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太福音第五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太福音第五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太福音相关章:

马太福音第五章


五1~12
福分,或祝福
  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是马太福音中第一组教导,讲论?*?天国的伦理。四章17节将耶稣的信息总结为:「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则详细说明悔改的生活样式,就是天国子民的生活特色。*?旧约有一种祝福格式为:「蒙福的人为……,因为他们将……」(如:诗一1,和合本:「……这人便为有福,他要……」)。这里的福气,是那些活出悔改生活的人所得的天国应许。耶稣的听众会以为,这些应许将在未来神治理时实现;但我们亦必须从天国目前的状况来理解(见词汇解释中的「天国」)。有关未来天国的比方,有时候会用创造的故事,有时候会用以色列出埃及的事──犹太人认为那是他们头一次得着神的救赎。

五1~2 一般公开宣读圣经的时候,是站着的,但犹太教师在讲解时,却是坐着的,*?门徒则常坐在他们的脚前。许多学者将这里的「山」(参:路六17)与西乃山相较,因为神头一次透过摩西宣示?*?律法(law),教导祂的伦理,就是在那里(出十九~二十;参:赛二2~3)。

五3 古代的作者与讲员,有时会用同一个句子作为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因此,这些福气乃是在讲天国的赏赐(五3、10)。
  许多犹太人相信,天国临到之前必有武力的冲突,将引发一场大战;耶稣却应许,天国是给「灵里贫穷的人(和合本:虚心)」、「谦卑」或「温柔」的人(五5)、带来和平的人(五9)。贫穷与敬虔在犹太教里常连在一起;贫穷一词可以包括物质上的穷乏(路六20),以及由于这种状况而常产生之对神的信靠(「灵里」,如此处)。

五4 哀恸常与?*?悔改或丧失亲人相连;此处与「安慰」衔接,暗示是指后者。虽然这里可以解作为以色列的罪而有的忧伤,但是按上下文看来,更可能是指因遭受压迫而感到的痛苦。「安慰」是未来所应许的祝福之一,那时神将使伤心的百姓重得复兴(赛四十1,四十九13,五十一3、12,五十二9,五十四11,五十七18,六十一2,六十六13)。

五5 耶稣的这句话是引用圣经(诗三十七9、11)。那些能「承受地土」的,不是试图以政治或军事方式带进天国的人,而是谦卑等候神的人。诗篇的希伯来文,「承受地土」的意思可能是狭义的(诗二十五13),可是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期待神的子民在全地上作王,正如另一些?*?旧约经文的说法。

五6 犹太人认为,神头一次救赎他们离开埃及之后,一直供应他们的需要(申六11,八7~10),而在未来的天国中,祂亦将满足祂子民的需要(赛二十五6,四十一17~18,五十五2)。可是,人最大的渴望应当是神自己(诗四十二1,六十三1),以及祂公义的教诲(诗一一九40、47、70、92、97、103;耶十五16)。

五7 有些后期的?*?拉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亦参:箴十一17)。怜恤人的人和使人和睦的人一样(9节),不会试图把武力带进天国。犹太人一般想要得到的,是在审判之日能蒙怜恤(参:弥七18~19)。

五8 「清心的人」(诗七十三1)是指以色列当中内心「清洁」的人,或未遭玷污的人,他们承认,惟独神是他们的帮助与奖赏(诗七十三2~28)。义人在审判之日将面见神(如:赛三十20),就像头一次出埃及时一样(出二十四10~11)。

五9 在犹太人的传统著作中,犹太人和义人都被称为「神的儿子」;而在审判之日,这项事实至终将公告在列国的面前。主后六十六至七十年的战役之后,*?法利赛派的(Pharisaic)*?拉比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教中很兴盛,他们强调和平,不像其他人倡导反抗。但是大部分其他的犹太领袖,包括所有在耶路撒冷的团体──除了基督徒与一些法利赛人之外──都投身于反抗;在反抗行动遭敉平之后,这些人或是被杀,或是不再被视为合法的领袖。

五10~12 许多旧约先知曾因向以色列人传讲神的话而受苦(如:耶二十六11);犹太传统著作更进一步强调殉道先知的数目,要人加倍看重。一味讨好百姓的先知,必须为所说的话提出证明(耶二十八8~9,参六14,八10~11,二十三17)。
  大半犹太人不相信还会有像旧约时代那样的先知,因此耶稣把跟随祂的人与先知相比,暗示他们会有伟大的任务。为神受苦是有功劳的(诗四十四22,六十九7),犹太教非常推崇为神的?*?律法殉道的人;但是从来没有一位?*?拉比曾呼召?*?门徒为他自己的教导,或他的名去赴死。
五13~16
真门徒?
  若一名?*?天国的?*?门徒,在生活上却不像天国的门徒(五3~12),就如同无味的盐或不亮的光一般。

