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相关章:

马可福音

注释

十四1-52神国的降临

我们立即会看到耶稣的审讯。

十四1-11受膏的王(参太二十六6-13)

耶稣和门徒仍然留在伯大尼,一方面肯定是为了安全的缘故,而另一方面亦因为耶路撒冷早已挤满了进城过逾越节的人。耶稣在长大痲疯的西门家中,宁静地享用祂最后一餐。我们不认识这位西门(可能是耶稣治好的痲疯病者),但为马可提供数据的见证人,以及马可本人都显然认识他。只有约翰告诉我们,膏耶稣的是伯大尼的马利亚(约十二3),因此,西门可能是这一家的父亲。类似的受膏故事,福音书中出现过好几次,但不像是描述同一件事或同一个女人。

我们对这名女子所知的,就只有她拿着一分极贵重的礼物,以及引来11位门徒、耶稣和犹大的极端不同反应。11位门徒对浪费这样昂贵的物资感到愤慨。当然,将它变卖了所得的金钱,足以供应穷人的衣食需要。然而,耶稣虽然完全认同穷人的需要(7节),祂却看见此刻有一件比照顾穷人更重要的事。犹大国的每一位君王在接受加冕之前都会受膏,而此刻耶稣是借着这名妇女而并非先知受膏。而且,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为耶稣身体安葬的事作好准备。这个女人知道她的王必要受死;她已经认识福音。正因如此,普天之下,凡福音传到的地方(另一处令马可欣喜的经文),都会记念她为爱而作出的奉献。

犹大却视这一切为连篇废话。他立即去见祭司长,要趁着还有机会出卖耶稣时,可以获得多少报酬。我们在圣经中所认识的犹大并没有甚么崇高的目标或爱国的情怀;贪爱钱财是导致他失足的原因,事实上,不论是在富裕或贫困的国家,这也是许多教会领袖绊跌的理由。正因如此,耶稣才屡次提醒人不可贪爱钱财。假如犹大不能明白那女人的行动,那么,他也无法理解十字架的意义。我们不能在事奉神的当儿,同时又事奉玛门(太六24)。

十四12-31最后晚餐(参太二十六17-35;路二十二7-34)

耶稣似乎在次日的清晨,便打发两位门徒进城预备逾越节的晚餐。按照犹太人的律法,要在城内进食逾越节的筵席,故此,耶稣不能继续留在伯大尼。正如预备驴驹一事一样,耶稣似乎早已与一名朋友或跟随者安排借用所需的楼房。这里没有任何超自然的神迹,就即如彼得的船或约瑟的坟墓,都是耶稣所借用的。不过,耶稣知道那人会拿着一瓶水迎见他们,可能是出于类似旧约先知的预知能力,除非这是出于耶稣安排的一种记认。我们在新约圣经找不到任何地方,是耶稣应许将这种预知能力赐给基督徒的,虽然彼得和保罗曾经显示出这种能力。因此,我们不应祈求或期望获得这种能力,对于那些自称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也必须小心提防。

马可似乎指出这次就是逾越节的筵席,但约翰却表示翌日才是真正的逾越节(如此,耶稣便是在逾越节的羔羊被宰的时候受死)。假如约翰是对的话,那么,耶稣这次筵席便是预备的筵席。这可以解释为何没有提到有羔羊,而只有饼和酒,因为耶稣本身就是羔羊。对于经文上的差异,可以有几个可能的解释。有人指出当时的耶路撒冷采用两套不同的宗教历法,逾越节有不同的日期。另一些人则认为,马可是用罗马人的方式来计算「一日」,即由今天清早至翌日清早才算「一日」;而约翰则用希伯来人的方式来计算,即由今天黄昏至翌日黄昏才算「一日」。姑勿论这是那一日,这个晚上,耶稣首次举行「主餐」来标志祂的死。

