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第二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加拉太书第二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加拉太书第二章
逐节详解
【加二1】「过了十四年,我同巴拿巴又上耶路撒冷去,并带着提多同去。」
﹝背景注解﹞本章一至十节的事,详载于《使徒行传》十五章一至廿九节,论到耶路撒冷的使徒会议,这是教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保罗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与那里的教会领袖会商有关外邦信徒须否遵守犹太律法的问题。因争论开始于有几个到叙利亚安提阿的犹太人,讲说外邦人务要接受割礼才能得救。会议的结论是外邦信徒可不靠行律法得救。
在这十四年当中,保罗到过耶路撒冷。行传十一章三十节,曾论及保罗送捐款到耶路撒冷。保罗在此并非向加拉太人说明他到过耶路撒冷多少次数,乃要证明犹太主义者关乎耶路撒冷会议所说的一切话,都是虚构的。
﹝文意注解﹞第二章开头的一段(1~10节),保罗旨在表明他不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使徒,而是被其它的使徒们所认可和接纳的一员。本节所题二人,具有代表性的见证:巴拿巴是犹太信徒所熟悉的同工,提多则是外邦人蒙恩的榜样,是保罗在外邦工作成效的一个活见证。
【加二2】「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
﹝原文直译﹞「...向他们陈明,又私下里对那...」
﹝原文字义﹞「背地里」私下的,僻静的;「有名望」尊为,看为尊贵,心里认为重要;「徒然」毫无收获,无结果,白费力气,没有效用的;「奔跑」指运动场上的赛跑。
﹝背景注解﹞根据行传第十五章二节所记,保罗和巴拿巴那次上耶路撒冷,是安提阿教会定规、差派他们去的;又根据四、五两节,他们抵达耶路撒冷后,大概是先和使徒并长老等领袖们会面,『述说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然后才与会众见面。
﹝文意注解﹞「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意思是说,我是为着服从我所领受的启示而去耶路撒冷的。这与行传十五章二节所记安提阿教会差派他们去的话并无冲突;奉启示是讲他里面的负担,被差派是讲他外面的任务。
「那有名望之人,」指受人尊敬的教会领袖。
按本节,那次耶路撒冷的会议计有两种:一是普通会议,「对弟兄们陈说」;一是领袖会议,和「那有名望的人」闭户商讨。
「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意即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们如果不和保罗协调一致,同心对付犹太主义者的话,恐怕会使他在外邦人中的工作变成无用、落空。
﹝话中之光﹞(一)保罗不单是凭启示而传讲信息,并且他的行动也是秉承启示。
(二)信徒行事的原则不是凭自己的喜好,乃是凭神的启示和引导。
(三)保罗向弟兄们不是陈说他自己的甚么,乃是陈说「所传的福音」;我们在事奉的协调交通中,所谈论的是甚么呢?
(四)保罗用「奔跑」来形容他的工作,说出他对工作的态度:并不轻松自在,乃是摆上全副心力。
【加二3】「但与我同去的提多,虽是希利尼人,也没有勉强他受割礼;」
﹝原文直译﹞「...也没有被勉强受割礼;」
﹝原文字义﹞「勉强」强逼,用压力,催;「受割礼」割出四围。
﹝背景注解﹞割礼起源于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十七11),它是犹太人与神立约、守律法的记号。所谓割礼,就是割掉男性阴茎的包皮。犹太主义者主张外邦信徒须受割礼,归化为犹太人,方能得救。
﹝文意注解﹞本节在表明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和保罗之间,对割礼一事并没有相左的意见;他们都不以为得救须行割礼,所以没有勉强提多受割礼。此事也驳斥犹太主义者的看法。
﹝话中之光﹞我们外邦人信徒,没有遵守犹太律法、礼仪的必要。
