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
注释
七1-23罪的来源(参太十五1-20)
我们看见即使大自然的神迹也不能说服门徒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他们的心灵刚硬,又或是正如我们所言,他们的心思愚顽。普罗大众欢喜快乐地接受祂的医治,却仍然不知道祂究竟是谁。法利赛人和文士仍然无休止地批评耶稣;他们已定意不信祂。这回,他们又投诉耶稣的门徒在街上不慎碰到外邦人后,不立即洗手,这并非卫生的问题,而是宗教上的禁忌。马可向非犹太人的读者解释,它只是犹太人沿用的一连串复杂洁净礼仪的一环。它们全都是出于传统,而非源自摩西的律法,但却如律法般要求人严加遵守,即如今天伊斯兰教中的「传统」一样。基督教是否有时也沦于这样呢?
耶稣没有否认祂的门徒破坏传统,不过,祂却为他们辩护说这些传统只是人制定出来的,若以法利赛人的情况来看,遵守这些传统通常只会导致人违反神明显的诫命。假若传统有违圣经,就必须将它摒弃,不管它多么受人喜爱。一句引自以赛亚书的经文,正一针见血地指出要点;接着,耶稣更以法利赛人借用文士教导人去离弃摩西诫命的伎俩作为例子。假如某人向圣殿承诺将原本用于供养年老父母的金钱用作供献,他便可以藉词推却供养父母的责任。马可一如往常地解释「各耳板」(corban)这个术语,说明它是供献的愿。这种假借宗教名义进行的合法计谋,就正如耶稣所言,完全是假冒为善的行径。更糟的是,它只是众多事例中之一。
有关「洁净」的律法又是另一个例子,于是,耶稣趁机向众人说明真正的「污秽」并不在乎礼仪,而在乎道德;同时,它不是如法利赛人所教导的由外而内,却是由内而外。这个道理在我们今天来说似乎十分显浅,我们很难理解门徒为何不明白(17节)。他们正如当时大多数犹太人一样,将罪视为一种病菌,会透过与外界的人接触而感染。(这大概是孔子的观点,也是大部份非基督教的宗教的共同看法。)耶稣教导我们,罪就像恶性肿瘤,在我们内里生长,不管是否犹太人都是一样。这种情况更难处理,因为我们不能只避免受人「传染」而保持健康;我们需要在属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手术,将内在的本性完全改变。这正是约翰所言,有一位在他以后来的会用圣灵施洗的意思。许多时候,我们单单将「圣灵的洗」与属灵的恩赐相提并论;圣经则较多将它与本性的改变扯上关系。
耶稣以生活的常识作为比喻,道出法利赛人想法的错谬。从口进入肚腹里的东西不能影响我们的灵命,我们的消化系统会逐步处理它们。法利赛人对污秽的看法实有欠成熟和过于字面,好像以为圣灵或污鬼居住在我们躯体的某部份,因此,期望以呕吐赶走污鬼。耶稣指出,污秽的来源是我们的「心」〔我们今天称之为「思想」(mind)〕,并且还郑重地列出从人心里发出可怕的恶事。
马可从而正确地归纳出,倘若耶稣所言是真的,那么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人都可以吃(19节)。对于像拥有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的罗马教会来说,这个论点可以令他们大大舒一口气,因为他们较容易安排在一起用膳时作主内的相交(加二12)。
七24-30外族人的信心(参太十五21-28)
马可用一个外邦人(即代表「不洁」)的事例,来继续探讨「不洁净」的主题。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宣教的事例。耶稣似乎想在外邦人的地区找一处安静的地点,可惜祂始终不能避免别人的注意。这次并不是一群人,而是一个说希腊话的本地妇女,前来恳求耶稣赶走附在她女儿身上的邪灵。耶稣的回答显然是引用一句流行的谚语(27节),因此含义并非如所听起来那么苛刻。无论如何,重点是在说话的第一部分。耶稣在世的日子,祂的服侍对象仍以以色列人为主(太十五24)。在祂钉十字架之后,便扩展外邦人,以及马可所热爱的普世宣教。然而,妇人有着极大的信心和极坚毅的精神,因为她的需要极之逼切。她用善意的幽默来表示自己此刻的确没有资格来求取神的恩典,但她却乞求祂的怜悯,将耶稣的比喻应用回耶稣身上。耶稣是否只想考验她,看她是否有足够的信心?这样的信心终于获得回报。外邦人能分享神给予以色列的各样应许,是一个恩典的神迹(罗十一18)。我们往往利用个人的身分去为自己求取利益。
七31-37聋哑的人
这个治病的例子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使人听不见神(正如法利赛人那样),耶稣也能够治好他们。耶稣治病的方式,是要使病者明白祂不是凭着甚么「法力」来治病,而是神应允了祷告将他医好。耶稣希望病者痊愈之前,已经对神有信心。于是,祂用指头探那人的耳朵来示意他的聋,吐唾沫抹他的舌头示意会医治他的哑。接着望天叹息,聋哑人士也能明白到这是代表祷告。耶稣的命令是以那人的母语亚兰文话说出,而马可亦为巴勒斯坦以外的信徒将意思翻译出来。
一如往常,耶稣嘱咐那人不要告诉别人,但亦如往常一般,他没有照着耶稣的吩咐去做。众人惊讶地说:「他所做的事都好」,感到分外的希奇,但他们相信吗?不久之后,彼得便会从这个希奇的阶段作出信心的跃进,宣认耶稣的真正身分:聋的彼得将会听见,哑的彼得将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