坐席时,耶稣还提醒我们要留意两种人性的软弱。耶稣告诉门徒,他们当中有一人将会出卖祂(18节)。他们完全想不出那人是谁,而且,他们仍满有自信,统统拒绝相信那会是自己。虽然彼得通常都会自告奋勇地起了带头作用,但这次表现自信的不单是他。不错,即使这次出卖耶稣的悲剧也是神计划中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表示出卖的人可承担较少罪责(21节)。犹大并非一位软弱无援的受害者,注定要出卖耶稣(这是某些像伊斯兰教的「宿命论」宗教的危险看法),他是蓄意去选择这条路,虽然神早已知道这一切。

马可对筵席的描述非常简单。马可心目中的读者并不熟悉犹太人的习俗,也似乎不会感到很大的兴趣。如往常一样,一家之主为饼向神献上感谢(并非「祝福」它),正像我们今天吃饭前的谢饭一般;然后,擘开饼,递给各人。耶稣在行给五千和四千人吃饱的神迹时,所做的也是这样(那两次也是主餐的写照吗?)。不同的地方,就是当耶稣将饼递给门徒吃的时候,对他们说,这饼是代表祂的身体,而祂的身体即将为他们在十字架上舍弃和擘开。耶稣用的亚兰语是没有「是」这个字的。耶稣所讲的便是「这──我的身体」。因此,我们不可对祂的话作粗糙的字面解释。此举可避免我们用迷信的方法来理解饼的作用,就如将饼碎带回家中给患病的孩子吃,期望他因此而痊愈。主餐是奥秘,不是魔术。也许,耶稣同时表示,正如我们需要吃面包或吃饭来维持肉身的生命,我们亦必须凭信心全然倚靠祂来维持属灵的生命。

倘若饼是犹太人的一般食粮,酒(通常用水冲淡)是一般的饮料,那么,两者便是人赖以维生的东西。耶稣就如犹太人一般在用膳之前,为到葡萄汁向神感恩。与别不同的是,耶稣告诉门徒,杯中的葡萄汁代表了祂的血,这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立约之血。

第24节在「约」字之前,是否有「新」这个字并不重要。耶稣所指的是杰里迈亚书三十一章31节提到的新约,靠着这新约,我们的本性将会完全改变,神的律法已写在我们的心版上。当耶稣说祂的血是「为多人流出来的」,祂是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2节的神的受苦仆人而说的,这仆人要承担多人的罪。故此,我们可以将耶稣的死视为赎价、立约的牺牲和为罪献上的祭;每次当我们前来领受主餐时,这3点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如果留有苦涩沉淀物的杯是一幅受苦的图画,它同时亦是一幅喜乐的图画(25节)。这顿在耶稣钉十字架之前的晚餐,是天上「弥赛亚筵席」的胜利图画,我们每一位信徒将会在荣耀中与基督一同分享。

因此,这位君王就像犹大国的诸王一样举行了王的筵席。祂随之预言了门徒的第二个软弱的表现。它使门徒变得较易忍受,因为他们知道神已经预见这一切(祂永远不会期望我们表现得比实际能力更刚强),而且,他们其后在熟悉的加利利会有高兴的重聚(28节)。马可多次提到加利利和耶稣在那里的事奉,一半是因为耶稣在那里开始祂的事奉,而另一半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加利利的人口中拥有一半是外邦人,隐含着将来对外邦人的使命。根据考古学所显示,其后加利利的确成了初期基督教发展的重要中心。耶稣在这里的应许连接着天使的应许(十六7),说门徒会在加利利见到复活了的基督。虽然马可本人没有记下这应许的应验,但我们可以从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6节看到它的应验。

耶稣不单预言彼得不认祂,更预言了这件事会在何时发生(30节),纵使彼得满有自信地矢口否认。(这里所提到的,可能真的是公鸡啼叫的时间,但亦可能是指到罗马人在夜间吹响号角报时的习惯。)我们往往指出彼得是个曾经不认基督的门徒,但其实我们必须记着,所有门徒都曾坚称自己不会不认耶稣,但他们却全都失信了。

十四32-42客西马尼园(参太二十六36-46;路二十二40-46)

