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使徒行传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使徒行传
注释
三1至四31在圣殿门口发生的事件
正如他们的主一样,教会开始遭受耶路撒冷众领袖的攻击。在这一段长得异乎寻常的叙述里,事情无可避免地接二连三发生。先由一个单纯、快乐的医治事件开始,这事件当然会吸引群众围观,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彼得感到有需要解释一下这事件,他用这机会传讲福音。但是他教训人的场合是在圣殿里,而他的教训在好几点上都与圣殿领袖互相抵触,不但在有关耶稣的主题上,甚至在其它题目,诸如复活等都与他们不一样。故此当局很不喜欢事件的发展,便下手拿住彼得和约翰,把他们押到审判官面前。这些审判官当时不知如何处理,便把他们释放了。虽然使徒被释,但是从他们的祷告中便清楚知道整个教会都看到这敌对状态的严重性,这事件就在祷告中结束。
三1-26基督徒继续上圣殿,有一天彼得和约翰在美门的门口遇上了一个瘸腿的人在那里讨饭。美门原是他经常求乞的地方,这是一个讨饭的好地方,因为每一个上圣殿的人都不会忽略他。虽然如此,在这繁忙的地点,天天求人赒济,必定已成为一种口头上的重复话。
第4-5节可能就是因为这原故,彼得和约翰要「定睛看他」,这一看就使双方面对面的相遇。马素尔(Marshall)曾这样评论:「本来只是一个机械化的施舍事件竟然变成个人化的相遇。」〔Acts(IVP,1980), p.88〕。在瘸腿者心中迸出希望的火花出来,但是他仍不敢存太高的期望。
第6节读者刚读过有关基督徒如何卖掉家业分给有需要的人(二44-47),现在他们心中的期望也开始上涨。可是路加在此没有描绘基督徒如何在钱财上慷慨,他反而用这机会解释为甚么当时的基督徒对物质赀财如此不在意,因为基督徒拥有更宝贵的东西,可以拿来分享。彼得所拥有的(而且可以施予的)是借着信,凭「耶稣基督的名」或权柄,使人得医治。
第7节接下来路加继续发展面对个人的主题,他告诉我们彼得拉着此人的右手,扶他起来,此举使「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第8节此人原本需要别人抬来放在那里的,现在不但可以行走,并且还「跳着赞美神」。这事件在殿院里发生,更是惊人和不合体统。
第9-10节我们可以想象旁人认出他时是多么惊讶和诧异。
第11节「所罗门的廊」是圣殿外院沿着东边的走廊,约翰福音记载耶稣曾在此教训人(约十23),此处似乎是基督徒喜爱的聚集地点(参徒五12)。这乞丐「拉着彼得、约翰」,而「众百姓」也「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好像使徒们都是「圣人」或「神医」一样。
第12-16节有关路加如何使用讲辞的讨论,参看二章14节的注释。彼得开口向百姓说话,他首先刻意把听众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转,否认自己有甚么特殊「能力」或「虔诚」,使他们把焦点放在百姓一向敬拜的神身上,并且指出神如何悦纳耶稣又使祂复活。在第16节中,彼得似乎暗示人不能夸耀信心是出于自己,他说一切是出于耶稣的名和借着他所赐的信心。
正如上述五旬节的讲章一样,在13至15节里,他强调人们拒绝耶稣是众所共知的,与此相对的却是神为耶稣申冤,此事有门徒可作见证,正如当时众民亲眼看见的医治能力一样。「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这句子所强调的是「神却……」这转接词,说明神接纳人所弃绝的(参下文,特别是四11)。
第17-21节彼得没有责备他们弃绝耶稣是何等败坏,他只说:「我晓得你们做这事是出于不知。」而19节他呼召他们「当悔改归正」也是指从一般性的罪中悔改过来。他们的无知并非不需要悔改,而他们在定耶稣的罪这事情上直接有份亦不致于把他们摒诸救赎的门外。
好些现代的犹太人企望弥赛亚来临,带来全地平安和福分;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似乎也有同样的期望。如果这假设是对的话,彼得就必须要澄清这一点:弥赛亚虽已来临,但弥赛亚纪元却要待祂再来的时候才全然成就(20节)。听众是否在这「万物复兴的时候」(21节)「罪得以涂抹」(19节)就视乎他们现今对耶稣的态度如何。
第22-26节彼得在整篇讲章中都谈及「列祖」(13节)和「众先知」(18、21、24、25节)。接着他又引述摩西的话(申十八15、18-19),目的是要说清楚不断抗拒神所选立的人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23节)。
彼得结束讲道时清楚说明他看到犹太人处于一个很独特的地位,他告诉他们以色列是先知和圣约的承继者,神「先差他〔耶稣〕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地上万族」都要从他们那里「得福」(参创十二3,十八18,二十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