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以弗所书第3章查经资料

以弗所书第三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弗所书相关章:

以弗所书第三章

C 宣讲的特权(三l-13)

1. 本书开头的三章是循序渐进的。在第一章中,使徒对神在基督里赐福的默想,自然带出祷告。在第二章,他进一步阐述神在基督里的旨意之伟大主题,描述神奇妙的恩典把基督里的新生命带给死在罪中的人,犹太人和外邦人彼此和好为一,以及作为神子民的深远意义。这些对生命整体有实际意义的伟大真理,自然而然地使他再次作出祷告。他以因此开始(参:一15),他本来想接着说“我在父面前屈膝”(14节;和合本的替你们祈祷是照第14节加插的,参小字)。但因着他自己的职分,以及和写信、代祷的对象之关系,使他的感受极为深刻,于是写下了:我保罗为你们外邦人作了基督耶稣被囚的;这句话使他暂时离开了祈祷的主题。

在本书一开始(参看一1注释),清晰可见保罗的使徒身分对于他的一生、所作的工、与人的关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当保罗写作,或祈祷时,他从来不会忽略这个事实。我,这个代名词,一再在保罗作品中出现,证实了这一点(林后十1;加五2;西一23;帖前二18;门19)。特别是现在,他“身上的锁链叮当作响,不时提醒他身处何地,并为何在此”(罗宾逊)。他被囚监牢,因为他是外邦人的使徒,更因为他倡导犹太人与外邦人在神子民中的地位平等(参:徒二十一17-34,二十二21-24,二十六12-23)。他为外邦人之故身陷囹圄;就是现在,他的被囚也是于外邦人有益(13节)。他说这些话不是出乎丧志,也不是由于失望。他不要人可怜,也不容许人因他被捆锁而气馁。他用毫不自怜的目光,观看眼前的处境。从外面看,他是罗马的囚犯,按人的意思被囚。然而,他怎样视“在基督里”的属灵生命远比外在情境重要,亦照样自视为按他的主之旨意被囚的犯人。因此,他能乐于以为基督耶稣被囚的人自称(参:四l;提后一8;门1、9),正如在生命的每个环节中,他都能自称为基督的仆人一样(如:腓一1)。

2. 因此保罗在继续祈祷之前,首先细述他蒙召成为外邦人的使徒,和这呼召对他的意义。神将特别针对外邦人之“神恩典的职分”(RSV)交托给他(和合本:神赐恩给我,将关切你们的职分托付我)。我们在讨论一章10节时,曾经讨论过译作职分的字眼(oikonomia,和合本在一10将这字译作“照所安排的”);这字可以用来形容管理家务,或管理家务者的职分。

保罗在此所想的,主要是托付他的职分(参:林前四1,九17),但神的安排和旨意也在他心底徘徊。歌罗西书一25是十分近似的平行经文;同样的概念也在加拉太书二7出现,保罗在该节经文描述神托付他“传福音给那未受割礼的人”,正如彼得受托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人”一样。

保罗描写所得的托付,用的是恩字。恩典最深最广的意思,是神把绝不配得的恩宠给予人,赐他们过基督徒生命一切的所需(徒十三43,十四26;林后九8)。但保罗也好几次用这字来描述得以为基督工作的特权,和事奉中分配给他的特殊任务(参:罗十二3、6;弗四7)。就他个人而言,这是指蒙召为使徒的奇异恩宠(罗十五15-16;林前三10;加二9),特别是作为外邦人的使徒。这字在使徒行传十一23的另一个用法,贯穿了这一整个段落。神将福音的特权延伸到外邦人身上,以彰显祂特殊的怜悯。有福音的使徒差派给他们,是外邦人所得的恩典;能以成为他们的使徒,是保罗所得的恩典。这两个概念交织在本段所用的恩字之中。

然而,保罗觉得有必要向读者强调神将这恩典和责任托付给他的事实。前面已经讨论过,这是一个有力的论证,支持本卷书信原不独是写给以弗所,而且包括了更广泛的圈子之看法42。本节一开始的ei ge,为一希腊语质词(particle),并没有犹疑不定的意思(AV和RV则有这个意味),而是呼吁读者鉴明所说的话(参看这词在四21;林后五3;加三4;西一23的用法)。因此,RSV译作“假设你们曾听见……”,NEB与和合本作谅必你们曾听见……。有关受书人的论证依然有效,不过,以弗所教会这么熟悉保罗,他必定不太可能会对他们这样说话。这话所针对的对象,至少有一部分只是“风闻其名”而已(司各脱)。

