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约珥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二1-11定罪的讲章
为使百姓预备领受第12节里的呼吁,先知加强鼓动他们的情绪。正如一章2节和14节一样,先知再一次向全国号召,人民唯一的希望就是转向神,举行严肃会悔改。为了鼓励他们,约珥使人震动地发出一军事警报,他描写蝗虫为一队军队。上文已有伏笔,提示会有一个民族入侵(6节)和耶和华的日子(15节),这主题现在更详尽地发展。约珥展开一篇像噩梦又像地狱火焰般的讲章。有时理性的讨论不能奏效,惟有引发人心底里对可怕后果的畏惧,才能迫使人面对神(参来十26-31)。
有些释经家解释这段经文为预言真有一支军队,但这看法有点牵强。第4、5和7节的譬喻暗示其它提及军兵的文字都是喻意的,况且19至26节中清楚说出蝗虫及其所带来的损害,表示二章1至27节是连贯的,按部就班发展同一主题。先知使用其听众十分熟悉的词汇来解释蝗祸,他又加添一些与「耶和华的日子」有关的可怖意象。第1节与11节提及这主题,以及第1与10节引述以赛亚书十三章4节和10节,此两处的经文组成了整段的架构,也是全段的钥句。
二1-2
第1节的警号显然是出自神自己(「在我圣山」)。吹角的目的是要警告有敌军入侵(参结三十三2-4)。事实上,宣召圣殿中的崇拜时,也要吹角(参民十1-10),在此是语带双关,第15节就更清楚表明这一点。神实际上是召人进入圣殿,并非看守堡垒。约珥以「耶和华的日子」来解释当前的危险,他首先引述以赛亚书十三章6节,然后以蝗灾的遭遇说出神如何干预他们。他又引述西番雅书一章15节令人生畏的描述,来形容亿万蝗虫黑压压地遮盖山岭的现象。「晨光」译作「黑暗」更好,这读法是把希伯来文读成(正如新修订标准译本、新英语译本、修订英语译本的译法),因为此处是把传统的先知词汇用在蝗祸上。「晨光」(和合本、新国际译本)大概是指阳光照在蝗虫翼上的反射。神的审判日已临到其子民。约珥重拾一章6节军队的喻意(参和合本小字),这喻意在下文中还要作进一步的演绎。接着他把一章2节的话加强,并引用出埃及记十章14节形容埃及蝗灾的用语。不同的是,这里的受难者是神的百姓。
二3-5
第3节巧妙地引用诗篇九十七篇3节,诗中描写神的显现,就是大能的神戏剧化地在世上出现,有荣光在祂四周围绕。在约珥书中,蝗虫代表神,牠们使大地成为荒凉的旷野,有如烈火吞灭一切,所经之处都烧灭净尽,牠们把青翠草原变为荒凉旷野(参结三十六35)。约珥又以马头来比拟蝗虫的头,牠们骤看起来有点相像;这队从神而来的马兵向前冲锋,牠们嚼食时所发的声音,根据现代人的描写像是丛林着火燃烧时的爆裂声,在此则以战争毁灭性的比喻来形容;蝗虫真如一队发动恐怖战争的军队。喻意和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一层地了解其意义,并领悟到这蝗祸原是神自己的作为。
二6-9
这段把军队入侵的喻意(5节)扩展。但首先再引述神在审判中显现的一个例子,在希伯来原文中:「牠们一来,众民伤恸」,与诗篇九十六篇9节:「在他面前战抖」可互相对照。蝗虫代表神发动其大能对付子民。「众民」(新国际译本作「列邦」)的复数词旨在加强其可怕的威力。先知们惯常用以色列众敌国来作神所命定的工具,神借着他们的攻击,惩罚有罪的子民(例如赛十5-6;摩二13-16)。约珥把这概念用在蝗虫身上,牠们行军前进,所向无敌,甚至直闯耶路撒冷,穿门入户。
二10-11
这里所描写的是高潮所在。若说约珥在第6节中用「众民」一词是为了强调蝗虫的威力,在此他用天象来描写,就更为厉害了。他使用一连串表达神显现的词汇;在旧约里,神显现时大地的反应必是地震(参诗十八7,七十七18)。天象的特写是耶和华的日子的标志,以赛亚书十三章10和13节是一例证,这些经文对约珥的听众都必然是耳熟能详的。当一群一群的蝗虫爬过地面时,大地似乎也随着节奏波动;成千上万无数的队伍向草原蔓延,白天足以遮日,夜里也星月无光。然而在约珥眼中,这些自然现象具有其超自然的意义。他以先知的洞察力看到耶和华自己是这队蝗虫的统帅,万军在祂的号令下前进。以赛亚书三章4节描述的情景再一次呈现,唯一的分别是如今神的仇敌不是外邦人,而是神自己的子民。
