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路加福音第四章-《每日研经丛书》
我们已经察看过耶稣生平中几个重要的里程碑,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乃是最重要的一个。十二岁的时候,耶稣在圣殿中以独有的领悟,明白到上帝乃是祂的父。约翰出来传道之际,祂明白时候已到,而在洗礼当中上帝的允许到祂的身上。这个时候,耶稣正要展开祂的活动,而在活动进行以先,祂首要之务便是去选择适当的策略。在遭遇试探这一段记载,耶稣采用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藉这个方法抢救世人,使之归向上帝。这个方法就是弃绝荣耀与权势,而选上一条受苦与十字架的道路。
对这段记载进行详细分析之前,首先让我们注意两点。
(一)这是许多记载当中至为神圣的一个,因为这段记载的来源不是出自别的,乃是出自耶稣的口中。在某些日子里头,相信祂曾亲自把这段触及灵魂深处的经历讲给门徒听。
(二)即使在这时候,耶稣一定觉察到祂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整个记载的重点,乃是要说明这些试探只能落在能行异能的人身上。对于我们来说,把石头变饼,或是从殿顶跃下,并非是一种试探;道理非常简单,那是由于我们根本没可能作出这些事。但对于一个拥有独异的能力,而又面对抉择的人来说,这则是莫大的试探。
首先让我们想像一下旷野的场景。在犹太地,人们都聚居在中央高原,这片高原成为南巴勒斯坦的屋脊。在这地和死海之间,伸展一片骇人的旷野,有三十五哩长,十五哩阔。这片旷野名叫耶闪满(Jeshimmon),意思便是‘荒凉之地’。这些小山丘看来像丛丛的土堆,冒泡的石灰在剥落,赤祼祼的岩石露出锯齿的形状,马蹄下的土地发出空洞的声音;整片旷野热得像大镕炉,一直伸到一千二百尺深,猝然下降于死海之滨的悬崖。耶稣就是在这块骇人的荒野之地受试深。
我们不要误以为这三个试探的来去,就像舞台上的场景的起落那么简单。其实,耶稣特意退隐到这片孤寂的土地;在四十天中,不停的为拯救世人这个问题而挣扎。这是一场永无休止的争战,直至十架的面前才会停止。故此这段记载亦以魔鬼暂时的离开耶稣作为结束。
(一)第一个试探是要把石头变作饼。这个旷野并不是沙漠,一堆堆的石灰石看来就极像一团一团的面包。诱惑者对耶稣说:‘如果你要人来跟从你,你大可以运用你的能力,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需要。’他的意思就是认为耶稣应该贿赂人来跟从祂。耶稣听了之后,却引用了申命记八章三节回敬之,祂说:‘人活不是单靠食物。’
创造新环境并非是基督教首要之务,固然教会是有责任去改善人们的生活。教会真正的使命却在于创造新人:只要有了新人,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新的生活环境。
(二)在第二个试探,耶稣想像自己站立在高山之上,俯览整个文明的世界。诱惑者对祂说:‘敬拜我,这一切都赐给你。’这是叫耶稣妥协的试探。魔鬼说:‘百姓皆在我掌握之中。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定得太高,我俩可以做个交易,只要你与罪恶稍作妥协,这些百姓便会跟从你。’耶稣回应他说:‘上帝就是上帝,对便是对,不对便是不对,与罪恶之战中绝无妥协可言。’这里耶稣再一次的引述经文(申六13;十20)。
为了赚得世人而对世界的标准作出妥协,是恒久以来所存留的试诱。哲斯脱敦(G. K. Chesterton)便说过,世界的趋势是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而基督徒的责任便是坚守黑白分明的准则。正如卡莱尔(Carlyle)所谓:‘圣洁的无限美与罪恶的无限丑,是基督徒必须持守的信念。’