3. 他们若能领会他怎样得着特别的知识,知道神对外邦人的旨意,并且领会神的托付,是给他使这旨意成就的特殊职分,他们必定会同意神是用启示使他知道奥秘。我们在一章9节,已经讨论过“启示”、“叫人知道”等字眼,和与福音联用的奥秘,有十分自然的关联。这是神不再隐藏的真理,任何愿意接受的人都能明白。这启示对保罗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他从前是虔诚的犹太人,隶属严谨的法利赛党,是神清楚的启示才使他改变初衷。再者,在那时候,初代的使徒对外邦人在神子民中是否地位平等一事,也未能有清楚和一致的立场。是以就此而言,启示有其必要,这也是保罗在加拉太书一至二章的论点。但他在此所注重的,不是如何得到启示,而是启示的内容。外邦人被收纳,与犹太人同为一体、同为一家的真理,他已经讨论过了。所以正如我以前略略写过的,指的是他在以弗所书中所写的,而不是在另一封较早的信中所写的;语法学家称之为书信不定过去式(epistolary aorist)。NEB把这动词形式(参:彼前五12)翻译得较为理想:“我已经写了一个简短的记述”。

4. 有人提出你们念了的意思,可能是指查考旧约圣经(RSV“你们念了这”的“这”,希腊原文是没有的),来支持保罗对神在外邦人身上旨意的理解。他们举出马太福音二十四15为例,证明这种措词可以指旧约。但新约其他地方每次提到旧约,或多或少,总是直言不讳的。较为自然的作法,是将本节解释为他们念了保罗已经“略略写过”的话(3节),就能晓得他深知基督的奥秘。尽管本节是这意思,我们也不必以为保罗有骄傲或矜夸的态度,亦毋需怀疑本卷书信是否他的真迹。我们在导论讨论作者问题时,已经谈过这一点。重要的是保罗在本节的上文下理和好几处地方中,一再苦心强调他的理解全都是神的赏赐。神不启示真理,他就不可能知道。这奥秘不是他自己发现的知识,以致他可以因此自夸;这奥秘是神藉圣灵给予的赏赐(参:一8-9、17-18)。他可以因有这知识而自豪,哥林多后书十一5-6就是例证。但他了解自己所以得着这真理,全得归功于神的光照。再者他的宗旨不是自取荣耀,而是帮助人认识他教训中神的话语,从而接受其中的权柄。

在此,将进一步讨论本段在部分人心目中的另一个难处。基督的奥秘是什么意思呢?尤其重要的是,它在此的定义与它在歌罗西书中的定义有没有不同?有人声称两者分别极大,以致这两本书不可能是同一位作者的著作43。歌罗西书一27,具体地说明奥秘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换言之,这真正的奥秘、所启示的奇妙真理,就是基督如今住在人的心里,使他们得到将来能够直接进到神面前的盼望。然而,本章第6节却似乎同样具体地,将奥秘描述为“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蒙应许”。这两个定义不能出自同一位作者的笔下吗?两者不能是同一启示的不同层面吗?歌罗西书二2简洁地说这奥秘“就是基督”,事实上本节的所有格名词(基督的)也可以如此解释。值得一提的,在同一卷书信中(弗一9-10),还有保罗不从外邦人的角度讨论奥秘的例子;在该处经文中,奥秘是神使“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的旨意。因此认为以弗所书和歌罗西书的奥秘互相抵触,似乎是没有必要的。比较合理的作法,还是说保罗视这奥秘为神在基督里的大计。他在不同的经文中,思想它不同层面的意义;甚至在同一卷书中,这字也有大同小异的用法。布鲁斯(NICNT)说,保罗可以说奥秘是“他信息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指整个信息。这种差异不能构成质疑作者身分的理由。

5. 在罗马书十六25-26,保罗形容奥秘(在该处经文,是指整个基督的福音)是“永古隐藏不言……如今显明出来”的。歌罗西书一26,是与本段十分相近的平行经文,该节经文说这是“历世历代所隐藏……如今向他的圣徒显明了”的奥秘。保罗在本段经文又用了同样的话,描述外邦人得接纳。这话的意思,不是旧约从来没有瞥见过神在这方面的旨意(使徒在罗十五9-12引用的经文就是反证),而是说犹太人和外邦人要成为一民的事实,是旧约未完全明白,并且绝对未曾实践的真理。这奥秘在以前的世代没有叫人知道,像如今……一样。像如今一样,其实可以解作“到如今的程度”,或“像如今这么清楚”。其真实性“以新启示的一切惊奇和震撼,向保罗迸发出来”(凯尔德)。

