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使徒行传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使徒行传第二章-《圣经背景注释》

使徒行传相关章:

使徒行传第二章

二1~4
五旬节的证明
  犹太人将 * 圣灵的浇灌特别与末世(一6)相连,而神在五旬节所赐下的一些记号表明,虽然神的 * 国度还没有实现(一6~7),但从某个角度而言,其能力已经因*弥赛亚第一次的临到而开始彰显了(二17)。

二1 按 * 死海古卷,五旬节的庆祝是纪念约的更新;后期有些记载说,它乃是庆贺神在西乃山赐下律法。(有些注释家认为,路加有意将摩西赐下律法和耶稣赐下圣灵作模拟,但是将五旬节与律法相连,可能比路加更晚,而从使徒行传第二章几乎看不出路加将这两者相连──即使在他之前的一些犹太基督徒或许会如此拉关系。更重要的,应该是来参加这节期的各地群众;参二章5节的注释。)

二2 在别处神曾使用风来代表祂的 *灵,这灵将于以色列未来得复兴的时候,使死人复起(结三十七)。这个象征显示,众人对未来的期望,如今已轰轰烈烈地进入历史之中。

二3 在被掳之前,神曾将祂的荣光临到每一个祂选为居所的帐幕中(出四十34~35;王上八10~11)。可是火也曾用来描述神在忿怒之日将施行的审判,因此可以作为未来的记号(赛六十六15;参:路三16的注释)。(有些人将神颁布律法时的火──出十九18──与此处相比,也有人以炼净金属的火来与此处相较。)

二4 有些学者引证其他文化中无条理的发言,与此处的方言相较,但是这种从希腊罗马古籍中取出的所谓相仿例子,力量很薄弱。路加所展示的这种发言,不是无条理的,而是用他们自己不明白的语言在敬拜,并且他指出,*旧约 * 预言的恩赐是此处的背景(参二16~18的注释)。
二5~13
五旬节的各族之人
  路加在此所描述的场景,最合适的地点应当是圣殿的院中。倘若 * 门徒仍在一章13节的「楼房」内聚会(此点仍有争议),他们也很靠近圣殿;宽敞的大房子只在耶路撒冷的上城靠近圣殿之处才有。

二5 来自罗马与巴底亚境内各地的犹太人,会来参加三种节期(圣殿节、逾越节和五旬节)。由于五旬节只在逾越节之后五十天,有些人终身难得花费巨资来朝圣,会留下来参加两个节期。五旬节可能是三个朝圣节期中最不受重视的一个,但是人潮依旧不减,有 * 约瑟夫为证。

二6~8 来自巴底亚的犹太人会懂 * 亚兰文;从罗马帝国来的人则懂希腊文。但是他们当中许多人也熟悉自己所居城市的当地语言。(连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通常都会讲两种语言,就像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一样。)

二9~11 虽然这些人都是犹太人,但是就文化和语言而言,他们原属于许多国家;因此,从 * 教会成形之初,甫成为一个明显的团体之时,* 圣灵就将教会蕴育成在基督主权之下的多文化群体。
  有些注释家认为,这个国家名单与古代的占星名单相呼应,但是二者相似之处不多。最可能的建议为,路加只是将创世记十章的列国表改为当代的名称。在巴别塔事件之后,神审判他们,变乱他们的口音,使这些国家分散到各地(创十一);此处神藉一个神迹,将那次的审判颠倒过来,打破了语言的隔阂。

二12~13 作者(无论在记事或写小说)常会用问题来引出响应。古代的作者有时会用醉酒的样式来描述得灵感的人;希腊人相信,人会因神祇的灵感而亢奋不已,而 * 斐罗,这位熟悉希腊思想的犹太作者,曾写了许多被神灵陶醉的事,远超过任何现存的作者。因此,超越的经历(无论是出于神的感动,或是被邪灵附体),有时在外人看来,其忘形的举止与醉酒十分相似。(醉酒对希腊人是很普通的事,不过在犹太的巴勒斯坦,醉酒却很严重,是可恨的,有罪的。)
二14~21
五旬节的预言
二14~15 在希腊罗马社会,向大众演说的人通常是站着讲。彼得先回答后提的问题(二12~13)。一般人不会在早上九点喝醉,到晚上才有此可能(参:帖前五7),因参加宴会;第二天早晨或许还有后遗现象,但是举止不会像醉酒。

