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十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使徒行传第十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7:1-9 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的首都,是马其顿最大、最繁荣城市。将内陆丰富的农耕地与东边陆地和海路连接,西赛罗(B.C.106-43年)称马其顿为“领土的心脏”。保罗和西拉认为此地是巴尔干半岛的福音要地,所以他们不顾在腓立比所受的苦楚,到达160公里以外的帖撒罗尼迦(帖前2:2)。在帖撒罗尼迦,保罗仍然依据“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的传道规例(13:46;罗1:16),访问犹太会堂。所传的核心信息是“基督的死、复活及他的审判”(3节;帖前1:10)。使徒行传中保罗的讲道,主要是“讲道”和“见证”的形式。保罗宣告关于福音的事实是绝对的真理,显示了有能使“聋子听见”(太11:5)的权威,不与他们无休止地辩论,也不祈求他们。保罗承认自己的软弱,非常谦卑(提前1:15)。但在传讲真理时,却表现出作为基督使徒的权威能力。讲完道,保罗与存疑和辩驳的人进行确切的辩证(18:19);对于要求更详细教导的人,通过劝告和讲论说明真理(13:43;19:8-10;24:25)。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时间较长(兰瑟认为是50年12月-51年5月),为了不给信徒增添麻烦,他亲自作工补贴生活所需(帖前2:9)。
17:4 许多敬虔的希腊人:他们拒绝拜偶像和不道德的生活,敬畏独一真神。对于顽固的犹太主义者,耶稣基督不过是“绊脚石”,敬虔的外邦人却能够以客观的眼光对待真理。
17:5 市井匪类:当时市中心都有市场,有一些游手好闲、无业游荡之徒市场闲逛自称敬虔的犹太人蛊惑这些匪帮敌对神的工作(罗10:2,3),真是可恶。历史见证了自以为义的宗教常常使人变得残忍。
17:6 耶孙:散居的犹太人,保罗和西拉可能在他家投宿,也许听保罗见证福音后皈信了主(罗16:21)。“耶孙”是“耶稣”的希腊语发音。
17:8 地方官:惟独用来称呼自治城市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长,与腓立比的称呼“官长”不同(16:20),由此可以看出路加记录的详细程度。
17:10-15 庇哩亚是位于马其顿平原南部山坡的城市,人口较多,在历史上、政治上不是很重要的城市。但庇哩亚人较其他城市的人友善,使得保罗的工作开展比较顺利。
17:11 天天考查……是与不是:基督教绝非根据严密的逻辑体系,也不象萨满教那样迷信。虽然基督教信仰基于超然的启示,但包容自然启示和人类合理的理性。庇哩亚人积极地将从犹太教得到的旧约知识、希腊哲学思想、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保罗的讲道进行比较研究。
17:14 保罗离开庇哩亚后,留下西拉和提摩太。他们的活动及之后的情况:①根据事态发展,继续与归信弟兄交通;②保罗到达雅典,切实地感到需要同工,要求西拉和提摩太前往同工,不久他们再次会合(17:15;帖前3:1);③保罗派提摩太到帖撒罗尼迦(帖前3:1,2)、西拉到马其顿(18:5);④西拉和提摩太在哥林多与停留在那里的保罗重新会合(18:5;帖前3:6)。
17:16-34 B.C.5世纪左右,雅典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曾有过灿烂的业绩。当保罗到达时,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尽管如此,雅典人仍然表现出对学问和艺术的热情。尤以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为当时哲学思潮的代表(18节)。保罗根据情况拟订有效且切实的宣教方法(林前9:22),如本文讲道所表现的原则。保罗斟酌雅典人对宗教和哲学的热情,引出主题。他得知听众中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学派学者,引用斯多亚学派诗人阿拉塔士(B.C.315-240年)的话,开始讲道(28节)。可能保罗想通过更富有伦理和宗教性的斯多亚哲学接近听众,而伊壁鸠鲁哲学倾向快乐主义。保罗讲道的焦点在于给他们树立正确的神观,以见证耶稣基督的复活为结尾。讲道结束后,除少数几位外,大部分雅典人都反应冷淡。保罗在雅典的经历,让他切实感受到哲学知识主义的冷淡和傲慢(西2:8)。
17:16 看见满城都是偶像:雅典的偶像数目比希腊其他地方的偶像总和还多。只要听到新奇神秘的流传,雅典人就会为其建造寺院、祭坛。保罗在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15节)期间,看到满城蔓延淫乱和愚昧的偶像,无法忍耐。于是和耶利米一样(耶20:9),他不能不传讲神的道。
17:18 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 雅典是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发祥地。以彼古罗(B.C.342-270年)相信生命的基本目的是寻找快乐,不是情欲的快乐,而是脱离迷信的恐惧和死亡的忧虑以及所有的痛苦,到达平稳状态后才能得到的快乐。他虽然没有否认神的存在,但认为神与人类的生活毫无关系。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B.C.340-265年)教导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认为自然最高尚的表现是理性。人生的目标与理性一致,认为生活与理性结合在一起是道德的生活、良善的生活。基本上是泛神论立场,认为神是“世界的灵魂”。胡言乱语的:原指偷吃粮食的鸟,后来指拾废品的人。这句俗语多指自己不大懂,却头头是道地滥用别人的思想。
17:19 亚略巴古:原是(雅典上城)西边平地坡的名字,在此裁决雅典的主要宗教、道德问题,所以具有雅典的“法庭”或“议会”之意。保罗站在雅典的亚略巴古,等于面临两种结果:要么在这个城市自由地传福音,要么被驱逐。
17:22-31 保罗认识到雅典城已陷于偶像崇拜,便将论点集中于认识真神,有条不紊地向有学问的听众讲道。讲道分为三部分:①树立正确的神观为当务之急(22-26节)。雅典人大都认为自己生于阿提卡(Attic)本土,并以此为特权而夸口。根据以彼古罗哲学家的观念,世界万物是由自有的原子偶然结合而成,与唯物论或进化论相同,但与圣经的创造论截然相反。保罗讲到神是万物的创造主(创14:19,22)、保存者(来1:3),描述所有人为一位父神所造(玛2:10),借此打消雅典人的傲慢。庸俗的宗教认为神需要居处和饮食,所以为神建造寺庙、献祭。雅典城鳞次栉比的神像或神殿,是他们满足宗教心理的手段。保罗通过论述神的独立性、完全性、自足性、无限性,抹杀人类随意捆绑神的腐败思想倾向;②保罗表明神与人类之间的关系(27,28节)。神造万物和人类,赋予他们各自的位置和存在意义。特别是人类因接受神的生气而存在(创2:7),得到与神相交、事奉神的特权。虽然人类因着堕落与神分离(弗4:18),但无所不在的神通过自然,启示自己的存在和权能(罗1:19,20);③保罗指出拜偶像的虚无,督促人悔改,证明救世主就是将要再来的主耶稣基督(29-31节)。
17:32 保罗雅典宣教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有人把保罗只传“十字架”,而不用“高言大智”的告白与雅典宣教政策的失败相关联。认为传福音时,单纯宣讲真理比修辞学辩论更有果效。福音不能扎根于雅典的最终原因,不在于保罗的讲道方式或内容,乃在于雅典人自身的态度。他们只是把能听到新知识作为享乐(21节),对适用于生活的具体教训却毫不关心。基督教并非为公众提供宗教理论,而是重视体验具体生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宗教。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