第11节最后的问题旨在挑动人们绝望无助之情,这危机迫使以色列面对神的审判。
约珥刻意地把听众的情绪推至极点,他制造一种凶兆临头的情绪和难忍的张力。在语气和宗旨上,这一段(1-11节)可比拟罗马书一章18节至三章20节,也就是三章21至26节之好消息前的恶噩。
二12-17唯一的机会
约珥一直把耶和华描绘为一位敌军元帅,但是当他从这形象可怕的人物那里得信息,劝犹大人降服时,祂的语气又回复以前的友善。先知解释说:当耶和华的主权被承认的时候,祂便显为慈爱的神。可是,先知在第12节里先要传达一个呼召人悔改的神谕(参耶三22,七3,十八11;摩五4-5)。约珥在第一章中的呼召至此到达高峰。「归向」一词引发圣约的关系;约珥在第13节中有所解释(「你们的神」;参二26-27,三17),神的子民有如离家出走的子女,他们要归家转向其天父。「现在」就要如此行,在心理上他们已预备好,现在是最好的时刻,在旧约里呼召人立时悔改,不容等候的紧急意念(书二十四14;耶二十六13;参徒十七30;林后六2)流传下来,经常在福音性的讲章和诗歌中出现。所有作推销员的人都了解若要完成交易,就不容稍作拖延。
内在的灵命常有外在的宗教表现,全心全意的委身是申命记(例:申十一13)特别重视的。目前这种委身的表现就是举行一个公开的哀祷礼仪,先知在上文(一5、13、14)所提出来的哀号、哭泣、禁食都总结在这神谕里。
二13-17
约珥在此为神谕作解释,这做法也在诗篇八十五篇8至13节出现,在那里圣殿先知为了响应国家的哀祷,为「平安」(šālôm)一字作了很详细的解释。约珥首先强调诚心诚意悔改的重要性,内在的灵性与外在的表现必须一致。古时以色列人惯于披露内心──发于内,形于外,减少了不少心灵的负担,这一点对于在比较内向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可能不易做到。但是这外向的表现却有一个危险,人往往以外在的表现来掩盖内心的顽固。「撕裂衣服」是以色列文化中遇到危难时的一种反应(参王下十九1),今日犹太人在葬礼时仍撕裂上衣的衣襟。「心肠」也要被撕裂:以色列的响应不能只是表面工夫。这里的「不」字,意思是「不单止」,正如在何西阿书六章6节和约翰一书三章18节的用法一样。在此约珥并没有停下来分析子民的罪;正如克伯特(Hubbard)说:「在急救室的迫切气氛下,约珥无心去断症。」自省是他们每一个人归向耶和华时的任务(哀三40)。
第二,约珥解释「归向」的意义,以及它与盟约的关系;接下去他举出神对盟约的忠贞(「恩典」、「慈爱」),藉此激励犹大的悔改。先知所用有若教义的语句,都是子民熟悉的〔「他有恩典……慈爱」(13节),参诗八十六15,一○三8,一四五8〕,可溯源于昔日出埃及那一代的人在旷野里背约,神恩待他们重修盟约那难忘的事件(出三十四6)。故此这信念的重申意味着神会再给祂犯罪的子民一次机会。
作为父亲,神有时必须惩罚祂的子民(参来十二5-11),但祂最终的目的仍是要重修和好的关系。故此,约珥认为子民既犯了罪,神的第一个反应是降灾,虽然这也很公平,但祂心底里的渴想是要施怜悯。基于这原因,先知可以先描绘耶和华为以色列的仇敌,再转过来,形容祂为呼吁以色列人悔改的慈父。「后悔」一词(亦出现于第14节:「转意后悔」)常用在人身上,意指悔改,但用于神身上却没有因做错事而伤痛的含义。在旧约中,为免人轻忽神的警告,故强调神是不会后悔的(例如撒上十五29)。但是在别的情况下,神的后悔指祂可以弹性处事,为要成就更重大的目的(参耶十八5-11)。
然而,约珥并没有直接应许耶和华必定要赐恩,他不能如此保证,神的正面响应不是必然的(14节:「或者」)。神要在甚么时候表示祂的爱意,只有祂才可决定;神的主权是不容亵渎的,祂拥有至高的主权,人不能左右。祈祷是降服于祂的旨意下,而不是坚持我们自己的意思;没有灵符,只有谦卑等候。约珥的警告强调了神的呼吁,要人从心灵和习惯上回转过来,这也是其它先知的做法(摩五15;番二3;参徒八22;提后二25)。