二16~18 「这」(二16)是指说方言(二6、12),彼得说,这事的发生应验了约珥书有关 * 预言之 * 灵的话,或许他是在用犹太式「更何况」(「由小更可见大」)的论证法:若圣灵可以感动他们讲出自己所不懂的语言,祂岂不更可以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讲出神的话来?异象和异梦是属于预言的范畴,彼得在二章18节加上「他们就要说预言」一语(约珥书中没有),来强调这一点。
  彼得将约珥书的「以后」(二28)解读为「末后的日子」,先知常用这个词组指主的日子之后(赛二2;弥四1),这也符合约珥书的上下文(珥二30~三3)。既然未来的世代是从 * 弥赛亚临到开始,而弥赛亚──耶稣──已经来到,因此,至少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世代已经开始──圣灵浇灌在跟随祂之人身上,便是证明。

二19 约珥书二30用到「奇事」,却没有用「神迹」;彼得或许加上「神迹」,因为他想显明,至少一些当有的神迹在地上已经出现(徒二22;参:申二十六8)。「血、火、烟雾」是描述战争的用语。

二20~21 在约珥书中,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颜色,主要是因蝗虫(及/或人)的侵袭(珥二2、10,三15)。彼得声称,此一神在末时对以色列的拯救,已经以某种先发性的方式开始了。方言证明了*预言之 * 灵已经临到,这便证明救恩已经临到,由此可证明弥赛亚时代已经临到,因此,* 弥赛亚已经来了。
  彼得引用约珥书的话到此告一段落,不过到了这篇讲章的末了(徒二39),他又回到约珥书二32的最后一句话(「所有主所召来的人」)。因此,他的讲章是标准的犹太式(*米大示)解经,讲解他所引用的最后一句经文,并且回答一个问题:他们要求告之主叫什么名字?在希伯来经文中,这里的「主」乃是神的圣名(雅巍),而参加 * 会堂的读者会将它读为「主」字(Adonai);彼得很可能是引用希腊文圣经向这些来自天下各国的听众讲话,而希腊文只用简单的「主」字,不过大家都知道,在这里它的意思是「神」。
二22~40
五旬节的信息
  正如贝利(Kennegh Baley)的分析,彼得的这篇讲章是长篇的对称架构,即颠倒平行的文学结构:A.你们所钉十字架的耶稣(二23、 36b);B.大卫曾说:「主……在我右边」(二25、34b);C.大卫已死/没有升天(二29、34a);D.大卫预言/ * 圣灵的证据已经出现(二30a、33c);E.神起誓/圣灵的应许(二30b、33b);F.基督坐宝座(二30c、33a);G.大卫预先看见/十一位使徒的见证(二31a、32b);H.耶稣的 * 复活(二31b、32a);I.耶稣没有朽坏(二31cd)。以上 G点将门徒的见证与先知的能力连结起来(参一8的注释)。

二22~28 彼得引用诗篇十六篇来支持他的论点(在使徒行传二29~32予以发挥):神会使 * 弥赛亚从死里复活。有些反闪族人士曾用类似二章23节的话来攻击所有的犹太人,可是彼得对他们整体责任(参:撒下十二9)的评语,不会比 * 旧约的先知更尖刻(如:阿摩司、以赛亚、杰里迈亚),因此若过分严苛地运用这句话,是不对的。

二29~31 彼得主张,这篇诗不可能是指大卫,因为大卫的身体已经朽坏。(耶路撒冷城外有一座大卫的墓,旁边还有女先知户勒大的墓。)这篇诗应当是指大卫最终的后裔,就是大家都同意的那位 * 弥赛亚(受膏君)──按定义而言(徒二30;诗一三二11;参:诗八十九3~4)。

二32 经文说得很清楚的,他们亲眼看见耶稣应验了那些话;他们的见证也有 * 圣灵浇灌为印证,这一点圣经他处也没有解释〈二16~21、33〉。

二33~35 犹太解经家常将使用同一个字或词的经文串接起来(这原则称 gezerah shavah)。因此彼得接上了诗篇一一○1,这节明显是指 * 弥赛亚,而其中和诗篇十六篇一样,有「右手」一语,并讲到升天之事。(有些注释家认为这篇诗与摩西相关,他们指出犹太人的一个传统,说摩西曾升到天上,去领受律法;不过,若视这段经文只是单纯的解释该篇诗,它的意思会更明确。)