在逾越节的期间,许多前来过节的人都在靠近耶路撒冷的地方扎营,耶稣可能因这理由不想回到伯大尼,而宁愿在客西马尼园(意即「榨油器」)渡过一夜。但祂在那里便要一夜无眠。祂带同与祂最亲密的3位门徒,在极大的属灵压力下祈祷。我们绝不可以为祂能够轻易接受各各他的考验;此刻的祈祷正表明那是何等艰难的任务(参路十二50)。三位睡意惺忪的门徒──尤其是彼得──必然听见和记得耶稣对他们所讲的话(36节),然后再告诉马可,因为在场再没有其它人了。他们甚至记得耶稣用亚兰文以亲切的「阿爸」,来称呼祂的父神(这个对神的称呼其后便被初期教会所采用;罗八15)。所有犹太人的小童,至今仍然在家中用「阿爸」来称呼自己的父亲。

耶稣的祈祷十分简单:祂不想面对十字架,但倘若这是神的道路,祂就会去面对。如此祂便战胜了祂的仇敌。在祂祷告的当儿,门徒却不理祂的提醒,依然睡着了。他们此刻已经向试探屈服,无怪乎他们其后更节节挫败了。正如彼得后来才明白,任何失败其实都不是突如其来或意料之外的。

十四43-52王被捉拿(参太二十六47-56;路二十二47-53)

若没有犹大的协助,祭司不可能在那晚在耶路撒冷周围扎营的众多百姓中找到耶稣。凡见过印度教节日朝圣者在神殿旁扎营的人士,都会明白这点。即使他们找到耶稣的所在地,他们也无法在漆黑中找出耶稣,而且,犹大深知跟随祂的加利利人可能会反抗。正因如此,有良好配备的圣殿警察也出动(并非如某些所言的城市匪帮)。在夜间捉拿疑犯并非罕有的;疑犯的警觉性会减弱,由他所认识的朋友或邻里救助的机会也相对减少。正如所料,彼得(这里没有指明是谁;可参约十八10)真的拔刀相助,可是被耶稣阻止了。

我们可能对警方的密探和收受利益的告密者司空见惯,但犹大的卖主行为却仍然使我们震惊。在脸上亲嘴是当时犹太人文化表示敬意的方式,也是门徒对老师的一种行礼,可惜,它却成了预先安排的暗号。令各人诧异的是耶稣的镇静反应。祂甚至指出,他们无须安排这场戏。他们可以随时在圣殿中捉拿祂,只要他们不怕百姓可能作出的反应。接着,祂吐露了祂为何能够镇静接受被人捉拿的秘密:原来祂早已知道这一切都在神的计划和心意中(49节)。

随之出现的那位少年人的身分,引发很多的讨论。不少人认为他是约翰马可本人,最后晚餐的地点可能正是他的家(其后的教会在他母亲的楼房中聚会;徒十二12)。假如祭司能够在捉拿耶稣的同时,一并捉拿跟随耶稣的人,他们一定会这样做,只是,门徒全都逃走了(50节)。也许,这可以解释彼得其后为何在大祭司的房子附近怕被人认出。另一方面,这可能是目睹此过程的人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忆述,马可只是忠于事实地记录下来。无论这少年人是谁,他最后也像其余的人一样离开了耶稣,逃走了。

十四53至十五47王的加冕

初期教会喜欢将耶稣视为「作王的基督」。他们谈到祂那紫色的王袍、荆棘的冠冕、藤的令牌、士兵的喝采、十字架上的公告和彼拉多的致辞。从马可编排他的文稿资料来看,王的这一切形象亦深印在马可的脑海中。当他描述这位更伟大的君王时,他是否想起该撒在罗马京城接受加冕时的情景?

