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七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7:1-6 1-5节指出不正确的批判态度,6节指出无节制的妥协。
7:1-5 若综合这部分:①信徒当警醒谨守;②宽容他人;③即使要批判人,也是为了互相劝勉,而非伪善的,夸耀自己(徒15:32;帖前5:11)。
7:1-2 常有人将此段经文的意义误解为绝对不能批判人,事实上这一段经文只是教训我们若要批判人,首先要用同样的标准查验自己。本文讲的是论断人的基本态度。
7:5 去掉……刺:不可只停止在因我眼中有梁木,所以就不论断人的态度。当然这要比尚不知自己眼中有梁木者好,但这并非是成熟信徒的态度。因为耶稣希望我们,不仅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也帮助弟兄去掉其眼中的刺。
7:7-12 强调了确信(来11:1)。祈求……寻找……叩门:逐渐加强了恳求神的带领与帮助的程度。就给你们……就寻见……就给他开门:是神对人的祈求的回应。若没有正确的判断,我们就不能确信。没有正确的判断就确信,这是愚蠢的盲信。人有堕落、不信的属性,相反神的属性则是不变,永恒,圣洁,信实。若不顾神反复的启示,仍怀疑神,就是邪恶的否定。因为那是亵渎荣耀之神的信实。另一方面,耶稣以父子关系为例,非常亲切地描述了神与人的关系。耶稣反问,人尚且愿意拿最好的东西给儿女,何况神对自己的百姓呢。通过这一段经文我们可以认识到:①信神是生与死的人生相关的最深刻的问题;②神具有救赎的能力、爱与热心,若我们要享有丰盛的生命,就以确信神并热心事奉神(申28:1-14)。对于有确信的祷告生活,详细内容请参照路11:1-13,“正确的祷告生活”。
7:12 愿意人怎样待你们:这句话并不是让我们斤斤计较,而是要认识到正如我们对他人有所期待一样,别人也同样对我们有所期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意味着不可先彼此主张自己的权利,乃要谦卑地实践爱。实践积极能动的富有牺牲精神的爱,以此来除去社会的恶性循环。与6:33相比较,二者可视为登山宝训的两大纲领,前者是纵向关系的黄金律,后者是横向关系的黄金律(22:37-39)。
7:13-27 这部分是登山宝训的结论,以两种门(13,14节),两种树(15-23节),两种人(24-27节)的比喻,提示了信而行的信徒与不信者之间的现象和结果。强有力地阐明了登山宝训是权威性的命令,听而遵行就是生命,拒绝就是死亡。
7:13-14 窄门……少:真正的信仰必然伴随着在世的属灵与属肉体的苦难。因为:①神以善造世界,但因着人的堕落,整个宇宙被罪污染;②在新天新地降临之前,神暂时允许撒但与信徒之间争战(路22:53;罗8:18-25),所以信徒只有在天国才能真正地安息。生活在此世的信徒,当全心仰望神,而非顾念这个世界(来11:14)。对我们而言,安逸的妥协或随机应变的处事方式,只会领我们到灭亡之地。正如信仰中没有不冷不热的中间地带一样,亦没有既不是灭亡之地也不是祝福的中间状态。
7:15 假先知:暴露了假先知的两个属性:①伪装真理与正义(公义)本身是光明正大的,不必隐藏,但假先知是非真理,出现时常常乔装打扮,所以信徒当有判断的能力(约壹4:1-3);②贪婪。以利己的目的传真理,是假先知;虽出于纯正动机,但传的是非真理,也是假先知。2000年基督教历史告诉我们无数假先知的灭亡与败坏。
7:16-20 凭着果子判断,有两个方面的果效:①树存在意义在于果子。种树虽容易,但等到发芽结出果子,则需要长久的忍耐。也就是说决志或选择是容易的,但尾随其后的行动、实践却是艰辛的;②果子的种类与品质取决于树。不管是信徒还是假先知,其信仰和教训的真实性在于不止息的诚实与忍耐,并不在于瞬间的话语和决志。这并非指悔改和决志没有意义,而是意味着悔改和重生的决志只有结出果子时才真正有效。
7:21-23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若说称呼主不过是信仰的必要条件,那么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可以说是信仰成长的充分条件。因为信仰超越对耶稣的单纯的知识,意味着顺从。因此本段经文表明,与所有不信的人一样,只是在知识上认识耶稣的不完全的信徒,也被定罪。
7:23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这是以色列民从群体中驱逐犯罪者时惯用的表现,意味着永远否定一切关系。因此,被耶稣宣告否定一切关系则意味着永远被驱逐于天国。
7:24-27 以建筑比喻人生,并赋予它风吹雨淋的试炼,这是对最后审判的警告。磐石:不是指宽而圆的盘石,而是指耸立在悬崖上的天然要塞。沙土:巴勒斯坦特有的地形(wadi)。这沙土是指平时露江底,但只要下点雨则立刻涨成急流的。以如此极端的建筑根基比喻信仰的决志和实践,令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决志的紧迫性和严正性。林前3:10-15中也以建筑比喻信仰生活,主要涉及到选择建筑材料的问题,即建筑的诚实性为主题。综上所述,我们既要智慧地选择建筑根基,在建筑材料与建筑方法的问题上,也要以诚待人。
7:28-29 登山宝训的结束语,与5:1,2节相呼应。正如绪论所讲,马太福音中共有五大段讲道,都以“讲完了这些话”结束,这就是所谓终结公式文。
7:29 我们可以将文士与耶稣教训的差异比喻为发光体与反射体的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以下三点:①神本身与人的差异;②旧约与新约的差异;③文士理解神的话语时加入了人本主义观点,但耶稣以神本主义观点完全恢复了一切外在因素。我们传福音时虽不能拥有耶稣般的权威,但在放弃自己的人本主义思考方式,依照圣经思考所有问题,并尽好反射体的责任。
《精读本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