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拿书第一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约拿书第一章-《基督徒文摘解经》
约拿书第一章
逃避神的差遣(一1~16)
神差遣約拿到亚述人的首都尼尼微城去宣告审判的信息,目的是要他们悔改归向神,可见神在旧约中,不但爱以色列人,也爱外邦人。在第一章中,以下几点值得思想和留意:
.約拿被称为先知,但却没有信息,可见神藉先知传讲信息有两个方式,一是口传,二是行动,神藉約拿的行动给我们启示和信息。
.如果尼尼微的复兴,是旧约的一项「差传」,这差传是神主动策划的,也是神恩典的彰显。神可以自己或藉天使完成祂的工作,但祂拣选人与祂同工,可惜約拿逃避神,神本来可以另找别人,但祂却设法使約拿悔改遵行祂的旨意,可见神对約拿的爱。
.約拿不肯到尼尼微城去,因为亚述人是他们所歧视的外邦人,而且亚述人强大,以色列正面临他们的攻击;亚述人对敌人的残酷是众所周知的,約拿还得行走几天沙漠的路程才可到达。还有,他怕神不照他的话刑罚尼尼微人,以致他成为一位丢脸的先知,如果神叫敌人悔改,他又如何有面目见自己的同胞?不错,这是件艰巨的差事,但約拿只看环境,没有依靠全能的神。
.请留意,当神使海中起风暴时,外邦水手得知是約拿不顺服带来灾难;却千方百计要救約拿的性命,可见他们的爱心,实应叫約拿惭愧。很多时候属神的人,爱心还比不上不信神的人。
默想 神的工作可能很艰巨,但只要我们肯顺服,神必保守,不顺服神是祸患的源头。──《新旧约辅读》
Ⅰ 約拿在海中 ( 一1~二10)
A 約拿首次蒙召(一1~3)
约拿书的作者以平易的风格、简洁的文字,技巧地将約拿赴尼尼微的神圣使命与逃往他施并列,迅速地赢得我们的注意。他省略了不必要的枝节,却仍有足够的资料,让读者在序幕一拉开便立即能进入状况。
1. 对当时希伯来文的读者而言,故事是以最传统的方式展开。耶和华的话临到……的表达方式,在旧约圣经中作为神对先知说话的开场白,不下一百次。紧随着通常是神要先知传达的信息(如︰珥一1;弥一1;番一1;该一1;亚一1;玛一1)。但有时也可能是神给先知的特定指示(如︰撒下七4;王上十七2、8,二十一17)。在此则是后者。
神指示的对象是亚米太的儿子約拿,可惜经文对約拿的背景只字未提。然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約拿便是列王纪下十四25所提的先知。根据该节经文可得知几点事实。第一,約拿在耶罗波安二世作以色列北国君王时,亦即公元前七八二/八一至七五三年间,甚为活跃。因此,与尼尼微有关的事件应发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前半,而約拿和先知阿摩司及何西阿,应是同时代的人。约拿书未交代任何年代,部分学者因而认为作者不希望读者按字面去了解其作品。但是,另一可能是作者认为根本毋需明确交代事件发生于何时(参︰王上十七2)。第二,約拿是迦特希弗人。約书亞记十九13提及,该城位于分给西布伦支派之地的边界。迦特希弗的旧址现为一称做 Khirbet ez-Zurra` 的土丘,位于加利利海(基烈湖)以西约十二哩,拿撒勒东北三哩之处131。表面的遗迹显示该地在公元前一五五○至六○○年间曾有人居住。正北是梅薛(Meshhed)村,相传約拿的墓便在此。第三,虽然圣经记载耶罗波安二世「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王下十四24),約拿仍预言以色列的疆域会扩展。这点的重要性将于稍后评述。
2. 往。原文在句首尚有命令式的语句「起来」(qu^m),但 NIV 和其它较近代的英译本(NEB 、 GNB)均予删除(译注︰和合本仍保留了「起来」)。希伯来文的动词 qu^m 虽然常指起身的动作(参︰创二十四54),但用于命令式的语句时,则常与其它动词连接,意指必须赶紧行动132。神在此不见得是要求約拿起身,但祂指示約拿不可耽延往尼尼微一事。
尼尼微大城。約拿被指派前往亚述的城巿尼尼微,该城位于底格里斯河东岸。今日其遗址与伊拉克北部城巿摩苏尔(Mosul)隔河遥遥相对。自十九世纪中叶后,许多考古学家在遗址进行挖掘,为该城在公元前六一三年为玛代所灭之前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33。尼尼微大城一词,指的不仅仅是城墙内的部分,同时也包括附近的区域,很可能涵盖了往南二十哩的城巿迦拉(宁录)(参︰创十11~12)。有关尼尼微大小的相关问题,见导论\cs16,59~63页。