二36 彼得根据诗篇一一○1指出,*复活的那位便是大卫称为「主」的那位。祂既拥有「主」之名,即是约珥书中所提的那位(二32;参:徒二21的注释)。

二37~38 彼得指教人如何求告主名(二21):要奉耶稣的名 * 受洗。由于受洗原是为异教徒归信犹太教举行的仪式,彼得的要求会让犹太听众感到不快,令他们觉得不受尊重。他要求信的人作公开、彻底的归信见证,而不容他们想无条件得救、私下作决定、又不明确委身。「奉耶稣基督的名」将此一洗礼与其他古代的洗礼分别出来,因受洗者必须对基督有信心;这个词组只是指,受洗的人要承认基督。(使徒行传常将这个词组和「受洗」〔be baptized〕连起来,是被动式,而非主动式;这不是指一种形式,在为人施洗的时候要如此念诵,而是指领洗的人要承认这样的信仰;见二21和二十二16)。
  犹太教不同的派别会强调* 圣灵不同的方面(如:*死海古卷注重洁净与智能,* 拉比和其他人看重 * 预言),而路加的著作特别强调圣灵的感动和预言,他也与 * 新约其他的作者一样,认为就神学而言,圣灵的工作乃是一整套的(参八14~15的注释)。

二39 读过整个使徒行传的人会猜测,「远方的人」是否指 * 外邦人(赛五十七19;参:徒二17),但是彼得当时一定是在想分散在巴勒斯坦之外的犹太人。在旧约里,这种普世性的 * 圣灵浇灌是到末时才发生的,也会在那个时段中持续下去。

二40 古代的历史家会将演说编辑、重新安排;他们不会逐字引用(没有人可以做到──除非该演说极短〔但演说者有时会连续讲几个小时〕,而讲员也预备了大纲交给作者)。因此,路加只是将彼得的话作了重点摘要。
二41~47
五旬节的能力
二41 * 约瑟夫估计,在巴勒斯坦境内的 * 法利赛人总数为六千,因此,在耶路撒冷有三千人归信此一新的耶稣运动,这步可不算小!圣殿山有许多浸池,崇拜者常用来作礼仪的洁净之用;因此大批 * 洗礼可以快速进行。

圣殿山的浸池

二42 古时大部分特殊的团体都会一起吃饭(*神秘宗教、法利赛人的团契、葬仪社人士等)。不过,许多希腊社群的人只是每个月一次聚集用餐(与二章46节不同)。因此,早期基督徒天天在一起用餐的作法,值得注意(后来减为每周一次)。
  餐桌的交谊表明亲密,吃饭的时候互相讨论,甚至聆听讲话,都是很平常的。犹太祭司会提供讨论题目,而这段经文讲到教导与祷告(或许包括参与圣殿的祷告──三1),由此可见,早期基督徒的相交,重心无疑是在亲切的崇拜、分享,和学习圣经,比现今的西方信徒更加深入。

二43~45 路加在这里所用的希腊言辞,是 *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等人用来描述理想式、乌托邦社会的用辞。因此,凡是认为早期 * 基督徒在二章44~45节犯了错误的人,乃是将自己的观点读入圣经,并没有听懂路加的信息,因为根据路加的描述,这种激进的生活方式乃是 * 圣灵浇灌的结果。
  有些犹太团体,如住在* 昆兰的社群,会采取毕达哥拉斯的模式,将他们所有的财产都交给社群的领袖,因此他们所有的人都能脱离社会,住在一起。本段经文描述的财物共享,虽然与上述群体一样激进,但绝不是为了脱离社会。早期的基督徒承认,耶稣是他们个人的主,也是他们财产的主(参四32);他们把财产卖掉,以供应有需要的人(四34~35),并开放他们的家,让基督徒前来聚会(二46)。这些行动并不是要达到 * 禁欲的理想──如某些希腊和犹太派别所行的,而是彻底地实践「人比财物重要」的价值观。据报导,基督徒的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第二世纪,长期以来都被异教徒耻笑;后来异教的价值观终于充斥在*教会当中。

二46~47 圣殿是公众聚集的最佳场所之一,百姓常在那里聚会。在献早祭与晚祭(三1)的时候,会有几个小时的公祷。 ——《圣经背景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使徒   第二章   注释   圣经   基督教会   成了   而来   渔夫   基督徒   纯朴   使徒   耶稣   圣灵   彼得   的人   基督   教会   犹太人   是指   大卫   信徒   门徒   耶路撒冷   犹太   圣经   福音   方言   基督徒   上帝   这是   原文   都是   先知   神迹   旧约   经文   之光   他们的   弥赛亚   注解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