(三)在第三个试探中,耶稣想像自己站在殿顶,这就是所罗门廊和王廊相交接的地方。由此下望,则是陡降四百五十尺之汲沦(Kedron)谷底。这是个引发百姓激情的试探。耶稣回答说:‘不。你不可把上帝的大能作一些无意义的实验。’(申六16巴氏译)。耶稣清楚的察见,煽情的方法只能引人注目于一时,而快乐主义断不能持久。
通往十字架的道路需要受苦与服劳,但十字架的背后,却是那荣燿的冠冕。
加利利之春(四14-15)
耶稣刚离开旷野,祂便面对另外一个抉择。祂知道自己时候已到,并且在方法上已厘定了一劳永逸的良策。而现在祂则要决定从那处手。
(一)祂从加利利开始。加利利位于巴勒斯坦之北,南北约有五十多哩,而东西约有二十五哩。加利利这个名称是来自希伯来文的Galil,意思便是‘圆圈’。加利利得名的由来,是由于它四周环绕非犹太人的国家。由于这个缘故,加利利常常接触到新思想、新风气的影响,而成为巴勒斯坦最前进、最不保守的地方。加利利人口极端稠密。曾经一度出任这里总督的约瑟夫(Josephus)说,加利利有二百零四个村镇,每个村镇的人口最少的亦不下于一万五千人。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加利利竟然会聚拢了三百多万人。
加利利的土地异常的肥沃。地方上留传这样的一句谚语:‘在加利利种植千百棵橄榄树易,在犹太养育一孩子难。’良好的气候,配上极佳的水源,使加利利成为巴勒斯坦的花园。从以下所条列的果树名称,便可以见到加利利是如何惊人的富庶──葡萄树、橄榄树、无花果树、橡树、核桃树、笃耨香、棕树、香柏树、丝柏树、香油树、冷杉、松树、小无花果树、月桂树、桃金娘树、杏树、石榴树、香橼树和夹竹桃。
加利利身人本是巴勒斯坦的高地人。约瑟夫这样描述他们:‘加利利人酷爱革新,性好改变,勇于叛乱。遇有强者起而揭竿,则一呼百诺;性情急躁而长于争辩。’据说:‘加利利人一向都是勇气十足,名誉对他们来说,远比利益来得重要。’
耶稣就是从这地展开祂的工作,这地是祂的本乡。至少一开始这地方便为祂预备了一听众,愿意听祂的信息,并且能够引发起兴趣。
(二)祂从会堂开始。会堂是巴勒斯坦宗教生活的真正中心。圣殿只有一个;但律法上注明,凡犹太人聚居之处有十户者,得设一会堂。因此,在各城各村百姓都是在会堂里敬拜神。会堂并不举行献祭;圣殿乃是为献祭而设,而会堂乃是教导的地方。耶稣是怎样得进会堂,以平民的身份,一个拿撒勒的木匠,在那里传讲福音?
会堂里的敬拜可以分为三部分。
(甲)崇拜。在崇拜中献上祷告。
(乙)读经。有七人起来读经。在他们诵读的时候,由于所采用的古
希伯来文,已不大为人所了解,因此便由精通亚兰文的翻译家(Targumist)将之译成亚兰语或希腊语。读律法书时,是一次翻译一节,读先知书时则一次翻译三节。
(丙)教导。会堂中并没有专职的教士,也没专人负责证道。管会堂的可以随意邀请杰出之士起来演讲,演讲过后便进行讨论交谈。耶稣便把握这个机会,而会堂和讲台都为祂开放。
(三)这段经文的末尾提到祂很受众人的称赞。耶稣宣教的工作在这段期间被称为加利利的春天。祂的来到使人如沐上帝的薰风。反对的势力仍末具体。人心渴求生命之道,而他们却末晓得,耶稣来对当时的正统学说,将会是何等大的一个冲击。一个带丿信息的人自有祂的听众。
名声不显本乡(四16-30)
拿撒勒是耶稣的家乡,也是祂最早期工作的地方之一。拿撒勒并不是一条村庄,而是一个Polis,意即一个市镇或城市;通常人口可达二万人之众。它位于加利利山斜坡下一低陷之处,靠近耶斯列平原。小孩子只需要爬上城上的山顶,便可以见到方圆数哩惊人的全景。