【加二4】「因为有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私下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要叫我们作奴仆;」
﹝原文直译﹞「因为有暗中引进来的假弟兄,他们从旁边溜进来的目的,是要窥探我们在基督耶稣里既得的自由,想勉强我们受奴役;」
﹝原文字义﹞「私下」由旁进来,外添;「窥探」下到目标,侦察。
﹝文意注解﹞「因为,」表示下面的话是解释上文的,即解释为甚么没有勉强提多受割礼。
本节意指那些犹太主义者乃是「假弟兄」,他们冒充基督徒混进教会中,企图窥探外邦基督徒对犹太律法的态度;他们寻隙要把信徒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夺去,使人在律法底下,受其捆绑与限制。
「在基督耶稣里的自由,」包括:
(一)不再受律法之字句与礼仪的束缚,而享顺从圣灵的自由。
(二)不再受别人之教训与指导的束缚,而享个人信仰上的自由。
【加二5】「我们就是一刻的工夫,也没有容让顺服他们,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你们中间。」
﹝原文字义﹞「一刻的工夫」极短时间,一寸土地;「容让」让位;「仍存」继续不断地存留。
﹝话中之光﹞(一)为着真理,也为着别人能无误地接受真理的缘故,对异端教训绝不可妥协让步。
(二)我们与人之间的争论、不肯退让,不该是为着自己的得失,也不该是为着血气之争。
【加二6】「至于那些有名望的,不论他是何等人,都与我无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甚么;」
﹝原文字义﹞「何等」属那一等或那一类;「与我无干」于我并无差别;「外貌取人」抬起人的脸;「加增」增添信息,向多方面安置。
﹝背景注解﹞保罗对新约真理的认识,比在他之前作使徒的人还多,连彼得也承认保罗的著作中『有些难明白的』(彼后三16)。
﹝文意注解﹞「那些有名望的,」指那些在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
「与我无干,」指他们并没有给保罗甚么贡献。
「神不以外貌取人,」指神不偏待人,不偏好教会领袖。
「并没有加增我甚么,」指他们既不曾教导保罗,也没有在保罗已认识的事上有何增补。保罗的蒙召和经历,完全是神的工作,并非人的作为。
﹝话中之光﹞在属灵的事上,我们不可凭着外貌认人(林后五16),也不该信靠人的年龄、地位和资格等。
【加二7】「反倒看见了主托付我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
﹝原文直译﹞「反倒看见了那未受割礼者的福音,已交托我,正如那受割礼者的,已交托彼得。」
﹝原文字义﹞「托付」信任,信托,是当时大使受职时用的字。
﹝文意注解﹞「那未受割礼的人,」指外邦人。
「那受割礼的人,」指犹太人。
「正如,」表示保罗与彼得在传福音方面是同等地位。
注意:保罗在提到彼得个人时,一向称呼他为『矶法』,但在本节和第八节改称他为『彼得』,这是因为彼得这名常用来代表主耶稣的十二个门徒。
﹝话中之光﹞(一)神所选召的工人必然有神的托付。
(二)工人从神所领受的托付,不但他自己可以察觉出,别人也可以看得出。
【加二8】「(那感动彼得,叫他为受割礼之人作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作使徒。)」
﹝原文直译﹞「因为那在彼得里面运行,使他为着受割礼者尽使徒职分的,也在我里面运行,使我为着外邦人。」
﹝原文字义﹞「感动」里面作工,生效,产生结果,造成,运行。
﹝文意注解﹞保罗在这里用了一个戏剧性的宣布:那与彼得同工的神,也与他同工,去传同样的信息。这个宣布的用意在说明,他们的传道工作,同是被神鉴定和认可的。
﹝话中之光﹞(一)真正属灵的事工,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乃是出于神的感动;受感之人的心中,会觉得若不顺服就过不去。
(二)主仆人的工作所以有成效,原因在于圣灵一面作工在他们里面,一面又与他们同工。
【加二9】「又知道所赐给我的恩典,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约翰,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
