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一章-《每日研经丛书》
约拿书第一章-《每日研经丛书》
约拿书第一章
约拿的蒙召(一1-3)
作为一卷先知书,约拿书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开始;无疑的对于那些第一次读到、或者听到这个故事的人,将要被第一节亲切的话吸引。‘耶和华的话临到……约拿,’就像上帝对其他先知一样;既说了话,先知的责任就是回应祂。但是第一节是这整本书中唯一的一节和先知被召传统相似的话。到了第二节,上帝的呼召的内容立即引人注目:‘往尼尼微去’。尼尼微是当时异教国家亚述的城市,它的声望在古代世界上是很响亮的。在第三节中,上帝的呼召和先知的回应的冲突继续加深:上帝吩咐他去尼尼微,约拿突然向他施进发。先知书这样写,是使用了一种有效的语言和方式:开头那种亲切感被随后不寻常的反应突出出来。从一开始,读者就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不是一卷普通的先知书。
约拿书开始这三节,不但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题旨,随下面的故事而发展。
(一)上帝先说了话,祂的话表示祂关心整个世界(2节)。尼尼微的恶令祂心里担忧,迫祂去关注;祂决定差派约拿去那座城,作为祂的使者,传递祂的信息。
尼尼微是亚述的经济中心,它多次作为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的废墟座落在底格里斯河旁,位于现代伊拉克的北部的摩苏尔对岸。从十九世纪以来,挖掘的行动一直在进行,发现那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有很好的宫殿,精致的艺术品,和宏大的图书馆。毫无疑问,尼尼微曾经一度非常繁荣,然而它的道德素质却并非同样伟大。作者描写它只用简单的‘恶’字,没有花费很多口舌去叙说这个城市作恶的方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恶,都是上帝所厌恶的。
从基督徒所信仰的普世性来看,我们不会对上帝这些不寻常的话感到惊奇。但是在旧约时代,上帝被人认为是首先关心以色列人,把他们当作选民。然而上帝的关怀是无限的,尼尼微的罪恶,以及因为犯罪而产生的救赎问题,在上帝的心目中,是如同耶路撒冷的前途一样使祂忧虑。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本书的作者想要扩大他的听众的眼界:尼尼微,这个外邦人狂傲和作恶的大城市,与上帝也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抓住了这本书的思想方法,我们也必须扩阔心怀。所有限制我们的狭窄眼界都要除去,因为上帝的慈爱是无限的。苏联的莫斯科和美国东南部的密耳瓦基一样,非洲的恩德培和苏格兰的爱丁堡也一样,它们都是上帝所关怀的。
(二)上帝对整个世界的关心使祂采取了行动。看见了尼尼微的恶,祂决定差遣一位使者迅速到那里。虽然这位使者的目的没有明确清楚地在这几节经文中说出来,但从整本书所启示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这位使者是去发出一种警告,号召尼尼微人悔改离开他们的恶,回到上帝面前。这样,这里启示我们一种上帝更广义的关怀:祂不但关心尼尼微人的恶,祂更希望他们离开罪恶,转变为良善。约拿被差派去传达一个信息,他不是去改宗换教或者改变其信仰;他只是简单地警告他的邻国,他们作恶的可怕结果,并要求他们回转过来。
(三)这卷书开头几节最显著的内容是剖析了先知的不服从。命令是叫往尼尼微去,但约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出发,要到他施去。他施这个地方准确的位置是不太肯定的。在古代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叫他施(这个名字表示那些在采矿和冶炼的活动中建设起来的城市)。其中有一个是在地中海西岸,或者是在现代的西班牙领土上,或者是在萨丁尼亚岛上(在这些地方考古学家发现在公元前九世纪的腓尼基碑文中,有他施这个名字的记载),也许这就是约拿故事中的他施。
然而我们不明白的,是约拿在听见上帝的吩咐以后,为什么立即会不顺从。上帝告诉他一个方向,他朝另一方向走去。也许他丝毫不怕不顺从所带来的结果;的确,在他随后逃到船上的时候,约拿表现得很勇敢,很倔强。至少我们可以说,他完全没有分担上帝对尼尼微的怜悯和同情心。他丝毫不关心一个距离他甚远的邻国城市的问题;他们的命运,他们作恶的结果,这些丝毫没有放在他的心上。约拿感到在他自己的国家中,有够多的事情可做;不需要去关心别的国家。然而当上帝呼召他的时候,他不顺从又不愿意留在家中,其原因可能是上帝的呼召是那样清楚,那样使他不高兴,以致于他感到最合适的办法,是朝使他和尼尼微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大的方向行动。远洋航行也许是最适合的选择;在他施的海滩上度过几天是最愉快的了!因此他就这样出发了。
约拿书的作者用他自己的语言,仔细地说明约拿如何不顺从。上帝呼召他向东边去,他却朝西边走;上帝告诉他往尼尼微去,他却‘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正像希伯来原文所表达的那样)一艘船上。作者两次表示,约拿向西的旅行,是‘离开耶和华的同在’。这不顺从的行为,总是随从环境;他的决心总是不能成就他所希望的。一个不顺从上帝的人,一定不能有祂的同在,也不能与祂有亲密的团契;因为不顺从上帝就像约拿的旅程那样,愈走离开上帝愈远。任何一个不愿向上,努力去回应上帝挑战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在生活上走下坡路。
(四)对这卷先知书开始几节最后要考虑的,是它们对听众的影响。开头这几节是很熟悉的:上帝呼召一个人作先知。如果估计正确的话,这本书当时存在在南方,在犹大或者耶路撒冷。这样,鉴定先知的身分可以唤起听众,使他们感到自己也同样缺乏同情心:约拿是个北方人,这样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不顺从(至少南方的大众是这样看的)。然后先知豫定的目的地将引起惊讶:尼尼微不在应许之地的范围之内。最后,上帝呼召顺从,接踵而来却是不顺从;其他的先知书描写的都是先知顺从上帝呼召的过程,没有像约拿书这样开始就完全不顺从。然而听众的震惊将自己得到解答:一个北国的人和一个外邦人有何分别,岂能期待他履行对外邦人的使命?
