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十六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马书第十六章-《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马书第十六章
16:1 本章是《罗马书》最后一章,是一张问候的名单。从保罗对名单中罗马信徒的真诚问候,可以看出这位福音使者不但关心福音的广传与神国的扩展,也关心到许许多多个别的信徒。
坚革哩位于哥林多东面约10公里,是个海港。“非比”是位女信徒。从她的名字看,大概不是犹太人,而是个希腊女子;很可能就是携带这封《罗马书》到罗马教会去的人。“姊妹”是对女信徒的称呼。“女执事”似是当时教会中专门照顾妇女事工的(参提前3:11)。非比是新约中唯一提及的女执事。
16:3-4 “百基拉和亚居拉”是一对夫妇。百基拉为妻子,亚居拉为丈夫。保罗在哥林多传道的时候认识了他们;那时这对夫妇刚从罗马来到哥林多(徒18:2-3)。他们后来在哥林多和以弗所城作了信徒的领袖,可能在家中也举行聚会(林前16:19)。他们当时与保罗都以织造帐棚为业。解经家相信,百基拉可能出身罗马上层社会中富有的犹太家庭。
“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是一句希腊成语,即“置生死于度外”。
16:5 “在家中的教会”指3节在百基拉、亚居拉家中的教会。第一、二世纪,教会没有自己独立的聚会处,只在信徒家庭里聚集,一般都在较为富有的家庭中。
“以拜尼土”是个希腊名字。他大概是希腊人,是百基拉及亚居拉家庭教会的一分子。“初结的果子”指他是亚西亚省第一位信主的人。
16:6 “马利亚”是个犹太女人的名字。身份地位不详。本章中提到四位为罗马教会“多受劳苦”的女性,马利亚为其一。16:12提到另外三位。
16:7 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大概都是犹太人,故此保罗称他们为“我的亲属”,就是同胞(9:3)的意思。“犹尼亚”是女人的名字,可能是安多尼古的妻子。从“一同坐监”一语可以看出他们二人都为福音受过苦。
“使徒”一词有比十二使徒更广泛的意义,指教会所差派的传福音使者(徒14:4,14;帖前2:6-8)。这里应作此解,参1:1注。也可解为:这二人在使徒眼中是很重要的。
16:8-10 “暗伯利”、“耳巴奴”、“士大古”、“亚比利”等都是当时罗马皇宫中奴仆常用的名字。
“亚利多布”是曾经受罗马封赐的希律大王(在耶稣出生时屠杀伯利恒婴孩的暴君)的孙儿,也就是曾继承王位的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弟弟。“家里的人”指家中的佣人;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犹太人。
16:11 “希罗天”很可能也是希律皇族宫中佣人。“我亲属”指他也是犹太人(比较9:3)。“拿其数”可能是罗马皇帝提庇留手下一个家财富有的仆人。
16:12 “土非拿”和“土富撒”都是女子的名字,从原文看,两个名字从一个字而来,很可能是姊妹,甚至是孪生姊妹。
“彼息”是一个女奴用的名字,似为波斯女子。
16:13 “鲁孚”很可能就是《马可福音》15:21所记替耶稣背十字架的西门的儿子。西门是古实人,也就是非洲人。鲁孚的母亲可能在小亚细亚或巴勒斯坦帮助过保罗。
16:14-15 这里列的人物的身份不详,大概都是罗马教会中的奴仆或已经释放了的奴隶。
16:16 “亲嘴”是风俗,表示亲热。在初世纪教会中,此俗甚普遍,是崇拜仪式的一部分(参帖前5:26;林前16:20;林后13:12;彼前5:14)。保罗此信很可能在会众中宣读。保罗传达众教会的问候,并要会众彼此亲嘴问安(参彼前5:14)。
16:17-20 本段为本章问候话语中的插语。保罗用很严厉的语气,警告信徒,不要离开真道,背乎所信。当时可能已隐伏了异端分裂教会的危机,例如犹太教的律法主义,和后来盛行的诺斯底思想。
16:21 本节到24节继续保罗的问候,不同者是,16节以前记的是受问候的人,这里记的是问候者的名字。他特别提到提摩太,因为他是保罗最得力的一位同工,他的名字也常常出现在其他书信前面(林后1:1;腓1:1;西1:1;帖前1:1;帖后1:1;门1节)。
“路求”、“耶孙”、“所西巴德”等都是犹太基督徒,因为保罗称他们为“亲属”(比较9:3),但“路求”是罗马名,其他两个是希腊名。“路求”可能是《使徒行传》13:1所记的那位;也可能是医生路加。
16:22 “德丢”是罗马名字,此名只在此处出现,他的事迹不详,只知道担任保罗书记的就是他。
16:23 “该犹”是《使徒行传》19:29,《林前》1:14,及《约叁》1所记的人。他一定是位颇为富有的信徒,常常接待途经哥林多的基督徒。
16:24 “以拉都”身居要位,地位突出,因为“管银库”是政府中很高的一个职位。他所在的“城”可能是哥林多,也可能是以弗所。当时有不少基督徒在各地政府中居要位,包括罗马在内。
16:25-27 这是结束本书的一首赞美诗,文体和内容与保罗所写其他颂赞神的篇章相似。(比较《以弗所书》3:20)。“我所传的福音”不是说保罗所传的与别人不同,而是因这福音乃神直接启示给他(加1:12)。这首颂诗的中心思想是颂赞神将万古隐藏的救恩的奥秘显明出来(比较11:25)。神显明这奥秘的目的,是要万国的人都能信服真理。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