五13 不少学者强调盐在古时的各种用法,如:保存食物,或作为粪土内的添加料;但这里的盐是用来调味的:「盐若失了味」(希腊文可以指「成为愚昧」,因此这里可能有文字游戏)。
  从死海取出的盐不纯净,需要先溶解,把杂质滤出;不过,这里的重点比较接近第一世纪末一位?*?拉比的讲法:有人问他,无味的盐要怎样才能再咸,他回答说,可以用骡子产后的胞衣来使它再咸。骡子是不能生育的,不会有胞衣,因此他的意思是,问愚蠢问题的人,会得到愚蠢的答案。真正的盐不会失去咸味;而如果真会发生此事,怎样才能让它再咸呢?还要加盐下去吗?无味的盐是毫无用处的。

五14 犹太传统著作认为以色列(赛四十二6,四十九6)和耶路撒冷(以及神与?*?律法)是世界的光。因此,这里的城可能是耶路撒冷;不过也可能指任何一个盖在高处的城,晚上的时候,周围乡村都可以看到其中的火炬。
五15~16 当时一般的家窗户很少,小小的油灯让家中有一点光;要让灯光发挥最大的效果,就必须将它放在灯台上。若在上面覆盖一个大东西,会把灯火熄灭。
五17~20
律法的加强
  耶稣对伦理的要求(五3~16),绝不低于摩西所赐的律法;参五章21~26节。

五17 犹太教师说,若不顺服律法,就是将它「废掉」(参:申二十七26),因为这就等于违抗它的权威。对律法如此蓄意忤逆,与平时触犯某项罪截然不同;这样的人要从犹太人当中赶出去,断绝社交和宗教关系。而若有人受到指控,说他公然告诉人律法已不再有效,罪名就更严重了。耶稣不是反对律法,而是反对不合理的解释,以为它强调的是外在的规定,而非内在的品格。

五18 耶稣在这里提到的?yod(和合本:一点),是希伯来文最小的一个字母。后期的?*?拉比讲一个故事说,当神把撒莱改名为撒拉,是去掉了一个?yod,而这个?yod?一直向神埋怨,后来神把它再加进约书亚的名字,它才住口。犹太教师用这类故事,来说明律法是神圣的,任何一小点都不可忽略,以为不值得遵守。

五19 后期的?*?拉比认为,最大的诫命是孝敬父母,而最小的诫命,是尊重一只母鸟;他们的理由为,这两者都会得到同样的赏赐,就是?*?永生(eternal life)(其根据为,出二十12;申二十二7的「生命」)。
  现代的读者可能会问,如果有人守了一条,却犯了另一条,怎么办?但是这样问,就是不懂这类?*?夸张语法(hyperbolic language)的要意;还有一些犹太教师也常说:「若有人漠视诫命中最小的一条,神也会和他算账。」

五20 *?法利赛人是当时最受尊敬的宗教人士,*?文士则是律法专家(而法利赛人的文士,无疑是专家中的专家了)。第21~48节说明了耶稣所要求「更高」的义是指什么。法利赛人也强调内心(kavanah)动机的纯全;耶稣不是批评这批宗教人士的教训,而是他们的内心。在马太的时候,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由法利赛人主导的宗教团体可能敌视犹太基督徒,因此马太更有理由记下这番话。
五21~26
发怒等于杀人
  在第21~43节中,耶稣六次引用圣经,然后解释它们,就如一位好*?拉比的作法(五21、27、31、33、38、43)。他的用辞(「你们听见……但是我告诉你们」)是要说明一段经文完整的含义,其他的犹太教师也曾这样用,不过耶稣的说法显得更有权威,超过一般犹太教师。

五21~22 「拉加」是?*?亚兰文(Aramaic),意为「脑袋空空」;这样骂人,和下一句「笨蛋!」的意思接近,而两者受到的处罚也大致相仿:要面对(神的)审判之日、天上的?*?公会(Sanhedrin)或最高法庭,及地狱。(犹太文学形容神在天上的裁判所有如最高法庭,或公会,与地上的类似。)
  「地狱的火」,字面的意思为「*?欣嫩子谷(Gehenna)的火」,是指犹太人一般对阴间的概念,就是天堂的相反;在阴间,恶人会被焚烧(有些犹太教师的说法),或永远受折磨(另一些犹太教师的说法)。神的律法规定不可杀人,其精神不单是指不可有杀人的行为,亦包括不当有导致这种行动的内在忿恨。