圣灵竭尽心力向圣使徒和先知(二20的注释已经提到过,这是指新制度之下的先知)44启示这个真理。(在二18、22讨论过,直译为“在圣灵里”的片语,本节再次使用。)使徒行传(十9-20,十一4-12,十五7-9)记载圣灵如何将这真理启示给彼得,我们也不会忘记加拉太书(一15-16,二1-9)述说保罗怎样得着启示。前面已经提到过45,圣使徒一语并无怪异之处。这话不是使徒骄傲的表示,也不能当作是以弗所书并非使徒著作的任何证据。新约圣字(hagios,参看一1注释)的含义和现代语文的用法不一样。保罗可以用“圣”和“使徒”这两个词汇来形容自己,而不带一丝自负或自豪。

6. 保罗讨论过犹太人怎样对待外邦人(二11),和外邦人与神子民之间的实际关系(二12及下)。他自己曾是目空一切的法利赛人,与其他犹太人一同鄙视外邦人。皈信基督完全改变了他的想法。他以前曾经逼迫耶稣,现在转而视祂为基督、神的儿子、惟一的救主。他对外邦人的整个态度,也因着经历这危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着启示,他看见犹太人和外邦人,如今能够以神子民的身分并肩而立。他们同为后嗣,一起得着天上各样属神的福气为基业(一11-14;加三29,四7)。他们同为一体;这句话在希腊原文只有一个字(synsōma)。这字在保罗以前的希腊文献中并没有出现过,可能是他自创的新字,用来表达外邦人和犹太人共同构成基督身体的真理(参:二16)。他们又同蒙应许。外邦人虽然以前“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二12),但现在却能够与犹太人以平等地位,同受生命和救恩的应许(参:提后一1)。外邦人能够与犹太人同享这一切特权的原因,是他们如今也和犹太人一样,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到了生命。从人的角度看,这福音的宣讲和相信,就是人能够到达在基督耶稣里的有效途径(参看同一个片语在林前四15的用法)。因此,福音是人与人能够超越种族、文化、政治上之分歧,在灵里深切合一的途径,也是惟一的途径。

7. 这事实令得保罗情不自禁地,欢然述说自己被指派为福音执事,所得到的是何等高贵、责任重大、关键性的身分(参:加一13-16;西一23-29;提前一12-16)。在此的执事一语(diakonos;或译“仆人”),新约有时是指担任特殊职位的人(腓一1,提前三8-12),但很多时候都是泛指为服事基督之事务(diakonia;如:四12)而生活工作的人(参:六21以及林后三6,十一23;西一23;提前四6)。保罗乐于接受仆人的称呼,但同时了解自己虽已蒙托将神的话语和好消息传达给人,这责任却是绝对超乎他能力以外的(参:林后三5,四19十二9-10)。若非神双重的赐与,他就不能称职。他作执事,是照神的恩赐,并照祂运行的大能。第2节曾用同样措词谈及神的恩赐,我们已讨论过“恩典”一语在新约里面,特别是保罗著作中的各种用法。他不配宣讲神的话语,因为他曾经逼迫教会;但神的恩典却改变一切,使他在基督里成为新人(林前十五10)。这恩又使他成为宣传神话语的仆人,给予他专门服事外邦人的工作。然而单单怜悯,并不足以成事。他作执事,更是照祂运行的大能。他蒙召所肩负的任务,不仅需要人为的能力、耐心、持久力,更需要神的大能。正如一章19节一样,保罗表明了神所赐的大能并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在远方施加的力量,而是藉圣灵内住在他生命中运行、并为他加添能量的动力(energeia)。在歌罗西书一29,保罗更清楚形容自己的讲道是“为此劳苦,照着祂在我里面运用的大能尽心竭力”。他被呼召、蒙接纳作为福音的仆人,是靠神的恩典;他事奉的一切成果,是靠着神的能力。