﹝原文直译﹞「...那被尊称为教会柱石的...向我和巴拿巴伸出交通的右手...」
﹝原文字义﹞「知道」十分清楚的了解,发觉;「那称为」那被尊为,那有名望的;「相交」有分,合伙,团契。
﹝背景注解﹞「那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此雅各并非约翰的哥哥雅各,因他已遭希律杀害(徒十二2),而是主的兄弟雅各;雅各在当时已成为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人物(徒十五13;廿一18)。
「用右手行相交之礼,」当时在犹太人中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意即表示了承诺、认同、认可、印证、信任与友谊。
﹝文意注解﹞「教会的柱石,」具有使教会稳定的力量的人。他们承认神的恩典和能力在保罗里面运行。
「用右手行相交之礼,」意即承认保罗和巴拿巴在主里的工作,与使徒们没有高下的分别。
「叫我们往外邦人那里去,他们往受割礼的人那里去,」这不是一种划定工作势力范围的互不侵犯协议,乃是对那业已存在的事实──所着重的对象不同──加以承认。
﹝话中之光﹞本节先提雅各,后提彼得,很可能表明雅各当时在耶路撒冷教会中的地位已在彼得之上,这正是「在后的将要在前」的好例证(太廿16)。可见在教会里,并无恒久固定不变的地位次序。
【加二10】「只是愿意我们记念穷人,这也是我本来热心去行的。」
﹝原文字义﹞「热心」努力从事,加速完成。
﹝背景注解﹞当时犹太地因曾在革老丢年间有大饥荒(徒十一28),犹太各地教会的经济情况十分穷困,必须从各方面筹募救济金来帮助他们。保罗对此很有负担,所以在他整个宣教生涯里,他常常为穷人写信、奔走(林前十六章;林后九章;罗十五章)。
﹝文意注解﹞保罗以美丽的结论──「记念穷人」结束他对此戏剧性及不平常事件的论述。『记念穷人』预示了书信随后部分的主题:蒙恩得救的人将蒙召进入更高的爱的律法的事奉。
﹝话中之光﹞如果我们看见弟兄们穷乏,却不动怜悯之心帮助他们,就表明我们的信心是死的(雅二15~20)。
【加二11】「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原文直译﹞「...因他必须被定罪,我就面对面反对他。」
﹝原文字义﹞「抵挡」反对,敌对,防卫。
﹝背景注解﹞本节的安提阿是在叙利亚,为当时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仅次于罗马和亚历山大。保罗就是由安提阿教会打发出去作工的(徒十三1~3;十四26)。
本节开始所提跟彼得辩正的事,大概是在答复犹太主义者的指控,他们说保罗的地位既低于彼得,竟在众人面前严词责备彼得,这种态度很不应该。
﹝文意注解﹞在保罗眼中,彼得当时所作的,乃是对恩典福音的一种攻击,因此他必须起来护卫福音。
﹝话中之光﹞(一)当面的责备,远胜当面的称赞和背后的论断。
(二)为着维护福音的真理,必须将人的情面和长幼伦理放在一边,亦即相当于中国先贤所谓的『大义灭亲』。
【加二12】「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原文直译﹞「因为在有几个人从雅各那里来之前,他照常和外邦人吃饭;但当他们一来,他因怕奉割礼的人,他就退去,隔开他自己。」
﹝原文字义﹞「吃饭」是未完成时式,表示是一个继续的行动,可见彼得已养成了与外邦人吃饭的习惯;「退去」用来形容军事战略上的调防,是未来完成时式,表示慢慢的退去;「隔开」分开,定界限。
﹝背景注解﹞旧约禁止犹太人吃不洁净的食物(利十一章),外邦人则不受食物典章的限制。犹太人因不知外邦人的食物来源,为免误食不洁之物,故从来不跟外邦人一起吃饭。但新约时代,基督已废掉了那些律法上的规条,使外邦人得与犹太人合一(弗二11~18);神也在异象中,借着示意彼得吃一些不洁净之物,使他接纳外邦人(徒十9~16;十一2~10)。
﹝文意注解﹞「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意思是从耶路撒冷教会来的人;因那时雅各是负责牧养耶路撒冷教会的。当时在耶路撒冷教会中,似乎已形成一种风气,非常注重遵守割礼,以致连彼得也怕那些奉割礼的人。
﹝话中之光﹞彼得明知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并未违背真理,却因一时软弱而不敢再跟外邦人吃饭;彼得的失败提醒我们:真理的认识与真理的实行是两回事,我们不该以头脑的知识为满足。