就像所有好的比喻一样,引起的反应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当故事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不但看见约拿书戏剧性和奇异的特征,而且还可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藉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像。
海上的风暴(一4-10)
约拿逃跑离开上帝,情况是一直向下降。他下到约帕,又从那里下到一艘船上,然后,他下到船的底舱(5节),希望在那里休息。虽然这个逃跑的先知以为他至少找到一个可以停留的地方,但是在他乘搭的船并没有给他平安。大风吹起狂浪,在风浪里小船颠簸,几乎要粉碎。那些经历过东方的地中海暴风雨的海员,开始把它当作一般的紧急状态来处理。他们把所载的货物扔到海里,希望减轻船的载重量,减少遭毁的危险性。但是大风暴没有减退,灾难的危险性也没有减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求告他们的神的帮助,表现出一种极虔诚的态度。尽管他们恳求,暴风浪继续加大;看来死在海里是他们必然的命运。
此时无疑的是那个负责监督把货物抛到海里的船主来到甲板底下,在底舱发现沉睡的约拿。船主对他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竟然沉睡表示愤慨;至少他应该和其他人一起求告上帝的拯救。‘你这是什么意思呢?竟然在睡觉!’船主叫喊起来。在他的叫声中,约拿醒过来,不知不觉地带一种极不愉快的样子。
约拿走到甲板上的海员中间,那里正在召开一个紧急的会议。尽管船员已采取各种措施防止船只受毁,然而船似乎快要沉没了。意识到这样凶猛的风暴是一种上帝干预自然的信号,船员掣签试图找出是谁引起这样严重的危险。这支签不可避免地落在约拿头上。那些他在危险中的同伴质问约拿,要找出他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因此约拿只好照说,讲出他的不顺从,讲出他原是希伯来人的上帝,就是那位创造沧海和旱地的上帝的先知。
当这位讲故事的人说出了真相,不但引起听者的兴趣和紧张,而且逐渐把题目转移到道德和宗教方面。
(一)船上的外邦人船员是全人类的典型代表。而面临沉船和死亡的威胁,他们共同地辛勤地劳动,拼命地把货物扔到海里,藉以希望使船不致沉入汪洋之中。但是当这样做不能减轻他们的危险时,他们转去求告他们的神;他们共同的努力是用各种的信仰,代替对真神的信仰,祈求得到帮助保存生命。
使人在生活中作出这样的选择(决定)是一种普遍的危险。在生活的海洋里,任何航海的技巧和经历,都不能帮助一个人避免风暴的毁灭。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类必须懂得逃生之路。
(二)在死亡的阴影下,在船上只有一个人知道求生之路。他的名字叫约拿,但他沉睡。当外邦人觉醒,并且热心去寻找拯救的方法时,约拿在船舱里睡觉。约拿曾经有一次不顺从上帝呼召他到外邦人的尼尼微去传道,现在,他在同船的同伴面对直接的沉船危险威胁时,竟安然入睡!约拿这个沉睡者成为一幅卑鄙的图画;他在不信的人找不到平安的时候,自己平静地休息。当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正焦急不安的时候,他却在放任的心态下静静入睡。最糟糕的是危及全船和所有船上的人的大风浪,本是约拿不顺从的直接结果;他曾经拒绝关心尼尼微人民,现在他漠不关心的态度好像瘟疫一样,又威胁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安全。他躲避责任,结果带来了新的责任──现在全船人的性命都在他的手中了。
(三)那个拒绝作外邦尼尼微人的先知,被迫成为外邦海员的先知。在回答他们(同船的人)在危急时的问题时,约拿说:‘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9节)在回答他们进一步查问时,约拿意识到他在船上,是他企图逃避上帝的结果。因此,那应当遵命向尼尼微人宣传的福音,从先知的口中倾吐在所有船员面前。可怕的环境使得先知的话变得更加可信。那些船员们已经看到他们在危急时求告他们的神是无用的,现在藉先知的话,瞥见那位控制海洋的全能上帝。
约拿最后终要面对他的先知职分,然而却是带点委屈的味道,令人感到惋惜。假如他能够顺从上帝,这些船员的生命就不必冒险;假如他能够顺从,在他完成使命时,将受到其他先知的尊敬。但是生活是不可能充满假如的,他的选择导致他目前的状况:在风暴中忿忿的先知。然而最后他找到了真理,就像史密斯(SirGeorge Adam Smith)关于约拿所写的:‘真理,是他少年时代的新娘,经过长期生活之后的同志,但只有在死亡的容貌里才被他完全认识。’他的豫言讲完以后,他将被扔入海里,投身到汹涌不息的的洋海中。