8. 保罗进一步述说神超乎想象之外的恩典,与自己的不配。他比众圣徒中最小的还小;这翻译(AV,和合本同)比RSV的直接,因为使徒用自创之“最高级的比较级”新字,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思46。他的谦卑没有造作的成分。反之,这是以惊叹心情,俯伏于神在基督里的恩典面前的人,必然会有的态度。在此,他并没有刻意与他人比较;如果这样,他大概就会说出他在哥林多后书十二11所说的话了。这也不是因为他特别想到了自己曾经逼害教会的事实(如:林前十五9;加一13-15;提前一12-14)。而是他越默想神在基督里所赐予的福气,以及祂赏赐的无限恩典,就越了解自己本身并没有任何配得这种怜悯之处。他自知自己的身分、成就、权利,或先天的地位和恩赐,并不足以使自己成为配得蒙受神恩典和宣讲神恩典的人。他是“最微不足道之人”(RSV)。福音是一切,也是基督那测不透的丰富。

上面已经讨论过,使徒喜欢使用描述财富的措词,来形容基督的福气远胜世上一切的财宝(参看一7注释)。在此,他又加插了一个形容词(anexichniaston),来描述人类无法测度之事。七十士译本在约伯记五9和九10,用这字眼来形容神的作为。保罗若是妄图量度、界定这恩典,就等于一个人“测量湖泊的范围”,却发现这不是湖泊,而是“一个海湾,面对不可斗量的海洋”47。这字亦可表达“深不可测之水池”的意思(米登,NCB)。测不透的不独是福音,也不是教义,而是基督自己(参:太十三44)。保罗所蒙圣召无比高贵之处,就是把基督介绍给从未听闻过祂,从未包括在祂国度之内的外邦人(参:徒九15,二十二21,二十六17-18;罗十一13,十五16-21;加二7-9)。

9. 使徒的任务,首先是将基督测不透的丰富,告诉从未听闻过祂的人。但随着人相信祂,传道者的工作进一步包括了分享关乎神奇妙旨意的知识。保罗将自己的任务形容为“表明”(NEB)这伟大真理。至于本节有否译作众人的pantas一字,各抄本证据不一。因而带出动词phōtisai是否有一人称受格,而带出诠释不同的问题。可能性稍微高一点的看法,是本节应该略掉众人两字,而动词则(如:林前四5;提后一10)解作“显出”或“表明”(NEB)神的“旨意”。这字其实是“描述公开揭示了原本隐藏的奥秘之自然用语”(罗宾逊)。

本节另外有两个经文鉴别学上的难题。AV的“团契”译自koinōnia一字,我们现在知道这读法只出现于极少数、且较不重要的抄本中,大部分证据都支持原始的文本应为。oikonomia。换言之,本节又重复了三章2节(以及一10)的用语,RSV译作“计划”似乎十分正确(NEB:“旨意”;和合本:是如何安排的)。如此,保罗再次表示他的工作,事实上是要显明、教导神在基督里的伟大旨意。这旨意是以前从未完全传达的奥秘(一如他在第4、5节的描述),却绝非是后来才在神脑海中浮现的构思。本节将祂描写为创造万物之神,藉以暗示在创造万物之初,这已经是祂的旨意。只是神按其智慧的抉择,将这奥秘逐步向人启示。本节结尾的经文,有另一个歧异之处。“藉着耶稣基督”(by Jesus Christ)这几个字,在最好的抄本中是不存在的。这句话大概是后来加插的备注,这个备注本身并没有错,却容易使读者的思想岔开主题。本节的重点并非基督是创世的媒介,而是神所定的旨意和祂创造的工作同样古远。

10. 二章7节所暗示的,现在清楚说了出来。神为教会所定的伟大旨意,超越了目前的世代。它虽然要在今世向全人类宣告,但知道神创世荣耀的天军,也要藉着教会蒙受光照,认识神拯救人类的工作。一如在一章21节的注释已经讨论过的,灵界生物,即天上执政的、掌权的,在当时正在萌芽的早期诺斯底思想中,地位十分崇高。保罗接受灵界存在的同时,亦强调他们都是基督的创造,受祂所管辖;同时又表明在神的教会中,用血买赎回来的人,至少在某一方面,地位高过天上执政的、掌权的灵体。他们不但知道,并且要向这些属灵的权势宣扬(参:彼前一12)全能者救赎的旨意和工作,以及人若不宣扬这些属灵权势就无法知道的神百般的智慧。本节和第8节一样,所用的也是一叙述形容词(descriptive adjective),意思相同。本节所用的polypoikilos(简式的poikilos在彼前四10出现),是“斑斓多彩”的意思,希腊古典文学用这字来描绘布匹和花朵。用在本节,这字给人“刺绣图案的细致美丽”(罗宾逊)或花朵颜色千变万化的感受。使徒说,教会宣扬之神百般的智慧,就是这个模样。