神的重新眷顾意味祂改变审判的行动。先知引出人的归向与神的转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12节的「归向」与第14节的「转意」在希伯来文是同一个动词;神与子民的关系是十分关键性的,神看子民的回转为一个标记;他们的「归向」可以牵动神的「转意」(参亚一3;玛三7)。神的转意在现实的层面看,就是祂在葡萄园中、玉米田上留下一些植物生命,没有完全毁灭,这是「余福」的表记(比较第3节)。为了表示感恩,约珥提议这些余种栽种长大后,部分要拿来作祭物献给神,藉此表明以色列谨守承诺,回复敬拜的礼仪。
这一切事情发生以前,有几件礼仪上的事情必须先执行。约珥呼吁祭司们组织一个严肃会(15节;参一14),其中自然隐含了第12节的行动。历代志下二十章1至13节曾描写这样的聚会。全民要一同响应,他们的响应要有广度和深度。现今的情况既然如此严重,通常的例假也要暂时取消;本来新婚的男子可免公职,留在家里以便生养后代(16节;参申二十四5),但如今所有人都要出来,集合在殿院里,开声祷告;甚至啼哭的婴孩也要参加,以示迫切。
第17节祭司要按传统站立在圣殿的阶级上(参结八16;太二十三35),代表人民宣读一篇全国哀祷文;他们要向立约的神耶和华请愿,求祂为自己名的缘故拯救子民(参诗七十九1-4、8-10)。「你的百姓」与13、14节的「你们的神」互相呼应,两者合起来说明了盟约的两面性(参出六7)。「产业」是指子民,就是那些属神的人。悔改意味着和好,重修圣约关系:假若子民醒觉盟约的责任,他们可以要求把盟约中的咒诅──蝗祸──除去。「受羞辱」在此有双重意义,以色列人的文化对此特别敏感。因为蝗祸的缘故,犹大在列邦中丧失面子;另一方面,耶和华作为保护他们的神,也受了羞辱。以色列人在祷告中,毫不踌躇地据理力争神来帮助他们。
二18至三21祷告蒙允
神的回答是双重的,第一重在二章18至27节,第二重在二章28节至三章21节,后者的篇幅比前者更长;二者都以一个公式为终结(「你们必知道……」,参二27,三17)。应许耶和华作为祂子民的神,必保护他们,与他们同在。在这应许中,二章14节「或者」的顾虑被除掉,取而代之的是荣耀的确据。第一重回答是针对当前蝗祸引起的境况,第二重则在时间上和主题上延展(参二28,三1),显示神更大的拯救和赐福。
二18-27胜过蝗虫
二18
二章18、19节的动词都是过去时态,这是一段简短的叙述性前言。如果说15至17节是与历代志下二十章1至13节平行,那么这几节便与历代志下二十章14至17节平行。第17节与18节之间有一段时间差距,暗示祭司与人民听了约珥的话,便举行了严肃会,使第17节的假设成为事实。那时,约珥从宣告审判转为宣告拯救。在耶和华名下,他奉命宣告拯救的神谕。神本可否定这祈求,但事实上祂的回答是肯定的。「妒忌」(和合本作「发热心」)是神的本性之一,显明神关怀的热切和强烈的爱,尤其在祂关爱的对象受到威胁时(参结三十六5-6)。
第18节的「怜恤」与第17节的「顾惜」在原文是同一字,彼此呼应,显示上文的祷告在这一项目上已蒙应允。故此,第18节介绍下文的神谕时,以它作为神的信实其中一个例子。人的悔改使情况有了转机,神的恩典则把事情成全。
二19-20
第19节开始的信息充满了牧者关怀之心,对子民的生计和心理上的需要都呵护备至。耶和华应许补回蝗虫所毁坏的五縠(参一10),并且使他们饱足有余,藉此洗去在列国面前所蒙的羞辱(19节,参17节)。面子的问题甚重要,第一段回答以此开始,也以此结束(19、26-27节)。现在耶和华以盟友的身分,与子民一起对抗蝗虫,牠们要被赶出犹大境外,并且被强风毁灭(参出十19)。这里回应一章6节和二章1至11节的军事用语;蝗虫报称要从北方来,使人想起杰里迈亚的说话:「灾祸与大毁灭从北方张望」,神命定那攻击以色列的敌人要来自北方(例:耶六1)。
第20节的「他们」从上文看来应指牠们(即整队蝗虫),而非「他们」。这队蝗虫军队以前太横行无忌,这成了牠们受审的确据,这事叫人忆起以赛亚有关亚述人的神谕,他们先是耶和华审判子民的工具,后来因为超越神命令的界限,而成为受审判者(赛十5-12)。这里提及牠们尸首的臭味,正是牠们彻底被毁的印证。
