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四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四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四章
十四1~11
为安葬的膏抹
十四1 犹太文学记载,许多祭司长嘲弄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因此,若有人说,神要他攻击圣殿礼仪,或威胁说,审判即将临到其中不儆醒的仆人,他们当然不能容忍。
十四2 过节的时候,耶路撒冷非常拥挤,人口约为平时的五倍。有时会发生暴动;*约瑟夫报导,在这一节所提的事件之后几十年,有一次逾越节的时候,有三万人挤在一起,彼此践踏。因此,在逾越节的时候,会有额外的罗马兵驻守在耶路撒冷,而罗马巡抚也会从该撒利亚下来监督,以防生乱。在逾越节的时候(即:节期之内、公开)逮捕耶稣会有危险性,由此可见,这是圣殿领导人非常关注的大事。
十四3 伯大尼是靠近耶路撒冷的一个村庄,前来过逾越节的朝圣者可以在村民家中过夜。平时用餐时是「坐着」;而在酒席或宴会时,则会「斜靠着」。如果西门曾经「长大痲疯」(外号通常会有某种根据,但不会是实际的状况;如:有个身材较高的家族,被人称为「歌利亚家」),但现在一定不是病患;如果是的话,没有人会和他一起吃饭。可能耶稣医好了他。
十四4~5 为贵客的头抹膏油,是当时的习俗,但是这位妇人的行动未免太极端。无论她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瓶香膏(取自某种由印度或南亚拉伯进口的树根)价值为一般工人一年的薪资;她的家可能以保有此香膏来显示自家的地位。
封住的雪花石膏瓶(最为人爱用的香料罐)可以保存香味;瓶子一旦打破,香油就要立刻用掉。她膏抹耶稣,代表付出极大的代价,显示她内心有极深的爱;然而当场有人认为,这瓶香膏换作金钱,可以作更好的运用,因为无家产者或佃农等穷苦之人为数众多。
十四6~7 耶稣的回答,可能包括用到申命记十五11,那里要人善待穷人,因该地总会有这些人。祂并不是贬抑对穷人的施舍,而是要褒扬以下的内容。
十四8~9 在犹太人的传统中,君王(按定义而言,*弥赛亚,或「受膏者」也包括在内)、祭司等人,承接职位时必须受膏。可是耶稣在此所强调的,是另一种膏抹,可能这位妇人当时并没有想到:是膏抹将埋葬的身体。这位妇女爱的行动,是耶稣所得着惟一的膏抹(十六1)。
十四10~11 犹大很容易找到祭司长,不过,若不是他要办的事与他们的计划吻合,他还无法接近他们。他的动机是想得着银钱,古时的读者也会和我们一样,认为这动机非常可耻;他们会立刻把这件事与十四1~9那位无名妇女的行动作对比。
十四12~26
新的逾越与背叛
十四12 除酵节原是紧接在逾越节之后的节期,在那时候,一般人已经把它延伸,将逾越节也包括在内了。每个家庭都会派代表,请祭司为他们在圣殿宰一只羊羔,然后带回去,作为全家人的晚餐。
逾越节的盘子
逾越节的无酵饼
十四13 许多诠释家指出,水瓶(与酒袋不同)几乎都是妇女在提;因此,一名男人拿水瓶,会是很明显的记号。有奴隶的家庭常会差他们去拿水;许多城市里,家中的仆人会被派去公开的水泉之处,取储藏在水池内的雨水。
十四14~16 凡是拥有两层楼的房子,而楼上有一间「大」房间的人,必定是有钱人。这个家庭可能住在耶路撒冷所谓的「上城」,靠近圣殿,而不是在较穷的「下城」,靠近耶路撒冷的污水道。逾越的羊羔必须在耶路撒冷的城墙内吃,所以大部分人家里都挤满客人;然而耶稣与门徒最后的晚餐,屋里可能相当宽松。
十四17 逾越的羊羔要在晚上吃。耶路撒冷的四月,太阳六点左右西下,所以那时便可以开始用餐。筵席间会有热络的交谈;通常一两家人会共同用餐,不过这次耶稣和祂最亲密的*门徒自成一家。