乔治·史密夫爵士(Sir George Adam Smith)从山巅俯览全地,以色列的历史展现在观看者眼前。这里的以斯德伦(Esdraelon)平原便是底波拉和巴拉争战之所;基甸在这里取得他的胜利;扫罗在此遭遇败亡;约西亚在此战死沙场;这里有拿伯的葡萄园,有耶户杀死耶洗别的地方;有以利沙住过的书念;有以利亚和巴力的先知庄丽争战的迦密山。远方的蓝天深处,躺地中海和其中的岛屿。
这里不单只孕育了以色列的历史,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户亦由拿撒勒城山巅敞开。沿山势有三条大路。其中一条从南方伸展直抵耶路撒冷,是朝圣者必经之路。另外一条是海道,由埃及通达大马士革,满载货物的行商坐贾,穿梭往来其间。此外,有一条大路向东伸展,成为亚拉伯商人必经之路;而罗马的军团亦由此而迈向东边的疆界。如果我们以为耶稣长成于穷乡僻壤,那就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相反的,祂乃是在一个交通发达和历史地位极重要的城镇中成长。
我们已经描述过会堂里敬拜的情况,而现在这段经文更为我们提供一幅鲜明生动的图画。耶稣手上拿的,并不是一本经书,因为当时的一切文字都是书写于卷轴之上,耶稣是从以赛亚书六十一章起念。在二十节中,钦定译本把执事(minister)一辞误译;这位引起问题的司事的原文作chazzan。他的职责是多方面的。神圣的经卷的取阅和安放,他要亲手负责。他要保持会堂的整洁。在安息日到临的时候,他要站在会堂的屋顶。拿小银喇叭吹奏三声;而他亦要在村子里的学校负起教导的责任。在二十节提到耶稣坐下来,这给予我们一个印象,就是祂已经讲完毕。而事实上,这只是表示祂刚要开始,因为按习惯讲者是坐来发表言论的,而文士也是坐来教导人。(试比较我们的惯用语,教授的讲座)。
使到众感到愤怒的,乃是耶稣对外邦人明显的恭维。由于对自己是上帝子民的肯定,犹太人坚决的鄙视其他族类。他们相信,‘外邦人是上帝创造的,好作为地狱之火的燃料。’而现在这位众人所熟识的年青人耶稣,竟然在这里宣讲这样的道理,好像外邦人是上帝所特别钟爱似的。在这个新颕的信息里头,耶稣开始叫他们了解,有些事物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的。
此外,有两点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一)在安息日到会堂去是耶稣的习惯。会堂中必然有不少事物是耶稣极不赞同的,并且使祂不愉快──虽然如此,祂仍赴会。会堂的敬拜可能缺欠甚多,但是耶稣却没有间断的与百姓一起敬拜上帝。
(二)我们只要拿耶稣所选读的以赛亚书一看,便可以察见耶稣和施洗约翰之区别。约翰所宣讲的是末日的审判,而听者无不恐惧战栗。耶稣所带来的──好消息──乃是福音。耶稣跟约翰一样,明白到上帝的忿怒,但是上帝的忿怒常常满有慈爱。
污鬼的精气(四31-37)
我们希望对迦百农的了解像对拿撒勒一般的清楚,但奇怪的是,这个耶稣行过不少大能奇事的湖边小城,我们对它的正确位置也不敢确定。
这段经文特别饶有趣味,因为这是路加福音首次提到鬼附身的记载。古代的社会相信邪灵遍布世界,伺机的附进人身。它们多时都是藉食物或饮料而进入人体。世间一切的疾病皆由邪灵而生。埃及人相信人体中有三十六个不同部份,每一个部位可以由一个邪灵降附和控制。有耳聋的、口哑的、发烧的邪灵;有夺去人的神志和聪明的邪灵;有欺哄、诡诈和不洁的邪灵。耶稣在这里驱除的便是这些不洁的精灵。
这件事在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整体来说,现代人视相信鬼神是一种落后和迷信的行径,是人所捏造出来的信念。而耶稣却似乎相信鬼神的存在。这里有三个可能性。