在简短无比的指示中,約拿被差遣去斥责尼尼微城︰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虽然希伯来文的连接词 ki^,「因为」,有时可作关系代名词或关系副词(创一10;王上二十一15),但它从未用来引进直接的谈话134。故而,JB 所译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恶我已知道」应属有误。此处并未提及約拿向尼尼微宣告的确切用字为何。
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有些学者认为此处与创世记十八20~21相关联,并指出约拿书的作者引据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灭亡(创十八~十九)。艾伦评道︰「約拿的角色就和被差往宣告所多玛灭亡的神的使者(创十九1、15)一样。较诸其它先知的经验,这才是約拿赴尼尼微的先例。」135然而,两者的关联实在极为薄弱。約拿以及前述创世记中神的使者所分别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136。
3. 約拿的反应很迅速︰原文所用的动词 wayya{qom「他起来」在 NIV(参 AV)中被省略,和一开始神的命令语句相呼应(见前面第1节部分)。然而,接下来的字眼却戏剧化地透露,約拿无意遵循神的指示。神要他往东,他却逃往相反的方向。他想要去的地方是他施。
他施的确实地点尚待研究。在「列国名录」(创十1~32)中,他施和以利沙、基提、多单(可能是罗单的讹误;参︰代上一7),并列为雅完的儿子。「这些人的后裔……分开居住」(创十5)。雅完和爱奥尼亚的希腊人有关,以利沙和基提与居比路有关,而罗单则与罗底有关137。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他施应位于地中海东部。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约在公元前一○○○年,腓尼基商人已拓展贸易远至西班牙,他施可能是他们西行拓展的一个据点。许多学者认为他施就是他索(Tartessos),是腓尼基的殖民地,位于西班牙南部大西洋岸瓜达奎佛河(Guadalquivir)河口。除了两者名称相近外,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促使学者持此论点。首先,有些圣经经文指出他施十分遥远(诗七十二10;赛六十六19)。亚述王以撒哈顿(公元前680~669年)以楔形文字所写的碑文,亦予人相同的印象︰「居住在海中的君王,近自居比路、雅完,远及他施,全都臣服本王脚下。」138其次,他施以产银、铁、锡、铅著称(耶十9;结二十七12),而在公元前一○○○年之后,当时上述矿产的主要产地之一是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有人提出其它意见,但他施最可能的地点应在西班牙西南部139。
躲避耶和华。RSV 所译的与原文较接近︰「躲避耶和华的面」。乍看之下,这句话似乎表示約拿认为逃避耶和华的面是可能的;逃往他施,耶和华就鞭长莫及。然而,約拿稍后承认耶和华是「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却与这种诠释相矛盾。而此诠释亦与旧约中所呈现的神之无所不在背道而驰︰
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
我往那里逃、躲避你的面?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
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
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
飞到海极居住;
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
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句话呢?先知以利亞曾说过类似的话,「我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合本作「我指着耶和华起誓」。)(王上十七1;参︰王上十八15;耶十五19),用以指出他是耶和华的仆人(参 NIV,「我所事奉的神」)。約拿逃避耶和华之举,强烈表明了他不愿事奉神。他的行为无异于公然反叛神的主权140。这种举动必然震惊所有初次听闻此事或初读此经卷的人。与約拿同时代的先知阿摩司岂不是说︰「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发命,谁能不说预言呢?」(摩三8;参︰耶二十9)吗?