十四18~20 「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人(逾越节时特别会用蘸盘,是整个仪式的一部分)居然会是叛徒,这一点必定令古代的读者非常震惊,因为他们认为,接待客人、共同用餐,是表示彼此的关系十分亲密(参:诗四十一9,引用于约十三18)。有些学者提出,那人「同」耶稣蘸手在盘子里,或许意味他否定耶稣的地位较高,因为许多犹太人团体规定,只有领袖才能先开动(指蘸食物)(参:*死海古卷;亦参,德训篇三十一18)。
十四21 犹太教多半一方面接受神的主权,一方面承认人有责任。
十四22 一家之主通常在用餐之前,会为饼和酒祝谢,不过在逾越节筵席中,还要为饼和酒特别祝谢(然而当时的形式可能与后来的标准形式不太一样)。犹太人把饼用手擘开,而不是用刀切。「这是我的身体」不应该按字面解释(在*亚兰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明确,因为「是」与「代表」两者没有区别),因为我们也不按字面来了解犹太人为逾越节的饼所说的话:「这是我们列祖离开埃及时所吃的困苦饼。」(若按字面解释,那饼应该已有千年之久,而且早就被吃光了。)
十四23 逾越节的时候总共会饮四杯酒;如果第一世纪时已经如此,这一杯就应该是第四杯,因为是接在为饼祝谢之后。(有些学者认为,这里是第三杯。到了第一世纪末,犹太人和希腊罗马人在宴席的时候,似乎都以四杯为惯例。)并非每个人都有杯子;通常是一个杯子传着喝。
十四24 立约是由祭牲的血来确认;神曾用逾越节羊羔的血来救赎百姓脱离埃及;「为多人」可能是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参:可十45的注释)。
逾越节的仪式虽然对杯作了解释,但是却没有以它为血,因为犹太人的律法和习俗规定不能吃任何动物的血──更不用说人的血了。
十四25 在巴勒斯坦的犹太教,起誓不碰某物的情形相当常见:「在某事发生之前,我不吃某某食物」,或,「我起誓,在某事发生之前,我不用这些东西。」耶稣起誓,在*国度临到之前不再饮酒,而祂可能没有饮第四杯。犹太传统通常将国度描绘为一场盛筵,圣经应许,酒会无限量供应(摩九13)。犹太人为酒祝谢,称之为「葡萄树的果子」。
十四26 在用餐之后,通常会唱「哈利路」的诗篇,就是诗篇一一三至一一八篇。走到橄榄山,至少需要十五分钟。
﹛
十四27~31
预言其他人的背离
十四27 耶稣在此引用撒迦利亚书十三7,那并不是很明显的*弥赛亚经文;耶稣或许是指它所表明的原则:若没有牧者的引导,羊群便会分散。(*死海古卷则把这段经文用来指未来的情形。)
十四28 当时的犹太人并不期待某一个人的*复活,而是希望整个国家的复生。而他们更不会以为,这事发生后应当前往加利利;神的子民在末日的时候应该聚在耶路撒冷(参:珥二32)。这些想法或许可以说明,为何*门徒没有将耶稣的这段话放在心上。
十四29~31 古代的典籍通常认为鸡啼便是报晓(如:主后第二世纪的罗马作家亚普流斯的《米它摩弗西斯》[Metamorphoses] 2.26;*马喀比三书五23;巴比伦他勒目《柏拉克特》[Berakot]60b),不过有些注释家说,在巴勒斯坦从半夜十二点半开始,守更的人就会听到鸡啼声;第二次则在大约半夜一点半左右。无论如何,此处乃是强调,否认主的事很快就会发生。
十四32~42
守望者睡着了
十四32~34 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许是晚上十点至十一点来到客西马尼园(按当时的风俗,已经很晚了)。通常在逾越节晚上,大家都会讲论神的救赎,直到很晚才睡。门徒应该可以保持儆醒来守望;或许在他们一生中,每一个逾越节都熬夜到很晚。
十四35~36 「阿爸」是*亚兰文的「爸爸」,是非常亲密、充满孺慕之情的称呼。通常是小孩子第一个会说的字,但是成人也会如此称呼父亲,而有时学生也会如此称呼教师。也许由于这个词表达的感情非常亲密,犹太人从来没有用它来称呼神(不过,他们会称神为天父),只有一位具群众魅力的教师曾在一个*比喻中如此用过。有关审判的杯,请参:马可福音十39的注释;耶稣呼求神免去这个杯(参:诗一一六3~4、15)。
