagefrom a forgotten era (1 Chr. XVI 8~36)' , VT 28, 1978, p. 149.

155W. Beyerlin, 'Der Nervus rerum inPsalm 106', ZAW 86, 1974, pp. 56~64. 注意到在耶三十三11和这里第34节(=诗一○六1)密切的相关。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4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历代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历代   大卫   以色列   诗篇   耶路撒冷   简介   圣经   耶和华   点此   注释   作者   百姓   亚伯拉罕   祭司   诗歌   约翰   敬拜   的人   上帝   经文   福音   自己的   雅各   旧约   这是   是在   以色列人   希伯来文   基督徒   自定义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