【加二13】「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原文字义﹞「装假」指舞台上的演员戴上面具,在面具的背后说话;故指人掩藏他的真思想或感情;「随伙」一同带走,一同冲去。
﹝话中之光﹞(一)彼得的失败,竟然影响了许多的人;在教会中作领袖者,言行不可不慎。
(二)在一个团体里面,人常容易「随伙」行事,但众人都做的事,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甚至像巴拿巴这样的好人(徒十一24),也难免失败,所以不要太过相信自己,也不要倚靠人天然的好。
【加二14】「但我一看见他们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
﹝原文直译﹞「但我一看见他们不按福音的真理正直而行,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尚且像一个外邦人,而不像一个犹太人地生活,怎么还勉强外邦人犹太化呢?』」
﹝原文字义﹞「一看见」在看见的当时;「不正」不用正直的脚走路,不走在正路上;「不合」不依照,不与一致;「行事」生活,习惯。
﹝文意注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这话表明保罗所以责备彼得等人,乃是为福音的缘故,若不如此,福音就要发生危险。
保罗对彼得的话是说:你身为犹太人,按照摩西的律法,本不该和外邦人吃饭。但既已曾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即已「随外邦人行事」,表示认同外邦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随犹太人行事」。但当犹太主义者来到时,你的『退去』与『隔开』等行动,表示不认同外邦人的生活方式,此举含有「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的意味。你的举止前后矛盾,没有按福音的真理而行。
﹝话中之光﹞(一)明白真理是一回事,行事合乎真理又是另一回事;知行不能合一,乃是许多人的难处。
(二)「行的不正」就是「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因为福音真理是正道;我们行的一不正就被正道显出来;福音真理不但能救我们,也能改正我们。
(三)奥古斯丁说:「在众人面前所犯的错,不宜私下纠正。」
(四)多人犯错,保罗却只指责彼得一人;在教会中做头的人要负泰半的责任。
(五)福音已释放了我们,使我们不再被「勉强」去守律法。
(六)福音已打破了种族、文化的藩篱,使众人在基督里合而为一,彼此相处,应无顾忌才对。
(七)彼得不因被保罗责备而怀怨,日后还曾在书信中推介保罗(彼后三15~16),他这种胸襟堪为主工人的榜样。
【加二15】「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
﹝背景注解﹞犹太人一般均怀有自大感,认为他们生来得天独厚,他们被选为神的选民,有神的应许,又有神所赐的律法(罗九4~5),而外邦人就没有这种福气,所以一提到外邦人,后面就加上罪人,表示他们不遵行律法,这就是「外邦罪人」(原文无『的』字)口头语的来源。
﹝文意注解﹞保罗在此是借用犹太主义者的自大口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点出犹太主义者的矛盾。
﹝话中之光﹞射不中目标乃为「罪」。神自己和神的旨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所以凡是偏离神旨意的人都是罪人。
【加二16】「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
﹝原文直译﹞「并且知道人得以称义,不是因律法的行为,惟独因耶稣基督的信(或『在耶稣基督里的信』)...」
﹝原文字义﹞「称义」算为义,是法庭用语,用来宣告被告无罪;「律法」法律,规律,中文圣经称之为律法,以与一般法律作区别;「凡有血气的」在原文是很重的词语,意指包括全人类,没有一个例外。
﹝文意解说﹞「称义,」包括:(1)撤消罪案;(2)宣布无罪;(3)赐以合法地位,称为义人,享有合法权利等意思。
「我们,」是指犹太人信徒。犹太人信徒既认识到称义是因信基督而非因守律法,为甚么却要勉强外邦人以守律法的行为称义呢?