11. 这句话和上面经文的关联,大概不是向天使宣扬神永恒的旨意,而是神的智慧是祂从万世以前,在我们主基督耶稣里所定的。本节再次回到全书伟大的中心主题。神“永恒的旨意”(RSV),在全世界的历史事件背后逐步成就。神的计划不是心血来潮作出的,而是在万世以前定立,具有永久性的效力。基督是成就这旨意的媒介。这里所用的动词,直译应该是神所“造”或“作”的旨意。RSV把它译作“实现”,NEB作“达成”,NIV作“完成”。虽然希腊原文所用的不是惯常的形式,似乎还是AV译作“祂定旨”的旨意可能性较高(参较和合本所定的旨意)。不同的翻译在含义上的分别并不大,本书也说明了这旨意从开始到成就,都在乎祂。再者用全名称呼,也证明了本节是强调祂的工作;我们可以将之译作“基督,即耶稣我们的主”。这些名字分别代表预备祂的降临,意指祂道成肉身,和显示祂在宇宙中的地位;每一个名称都能够增添我们对祂工作的理解。

12. 使徒现在从至高、宇宙性的角度,转到与基督徒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角度。我们在基督里,可以放胆无惧,笃信不疑的来到这位为天上地下、时间永恒定旨的大能之神面前。放胆无惧(parrēsia)一语,基本上是“自由发言”的意思。这字往往用来描述在其他人面前可以放胆、毫无恐惧或羞涩地说话;如以弗所书六20,使徒行传四31,和腓立比书一20。同时,也可以用来描述来到神的面前,毫无惧怕和羞耻。希伯来书四16和十9,是最清楚的例证和诠释;在本节的意思也是一样。与此相连的另一字,二18已经出现过,本节译作来到……面前。接下来的片语证明了,采用这字的不及物用法(译作“进前”,而非“引见”),是一正确理解。“有把握地进前”(RSV,和合本:笃信不疑的来到……面前)所表达的意思,和放胆无惧十分相似,只是更为个人化。在耶稣里的信心是来到神面前的方法(参:罗五1-2)。人得着赦罪,使得进到神面前成为可能;这是神恩典的赐予,也是靠着信心得着的恩典(二8-9)。信心在保罗书信之中,通常都不独是指理智上的相信,而是包括了对基督个人的认识和委身。

13. 每个基督徒既然都有自由朝见永生神,祂的旨意既是如此的伟大——若非这旨意及其荣耀,他们就无法前来——保罗劝勉道,面对他的患难,胆怯是不应当的。各译本之间略有歧异,显出希腊原文有点含糊,可以作三个不同的诠释。由于第二个动词没有说明主词,本节可以解作“我央求我不致丧胆……”(见RV栏注);然而按照上文下理,这解释可能性最低。它也可能是个祈祷,RV可以如此理解:“我祈求的是你不气馁”;但除非经文提到神的名字,明言祂请求的对象,动词aitoumai通常不作“祈求”理解。最有可能的,是和合本(RSV,及其他译本)的译法,将本节视为针对读者的恳求,所以我求你们,不要因我为你们所受的患难丧胆。保罗知道自己被囚,必然会使他们丧胆失望,因为他是外邦人的使徒和斗士(参:六21-22。)这是绝对不应该有的态度,反之,他们必须了解他的苦难是他们的益处和荣耀。他的确是为他们被囚:他一生所投注的是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又坚持外邦人和犹太人享有平等的地位,在神里面同为子民(参看三1注释)。但他们可以为着他甘心被囚,以及被囚时基督所赐的恩典,引以为荣。他们的使徒不断活出基督,不断显明基督的患难(西一24)。这些事情所以发生,全都是按照神慈爱的智慧和旨意。

因此他们可以确信保罗的软弱和囚禁,甚至比他事工继续兴旺更能使基督得尊为大(参:林后四7-12,十二9-12;腓一12-14)。

D 再度祈祷(三14-21)