五23~24 犹太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和;如果有人欺压别人、恶待邻舍,在没有与他们和好之前,神不会接受他的供物。*?旧约(Old Testament)讲到,惟有内心向神和邻舍都保持纯正,所献的供物才会蒙神悦纳(创四4~7;箴十五8;赛一10~15;耶六20;摩五21~24)。

五25~26 耶稣又回到天上法庭的比方。祂在这里或许是借用欠债入狱的习俗,就像在*?比喻(parable)中用到的一样;这不是犹太人的习俗,但是犹太人能够明白,因为?*?外邦人有这种作法。被囚的人不得怜悯,所欠的每一分钱(字面为?quadrans)都要还清,这数目差不多是罗马最小的钱币,只等于几分钟的工钱。(故事的细节,如「衙役」,只是使比喻能构成故事,并不代表特殊的意义。古时讲故事的人,并不会让比喻中每个细节都有独特的意义;见词汇解释中的「比喻」。)
五27~30
淫念等同奸淫
五27~28 其他犹太教师鄙视淫念,有些甚至会像耶稣一样,认为它与奸淫等同。所以,问题不在耶稣的听众所领受的教训,而是在于他们的心。这里的希腊文,和?*?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希腊文译本)第十诫头一行的字相同:「不可贪恋人的妻子」(出二十17)。第十诫是禁戒贪恋,这说法迫使耶稣的听众不得不将摩西其他的诫命也内在化。

五29~30 残肢的刑罚(切去肢体,如:出二十一24~25),比死刑──就是天庭所宣判的永死──还容易承受。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人*?复活(resurrected)时的形状和死去时一模一样(如:缺手缺腿,像许多殉道者),后来才会得到复元,而耶稣乃是采用这个意象。
五31~32
再婚即如奸淫
  在犹太人的律法中,「奸淫」只是指妻子的出轨,不是指丈夫。马太不同意这个观点(五28);但由于他的读者必须服从社会的法则,他在此只处理妻子的问题。
  有些?*?法利赛人的?*?拉比容许人离婚,几乎不论什么理由都可以分手(正如罗马法一样);有些人则只在妻子不忠的状况下才允许离婚(参十九1~10的注释;在奸淫的情况下,犹太和罗马的法律都要求要离婚)。可是较严格的拉比不会认为较宽松的离婚是无效的。由此看来,耶稣比较严格的立场更严谨:祂不单只允许人在妻子不忠的情况下才可以离婚,而且还认为,其他离婚的理由都是无效的,因此,这一类的人若再婚,都等于犯了奸淫。不过,这似乎是一种?*?夸张法(hyperbole)(如在五29~30),是用生动的方式禁止离婚,除非配偶已经首先毁约,无法弥补。
  如果耶稣对律法的解释比律法字面的意思还要严格,不会有人认为祂的说法触犯了律法;在律法周围「筑篱笆」,是典型的犹太人的作法,以保证不去触犯律法设立的原委。
五33~37
正直不靠起誓?
  一般人除了神以外,会指着任何东西起誓,表示他们在说真话。他们的理由为,如果背誓,因为所根据的对象地位较低,至少他们没有让人因神的名而起争论。后来到一个地步,必须由?*?拉比来决定,那些誓言才有约束力。耶稣说,每一件指着起誓的东西都属神所有,因此祂不要人起誓,只要人说实话。耶稣这样讲,有一些圣经的根据;以赛亚书六十六1声明,天是神的宝座,地是祂的脚凳。
  大部分犹太巴勒斯坦人头发或是黑的,或是深色的,到了年老,便会转成白色;第36节听来彷佛是指神在掌控人的年龄。耶稣在这里提出的规定,比律法的字面严格,但是符合其精神(申二十三21~23;传五5)。*?爱色尼人(Essenes)在宣誓加入之后,可能也避免再起誓。
五38~42
不反抗?
  这里的用语一部分是?*?夸张法──后来?*?门徒并没有让自己到无家可住的地步(参:林后十一20)。不过,夸张法是要听众去思想,所听见的这番话有什么重要的含义:耶稣在此的确要他们非常注重关系,并且不把财产当一回事。重点是完全无私,以爱作出发点(参五43~44)。

五38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古代近东广泛运用的报复原则。在以色列和另一些文化中,这个原则是由法庭来执行,指法定的报复;个人的报复从来不为摩西的?*?律法(law)所接受,除非是替亲戚报仇(民三十五18~21)。*?旧约不允许个人的报复;大卫──那位了不起的战士──也承认这项原则(撒上二十五33,二十六10~11)。