被抛入海中(一11-17)
与约拿同船那些人不是一个行私刑的团体,他们虽然知道了引起他们灾难之原因,但他们并没有立即决定把先知抓起来,扔到无情的波涛之中。尽管海洋变得更加喧嚣,他们还是询问他,叫他说该怎么办。对于约拿来说,答覆是很清楚:他现在知道,只有那个令大家面对死亡的人,他的行动能够对暴风雨产生影响;也许只有对约拿采取公平的行动,才能免去船上的伙伴的危险。因此约拿鼓起勇气和同情心,指示船员把他抛到海里去。
直到这个时候,船员还坚持不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他们尽力去摇橹,挣扎把船划回到岸上去寻求安全;但是愈发疯狂的风浪,使他们的目的无法达到。现在,看来所有的方法都失败了,他们只好把约拿抛到海里。转眼之间,风暴立即平静,大浪也减退了。船员们在平静的海洋上继续他们的航行;而先知,一条大鱼成为他的去处,在那儿度过了三日三夜。
(一)约拿的转变,是从不顺从的道路到顺从的道路;从逃避责任,到接受它。他意识到现在似乎已经太迟去改变他的主意再到尼尼微去;现在他所能够做的,是牺牲自己,藉以使其他人避免危险的来临。终于,他决定对自己的行动负责。严格来说,约拿的奉献不是一种高贵的行动,如果没有他,是不会有这样的危机的。他只是良心发现并简单地接受由于他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然而,在约拿对船员所说的话中,却有值得尊敬和令人鼓舞的成分。一个渺少的人总是尽量去隐藏掩饰他的过错,不对他引起的危机负责,企图救他自己免受惩罚。但是约拿最终是面对现实;他显然对自己不满!他感到他不但对上帝不负责任,他还给他的同伴带来灾祸。他很清楚看见自己的失败,他最后采取行动,奉献他的生命,这是他唯一能献给他的同伴的;其中还有一点,就是他恐惧战兢地认识到他的生命已不再有价值;如果生活失去了目的,活就失去它的意义。
约拿的情况是一种最生动的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选择‘绝境’:逃避真理,结果被迫去面对死亡;企图对我们的同伴放弃责任,然而却要对我们不负责的行动带来的后果负责;决定不顺从上帝的呼召,不按照祂的要求去生活,结果发现除了顺从以外,生命并无意义。对于约拿来说,这种转变是生死关头的转变;如果他再稍微迟疑一点,再退到他曾选择忽略上帝这道路上,实际临到他的将是浪费生命的悲剧。
(二)船员的转变,被描写为一种从虚假的、对外邦神的信靠,转变为认识永生的真神。在他们转变之前,这段经文没有把他们描写为黑暗中的罪人;相反的,他们和约拿的特征相反,在故事中他们以威严和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现。然而他们不认识真神,在约拿承认他自己的身分以前,他们不能救自己免去海上风浪的威胁。就是听了约拿的见证以后,他们还不迅速行动,他们仍然抵制先知的劝告。直到最后把约拿扔到海里,他们才祷告上帝,求祂赦免(14节),他们愿意按照祂的意旨行事,而且害怕祂把无辜的当作有罪的夺去他的生命。在大风浪停息以后,他们向耶和华献祭,并且在对祂的大能有了新的认识之后,他们向上帝许愿,向祂委身顺从。
和那个暴躁的和倔强的先知相反,那些船员们被描绘为基本上循规蹈矩的人。无疑的,他们是普通的一,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虔诚和尊严的标准。他们对约拿相当不错,就是在他们发现他应对他们的灾难负责时,他们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尽管他们有人类的庄严和好品质,他们深深地处在被淹死的边缘;他们需要被拯救。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这些船员代表人类悲惨的处境:在现代,如果我们以为只有那些在过去的生活里盲目地追随罪恶的人,才需要真正的‘转变’:而那些像船员那样有人类好品质的人不需要,那么我们就错了!我有一次遇见一位年轻人,他真诚地后悔他以前的生活实在太堕落,因此,他说,他转向基督的信心是彻底的、惊人的。那些普通的船员,固然有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优点,但他们都要从所面对的灾祸中被拯救出来。他们只有从上帝那里才能找到释放,这是所有真正转变者的道路。──《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