14. 保罗又回到三章1节一开始说的因此;只是这一次保罗作出了他的祈祷。前面所说的话,使得他现在的祈祷更加有力。深感基督恩典之浩大,不但使死在罪中的人活过来、使犹太人外邦人得以合一进入同一家庭,更使自己蒙神带领得以更深切、更亲密地表达神整个奇妙旨意,驱使保罗作出衷心的祷告。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读者丧胆的倾向——都使他如此祈祷。这祷告和一章15-23节相仿,只是感情更加浓烈,从我在父面前屈膝可见一般。犹太人通常站着祈祷(参:太六5;路十八11、13)。跪着祈祷虽然后来成为基督徒的通例,在以前却是深情、至诚的表示。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理解保罗的话。所罗门奉献圣殿(王上八54),司提反殉道(徒七60),彼得在死了的多加床前(徒九40),保罗在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时的辞行(徒二十36,二十一5),主自己在客西马尼园中面对极度痛苦时(路二十二41),都是跪着祷告。

15. 第14节的“父”,AV作“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在最古的抄本并没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这几个字,因此现代的译本把它略掉。但保罗惯常的作法,是藉着修饰祷告对象的名称,来带出祷告的深意和重要性(参:一17)。祂不但是圣父,一切称为父的,也都是从他得着意义和模范。本节有不同的翻译。希腊原文的pasa patria不可以译作“全家”(AV,参和合本小字),因为没有定冠词。因此这话的意思,不单纯是天地万物都以祂为父。各家(RSV,以及NEB与和合本)比较接近原意。这字(patria)不完全是“父亲身分”(father-hood;见RV栏注)的意思。严格来说,它的意思是“家世”或(父亲的)“谱系”,更常见的意思是“部族”,甚至“国家”;然而按照上文下理和字源(希腊语的“父”是pater)“父亲身分”的概念是存在的。保罗其实是说,天上地上无论哪个“父系的组织”(艾伦),每个都是以祂为名,都是藉圣父得以存在,为父的概念和经历也是在乎祂。瑟弗里安(Severian,引自罗宾逊)说得好:“‘父’这名称不是从我们衍生上去的,而是从上临到我们这里的。”人祈祷,是来到这样的父面前祈求;祂是万有的父,也是惟一能以完美之父亲身分出现的那位。

和一章17节一样,如此修饰祷告的对象,能使祈祷更加有力。主在马太福音七11,以“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为题,对比作父亲的人和父神的分别;这段经文可与本节参较。我们也当留意使徒怎样以人际关系为例,教导属神的真理。妇解神学家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思想或语言中以神为父,而不同样视祂为我们的母亲是否合理?48造男造女的神并无性别之分,是很明显的事。同样明显的是,圣经曾经用女性的意象来描述神(赛四十二14,六十六13),也如此描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如:太二十三37)。不过,同样真实的是,即使在角色的定位上不过分拘泥刻板,一般来说,父亲和母亲在家庭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有其分别。在不否定以女性或母亲的意象比喻神的适切性之大前题下,称神为父在意义上仍具有不可抹煞的价值。我们可以根据人间最好的父亲关系,来想象神是怎样完美的父。从圣父和祂儿女的家庭关系中,我们更能理解为人之父的理想。全能、全爱、全智的父神,供给、维护、管教我们。我们对于父神的认识,可以透过想象人间最理想的好父亲之典范成为真实,而得到更深的体会;并且,父神与我们的关系,远胜于地上父亲与我们的关系。同时,这个对比,也使得我们地上的父亲,更显尊贵。使徒在五章22-23节对夫妻关系的处理,亦是基于同样的论证。

16. 保罗加插对“父”一名的修饰,目的是增强对祈祷的信心。他接下来说的话,目标相同。本书再次谈到神的丰盛(参看一7注释),原文中的介系词十分重要:保罗不仅是求神“从祂荣耀的宝藏”(NEB)颁下赏赐,而是按照这宝藏施予(参:腓四19)。祂的赐予充足无缺,因为祂自己是无可限量,远超乎人的想象;祂所赐下的丰盛,同样具有无可限量的本质(参看一6注释有关“荣耀”的讨论)。

祈祷所求的第一样赏赐是力量,一章19节也是以此为题。和该节经文一样,这里用来形容神能力的,也不只使用一个字眼(又参:六10;西一11)。使徒祈求他们心里的力量能以刚强起来。动词krataiōthēnai的意思是使强壮或有能力(和合本:刚强起来)。爱心、知识,或某些其他的品格都是可以强化的。保罗在此祈求的,是读者能够有力量上(dynamis)的装备,使他们能够在基督里站稳,为祂而活,事奉祂(参:林前十六13;腓四13)。但这祷文也进一步提到得力的途径和作用范围。新约教训一贯的观念或特别强调的重点,是基督徒生活的力量来自于个人生命中圣灵的内住。圣灵进到“内在的存有”(NEB)里面。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四16用同样的话语,来与一切外在的事物相对照;他说我们的“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新约提到心、意、志、灵时所指的一切事物,都包括在这祈求的里面,或至少受这祈求的影响。这话所指的是人性最深的所在,圣灵所要居住、改变人整个生命之处。