二21-24
在21至23节里,有一连串的呼吁,对象分别是:地土、田野的走兽和锡安的民;「锡安的民」是指聚在耶路撒冷圣殿外院的以色列民。这些充满欢乐的呼吁与第一章那些灰暗的宣召互相对照,两者所用的字汇是有关连的。两者的对照显明审判已逆转,并使人认识神如何满足其子民的需要。神响应哀求的典型例子,就是保证他们不用害怕(参代下二十15、17;哀三57);另一个常见的方式就是使用希伯来文的过去时态,这里共享了6个过去时态动词,而这些动词是指将来要发生的事,意思是要说明神的应许确实,有如已经实现一样。这些呼吁可谓预言性的赞美诗,呼吁神的子民信靠神,祂必成就这些事情,甚至现在就可以因此欢喜快乐(参罗五2)。正如诗篇三十五篇26至27节所说,「那向我妄自尊大的」在伟大的神面前蒙羞,同样地,第20至21节里,蝗虫的恶势力将惨败于耶和华的能力下。神的子民可瞻望将来(23节),祂要赐给他们秋雨春雨,滋润大地,不久他们便可享受无花果、葡萄的收成,正好与一章7节和12节的境况成反比。
第23节「合宜的秋雨」一句,新国际译本旁注或作「公义的教师」,这是源自早期犹太教的一个错误思想,昆兰教派(Qumran)据此及何西阿书十章12节,称他们的创立人为「公义的教师」或「真教师」。主后四世纪,耶柔米(Jerome)从他的犹太拉比获得这观念,把它收进其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Vulgate)中,视为弥赛亚的预言。但是经文的上下文,及其背后所依据利未记二十六章4节与申命记十一章14节提及赐雨的祝福,「公义或合宜的秋雨」这一般的译法比较适合。「公义」在此指和谐的盟约关系,赐下恩雨代表神人和好的关系。
第24节回应第19节,数算这福分的结果,包括丰盛的五谷、新酒和油。
二25-27
这段祝福的话是神直接的宣告。祂的恩典补偿那些年来蝗虫所吃掉的,过去的损失现在一一得以偿还。字里行间仍可窥见约珥的呼吁中起首与结尾的用语(即一4,二11),但是挑起回忆的目的是要证实噩梦已成过去。哈利路亚代替了哀号的声音,为神在以色列中所行的大作为写下新的一页(参出十五11;弥六15)。在此段结束之前,第19节指出心理上的伤痕得着治疗之事,再重复两次。神确定的宣告:「必永远不至……」,有如牧者温言安慰深切的创伤(参结三十四28-29,三十六30)。神的安慰也可见于「我的百姓」这称呼,先知在第18节的引言中已提及。神要证明祂是约民的维护者,常与他们同在,是他们随时的帮助。现在他们可以正面响应第17节的嘲讽:「你们的神在哪里?」约民也心悦诚服,知道要专一忠于神,因为有权利必有责任。最后提到「不致羞愧」一句所用的希伯来动词,反映了一章10至12节所用的动词(干竭、惭愧、消灭),这是一个胜利的回响,并就此把蝗祸圆满了结。
神的回应与旧约中的土地神学有紧密的连系;土地是耶和华与以色列盟约关系的量器。盟约一系列与土地有关的祝福突出了这蝗祸的教训:蝗灾是约民背约所招来的咒诅。
二28-32神子民的更新与保障
约珥用了「耶和华的日子」这主题,解释蝗祸为神降灾的日子。传统上这是神向罪恶满盈的世界施行最后审判的时候,连祂自己犯罪的子民也不能逃脱(番一2-3、18;参赛二6-21)。对约珥而言,蝗灾开始了这时期,对俄巴底亚来说,这段时期始于主前586年耶路撒冷的被毁(俄10-21)。
第32节似乎是约珥对28至31节(特别是30至31节)中的神谕所下的脚注。(在31节中,「耶和华……的日子」似乎成了耶和华的口头禅,旧约从未用过「我的日子」来表达此意。)约珥的话显然是溯自俄巴底亚书17节(「照耶和华所说的」)应许锡安得以存活,他把这应许与28至31节的信息连在一起,传给聚集在圣殿里的人(参番二1-3)。他把「耶和华的日子」后段之信息接上俄巴底亚的预言。神的子民在当时已尝过这日子的滋味,将来就可免去此审判。
二28-29