五39 在古代世界,除了伤人的身体之外,打人的右脸可算是最严重的羞辱,而在许多文化中,这件事与「以眼还眼」的法则并列;犹太和罗马的律法都允许因此事而上诉。先知可能会受到这种恶待(王上二十二24;赛五十6)。

五40 帝国里最穷的人(如:大部分埃及的农民)只有一件里衣、一件外衣,而偷人外衣,也会成为上诉的理由。虽然在第一世纪的巴勒斯坦,情况不致那么糟,但是这一节可能影射,当人所有的财产都遭侵占,甚至(*?夸张法〔hyperbolically〕)连衣服都被抢走,也不要只为自己个人而提出诉讼。其实按照犹太律法,是用不着透过法律程序来得回外衣的,因为债主本来就不可拿走穷人的外衣,那件白天穿的外衣,晚上是拿来当被盖的(出二十二26~27);不过,耶稣仍然这样劝勉他们。

五41 罗马士兵依法有权征用当地居民服役,或使用他们的牲口与物资(参:可十五21)。在加利利,征用的情况或许不常发生,不过别处曾出现过,而只要可能发生这事,耶稣的听众听见这个不反抗,甚至还用爱来服事压迫者的例子,必定会皱起眉头。
  当时犹太的当权者乐意与罗马政府保持现况;但有些反抗份子想要反叛。这个时期,大多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希望有自由,但是不要革命。到了主后六十六年,犹太的巴勒斯坦陷入战争,到七十年,耶稣的作法便显明是最有智慧的:罗马人打赢了,犹太人在叛军的领导下一败涂地。

五42 乞丐到处都有。圣经强调要给予有需要的人(申十五11;诗一一二5、9;箴二十一13)。凡帮助贫穷人的,神会照顾他们(申十五10;箴十九17,二十二9,二十八8)。圣经的律法反对剥削,并特别关照,在禧年之前的一年,仍要借给穷人(申十五9;每到七年,就要免去债务;参:利二十五),这类教导支持耶稣在此处所提的原则,不过,耶稣则更进一步强调,给予要出于无私(尤其在路六35)。
五43~48
超越不反抗?
五43~44 *?旧约(Old Testament)并没有明文教导要恨仇敌(出二十三4~5;箴二十五21~22),不过,恨恶神的仇敌,乃是一种敬虔的感觉(诗一三九19~22);有些犹太人团体,例如?*?爱色尼人(Essenes),强调要恨恶在圣约之外的人。希腊伦理有时强调,要从敌人的批评中学习,但是也强调,对敌人的伤害要超过他们对自己的伤害(苏格拉底──主前第四世纪雅典的演说家与修辞学家──便是如此教导)。
  为逼迫自己的人祷告(除了祷告神置他们于死地之外!),这个说法在所有的地方都找不到,甚至旧约里最敬虔的人也未如此行(参:代下二十四22;耶十一20,十五15,十七18,十八23,二十12;诗篇中常出现,如一三七7~9)。希腊哲人一般会以尖锐又高傲的口气,来响应批评他们的人。

五45 犹太教师会强调神怜悯的普及性(他们也倡导,在旱灾的时候,因义人的祈祷会下雨;耶稣的话并没有否认这个说法)。有些犹太文献说,若有人像神,就可以作祂的儿女(即:效法者;如:德训篇四10)。

五46~47 有些犹太教师强调,要善待异教徒(*?外邦人),以吸引他们来认识真理,但是大部分人只会向自己认识的人问安,而且(除了施舍之外)只照顾自己认识的人。*?税吏(tax gatherers)被视为犹太人中的离经叛道者;外邦人则被视为不道德、拜偶像、经常排犹的异教徒(多半亦属正确)。犹太人会同意,行为不可以像异教徒一样(亦见旧约:利十八3;申十八9;耶十2)。

五48 这一节是五章21~47节的总结。「完全」在*?亚兰文(Aramaic)可以有「完整」或「整全」的意思,亦有一点「怜悯」的含义(路六36);在这段里面,是指实践马太福音五21~47的要求。圣经已经吩咐人,要圣洁,像神圣洁一样(利十一44~45,十九2,二十26),而犹太教(以及一些希腊哲人)有时会倡导效法神的品德,以此作为伦理的基础。

──《圣经背景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马太   福音   第五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太   福音   耶稣   的人   基督徒   旧约   基督   上帝   门徒   自己的   犹太   这是   天国   教训   他们的   是指   奸淫   先知   信徒   犹太人   的是   圣经   摩西   希腊   经文   罗马   是在   弟兄   都是   导论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