他下到约帕。考古出土物显示地中海东岸的港口约帕(即今亚法〔Jaffa〕),至少早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即已经人开发141。由于它是非利士沿岸在亚柯湾以南惟一的天然港口,遂成为附近区域──特别是耶路撒冷──的重要海港(参︰代下二16;拉三7)。約拿在此地下到一条尽可能带他远离尼尼微的船。至于「往下」的主题,见二章6节的注释部分。
显然,此处并未解释約拿为何逃走;我们必须等到第四章的事件才能有所了解,目前则尚不知情。因此,我们应当节制我们的好奇心,避免妄加臆测,耐心地等候时机成熟时,作者自己告诉我们。
131 见NBA, p.35.
132 参︰创十九15。创二十七19则凸显了将 qu^m 译为英文的问题,字面上的翻译应为「起来,坐下」。
133 有关尼尼微城的进一步资料,见IBD 2, pp.1089~1092.
134 A. Schoors, 'The Particle ki^~, OTS 21 (1981),pp.240~276,尤其是 pp.256~259;参 F. Zorell, 'Gibt es im Hebra/ischen ein "ki^ recitativum"?' Bib 14 (1933), pp.465~469.
135 Allen, p.176.
136 参 Alexander, 'Jonah and Genre',pp.49~50;希伯来文圣经的创十八20~21和拿一2,并不像某些英译本般接近。
137 参 C. Westermann, Genesis 1-11. A Commentary, trans. John J. Scullion (SPCK, 1984), pp.505~508.
138 R. Borger, Die Inschriften AsarhaddonsKo/nigs von Assyrien, Archiv fu/r Orientforschung 9 (Ernst Weidner, 1956), p.86;这似乎是目前仅知与他施有关的楔形文字。
139 若要更广泛的资料,见 M. Koch, Tarschisch undHispanien. Historisch-geographische und namenkundliche Untersuchungen zurpho/nikischen Kolonisation der Iberischen Halbinsel, Deutsches Archa/ologischesInstitut Abteilung Madrid: MadriderForschungen 14 (Walter de Gruyter, 1984);参 R. R.Stieglitz, 'Long-distance Seafaring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BA 47(1984), pp.134~142; IBD 3, pp.1517~1519。除了西班牙外,他施亦被认为与萨丁尼亚的某地有关,见 W. F. Albright, 'New Light on the Early History ofPhoenician Colonization', BASOR 83 (1941), pp.14~22. R. D.Barnett, 'Mopsos',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 73 (1953), p.142, n.3, 则指出他施是 Cilicia 的 Tarsus.
140 「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事实。Lohfink,'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p.200. 让人注意到同心对称的结构︰
約拿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下到约帕
遇见一只船
要往他施去
他就给了船价
他下到船上
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的面
141 公元前十五及十四世纪的埃及记录曾数度提到约帕。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间,在初期约帕可能都是被居住在该城南部沿海的非利士人所控制。这可能也解释了此城为何在旧约中鲜被提及;参︰书十九46;代下二16;结三7。新约在记载彼得往访哥尼流时,亦曾提到约帕(徒九~十一)。
B 約拿和水手(一4~16)
