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第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创世记第三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创世记第三章
3:1-24 本文是一段描述人类堕落的伤心故事:第一章展示了神庄严的创造,第二章展现了人类始祖的圣洁和幸福;第三章则记述了人类最初的犯罪及其带来的致命后果。人类的堕落,神的震怒和诅咒,自然界的衰退使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中。
3:1-5 试炼(probation)和试探(temptation)之间有差异。试炼的背后有良善的旨意,试探的背后则埋伏着邪恶。神为了让人更成熟,允许试探临到他们,但是人竟被撒但诱惑,拒绝了神的善意。因此人不但无法尝到成熟后的喜乐,反而尝到了堕落而来的悲哀。
3:1 蛇:以诱惑者身份登场的蛇是神所创造的动物中最优雅灵巧的活物。“狡猾”一词意指“智慧的”,“帅气的”(太10:16)。但这种天生的智慧成为撒但的工具,正因为蛇的两面性,从古到今蛇或成为被崇拜的偶像(埃及人或斯拉夫人),或成为咒诅的对象(犹太人,希腊人,波斯人)。
3:2-5 夏娃被蛇诱惑,带给我们许多教训:①夏娃说了一句神从来没有说过的话,即“也不可摸”,这是夏娃夸大的表达,与神的禁令(2:17)无关。这句话是夏娃自己编造出来的,出于对神禁令的不满;②夏娃消弱了神话语的严肃性。她说“免得你们死”,表明夏娃不相信神所说“必定死”(2:17);③夏娃明知蛇的话是违背神的谎言(约8:44),还继续与它说话。可见脱离神的话语,与恶接触的行为是堕落的前奏。
3:6 本节以戏剧性表现手法描写了夏娃的行为从对食物的欲望发展到对智性的欲望,本节格外表明了这一属性。见那棵树:过去夏娃一定边想着神的话,边用警戒之心望着那棵树。但离开了神话语的时刻,她就象罗得用羡慕的目光望着堕落的所多玛城市一样(13:10),用贪婪和渴望的眼目望着那棵树(太5:27,28)。
3:9 你在哪里:神这样呼唤不是因为不知道人躲在哪里,而是表明神盼望堕落的人能早一天明白自己的本相,尽快悔改,回到神面前的焦虑心情。至今主还在焦急地寻找那些迷失的羊(路15:1-7)。
3:10 赤身露体,我便藏了:他们没有坦白承认偷吃善恶果的罪行,而把罪带来的羞耻当作借口。亚当的这句谎言,将自己完全隶属于谎言之父(约8:44)——撒但的手里。这句话成了人类历史上惨痛灾难的前兆。无论什么情况,在神面前坦诚地承认一切,永远是解决问题的捷径和钥匙(约1:9,10)。
3:12 亚当狡辩自己犯罪的责任在于神。这句话也表明,亚当和夏娃之间形成的合一已经开始破裂;他没有在神面前承认与夏娃一起犯下的罪行,从而背叛了因神恩典而得的妻子。
3:13 蛇引诱我:夏娃也同样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把更大的责任推给蛇,等于指责神给予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到,罪不仅破坏夫妻的合一,也是使人推卸责任的可怕势力。
3:14 神给了人悔改的机会,但对沦落成为撒但工具的蛇进行直接的咒诅。理由是:①神无条件的恩典。神格外爱人,胜过对万物的爱;②有人类之前撒但早已堕落,已沦落到再也不能得救的地步。结合以上两点,就能明白嫉妒和诱惑的化身——撒但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彼前5:8)。受咒诅……用肚子行走:这句话表明蛇全身爬行在地上的形状,这种样子分明是被神咒诅的结果,所以被咒诅前蛇的行动应该不是这个样子。受咒诅用肚子爬行的蛇象征属地的所有本该灭亡的后裔,撒但沦落为很容易受伤的地步,因为头离地甚近(太4:1-11)。
3:15 原始福音,基督借着十字架之死(伤脚根)取得了对撒但最终的胜利(伤头)。女人的后裔与撒但后裔之间将会有善与恶持续不断的争战。这里描写的争战,是已决胜负的争战。
3:16-19 罪价:虽然人类没有受到象蛇一样的咒诅,却受到罪的刑罚;生活的痛苦和苦难。女人得到的惩罚:①怀孕和分娩的痛苦;②恋慕丈夫,被丈夫管辖的刑罚。这里“恋慕”意指“依靠”,不是从属或屈辱的意思,而指承认神赋予丈夫之权力。但在古代社会这个词用于从属的意思,女人成为男人的所有物。男人得到的惩罚:①为生计而拼命干活;②必定要死。
3:20 夏娃……是众生之母:这是亚当的信仰告白,他相信15节神有关后裔的应许,并确信生命有永生。
3:21 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从现实的角度,表明神对即将生活在荒凉环境中的人施予的怜悯,从预表的角度,显明若要恢复与神之间的关系,必需有流血的代价。第一个动物的牺牲包含着弥赛亚思想。人类必须与神和好,才能蒙救赎,这个和好是藉着旧约时代献上无数祭牲的赎罪祭所预表的基督之死而成就的(罗3:25;来9:22)。
3:22-24 罪带给人类死亡,并被逐出伊甸园,即与神隔绝。真正的生命在于与神之间的交通,死亡则表示这种交通的断绝。摘……吃,就永远活着:被咒诅后的永恒生命,是另一个咒诅和刑罚。因此,逐出乐园是神为了救赎事工而开始的护理,也是神深爱世人的另一种表现。基路伯:从结1:22和启4:6看到,基路伯是围绕神宝座的属灵存在<结10:9,关于基路伯>。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