「连我们也信了,」意即连我们也承认自己是罪人。
「凡有血气的,」意指每一个人。
﹝话中之光﹞(一)称义是神白白恩典的一个行动;它不是人的品德或行为的结果。
(二)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已经满足了律法的要求,除祂以外,没有人能尽律法上的义;我们必须借着信心,与耶稣基督联合,在祂里面,以祂作我们的义(林前一30),才能在神面前称义。
(三)信心最大的表现,还不在于人相信、倚靠、等候神来作工,而是在于人停止自己的工作。
【加二17】「我们若求在基督里称义,却仍旧是罪人,难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么?断乎不是!」
﹝原文直译﹞「但如果当我们寻求在基督里称义时,却发觉自己也是罪人,难道基督是罪的执事吗?绝对不是!」
﹝原文字义﹞「求」寻求,切求;「断乎不是」要不得。
﹝文意注解﹞「若求在基督里称义,」即单靠主救赎的恩典,而不靠行律法。
「却仍旧是罪人,」这是犹太主义者的看法,他们认为不遵行律法的人,无论信基督与否,仍旧是罪人。
「难道基督是叫人犯罪么?」保罗说犹太主义者上述的看法,简直是把基督置于为罪服务的地位。果真如此么?保罗坚决地说「断乎不是」。
【加二18】「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
﹝原文直译﹞「因为我所拆毁的事物,若再建造这些,我就将自己构成一个有过犯的人。」
﹝原文字义﹞「拆毁」解下,败坏;「建造」盖,启发,鼓励,造就;「证明」一同站着,举荐,表明。
﹝文意注解﹞保罗「素来所拆毁的」,是那因行律法称义的道理教训(16节)。他若再去重建这个错误的道理,即承认遵行律法为得救的基础,这就证明他从前拆毁律法之举,乃是犯罪了。
【加二19】「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
﹝原文直译﹞「因为我借着律法...」
﹝文意注解﹞「我因律法,」意指保罗借着律法而认识到自己无力遵守律法。
「就向律法死了,」因此就不再靠死的行为对律法尽义务。
「叫我可以向神活着,」转而靠信心活在神的面前。
﹝话中之光﹞(一)人既不能满足律法的要求,惟一脱离律法权势的路,乃是死(罗七1~6)。
(二)人如果向律法活,就不能向神也活;律法如果在人身上有地位,神就没有地位。
(三)向神活着乃是一个果,向律法死乃是一个因;我们若要有那个果,就必须先有那个因。
(四)死是断绝关系,活是一直发生关系;我们若要与神发生关系,就要与律法断绝关系。
(五)我们必须把人生所有的规条、立志、羡慕、好的、坏的都摆在一边;这样,活的神就在我们里头掌权、运行、作我们的能力,带着我们过生活。
【加二20】「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
﹝原文字义﹞「钉十字架」这个动词是完成式,表示一个带有现在果效的过去已完成的动作。
﹝文意注解﹞本节说明『因信而活』的奥秘:
(一)信甚么?「信神的儿子」。
(二)为何信?因「祂是爱我,为我舍己」。
(三)信的果效如何?在消极方面,旧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在积极方面,新我「如今在肉身活着」。
(四)活的真意是甚么?「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
﹝话中之光﹞(一)「已经」这词表明我们与基督同钉十字架是一个已过的事实;当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时,神已经将我们摆在基督里,和祂一同死了。
(二)问题乃在于我们有没有把这一个客观方面已经成功的事实,取用成为我们今天主观方面的经历。
(三)我们若要经历与基督同钉十字架,首须对自己绝望,并对神所成就的事实说『阿们』。
(四)在我们基督徒的经历中,同死在先,同活在后;没有同死的经历,就没有同活的经历。
(五)不单是『坏』的我须要同钉十字架,甚至是『好』的我(想藉守律法来称义)也须要同钉十字架。
(六)『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是跟随主行走道路的诀要(路九23)。
(七)十字架是神的断案,断定我该死;但我若对神的断案不肯绝对的降服,就不能达到「不再是我,乃是基督」的地步。
(八)须先是「不再是我」,然后才是「乃是基督」;甚么时候你完全停止你的工作,甚么时候基督才起首工作。甚么时候你自己还在那里作,基督就一动都不动。
(九)神不是要我们活出像基督的生活,神乃是要我们自己免活,而让基督来活。
(十)「因信神的儿子而活」,意即相信神的儿子在我们里面活着,相信主已经作了我们的生命。
(十一)「因着神儿子的信心而活」(原文另译),神儿子的信心,就是主耶稣的信心。祂信神祝福,祂也信神有时不祝福;祂信神作工,祂也信神有时不作工。无论境遇如何,总把自己交托在神的手中,甚至在十字架上仍相信神的美意。是这种的信心,使我们生活在地上!