17-18. 基督……住在你们心里,这是另一个表达方法,描述神定旨要在人生命中成就——因此也是可以为人代求——的事工。基督在人心中居住,和圣灵所增添的力量进到人的里面,并非两个不同的经历。保罗从来没有十分精确地,把基督和圣灵两者在人生命中的工作分辨开来,罗马书八9-10就是例证(参:约十四16-18)。如果他使用的是严格的神学词汇,在这种情况下他大概只会谈到圣灵。然而,传给他们的基督和内住的圣灵是如此的合一,保罗有时喜欢以本节的方式作表达。他选用的动词也很重要,因为这字(katoikein)在含义上,是与在某地暂时居住的意思对立(paroikein,其相应名词二19译作“客旅”)。保罗在此的思想,与圣诗“莫来暂住,求主与我同居”的意思完全吻合49。本节再次将信心描绘为对人的要求,是接受基督的态度。基督所等待的,是人愿意的心;祂渴望进入人心,带着因祂的临在所拥有的一切丰盛祝福(参:启三20)。

祂的同在不但带来力量,更带来智慧、激励,和最重要的爱。祈祷接着讨论的就是这爱,爱也是接下来祷告的主题。第17节下半在文法上与第18节相连。若将“在爱中”(NEB)归入上半节也是可行的(作“使基督因你们的信,在爱中住在你们心里”)。因为它在两个分词之前,本书也好几次用它来为句子作出有力的结尾(一4,四2、16)。但在本节中,上半的子句若加了这个片语就会变得累赘,若加在后面的分词,似乎更为恰当。因此,这样理解这祈祷似乎更好:先求基督因信内住,接着生命“在爱中”坚立,以致他们能够进一步更深切地认识神。因此,将整个分词片语(直译“在爱中有根有基”)视为第18节的一部分,最为可取(RSV如此,AV和RV亦然)。后半句的两个分词所指的隐喻混合使用(和合本的有根有基)并不难理解(参:西二17和林前三9亦有类似的组合)。使徒经常运用树根与建筑地基的隐喻。基督徒品格的根必须深植,其基础也必须稳固,达成两者的途径都是爱心。

保罗知道身处于希腊世界的教会,单单倚靠理智的信心,是很危险的(参:林前一22;西二18、23;提前一4,六4);这是诺斯底主义最大的弱点。但是,与其说保罗认为纯粹依靠理智的信仰徒劳无益,还不如说他一再证明自己是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出发。他了解到“真知识”就是认识神,“没有爱,就无法认识神”(斯托得)。没有爱,就证明没有圣灵的内住;没有圣灵,就无法明白。约翰福音七17和十五9-17所说的,也是一样的事实:理解是从顺服而来,顺服是爱的果子。没有爱就不能持守对基督的信,是约翰壹书伟大的主题。以弗所书这两节经文,实际上举出了两个理由,说明为什么理解必须从爱而来。

首先,真理不是人能够独自得着,而是要和众圣徒一同明白的;其次,神知识和智慧的内涵是爱。四章7-16节将会谈到,在基督身体中的每个个别的肢体,必须为了全体的好处,而运用所得的圣灵恩赐,才能够在理解和力量上长进。这些恩赐使他们能够作成使徒、先知、传道者、牧师、教师的事工,“建立基督的身体”(四12)。其实,若非眼见神的旨意成就,而自己也是使这旨意成就的“圣徒团契”之一份子,人就难以明白神旨意。译作能以的字眼(exischysēte)和动词明白(kata-labesthai,意思是“诚心领会”),间接显出此非易成之事,因为它不是单靠理智就能作到的。它是实践的经历,是在爱中同住,付出代价是无可避免的。长阔高深是什么意思,在此不应在字面过度推敲。反之,我们必须用心、用意、用直觉,来感受爱的“各度空间”,致力把爱交织在整个人生之中。桑普利(J. P. Sampley, PC)将本节与新圣殿(参:二20-22)的概念连结起来,形容祷告所求的,是信徒能以明白“他们新居所的量度”。豪普特(E. Haupt)或许也是对的,他说各度空间是指“神救赎计划的全部丰盛和深度”50,人在这计划中明白了在此表达的爱。

