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翰福音相关章:

 

 

约翰福音

注释

三1-21论重生

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使此段对话变得格外重要。他极可能熟习犹太教教导而能够理解耶稣的讲论。虽然约翰轻视法利赛人,在这里他介绍一位认真寻求耶稣的法利赛人。我们无法知晓他「夜里」来见耶稣的原因,也许是为了避人耳目。这也许只是约翰形容时间的偶笔;又或是要带出尼哥底母的属灵光景。

第2节尼哥底母说的第一句话与第二章23至25节的话是互相联接的。他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而继续发出更多问题。然而,尼哥底母只是将耶稣当作一位神所差遣的拉比而已。虽然他对耶稣的认识不深,无论如何他总算已经有一个好的开始了。

第3节耶稣并没有回答尼哥底母心底的问题。我们可用两个角度去看「人若不重生」此句话,第一是指从母腹重生,第二则是从属灵角度看生命的重生。尼哥底母很自然地以人的角度去思想,拒绝接受从母腹再生的可能。但事实上,耶稣所指的是与别不同的重生,是属灵的重生。这理解比初期教父的解释更合理,后者根据第5节,看这句是指洗礼。

符类福音比约翰福音更多使用「神的国」一词。「神的国」与神的主权有关。「见神的国」和第5节「进神的国」似乎与约翰常说的永生同义。第4节尼哥底母的问题:「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可看出他按字面意思解释耶稣的话而产生混淆,他也拒绝接受要重生才能进神的国度,更显出他的怀疑。

第5节耶稣一再强调:「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的道理。一直以来,学者对这几节经文的解释均有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指出从「水」生是指洗礼;虽然此段经文没有明示,但学者相信尼哥底母会认为是施洗约翰所施行的悔改的洗礼。另外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指基督教的洗礼,而尼哥底母不可能知道基督教洗礼,故此这话一定是约翰在后来写作时加上去的,为的是让当代人明白真理。可是,若耶稣的话是对尼哥底母有意义的,我们就必须把「水」和「灵」一并与3节的重生联起来解读。旧约经常用水和圣灵来说明神洁净人的工作(参结三十六25-27)。在这段经文里可看出,尼哥底母所听到的是人必须有重生的属灵经才能认识神的国。

第6节「灵」所指的到底是圣灵,还是与礼仪洁净作对比的属灵经历,便曾引起争议。对尼哥底母来说,也许属灵经历会来得更加贴切;但是从后来继续谈论圣灵一事看来,约翰要读者理解的应为圣灵。从肉身与灵的对比写法看来,灵指的应该是圣灵,「肉身」指的是人性,借着人性无法生下神的儿女。借着圣灵而生的人,必须经过彻底的改变,以带来新的开始。耶稣的重点乃是生命的性质取决于生命的根源。

可惜今世的人已把「重生」二字的意义贬低了。它被用来形容一些极端分子,甚或是形容一些重新包装的旧概念或是新款式汽车!若我们容让基督教的中心信仰被这些轻视的说法所破坏,那将是一件憾事。

第7节强调重生的重要,人不用作任何选择。用风形容圣灵的工作有画龙点睛之妙,因为「风」和灵于希腊文是同属一字。耶稣所表达的是人虽然没法知道风和圣灵的来源,它们所带来的果效却是有目共睹的。当然,我们现今对风的来龙去脉已经加深了认识,但当时根本不懂预测风的来源。这里要传递的意思乃指神的灵独立自主的运作。这和一章13节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

耶稣十分期望尼哥底母会明白祂的意思,但从他怀疑不信的提问(11节),可见他他未能了解耶稣话里的真义,耶稣因而用了较严厉的话:「……还不明白这事么?」。

第11节「我们」有很多人对这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若「我们」是指耶稣和门徒似乎不大可能,因他们对耶稣仍然了解不深。若是指圣父和圣灵则可能性最高,但尼哥底母是否明白则仍是疑问。另一可能是耶稣正在响应尼哥底母在第2节的提问,藉「我们」与「你们」的对比,来突显犹太人不信耶稣的话。

第12节「地上的事」指的必定是那些耶稣已经宣讲过的事,因此必定包括了重生的教导,这些事情是发生在地上的;而「天上的事」指的是将来天国降临的启示。

第13节可能是指耶稣降生而到后来会升天的事。由于天国是耶稣的家,因此他具有足够的权威来论述天国的事。乍看之下,第14节似乎和第13节没有清楚的关联。摩西在旷野举蛇是犹太人家喻户晓的故事,表明神赐生命予祂的子民;更加深远的意义却是十字架上的被悬挂,就是人子在地上最重要的工作。

第15节「人子也必照样被高举起来」显示若要信者得永生,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是无可避免的。就清楚有力的突显了这点。