【加二21】「我不废掉神的恩;义若是借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原文直译﹞「我不废弃神的恩典,因为义若是...」
﹝原文字义﹞「废掉」宣告无效,放弃,取消,使作废,放在一边;「徒然」无缘无故,不需要的,不必要的。
﹝文意注解﹞如果犹太主义者所说的不错,人是靠行律法称义的话,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基督钉死十字架。他们的主张不但是废掉了神的救恩,连基督的钉死也成了毫无意义的事。不过保罗说他「不废掉神的恩」,他断不靠行律法,而靠救恩。
── 黄迦勒《加拉太书注解》
加拉太书第二章
【226.“假弟兄”为谁?他们在保罗和其他使徒传道的事工上有何拦阻?(加二章4一5节)】
“假弟兄”一词在保罗的书信中曾两次提及,即此处及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6节。这些假弟兄主张任何信那稣的人,不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均应“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他们在耶路撒冷如此宣传,到了安提阿也如此强调(徒十五章l节),以致保罗与巴拿巴和他们大大争辩。
因此,保罗与巴拿巴为此问题上耶路撒冷见众使徒和长老,就此问题有所讨论。于是使徒和长老们在耶路撒冷举行重要的“大会”,辩论此事,正如在使徒行传十五章所详述的;大会讨论后决定,外邦人信那稣,不必受割礼,但另外为外邦信徒设立“四戒”(徒十五章20节)。
可是,这些假弟兄的活动,竟曾影响大使徒彼得,那就是彼得到安提阿视察教会时,曾与外邦基督徒作“分离”的表现,先是一同吃饭,后来因怕奉割礼的人而“隔开”(加二章11一l3节),甚至与保罗一同奉差遣到海外去传道的巴拿巴也一同装假,以致保罗在安提阿公开责备彼得。
这些假弟兄活动的目的,是要基督徒重作律法的奴仆(加二章4节),他们本是法利赛人,以后加入教会作门徒的,这是使徒行传十五章5节所透露的。法利赛人是严守律法的人,他们认为受割礼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记号。
这些本是法利赛党徒的基督徒,用他们的“混合主义”迷惑其他的信徒,而攻击保罗。因为保罗曾为提摩太行割礼,却不为提多行割礼(加二章3节),说保罗前后矛盾,忽是忽非 。提摩太是信主的犹太妇人之子,父亲却是希利尼人,保罗为他们割礼的原因是:“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徒十六章1一3节)。这个理由似乎不充分,而且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是在耶路撤冷大会之后,该大会既然决定不叫外邦信徒像犹太人一样要守割礼和摩西律法,保罗在路司得就不应该为提摩太行割礼,授人攻击的把柄。这是假弟兄影响保罗的一个例子。
等到保罗三次海外布道归回耶路撒冷向雅各众长老报告传道经过时,又碰着那些假弟兄,他们游说保罗带四个“有愿在身”的人(可能是信主的犹太人)到圣殿去行洁净之礼,并请祭司为他们献祭。结果闯出弥天大祸,耶路撒冷全城大乱,也是保罗被捕及被解到罗马的主要原因(参阅使徒行传二十一章).我们相信保罗这次是上了假弟兄最大的当。保罗为什么要听他们的话,做上述那些“犹太教徒”的事呢?
所以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一章26节所说“假弟兄的危险”和加拉太书二章的“偷着引进来的假弟兄”,果然是极大危险的人物。
保罗以后写信给提摩太之时,也曾提醒他提防有人传异教(提前六章3节),和似是而非的学问(六章20节)。保罗写信给提多时,也提醒他要远避无知的辩论和家谱的空谈(多三章9节),可能都是指着各地的假弟兄的行为而言。
至于犹大书所详述的假弟兄的荒谬言行,则可称之为“假弟兄之言行录”了。――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加二20】「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同钉十字架对于我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群众向主耶稣呼喊「除掉祂」那句话,是最好的总结性的答案。神从来不容许「与基督同钉十字架」这件事,只作为一个道理停留在我们身上,虽然我承认多年以来,这件事对于我也是如此。我自己会用这些名词,传讲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但在经历里,却是我所不认识的。到有一天,在那戏剧化的突然之间,我看见了我倪柝声已经在十字架上与主同死了。当他们向主耶稣呼喊「除掉祂」时,他们也无意中把神的判决,应用到我身上来。同时神在我身上的宣判,也已经在主身上执行了。这一个新的发现,大大的影响了我,这就好像我第一次发现救恩一样。我告诉你们,我向来最浓烈的兴趣,乃是站讲台做出口,但这个新发现把我整个人谦卑下来,甚至有一段时期,我完全不能站起来讲道。――倪柝声《旷野的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