約拿逃往他施的后果,在第一章其它的经节渐次展露。在船驶离约帕后,耶和华借着狂风进行干预。接着,信奉异教的水手表现得十分讨好,和形像毁损的先知約拿恰成对比。
全书各个部分中,作者的匠心独运以这部分最明显可见。作者借着反复使用一些关键词眼,技巧地将故事带入环环相扣、同一中心的模式中,而以9~10节为其中心。有关此结构进一步的讨论,见「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113~121页。
4. 約拿的行为引起戏剧化的后果︰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大风绝非偶然。作者颠倒了希伯来文通常的动词接名词之次序,而将耶和华置于句首,藉以强调大风之出处。
几乎破坏。原文的意思是「认为将破坏」。由于这是旧约中希伯来文动词 h]is%s%ab[,「认为」惟一的一次以无生物为主词,故而许多学者建议应删除 h]is%s% #b[a{h l#his%s%a{b[e{r142。但是,作者也可能是蓄意将字如此串连,因为它们发音相似,可产生类韵的效果。
5. 水手和約拿对大风的不同反应,亦呈现鲜明的对比。此时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水手对绝望景况的反应。
水手便惧怕。惧怕的主题在4~16节向心对称结构的首、尾和中间,都显而易见。若将5、10、16节的第一句逐字译出,便可凸显其中的紧密关联,更可了解到水手从害怕狂风到敬畏耶和华之间的发展︰
水手便惧怕(5节)
他们便大大惧怕(10节)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16节)143
各人哀求自己的神。水手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也因此敬拜不同的神。在面临风暴时他们手足无措,所以各向各的神寻求帮助。然而在此事件结束之前,却已有了重大的改变︰他们求告耶和华(14节)。
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cs8。水手们究竟抛出什么并不清楚;希伯来文的 ke{li^m 可以是货物,也可以代表船上的器具(参︰徒二十七19)。他们可能想让船轻些,以便安然渡过风暴;或者是把货物当作祭物以安抚大海(参一15,「海的狂浪」)或被得罪的神祗。无论他们的动机为何,结果证明徒劳无功。有趣的是,船员的行动和前一节神使海上起大风对比。他们想要驾驭风暴,但他们的能力当然无法与神匹敌(参15节)。
而約拿呢?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約拿身上144。約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往下的主题在此继续(参一3,二6)。約拿躺在底舱沉睡,希伯来文此处用的 ye{ra{d[am 一字代表沉沉熟睡(参︰创十五12;撒上二十六12)。因此,风暴来临时約拿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尤其是船上水手们慌乱的举动。
6. 約拿的沉睡突然被船主打断。英译你怎能沉睡?(参「你在睡什么觉?」GNB),比「你是什么意思,睡觉的人?」(RSV;参 AV 、 RV)为佳。讽刺的是約拿逃不过接下来的要求︰起来,求告你的神!毕竟約拿在这艘船上的惟一原因是要躲避神的面。此外,借着重复使用命令式的 qu^m「起来」和 q#ra{~「求告」,船主的用字与神对約拿的首度呼召十分类似(2节),每个字似乎都在嘲讽約拿。
船主的请求另有暗示︰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至灭亡。他十分明白神不是神话中的魔仆,只要摩擦神灯便可有求必应。有趣的是稍后尼尼微王也作了类似表示(三9),而「神的旨意可以不顾人的希望而自由运行」的主题,在第四章也特别重要。
7. 船上的人试图找出「天然」灾害的缘故,对二十世纪的读者而言,可能像是纯粹迷信。但是约拿书的作者已透露,风暴的起因,在神应归诸耶和华(4节),在人则是約拿。然而水手们并不知道这些读者早已领会的事情,所以他们只好掣签找出祸首145。正如意料中的,約拿被找出,这再度显示了神是一切的主宰。这灾其实就是「这罪恶」(现中、RSV、AV、RV)。第2节提到尼尼微的恶时,用的也是同一字 ra{`a{h。
8. 約拿立刻便如同罪犯受审,只是情况有别于一般法庭的质询。问题并非由对案情了然于胸的律师,在深思熟虑后提出,而是由命在旦夕的水手,在呼啸的风暴中提出。他们以一连串的疑问炮轰約拿,而问题的简短程度亦与当时景况相符。