(一)耶稣确信有邪灵这回事。倘若这是属实,原因是耶稣的科学知识并没有超越当时一般人,而祂乃是生活在当时医学观念的局限之下。如果我们把耶稣视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这样我们便无需否认这个说法,因为在科学事物方面,祂自然要接受时代的限制。
(二)耶稣并不相信邪灵。无奈受害人对此深信不移,耶稣为了治好他们便只好装真有其事。假如有某人对病者说‘你并没有什么不妥。’肯定帮不了忙。只有认同于病者的痛苦,这样才可以作有效的医治。百姓相信他们被鬼所附,而耶稣就像一个聪明的医生,明白到祂要接纳他们的观点,然后才可以医治他们。
(三)现代人逐渐的回转到接受有邪灵这回事的可能性。有一些肉体的病苦,却无原因可寻。有有些人确是病了,却说不出是什么道理。由于在病理学上找不到任何解释,有人认为这一定是邪灵作祟,而鬼怪之说并非全属穴来风。
百姓对耶稣的力能力极表惊异──并且不带一丝的怀疑。在东方有许多人能够驱邪赶鬼,但他们所用的方法却是非常怪异、匪夷所思。赶鬼的把环套放在患者鼻中,然后背诵一大串咒语,突然之间,摆置在患者头边的水盆水花四溢──污鬼便跑了出来。又有一种用来作法叫巴亚拿斯(Baaras)的草根,特别灵验。有人接近它的时候,它会缩进地里,除非用手紧抓它,但抓它的人必会死亡。因此,在施法的时候,便把它周围的泥土掘开,把狗只绑在草根上,当狗只挣脱束缚便会把草根扯碎,草根被扯碎之时,狗便会死,成了人的替死鬼。以耶稣平静安稳的一句话和这种歇斯底里狂烈的法术比较,两者的分野,简直是天壤之别。而百姓的惊愕乃是基于耶稣的绝对权威。
耶稣的权威是新颎而突出的。拉比在教训人时,每一句话都引经据典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他们常谓:‘有这样的一句话……。’‘某某拉比这么说……。’他们往往要欣诸权威。先知在宣讲之际,他们说:‘主这般说。’他们的说话是受托付的权威。耶稣开口教训人时,祂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祂不需要任何权威作为自己的支柱,祂的权威并不是受托的;因为祂就是权威的本身。这里的耶稣祂所说的每句话的实在性都是祂自己知道的。
在生活领域的各层面里头,专家都洋溢一般权威的气象。有一位音乐家说,在托斯卡尼尼(Toscanini)步上指挥台时,权威自然四溢,整个乐团也可以感受得到。每当我们在技术方面需要指导的时候,我们会找专家帮忙。耶稣乃是生命的专家。祂开口的时候,人们都知道,毋容置疑──这就是上帝。
屋中奇迹(四38-39)
这里路加是以医生的姿态来记述。害热病甚重,每一个字都是医学名辞。害病的害字,英文作In the grip of,在希腊文来说是一个医学术语,专门用来描述病者患病的确实性。希腊的医学学者把热病分为两类──重的和轻的热病。路加自然晓得翔实的记述这次病况。
在这件简单的事件里头,蕴含三个重要的真理。
(一)耶稣是随时随地准帮助人的。祂刚刚离开了会堂。每一位讲者都明白到讲道之后的感受。他尽了力量,就需要休息。这个时候,耶稣最不希望面对的是一大的众和新的使命。但是耶稣一离开会堂,进入彼得的家,人类迫切的呼求便马上的临到祂的身上。而祂并没有宣称祂确实很累,亟需休息,祂只是毫不抱怨的,回应了这个要求。
救世军传诵这样一个故事。在伦敦大轰炸的时候,有一位
(二)耶稣的神迹并不是要在人前表现。许多人往往在众人面前表现得能干卖力,而在私人圈子里却又是另一回事。许多人在社会里特别表现得很出色,回到家里却一无是处。对待陌生人,我们每每表现得亲切和善、谦恭有礼、乐善好施;在家人面前,我们却又换了截然不同的一副面孔。但耶稣在迦百农的村屋里,众四散的时候,却准备毫不保留的献出祂的力量。