十四37 *门徒应当「儆醒守望」,就像十三章34~36节的*比喻中提到的看门人,那位看守大门的奴隶。
十四38 「迷惑」此处为「考验」;按犹太宗教一般对这字的用法来看,耶稣的意思是:「否则恐怕你们在面对即将临到的考验时,就会失败。」「心灵」与「肉体」的对比,并不像后期*诺斯底派或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灵魂是好的,身体是坏的);而是说,虽然起初有心(十四31;参:箴言里面许多用到「心灵」的地方),但身体却因筋疲力竭而无法支撑。
十四39~42 耶稣用「罪人」(41节)来指奉*公会差遣来的人,这是很强烈的措词,因大部分人都以这个字指另一种人(二16)。
十四43~52
背叛
十四43 来捉拿耶稣的这群人,既然是耶路撒冷的知名人士所派,很可能就是圣殿的守卫。这班守卫会有此处提到的武器(刀与棍棒);据说,管理圣殿的腐败祭司权贵,以持棍棒为特色,而在对付暴民时,棍棒也很有用。但在圣日(包括逾越节在内)不可以带棍棒。
这些人前来,预备会遭抵抗,因为他们以为要逮捕的是*弥赛亚式的革命份子──他们用当时的流行文化来解释耶稣在圣殿里的行动,而不是按祂的教导来理解(十四48)。
十四44~46 亲吻是家人和好友之间表达关爱的亲密举动,有时*门徒也会如此表达对教师的爱慕与尊重。因此,犹大的亲吻格外虚假(参:箴二十七6)。
这群人认为,他们需要犹大亲自带他们到最恰当的地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想法来搜捕耶稣,会太引人注目,以致让耶稣有时间逃跑。亲吻有其必要,因为天色很暗,看不出谁是耶稣;若在平时,守卫应该可以认出祂来(祂曾在圣殿教导众人)。
十四47 祭司长十分有钱,所以会有不少仆人。这里所提的仆人可能不是利未人,无法在圣殿内工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凡是缺少器官(如耳朵)的人,就不能在圣所事奉。(然而,耶稣的门徒原本可能以脖子或更重要的部位为目标。)虽然这趟行动主要的对象是要捉拿耶稣,不过若有人再动刀,可能接着便会产生冲突,许多*门徒也会因此被杀。
十四48~49 颠覆份子(如后来的暗杀者,他们会以圣殿的群众为掩护,杀害犹太人的权贵)常在暗中行动,以免被捕;耶稣所谓的颠覆行动则是公开进行,毫不遮掩。在圣殿里逮捕人,可能会造成政治的不利,甚至可能引起暴动(参十四1~2的注释)。
十四50~52 犹太人通常对裸体感到极其羞耻,只有少数被希腊文化同化的犹太人才接受,但他们会被视为叛教者。晚上的时候,*门徒除了披一块细麻布之外,应该会穿着外衣,他很可能已经冻坏了(参十四54)。(在巴勒斯坦的家里,四月时可以赤裸睡觉,不过耶路撒冷位置较高,而由十四章54节看来,那天晚上相当凉;在室外搭棚而眠的逾越节朝圣者会,一定都盖了毯子。)要点为,这个人逃得非常匆促。
十四53~65
公会的嘲弄审判
如果后期的文件可以正确反应出当时的犹太律法,那么这次的审判便触犯了好几项规定。马可对这些规定可能都很熟,不过他的读者却不一定知道。
十四53 「祭司长」、「长老」和「*文士」是*公会(管理以色列的宗教法庭)里面的三种代表。整个公会共有七十一位成员,通常是在圣殿中名为「凿石室」的大厅里开会,他们坐成半圆形,大祭司坐在当中。这一次,许多公会的成员(正式会议需至少有二十三位成员出席)在半夜秘密开会,没有先在大祭司的家中发通告(十四54),而他们所审议的,是死刑案件。
就这几方面而言,此一聚集皆不合法,不过他们可能解释说,这只是在真正审讯之前的初步质询(参:路二十二66)。事先没有通知可以有理由,因为这是节期之内发生的事,而所有相关的官员都在城内;可是由于犹太律法禁止在安息日审判,或许在节期内也不可以审判。这些官员聚集,似乎只注意如何才能将耶稣定罪,而不在乎法律的细节。
十四54 彼得敢踏入私人(且是大祭司)的地业,对一名加利利的渔夫而言,需要很强的委身。守卫可能是祭司家值夜班之人,他们或许立刻会认出彼得不是他们当中的人;甚至这些人还可能是圣殿的守卫,在那里等着里面审判的结果。无论是哪一种状况,他们都是奉派晚上在圣殿值勤的人,不过他们在逾越节反正很晚才睡。