许多人可能会认为第一个问题,「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似嫌多余,因为罪犯已被指认146。但是,水手们可能是想证实掣签的结果。另外,他们可能认为这整个程序只是在找出那能够指认祸首的力量147。其余的问题目的显然在于了解这位他们不认识的乘客。「你以何事为业?」的原文,可以有两种解法。 (1) 你的职业为何?(参 NIV、AV、RSV) (2) 你在船上所为何事?(参\cs16 GNB)对照前后文,应以后者较为可能(参︰诗一○七23,RSV)。
9. 約拿的回答只有部分被详细记载下来(参10节)。第一,他说自己是希伯来人,此词在异邦人环境时通常指以色列人148。第二,他说他的神是耶和华,天上的神。虽然「天上的神」一词被许多学者认为,代表着約拿书写作于波斯时期149,波顿(B. Porten)却指出,对那些可能是敬拜 Baal Shamem「天上的神」的腓尼基水手说话时,如此称谓可能是最恰当的150。約拿形容耶和华是沧海和旱地的创造者(参︰诗九十五5),让水手们肯定他的神便是眼前危机的起因。我敬拜(见 GNB、JB、NEB)其实就是和合本的「我敬畏」(参 RSV、RV、AV)。鉴于約拿蓄意不顺服神,这话在水手听来益显空洞。
10. 約拿承认他敬畏耶和华之后,接着便是与惧怕有关的描述︰他们就大大惧怕。作者在此用的是同语根直接受格(亦即动词和直接受词均源于希伯来文的同字根)151。这种可以强化动词意义的结构,同时亦见于第一章16节,三章2节,四章1节和6节。此外,我们亦不必依从某些人的意见而将最后一句︰因为他告诉了他们删去。正如我们在第5节讨论的,作者的记叙并不拘泥于事情发生的顺序152。
11~12. 水手们既已找出祸源,还必须解决这每下愈况的情形。他们询问約拿的意见。約拿的回答︰将我抛在海中,令人回想起第4和5节。为了让水手们保命,約拿必须牺牲生命。第12节的最后一句,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回答了第7节几乎一样的问题,而这也将第7~12节紧密地连结在一起(见下页「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
13~14. 为了避免将約拿抛到海中,水手们尽力要把船靠岸。然而他们的努力只是徒劳。他们先前是各人哀求自己的神(5节),现在却一起求告耶和华。他们所说的「无辜人」(新译;和合︰无辜血),并非表示約拿无罪;而是他们担心若将約拿抛下海中,便必须为約拿之死负责。他们和船主一样,体认到神的无上主权(6节)︰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最后約拿也必须认知这个事实(参︰第四章)。
15~16. 当水手们依照約拿的指示,把他抛入海中后,立即便有预期的结果。水手们眼见海浪平息,满心畏惧;故事至此也再度强调他们的惊惧。然而此处还有一重大发展,他们现在敬畏耶和华(参9节)。因此,他们便向耶和华献祭和许愿(参︰诗一一六17~18)。神的名字在16节中两度出现,强调了水手们如今对祂的身分十分熟悉。所以,虽然約拿不顺服神,但这些水手却承认約拿的神便是他们的神。
142 欲了解各家之言梗概,见 Allen, p.207, n.21.
143 见「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118~120页;惧怕的主题亦出现于第9节。
144 参一10,四2。Landes, 'The Kerygma', pp.13~15. 特别论及此风格独具的设计。
145 书七16~21;撒上十四38~43;箴十六33;参 J.Lindbolm, 'Lot casting in the Old Testament', VT 12 (1962), pp.164~178; S. Abramsky, 'About Casting Lots in Order toCatch a Sinner', Beth Mikra 86 (1981), pp.231~266.
146 参 NEB 、 JB。许多手抄本没有这第一个问题,这也使专家们主张删除该问题。然而,亦有人持相反意见,见导论,101~103页。
147 Fretheim, p.91, n.10; Walton, pp.19~25.
148 创四十15;出一19。在创十21中,希伯是闪的孙子之一;参 IBD 2, pp.626~627.
149 此词大多出现于代下、拉、尼、但等书,但是也请见创二十四3、7。
150 Porten, 'Baalshamem and the Date of Jonah', pp.240~241.
151 参 G-K, p.117, p-r.
152 参 Allen, p.210, n.37.
