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8:2 革老丢:罗马帝国第四代皇帝,酷爱书籍,疏忽政务,被评为懦弱无能者。执政第9年(A.D.49年),为了制止罗马社会内犹太人的暴动,他发布了“拿撒勒敕令”,从罗马驱逐犹太人(2节)。革老丢在位14年,皇后亚基比娜为了立前夫的儿子尼禄为王,毒杀了他。
18:3 制造帐棚为业:犹太人的传统,不仅要给后代留下传统或遗产,还要给后代传授一项技艺,以维持生计。有的教师说:“不教给儿子技术,就是使儿子变成小偷”。保罗的手艺是用动物的皮或布料制造军人或牧人使用的帐棚。保罗制造帐棚为业,带给我们的教训:①他从未认为用双手劳动是卑贱的,认为靠辛勤得到饮食是理所当然的,要感谢着领受(创3:17);②他不贪恋财物,只赚取日用饮食所需(太6:11)。其实,以他所处的环境,他完全可以为健康要求财物。但是他明确认识到神赋予的使命,无暇顾及自身的安逸(林前9:26);③尽管保罗有权接受他自己建立的教会为他提供生活资金,但为不使信徒感到接受福音是“受累”,就宁愿自己劳苦忙碌(林11:7;帖后3:8,9)。传道者不被生计左右,热衷于使命,必能带来极大的影响。保罗除了信徒自发、真诚的帮助,从不接受别人的资助<帖后3:7-9,基督徒的职业观>。
18:5 为道迫切:?“迫切”的希腊语动词是未完成式,暗示继续的行动。西拉和提摩太到哥林多后,保罗就专心至力于传道,直到离开。听到西拉和提摩太汇报帖撒罗尼迦的情况,保罗立即写信给帖撒罗尼迦教会,就是帖撒罗尼迦前书。通过此信激励信徒不怕逼迫、以坚定的信心走向更加成熟,书中附加了耶稣再临的教导(帖前5:1-11)。不久,保罗听到帖撒罗尼迦教会因着耶稣再临的教导,引起一些误会。于是又写了帖撒尼罗迦后书,教导耶稣再来的正确信仰。
18:8 管会堂的:从犹太长老中选拔,具有主持礼拜、维持秩序等会堂治理权,是当地有权的人。
18:9-10 每当保罗面临重大问题或危机,神都会通过异象表明自己的旨意,带来激励(23:11;27:23,24)。通过异象,保罗重新坚定他无畏见证福音的责任和信心。不要怕:面对许多的苦难,保罗时常受到威胁。但神赐给他的安慰也是丰丰富富的。每遇苦难,神安慰和激励的话语,在保罗心灵深处成为他不顾性命、喜乐事奉的动力。在任何患难、困苦、逼迫、饥饿、赤身露休、危险、刀剑等威胁面前(罗8:35),保罗能够无畏地传扬神的道,就是基于神的安慰与激励。神的安慰今天也仍然激励着所有默默无闻地传扬福音的人。
18:12-15 迦流:著名哲学家辛尼加(B.C.4年—A.D.65年)的哥哥,性情公正、冷静、廉洁、温和。犹太人想利用方伯的亲切谋害保罗(12,13节)。但迦流不偏不倚,不愿徒然介入司法权以外的问题(15节)。
18:14 冤枉或奸恶的事:直接触犯罗马法律的政治扰乱罪或司法犯罪 。
18:15 若是关乎……自己……:迦流明确区分政教的作法,反映出罗马对殖民地的统治政策,是默认各地区独特的宗教或自治的宽容政策。
18:16-17 一直反对犹太主义的希腊人看到犹太人控告保罗,方伯冷淡地对待犹太人,就无辜地殴打了主要控诉者,犹太领袖管会堂的所提尼。
18:18-23 路加简略归纳了保罗他们从哥林多到叙利亚安提阿的漫长路途。保罗没有直接去安提阿,绕行到了耶路撒冷,估计理由如下:①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第二次布道旅行的成果,借此巩固教会之间的纽带;②西方抄本(Westet Text)和拜占庭抄本(Byzantine Text)包括21节“必须遵守耶路撒冷的节期”。保罗想在逾越节和五旬节之前到达耶路撒冷。保罗回到安提阿之后,休息一段时间(52年夏—53年秋),便开始第三次布道旅行(23节)。
18:18 保罗……剪了头发:保罗好象算好日期,许了拿细耳人的愿(士13:5)。剪头发、献祭表示许愿日期已满(民6:13-18)。保罗在坚革哩剪头发,表示他虽是犹太人却并非拘泥于律法的形式。他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重视在神面前的许愿,并且必定履行。但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坚革哩行规例,也表现了他不拘泥于形式的形象。路加意识到收信者是外邦人(1:1),有意省略了许愿的目的、内容、期限等详细事项。
18:23 记录保罗第三次布道旅行。约经历了3年时间,途经以以弗所为中心的小亚细亚西部地区。
18:24-28 在23节保罗开始第三次布道旅行。但中间插入介绍了留在以弗所的亚居拉夫妇及亚波罗的事工。亚波罗是出身在亚历山大的犹太人,精通旧约圣经、希腊哲学、雄辩术及修饰学。亚波罗从施洗约翰的门徒听到许多关于耶稣的事(25节),但并未完全理解耶稣基督的死与复活的意义。亚居拉夫妇听了亚波罗的讲道,详细指出他讲道的不足,亚波罗谦卑顺从在真理面前,积极追求真理,并且传扬真理,委身于传福音的事工(26节)。正确认识福音使他成为更有能力的人,对哥林多教会产生了很大影响(林前1:12)。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