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路加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路加福音
注释
十三1-9需要悔改
耶稣的来临带来一个危机,为了响应这危机,耶稣有下面两篇简短的教训。有报告说某些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旅客曾被罗马兵丁鱼肉。正当他们在殿里献祭时,兵丁就杀害他们。虽然约瑟夫没有把这事件记载在这段时期的历史上,可能他认为此事微不足道,但这报告却正符合彼拉多的一贯作风。耶稣对这故事的响应与当时的正统犹太思想背道而驰。他们认为这悲惨事件的受害者必然是犯了不寻常的罪,才惹来这杀身之祸;耶稣认为这种说法是愚昧的,正如说那些楼房倒塌而意外被压死的人特别罪大一样愚昧。(这事件也被视为微不足道,没有被记录在历史书上。)其实在神的眼中,整个犹大国家都是有罪的,她的国民若不悔改,都难免要接受罪人的厄运。
犹大国的境况有如一棵不结果子的树,只配被毁灭,好让别的好树在所占的地土上生长。但是,神却像那园主一样,准备掘开泥土,加上肥料,让它再有机会生长。神也同样给以色列一个悔改的机会,如果人民不响应,他们就得自行承担这命运了。比喻中管园的人好比耶稣,祂是代表神服侍不配的以色列。
萄园种植各种不同种类的果树,只何西阿书九章10节中,无花果树是象征以色列国的。
第7节按例,不能从头3年的果树采摘果实(利十九23),故此这树很可能有6年树龄。
十三10-35神治权下的拯救果效
十三10-17驼背的女人
在上一段经文中,耶稣的职事以危机的形式出现,如今这一段的重点却落在救恩的来临。安息日来到,耶稣在会堂中释放一位受驼背残疾缠绕的妇人。管会堂的领袖抗议说:人若没有生命的危险,医治的事应留待周日举行。耶稣回答说:人在安息日既可以解牛饮水(犹太人大致上都可以如此行),岂不能在安息日把这妇人从病痛中释放出来?留意:经文提到此疾病是由鬼附所致(11节),又说这女人被撒但捆绑(16节)。故此,人的痛苦是来自宇宙中的混乱,正如人的罪一样。最后经文带出人们因耶稣的救恩而欢喜,仇敌则无言以对。
十三18-21有关神治权的两个比喻(参太十三31-33;可四30-32)
这两个比喻是关乎神的救赎治权如何透过耶稣临到,其中包括一个应许:神的工作在开始的时候似乎微小,但荣耀的应验却必然来临。犹如芥菜种虽小,却必生长成一棵大树;小量的面酵可把面团发大;同样,小小的工作可发展成广大的影响力。把这两个比喻分开是不可能的;以「面酵」代表恶势力(而不是代表天国),必然是错误的解释。
十三22-30进入国度(参太七13-14、22-23,八11-12)
在耶稣的教训中插入有关耶路撒冷──耶稣被钉的地方──的言论,是一个突然的提醒。是否有很多人「得救」(即是进入国度)?传统的回应是:除了特别邪恶的罪人和异端外,全体犹太人都可以得救。有些犹太的宗派则认为只限于敬虔的、遵守其教门规矩的才得进入。耶稣却拒绝作任何瞎猜,祂认为最重要的是每人肯定自己都会进入。国度有如房子的窄门,只容许少数人进入。当国度的筵席一旦开始,门就关上了(太二十五10),那时要进去就太迟了。人先前若没有响应耶稣的信息,现在声言认识耶稣也无济于事。没有任何人可以无条件进入,有好些犹太人会被拒于门外,他们的位置被世界各处来的外邦人替代,这些人将与旧约时代的圣者同进国度。那些自以为先的却要在后。在此,再次强调必须悔改(参十二,十三章),救恩与审判是分不开的。
十三31-35为耶路撒冷哀哭(参太二十三37-39)
有些法利赛人警告耶稣,要祂离开希律的领域(即加利利和比利亚),究竟这些人是出自友善的动机,看到危险的可能性而来警告耶稣,还是耶稣的仇敌,与希律串通来恐吓耶稣,使祂不敢发言?经文没有清楚交代,无论如何,耶稣对于这个杀害施洗约翰的人和他的恐吓,只有卑视。「狐狸」是代表狡猾,也可能代表不重要之意。希律不能加害耶稣,因为神所指定的道路要领祂上耶路撒冷,在神所指定的时间里,祂要在那里受苦。目前,祂要继续祂的工作,然后在耶路撒冷走完先知当走的路。这思路引起耶稣对耶路撒冷城的哀伤,此城不断弃绝神的使者,末日要发现自己被弃于天国之外。在耶稣的爱顾和慈怜之下,耶路撒冷却仍旧刚硬,故此,城中的圣殿必失去神的同在,她不得再见耶稣,直到她准备迎接弥赛亚(或耶稣)以审判者的资格来临。
第32节「今天、明天」这句话需根据出埃及记十九章10至11节或何西阿书六章2节来理解,那里「两日」代表危险关头(第三日)之前的短暂时期。耶稣表明祂决心完成祂的工作,直到这工作完成,或祂受难的日子来临(参提后四7)。
第33节这儿的重点与上节相同,但是耶稣在此却用另一句话来表达。
第34节「多次」一词表示耶稣曾不止一次到访耶路撒冷。
第35节「……是应当称颂的」一句与十九章38节互相呼应,只是在此指到第二次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