增注︰一章4~16节的结构
最早提出第一章自成一结构模式的学者是罗芬克。他在一九六一年指出,約拿的航海过程(一4~16)构成一向心对称的结构153︰
A 一4~6
B 一7~8
中心 一9~10a
B' 一10a 、11
A' 一12~16
虽然此一结构曾被崔柏批评154,但裴思(Pesch)却据此提出更详细的分析155。
1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4、5a
2 水手们的祷告︰5a
3 叙事︰5b 、 c ~6a
4 船主的谈话︰6a、 b
5 水手的谈话 (1) ︰7a
6 叙事︰7b
7 水手的谈话 (2) ︰8
中心 約拿的自白和「畏惧」的主题︰9、10a
Ⅶ 水手的谈话 ( Ⅱ ) ︰10节 a、 b
Ⅵ 叙事︰10c
Ⅴ 水手的谈话 ( Ⅰ ) ︰11
Ⅳ 約拿的谈话︰12
Ⅲ 叙事︰13
Ⅱ 水手们的祷告︰14
Ⅰ 叙事和「畏惧」的主题︰15~16a
裴思和罗芬克一样,认为9~10a 节是这个结构的中心,其它的经节则相互呼应,有如镜中的影像。
后来,傅瑞绅又提出另一种分析156。罗芬克将经文分为五部分,形成 ABCBA 的模式;而傅瑞绅则将之分为六部分,结构便成为 ABCCBA,其细节如下︰
A. 叙事架构(4~5a)
A1. 叙事架构(15~16)
1. 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
1. 水手抛約拿入海,风暴停止(15)。
2. 水手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并献祭(5a)。
2. 水手敬畏耶和华,向祂献祭并许愿(16)
B. 叙事/要求(5b ~6)
B1. 叙事/要求(13~14)
1. 风暴来临时約拿沉睡(5b)。
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13)。
2. 船主要求約拿求告自己的神,以求不至灭亡(6a)。
2. 水手求告約拿的神,以求不至灭亡(14a)。
3. 船主宣告神的自由主权(6b)。
3. 水手宣告神的自由主权(14b)。
C. 对话(7~9)
C1. 对话(10~\cs1612)
1. 水手彼此谈话以找出祸首(7a)。
1. 水手对約拿谈话以了解約拿作了何事(10a)。
2. 真相──抽签结果显示是約拿(7b)。
2. 真相──約拿所行被揭露(10b)。
3. 水手向約拿询问(8)。
3. 水手向約拿询问(11)。
4. 約拿回应──我敬畏(9)。
4. 約拿响应──我知道(12)。
裴思和傅瑞绅的分析,都是以这段起首和结尾间明显的对应开始︰神起大风,风暴开始(4节),水手抛約拿入海,风暴止息(15节);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5a 节),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给祂(16节)。但是,傅瑞绅的观点──第6节船主的谈话和第14节水手的祷告相呼应,似乎优于裴思的看法──船主的谈话和第12节约拿的谈话相对应,因为第6节和14节都有「灭亡」和「神的主权」之主题。因此,两种分析对内部结构的观点,有相当的歧异。
虽然傅瑞绅的分析是根据裴思的见解再加以改进,但其中心部分(7~12节)的分析却不若其它经节般有说服力。第7~9节和10~\cs1612节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像向心对称结构中外围经节般,在主题上有紧密的连结。中间的部分还可另作解析。
故事的中心部分(7~12节)关乎指认使全船遭灾的人。第7和12节紧密呼应,正好成为这段叙事的结语︰第7节陈述船上的人亟于找出祸源;第12节则是約拿坦承责任在他157。故事的转折点是9~10节,約拿自承他敬畏耶和华(9节),以及水手听闻后的惧怕(10节)158。重要的是,畏惧的主题同时出现在整个结构的起始和末了(5a 节、16节)159。最后,第8和11节亦相应,在这两节中都是水手向約拿提出问题160。以上述观察为基础,我们可得出下列的结构大纲161︰
A 耶和华起大风;风暴开始;水手惧怕,各人求告自己的神(4~5a)
B 約拿沉睡;求告你的神;我们不至灭亡;神的主权(5b ~6)
C 看看是因谁的缘故(7)
D 水手问約拿(8)
E 我敬畏(9)
E1 水手惧怕(10)
D1 水手问約拿(11)
C1 我知道是因我的缘故(12)
B1 水手竭力要把船拢岸;水手求告耶和华;不要使我们灭亡;神的主权(13~14)
A1 水手将約拿抛入海中;风暴平息;水手敬畏耶和华并献祭(15~16)
153 Lohfink,'Jona ging zur Stadt hinaus (Jon 4, 5)', p.201.
154 Trible, pp.207~209.
155 R. Pesch, 'Zur Konzentrischen Struktur von Jona1', Bib 47 (1966), pp.577~581;参 Cohn,pp.51~52; Magonet, p.57; Allen, p.197~\cs15198.