本福音书作者通常会在写作过程中区别他和耶稣两者所说的话,在此他却不如此做。

第11-16节明显是约翰所说的话。第16节言简意赅地表达了3个永恒的真理:神的爱是给世上每一个人的;基督为人牺牲以及成就永生的价值。无怪乎学者都把三章16节喻为「一言以蔽之的福音描绘」。「得永生」的动词是现在时态,意指「永生」是历世历代的人也可拥有的恩典。新约充满了对普世的爱的记载,但这节经文对犹太人来说,或许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多认为神只爱以色列。「世界」(新国际译本;和合本:「世人」)意指需要神怜悯的整个世界,第17节耶稣来是为了拯救而不为审判。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配受神的审判,若不接受耶稣,就更难逃过神的审判了。

第18节世人是否选择相信神的儿子成为区分信和不信之人的试点。接受神的儿子的论述,与二十章30至31节本书的写作目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第19-21节再次回应了本书的序言(一5),论到光和暗的对比。那些活在黑暗中的人「所做的尽是罪恶」,意味着他们存心行神眼中看为恶的事。这解释了为何这些人憎恨光,因为光会显露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情况(20节)。这和那些「行真理的人」,成了强烈的对比,因为这里形容他们是活在光中,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第21节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是可以看见的生活内容;另一是亲近光的原因,而以前者比较符合文理。第19-21节的主要意义在于鼓励人们要相信耶稣。

三22至四3耶稣与施洗约翰

这段经文可以分为3部分。施洗约翰为耶稣作的见证(三22-30);本书作者为耶稣事工所作的论述(三31-36);以及法利赛人的反应和耶稣决定离开犹太的记述(四1-3)。

约翰将注意力转移到施洗约翰和耶稣二者的事奉上。他没有告诉读者这段记载和前段之间相隔了多久,但他提到两人事奉的地点。虽然耶稣已经在犹太,他却从耶路撒冷往周围的地方去。可见耶稣和施洗约翰二人在同一地区为人施洗(23节)。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的辩论引发起约翰和门徒的对话。这位无名的犹太人渴望区别约翰的洗礼和犹太人的洁净礼仪。约翰的洗礼要人先有悔改的心,符类福音也记载耶稣按着同一要求为人施洗。可见,他们所施行的洗礼和犹太人的洁净礼仪是不一样的。若研究约翰的门徒引起争论的原因,这极有可能是耶稣的成功使他们心里不期然地生出了嫉妒的心理。

约翰在第27-30节回答们徒的问题。他首先申明一个关于真理的原则,人只能接受而不能自创。他随后将这原则运用到自己身上,他重提过去曾说的话,指出自己并非基督,神只派遣他做开路先锋,他十分愿意处于较为卑微的地位。第29节新郎的比喻清楚显明他的心意。新郎的「朋友」就是伴郎,协助安排犹太人婚礼的各样细节。耶稣的教导中也常有新郎的比喻(参太二十二1-14,二十五1-13)。使徒们也喜欢使用此比喻(林后十一2;弗五22-24;启二十一2、9,二十二17)。施洗约翰再次强调耶稣的超越性,正如他在第一章所言一般。不单是约翰要逐渐衰微,他所代表旧的传统亦是如此。第三章的最后这段可以说是总结为何耶稣要兴旺。有几个指标让我们看见祂的超越性:

第一、祂「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31节)。祂必须和其它属乎地的分别开来。我们不能以地上的标准来衡量祂。因此,祂与施洗约翰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祂的见证建基于个人的经验(32节)。

第三、虽然有些人拒绝了祂的见证,但接受的人却能因此而「证明神是真的。」(33节)。

第四、神会赐圣灵给祂所差来的人(34节)。旧约的先知是按着他们的使命得圣灵不同程度的能力,耶稣得圣灵却是没有限制的,更加突显了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的身分。

第五、耶稣使命的印记,就是天父爱祂及把万有交托给祂(35节)。从天父给予祂的托付就可见一斑了(参五22,十二49,十七2、24)。

第36节约翰总结了整章的教训,人面对的考验就是是否相信,这和拒绝耶稣成了强烈的对比。神的「震怒」是神圣洁属性的彰显,而非一种非人格化的机械性反应。人只有借着信心方能逃避神的震怒。「得见永生」(参和合本小字)就是亲身经历了生命;神震怒的结果就是人无法经历真实的生命。

四章1至3联系了前后两段的记载。有关施洗约翰的讨论,带来法利赛人对耶稣及约翰二人洗礼的回应。他们能够容让约翰施洗,但是当受耶稣施洗的人数逐渐增加的时候,他们就不由得提高了警惕。耶稣把事奉的工场从犹太地转移到加利利。第2节括号内的插句是为了澄清法利赛人所听见关于耶稣施洗的事情,其实耶稣本没有亲自施洗。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约翰   第三章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翰   福音   耶稣   的人   基督   圣灵   生命   是指   犹太   自己的   上帝   主耶稣   犹太人   见证   圣经   新郎   肉身   摩西   是从   的是   世人   天上   是在   真理   不信   原文   注解   之光   门徒   文意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