这神谕谈及一个新的时代,那时神与子民的关系完全美好。杰里迈亚描述这时代的境况时,说律法写在人的心上(耶三十一31-34;参诗四十8),以西结却说赐下新心(结三十六26-27),这些描述都为了说明神的子民完全遵从神的旨意。先知领受默示,言词可能不一样,却指向同一件事:神的灵要降临,祂是预言的媒介(参民十二6;代下二十14)。这应许应验了摩西在民数记十一章29节的心愿:「惟愿耶和华的百姓都受感说话!愿耶和华把他的灵降在他们身上!」在约珥事奉的早期,全国都远离神,只有先知约珥一人透过神的眼光来看当前的境况,并以神的代言人身分,宣布审判与希望。现在全国都像约珥一样,社会的各阶层,无论年长的、年幼的、男的、女的、自主的、为奴的(加三28),都与先知一样认识神(参林前十三9-12)。
「凡有血气的」意指以色列中每一个人,可从下文的解释看出来,每一个成员都包括在内(参三1;耶十二12)。约珥向当代宣讲的信息,正如加尔文说:「所有人都要说预言,在犹太人中,先知预言的恩赐要普及遍布各处。」
第29节中的「我的仆人」原没有代名词(参新修订标准译本),「我的」是为了与使徒行传二章18节一致才加上去的;使徒行传二章18节是引述希腊文译本,而非希伯来原文。
二30-32
与以色列的结局对照,列国的遭遇却是另一极端。
正如第32节的解释所说:以色列在狂风暴雨的风眼中平静安稳。他们遵从耶和华藉约珥向他们的呼吁,求告祂的名(参一19,二17),故此他们必「得救」,得脱这要来的大灾难。此灾难却要临到列国,这在三章2节将会有更清楚的说明。以色列避过了耶和华的日子的毁灭,但世上列国却要面对这审判。这审判来到在天上和地下的征兆,约珥用倒叙法来说明;首先有血、火和烟柱,这些是战争毁灭一切的境况,是耶和华向仇敌发动的战事。有关这审判的详情将会在三章1至14节描述。接着,约珥使用了第10节象征蝗祸的字眼,那是描述以色列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所经历的(11节),现在却用来形容列国的遭遇。这形容包含了一个传统的意义,在神降临施罚之前,必先有天象的倾覆(参赛十三9-13),这些天象征兆在三章15节再被肯定。
新约圣经对此段经文有新的启示,神的计划在基督里愈发明朗。首先,新约指出这段经文与基督再来的连系(太十三24;路二十一25;启六12、17,九2)。但是新约的末世论是很复杂的;它不但承继了旧约和犹太教有关这方面的基本观点,还加上了新的观念:就是在主耶稣第一次来临及教会成立之时,末世已经开始,然而旧的世代却仍然同时进行(参林后五17)。第二,新约就是从这一个观点来看约珥书二章28至32节,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中清楚地说明(徒二16-21、33、38-40)。彼得宣称神在末期的工作已告开始,就是赐下圣灵充满门徒,并给予悔改并求告主名的人有机会得救。使徒行传记载的是彼得浓缩的讲章,故没有对此详细解释,但是天上地上的异象奇事与主耶稣所行的神迹,尤其是祂被钉时的黑暗情景相连(路二十三44-45)。「凡有血气的」是指以色列人而言,这意义仍保留着,因彼得当时宣讲的对象是犹太人,包括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在内(徒二11、22)。
后来,保罗在罗马书十章12至13节从基督教的观点来解释「凡有血气的」,指出其意义比「犹太民族」更广,但同时也较狭窄(参徒十45)。他把约珥书二章32节连于以赛亚书二十八章16节,并提出这些经文与罗马书第四章论证因信称义的教义相关。现今,神的选民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不以种族为界,只凭信心来作标志的国际教会(参弗二11-22)。「凡有血气的」仍是以色列,却是一个扩大了的以色列。凡是不信主耶稣的,无论是犹太人或外邦人,都被撇在神的子民之外。我们不要以为这是把一种新普世主义加进约珥书的经文,其实是把它的独特性套上新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