156 Fretheim, pp.73~74.
157 「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7节);「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12节)。
158 Allen, p.209,评述︰「9和10a 节是这部分的重点。」罗芬克和裴思在他们的解析中,均将这两节作为中心。
159 有关畏惧的主题,见一5的注释。
160 两者都是以「他们对他说」开始。
161 另有学者对此结构提出类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分析,见 P. Weimar, 'Literarische Kritikund Literarkritik: Unzeitgema/sseBeobachtungen zu Jon 1, 4~16', in L. Ruppert, P. Weimarand E. Zenger (eds.), Ku/nder des Wortes. Beitra/ge zur Theologie derPropheten (Echter, 1982), pp.217~235, esp. pp.219~223; D. L. Christensen,'Andrzej Panuknik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Book of Jonah: Icons, Music andLiterary Art', JETS 28 (1985), p.136.
C 約拿为自己的得救感恩(一17~二10)162
水手们在第16节把約拿抛在海中后,就失去了他的踪迹。对他们来说,約拿在汹涌的海水中(参14节),恐怕凶多吉少。但是,耶和华还未放弃約拿,祂藉一条大鱼将差点葬身海底的約拿救起。約拿在感激之余,便作了一首感恩诗来庆祝自己的及时得救。
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正如約拿逃往他施受阻于神,神在此再度行使祂无上的权能。作者让我们确信,約拿的得救乃出于神。此处的动词 wayman「他安排」,NIV 译为提供,同样亦见于第四章6、7、8节,而且每次都是指神随己意控制自然的能力。
这条充作約拿的救生艇的大鱼,引发许多的猜测。试图去了解此鱼是何种鱼显然毫无意义。希伯来原文并未比英译与中译的「大鱼」更具体,而希腊文译本用了 ke{tos 一字,某些译本的马太福音十二40将其译为「鲸」(AV 、 RV 、 RSV),但此字亦可作大鱼(参 GNB 、 NIV)或海怪(RV 边注,NEB 、 JB)解。
当然,许多现代读者对于約拿被鱼吞了,并在鱼腹中三日,感到十分不可思议。有人说,此一事件因为太令人难以置信,所以不可能真的发生。这自然便引发事件真伪的争论。
为了让现代读者易于接受这个故事,学者们真是绞尽脑汁。一些保守派的学者找到现代人被鱼吞了却仍存活的例子,藉以证明約拿经历之真实性。然而,此一方法并不令人信服163。另一个较普遍的说法是,全书都是文学的虚构作品,故而不应视之为史实。虽然此一立场普获支持,但问题在于约拿书作者是否认为其作品并非属实164。此外还有更巧妙,但也更不令人满意的创见。例如,約拿海上历劫归来,在一家叫做「鱼」的旅店中度过三日三夜。但是此一创见需要把经文窜改至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根据约拿书的现状必然导致的结论是︰故事将約拿存活于鱼腹中一事,作奇迹般陈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約拿是否真在鱼腹中存活了三天?
如果我们认为神迹从未发生,那么約拿当然就不可能从鱼腹中回到旱地。这样的看法显然对问题已预设立场。作者相信此一神迹确曾发生,而他也要求读者同样地接受。因此,我们只有在二者中择一︰接受现代的格言「若属神迹,必非史实」;或是相信约拿书和其它圣经书卷作者的证言,在某些情况下确有神迹。选择何者,留待读者自行斟酌165。
在结束此一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审视一下作者如何呈现这个神迹。約拿奇特的获救经历,并未以大鱼或約拿在鱼腹中生动的描述来润色。事实上,大鱼仅在两节经文中被提及(一17,二10),而且均十分简略。作者对此极为奇特的事件,以低调处理,可见此事件并非用以加强故事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如果不是确曾发生,作者又何必捏造呢?