十四53-65王的受审(参太二十六57-68;路二十二63-71)

这段经文描述了耶稣在公会(犹太人的最高法院)接受审讯,引发到祂承认自己拥有弥赛亚或基督的身分(62节)。这表示祂宣认自己就是众人所期待、出自戴维子孙的君王。这项自称并不构成亵渎的罪,但是,当这个自称的身分与神的儿子,以及但以理书中天上的人子连为一体时,倘若这并非事实,当然是属于僭妄之言了。问题却在于控告耶稣的人,从来没有反省耶稣所说的有没有真确的可能性,便一口否定了祂。

第54节为记述彼得不认主这件事埋下伏笔,然后,焦点移到要找寻任何大小、真假、足够的依据去定耶稣的死罪。时至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用钱来买假见证仍然并不困难。在某些地方,愿意「出售」假见证的人,连同收费写讼书的人,会在法院门外守候,为文盲的诉讼人提供服务。全公会的人早已作出裁决(漠视公正在今天也并不罕见),然而,即使公会的人也明白,要证实谎言比证实真理更困难。这次聚集就像进行初步聆讯。根据一条在超过一世纪以后才写成、却可能早已生效的犹太人律法规定,全公会的人要到早晨才可以合法聚集(十五1),他们也不可在大祭司的房子里聚集,亦不可在同一天进行审判和作出定罪的裁决。倘若在彼拉多面前的审讯并不公正,那么,在公会面前的审讯便属于不正常。对于罗马统治时期遭受逼迫的基督徒来说,这起了安慰鼓舞的作用,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面对的审讯和裁决也是同样的不公正。基督既能忍受,他们也有信心能够忍受。

纵使如此,祭司们只能找到耶稣预言圣殿被毁,和祂声言(马可福音没有记载)祂将会在3天内重建圣殿(参约二19),来作为对祂的指控。耶稣论到有关圣殿的预言,其实是指到祂将来的复活和祂要建立新的属灵的殿(祂的身体──基督的教会)。然而,他们却按字面来解释,变成对神的圣殿的口头恐吓,这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罪。

耶稣一直对这一切不作回答,直至大祭司直接问祂是谁(61节)。祂立即宣认了神子和弥赛亚的身分,再补充说是天上的人子。祂的回答听起来就好像在说:「你为何不直截了当地问我,而要麻烦费劲地提出种种愚蠢的指控?」对大祭司来说,这简直是喜出望外的回复。他难以相信耶稣会将祂在事奉期间一直隐藏起来的秘密,在法院上和盘托出。此刻,神的时间已经临到,耶稣再没有需要隐藏。

大祭司正式撕裂外袍,表示他听见僭妄的话。虽然他们要待早上由全公会的人作出宣判,但宣判死刑已是无可避免的了(正如今天某些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宗教国家),随之而来的是残忍和懦弱的嘲讽(65节)。我们知道时至今天,这些事情仍出现在一些被定罪者,甚或是囚犯完全享受不到人权的国家;世界并没有改变。公会的嘲弄虽然苦毒,却与其后彼拉多手下的士兵所作的有所不同。罗马兵丁的嘲弄是政治性的;如今这些差役的嘲讽则更可恶,因为是出于宗教的动机。以色列就这样弃绝了她的王。

十四66-72祂被弃绝(参太二十六69-75;路二十二55-62)

我们不知道彼得为何进到院子里;也许,他心里有着一些疯狂的念头,想用耶稣早先在客西马尼园阻止他使用的武力来拯救耶稣。他在火光的映照下,很快便被人认出,而他连续两次的否认仍无济于事,因为他那道地的加利利口音将他出卖了(70节)。在无计可施之下,他惟有用起誓来换取脱身,他的发咒起誓相当于「如果我认识这个人,我就不得好死」(71节)。鸡啼之声立时传来,彼得猛然醒悟;这个自以为强者的人,立即整个人崩溃,放声哭起来(希腊文亦可表示「用斗篷将羞脸遮掩」)。倘若「第二遍」(只在某些抄本中出现)这几个字是正确的话,它便是指到天明之前的第二次鸡叫。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可   耶稣   福音   彼得   的人   门徒   犹大   基督   耶路撒冷   犹太人   约翰   自己的   这是   筵席   之光   犹太   大祭司   公会   的是   祭司   是在   他们的   注解   圣经   见证   马太   都是   旨意   主耶稣   上帝   导论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