19. 上一节的“各度空间”不论作何解释,“明白基督的爱”总是基督徒生命的必然目标。使徒为读者所求的,也是他们要认识祂从前和现今怎样爱人,并藉着爱祂和为了爱祂而爱人,来经历祂的爱。但即使如此,保罗也无法逃避其中矛盾之处。希腊原文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一个似乎是与动词相悖的修饰语:他们要“明白”的爱是“超乎知识的”(直译,和合本:过于人所能测度的;参:腓四7)。基督的爱无限辽阔,谁都无法完全了解和想象,任何学识,都不能与之相较;它胜过一切的知识(林前八1),甚至属灵的知识(林前十三2)。这爱惟有透过经历,藉着悲与喜,磨炼与苦难,才能彰显出来;因它极其深奥,人不能识透,亦无法用语言表达。

使徒为其他基督徒代祷的高潮,是他们“被神一切的丰盛所充满”(直译,和合本:叫神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换言之,他祈祷至终所求的,不是他们得到神某一样的属性或某一种的恩赐,不是爱、不是知识、不是力量,也不是这几样的组合,而是他所能作出最大的要求:神完全的内住。虽然“我们甚至无法得着初步的了解”(斯托得),但使徒设法表达的重点,我们绝对不会轻易忽视。有罪的被造之物,不论在个别还是全体的层面上都是有限的,但他们的限制却不能成为永恒之神的桎梏;同时,保罗亦深切祈求神子民可以为神自己的丰富所充满,这丰富是神要带进其子民生命中的(参看一23注释)。保罗为自己、为他所服事之人所祈求的,都是圣灵完全的内住(五18)。保罗所祈求得着的是神自己完全的丰盛,而不只是神性情的小一部分而已(约一16);而且,不论是个人还是整个基督身体,其目标都不能低于“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四13)。

20. 罗宾逊说得好:“从来没有人祈祷,比这要求更为斗胆冒昧。”然而,“他不因所求之事极大而退缩,反而以得胜的姿态,求助于足以成就他所求一切的能力;不但如此,这能力所能成就的,更远远超过他原已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保罗的代祷往往是由赞美引出的,在此祈祷又引致赞美,大概是因为他想到了主的伟大,又知道自己能够凭信向祂祈求的赏赐,是极为丰富的。神能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新约其他的荣耀颂,亦同样提到祂无限的能力(如:罗十六25;犹24)。神的大力是无限的,有限的是人的语言和思维难以尽述神的大力。再者,保罗又指出,这是神照着(NIV、和合本;参看三16注释)它行事的大力。它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运行在我们心里的。人有基督内住(17节)、有圣灵在内心工作(16节)加添能量(energoumai;参看一19注释),他的生命就彰显出这种大力。

21. 保罗按照大部分荣耀颂的模式,指出神的荣耀,是永远配得的——直到世世代代,永永远远。若加以分析,这句话暗示世世代代都继续赞美神,直到永世之时,时间圆满结束为止。这个荣耀颂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两个方面描写荣耀彰显,并宣告赞美的话。首先,这荣耀是在教会中彰显的。教会是神在地上成就旨意的所在,即使到了天上,她的任务依然是宣告神百般的智慧(三10)。她永远不会将荣耀归给自己(参:诗一一五1),她的目标是把赞美和荣耀归给神(一6、12、14)。其次,荣耀是在基督耶稣本身里彰显的,因为这是神“在基督里”的旨意——基督是开始、基督是救主、基督是合一的源头;这是保罗在以弗所书这几章中的主题。这是保罗异象的目标,推动他一切事工的灵感。“神是一切的一切。在这个思想领域最远的一端,基督和属祂的人一同把永不止息的荣耀归给神”(芬德莱)。他们在神无限奇妙的旨意中二合为一;第五章和启示录第二十一章的影儿——新妇和新郎、被赎之人和救赎主——或许已经在此出现。神施恩将有罪的受造之物,与祂永恒、无罪的儿子合而为一,是祂的荣耀最辉煌的彰显。──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三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基督   保罗   教会   荣耀   的人   奥秘   使徒   福音   耶稣   恩典   外邦   这是   信徒   原文   启示   旨意   先知   职分   刚强   圣徒   犹太   字义   旧约   上帝   是指   自己的   计划   面前   圣灵   导论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