約拿在鱼腹中三日三夜。蓝迪斯指出,在古代近东神话中,三日三夜代表前往阴间所需的时间166。这固然值得注意,尤其是約拿的赞美诗曾屡次提及死后的世界。但是在旧约圣经中并无足够的证据显示,希伯来文的读者必须如此诠释三日三夜。因此,此说法只能视为一有趣的臆测。──《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拿书第一章
拿 1:1 耶和华的话临到亚米太的儿子約拿,说:
拿 1:2 「你起来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为他们的恶达到我面前。」
拿 1:3 約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下到约帕,遇见一只船,要往他施去。他就给了船价,上了船,要与船上的人同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
拿 1:4 然而耶和华使海中起大风,海就狂风大作,甚至船几乎破坏。
拿 1:5 水手便惧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他们将船上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約拿已下到底舱,躺卧沉睡。
拿 1:6 船主到他那里对他说:「你这沉睡的人哪,为何这样呢?起来,求告你的神,或者神顾念我们,使我们不致灭亡。」
拿 1:7 船上的人彼此说:「来吧,我们掣签,看看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于是他们掣签,掣出約拿来。
拿 1:8 众人对他说:「请你告诉我们,这灾临到我们是因谁的缘故?你以何事为业?你从哪里来?你是哪一国?属哪一族的人?」
拿 1:9 他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 神。」
拿 1:10 他们就大大惧怕,对他说:「你做的是甚么事呢?」他们已经知道他躲避耶和华,因为他告诉了他们。
拿 1:11 他们问他说:「我们当向你怎样行,使海浪平静呢?」这话是因海浪越发翻腾。
拿 1:12 他对他们说:「你们将我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我知道你们遭这大风是因我的缘故。」
【拿一12】「你们将我抬起来,抛在海中,海就平静了。」
先知約拿这话虽然平淡,却隐藏着极不平凡的勇敢。他叫人把他抛在海中,等于叫人把他处死。虽然他认罪的结果,须要面对死亡,但他还是勇敢地为自己的错失负责。现今在神家里所起的许多「风波」,多半是由一、两个不肯为自己错失负责的「約拿」而起的。可能过失并不严重,但却一味地设法掩饰,寻找代罪羔羊,诿过于人,于是制造是非,散播谣言,使许多单纯爱主的信徒无所适从,初信或幼稚的信徒灰心跌倒,魔鬼得着了许多机会作拆毁的工作。─ 陈终道《十分钟短讲集》
拿 1:13 然而那些人竭力荡桨,要把船拢岸,却是不能,因为海浪越发向他们翻腾。
拿 1:14 他们便求告耶和华说:「耶和华啊,我们恳求你,不要因这人的性命使我们死亡,不要使流无辜血的罪归与我们;因为你─耶和华是随自己的意旨行事。」
拿 1:15 他们遂将約拿起,抛在海中,海的狂浪就平息了。
拿 1:16 那些人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向耶和华献祭,并且许愿。
拿 1:17 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約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
【180吞了約拿的大鱼究竟为何物?他如何得知度过的时间?拿一17】
答:先知約拿因违背神命,于逃往他施的途中,狂风大作,般人危惧,約拿乃被水手投于海中(3-15)。「耶和华安排一条大鱼吞下約拿,他在鱼腹中三日三夜」(17)的时间祷告仰望主,终于得救从鱼口中吐出来(二1-10)。这条大鱼,在英文圣经中误译为鲸鱼。其原文的意思,就是大鱼或称为海怪的。就实际上说,确有许多大鱼足可吞下一人,如阿尔德氏G. C Aalolers(Problems Of Jonah)指出,有若干种巨大的海中动物,是能够容易的把一个成人吞下。经上所记的大鱼,想必会是一种抹香鲸,在地中海里确能遇到它们的。这种大鱼并不像其他鲸鱼那样,只具有狭窄的喉咙;而其他类别的鲸鱼,也不生活在地中海里。由此可知,吞了約拿的大鱼,大概是属于抹香鲸那一类吧!
关于約拿被幽闭在大鱼的腹内三日三夜的记载,如果这经上的原意,是要我们按照字面去理解的话,可能就不见得是約拿本人所计算出来的。因为他在鱼腹中不见天日,即使头脑清醒,也无法计出这段时间来。这里三日三夜时间的分晓,一定是由水手们告诉他的。从另一方面看,三日三夜可能是从另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大约的讲法(参三4,书二16)。总而言之,本书所着重的是一个神迹的出现,证明約拿的使命是神给他的;若没有这样惊人的神迹出现,尼尼微人一定不会注意約拿的信息(路十一30);而这样的神迹,更是基督三日后复活的预表,被主所注重而亲自引用的(太十二39,40)。――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