彼得的岳母在热病退了之后,便立刻起来,服事他们。她明白到她今次重获健康,便需要以她的健康来服事别人。她没有大惊小怪,也不用别人的抚慰;她只要服事她的家人和耶稣,为他们准备饮食。做母亲的,总是如此吧!我们必须谨记,上帝把无价之宝的健康和力量赐给我们,为要叫我们得以常常服事别人。
迫切的众(四40-44)
(一)一清早耶稣便独自一人,走了出去。耶稣首先要与上帝同在,这样祂才可以满足人们迫切的需求。在一九一四至一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次,有一个军事会议正要召开,所有将领俱已出席,但最高指挥官福煦元帅(Marshal Foch,1855-1929)却未见露面。有一个与元帅相稔的将官说道:‘我知道可以在那里找到祂。’他带一干人等,来到距总部不远的一所残破的小教堂,就在圣坛之前,他们看见这个伟大的军人正在跪祷告。因为他知道在与人相交之前,他要与上帝相交。
(二)耶稣的私人退隐时间被众干扰,但祂并没有半句怨言或表示恼怒。祷告是重要的,但在细心分析底下,人类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伟大的宣教学导师奥斯
但不能把祷告作为逃避现实的藉口。在人类面对迫切的需要时,缺乏行动的祷告并不能保佑我们。我们的祷告正是叫我们作好准备,以面对迫切的需要。有些时候,我们要从祷告中尽快的站起来进行工作──尽管心里不大愿意。
(三)耶稣不容许恶鬼开口说话。一次又一次的,我们听见耶稣发出这个训谕。为什么呢?道理是这样子──犹太人对弥赛亚有共同的概念。对他们来说,弥赛亚乃是一个英
(四)这段经文是路加福音头一次提及上帝的国度。耶稣来要宣讲上帝国的临在(可一15)。这是祂信息中的核心所在。祂所说的上帝的国又是什么意思呢?耶稣所说的天国在同一时间指三种情态。
(甲)天国是过去的。数世纪前的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他们都住在天国里(路十三28)。
(乙)天国是现在的。耶稣说:‘天国就在你们心中,或在你们当中。’(路十七21)。
(丙)天国是将来的。天国是上帝将要赐下的,也是世人要恒切祷告的。
天国怎可能在同一时间而同指三种情态?让我们看一看主祷文。里头有两句吁求是并列的,‘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六10)。希伯来人有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那就是把一句话覆述多一遍。诗篇中的诗句,便是最好的例子。第二遍的说话通常是用来解释铺叙、或是增强第一句的意思。‘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把这两句祷文并列在一起,便可以发现第二句乃是解说第一句的。因此,这两句祷文的意思便是说,上帝的国是存于世上的一个社会;上帝的旨意运行其中,如同运行在天那般美善。在过去有任何人能够履行上帝旨意的,他便是在这国度里头;在现今世上,有任何人这般实行,他也是在天国之中。但是在所有人都能够实行上帝的旨意,这一天仍然是离开我们非常遥远。故此,要成就这个天国仍需一段日子;而天国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亦都是将要来的。
其他人都是间歇性的遵从上帝的旨意,有时候服从,有时候抗拒。唯独耶稣无时无刻的完美地履行父上帝的心意。这就是为什么祂是这个国度的根基,是这国度肉身的临在。祂来是要叫世人可以效法祂。遵行上帝的旨意,才可以成为上帝国的子民。让我们一起祷告──‘主啊!求你从我开始,叫你的国降临。’──《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