十四55~56 尽管大祭司确定耶稣意图颠覆,但至少议会中有一些议员,可能是*文士,还想按照犹太人正规的方式,列举证人来盘诘。然而一旦证人之间互相矛盾,了解犹太律法的人都知道,这些人的见证要判为虚假,案件要视为捏造而予以驳回;在犹太律法之下,死罪的案件若有人作假见证,就要被处死(参:申十九16~21和*死海古卷)。虽然罗马政府不让*公会的法庭处死作假见证的人,但公会至少会管教他们;而这个案子则继续进行,显示聚在那里的公会成员存严重的偏见。
十四57~59 许多犹太百姓期待,神在击败罗马人之后,会建立一所洁净的新圣殿。耶稣既教导将有新的圣殿,又警告旧的殿会毁灭,听在外人耳中,自然像是*弥赛亚革命人士的疯狂威胁。但是这些证人在反复盘诘之下,证词并不吻合。
十四60~61 根据后期*拉比的律法,大祭司按法律不可以勉强耶稣开口自定己罪,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其他人的见证都无法起作用;如果后期的律法在耶稣的时代已经生效,那么,这些祭司当局就是故意不予理会。大祭司最后问耶稣,祂是否认为自己是*弥赛亚──在大祭司想来,这称号就等于革命份子。
「当称颂者」是对「神」的常用代称。对大祭司而言,「*神的儿子」一词很不自然,但是并非不可能;或许马可只是将自己的话放在大祭司的口中,这也是当时很常见的写作技巧。很可能他曾听说耶稣以此头衔自称,或许带有弥赛亚的意味(十二6)。
十四62 耶稣的声明是宣告,祂不仅是人间的*弥赛亚,更是但以理书七13~14所提全宇宙的统治者,是以色列之呼召的成全者,祂会在荣耀中临到,永永远远掌权。(座位可能是指诗一一○1。)
十四63 撕裂衣服是哀恸或*悔改的象征,如果听见圣名遭亵渎,也要如此。大祭司在此一定是急切想要定罪;除非耶稣提到神希伯来文的圣名,或是要人去作类似敬拜偶像的事(如:称自己为神,但此刻祂并未这样做),否则按理来说,祂没有犯亵渎的罪(若按第二世纪*拉比教导的定义,祂绝没有违犯,而按广义的了解来说,祂也是清白的;参二5~7)。犹太法庭应该宣称祂是疯子;这名来自加利利的傲慢教师,被捕了还以为祂可以驾天上的云降临,哪有这种事?
十四64 按照犹太律法,大祭司不可以单独判断此案,必须由公会来投票(如果后来记载的规定当时已经实行,这种投票是从最年轻的开始,而由大祭司结束。)虽然按照犹太律法的定义,他们不会真的以为耶犯了亵渎的罪,但他们却有重大的理由要赶紧办祂:祂对圣殿当局显然已经构成威胁(十一15~18),何况祂既以*弥赛亚自居,就威胁到整个罗马政权的架构,而这些犹太权贵正是其代表。
十四65 这里的举动──吐唾沫、蒙眼、拳打、嘲讽犯人──当然都违反犹太律法。他们讥笑耶稣是假先知的时候,彼得却应验了耶稣对他所说的*预言(十66~72);因此,耶稣通过了真先知的考验(申十八22)。
十四66~72
彼得否认主
十四66~69 在有权势的人家中,奴隶的权力和地位比一般的自由人还高。虽然大祭司可能有许多仆人,这名女奴可能看出,彼得和差役(十四54)并不是大祭司家中的人。她既在靠近圣殿有权势之人家中作奴仆,有可能曾去过圣殿的院中,对耶稣的*门徒或许颇有印象。彼得从庭院出来,走到前院,可能觉得需要逃走。
十四70 加利利的口音和犹太地不同,*亚兰文如此,或许希腊文(必定是这里的用语)亦然。大祭司的仆人与圣殿守卫一定住在耶路撒冷,自认是犹太地的人。
十四71 彼得所发的「咒」并不是秽语;而是起誓说,自己不认识那人,而若他说的是谎话,就会遭咒诅。圣殿当局只在乎除掉党首;除非彼得会构成进一步的威胁,否则他的性命可能没有危险(不过,他会因跟随耶稣进入大祭司的院中而受罚)。然而彼得对这点并不了解。
十四72 对大半古代地中海一带的人而言,鸡啼便代表天明。有些学者建议,这里是指巴勒斯坦较早的鸡啼,时间大约为半夜十二点半到两点半之间。——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