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约书亚记第4章查经资料

约书亚记第四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约书亚记相关章:

约书亚记第四章

v. 十二块石头(四 1 10

  这段经文的焦点,为以色列人所设的纪念物。其中有三个重点: (1) 透过约书亚的领导,神主动要他们作这件事; (2) 众支派都过了约但河; (3) 设立永远的纪念石,让后代牢记这件过河的“奇事”(三 5 )。

   1 ~ 5.   (1) 第一点接续约书亚为摩西接班人的主题。这项任务是耶和华提出的,而祂只向约书亚说话。约书亚遵从神的指示( 4 节),拣选了十二个代表( 2 节)。约书亚重复扛石头的命令。这件事本身,再加上石头乃是取自约但河当中(祭司所站之处),显示他完全遵行了神的吩咐。由十二个人的行动( 8 ~ 9 节)可见,约书亚也顺服了神在第 3 节中所说的话。 206 先提到神的指示,又在故事中予以重复,乃是宗教文字的特色,可参照出埃及记二十六~四十章有关会幕的吩咐以及其建立。 207 第 8 节开头注明,百姓谨慎地遵照约书亚的命令行事, 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去作 。约书亚在第 6 ~ 7 节提供了解释。按人的角度看,是约书亚下令要设立纪念物,并提出解释,他的作法与摩西相仿,当年过红海之后,摩西写歌作纪念(出十五章),并且说明为何要这样作。对基督徒而言,若要在神的子民当中事奉,有效地带领他们,对神话语的顺服乃是关键(徒二 42 ;罗十六 19 ;林前四 1 ~ 2 ;帖前四 1 ~ 2 ;提后三 15 ~ 16 )。

   (2) 第三、四章最重要的情节,当然是以色列人过约但河。这一段中澄清了三件新事:首先,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在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 之后。第一节的用语与它前面的话(三 17 )很接近,那句话总结了祭司抬运约柜的一段。不同之处在于:前一个片语是以 直到 开头,记载祭司在河中停留的时间。而有关纪念的这段,头一个片语的开始是 当 ,告诉读者,以下的事件是在众民过了约但河之后发生的。动词 尽都 (希伯来: tmm )并不是说,下一个事件发生之前,每个人都过了河。最好的了解,是它在讲某件事仍在进行之时,所以较好的翻译是“正在完成该项任务时”。 208 在神学上,这个动词是描述神旨意完整而准确的应验,下一段正可作它的说明。

  其次,在这段中,字根“过去”(希伯来: `b[r )出现四次,讲到过约但河。第 3 节和第 8 节是使役用法,指那十二位代表要把石头从河中 带过去 ,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个用法让石头变成以色列人过河的象征。它也用于约书亚给这些代表的第一道命令, 要过去 ,最后,它出现在对纪念物的解释。在约柜 过约但河 的时候,河水才断绝。

  第三方面,这一段从一个新的角度强调以色列人过河:全国都过来了。第一节的开头就用到 全国 (希伯来: kol-haggo^y ),来自以色列各支派的十二个代表为其象征。纪念物需要十二块石头,也是同样的道理,约书亚对纪念石的解释,亦提及这一点。以色列众民过约但河,不能只成为这一代的经历,未来的以色列人也要知道;他们看见这个记号,听见相关的解释,就能“参与”在其中。对以色列而言,过约但河代表进入神应许的“新世界”。对基督徒而言,重生的图画代表进入新生命中,蒙神拯救、享受祝福(约三 1 ~ 21 )。

   6 ~ 7.   (3) 这段经文的目的,是要留下一段纪念文字,让未来的世代知道以色列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他们的神乃是能行大奇事的神。解释的话位于整段的中间,是约书亚所讲的。这段讲话本身为交错结构, NIV 的翻译将它表达了出来:

A.   要在你们中间作为证据。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

  B.   “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你们就对他们说,

   C.   约但河的水被断绝了

    D.   在耶和华的约柜面前。

    D'.   当它过约但河的时候,

   C'.   约但河的水就被断绝了。

  B'.   这些石头要作

A'.   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

  这种交错结构将纪念石的意义作了说明。它是一个记号,为要教育未来的世代,使他们明白过去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认识他们的神。他们看见从约但河水断绝的时候,从河中取出来的石头,就会明白这个记号了。河水所以断绝,是因为约柜要通过约但河。 纪念 (希伯来: zikka{ro^n )一词,在约书亚记中只出现这一次,但希伯来圣经中,这个字多次出现,有十三次出现在出埃及记、利未记和民数记。在这几卷书中,它是指逾越节和出埃及(出十二 14 ,十三 9 )、亚玛力人失败的记载(出十七 14 )、祭司所穿以弗得上的宝石与名字(出二十八 12 、 29 ,三十九 7 )、赎罪的钱(出三十 6 )、吹角节(利二十四 24 ;民十 10 )、一种素祭(民五 15 、 18 )、铜香炉(民十六 38 ;希伯来圣经十七 5 ),和其他献给耶和华的祭(民三十一 54 )。这些纪念,再配上以色列的宗教节期、仪式等等,成为一个连贯的主题。这些石头既然也是一种纪念,因此,过约但河便有祭典意义,也是吉甲的伏笔,石头将要立在那里,对早期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具重要意义。过河的石头既然取自众民过河之时祭司所站之处,因此,其情境便是以色列的祭司与宗教仪式。对基督徒而言,浸礼与主餐乃是“纪念”,这些是信仰生活的里程碑,具有回顾、教导、勉励顺服等功用(林前十一 23 ~ 32 ;彼前三 18 ~ 22 )。

   8 ~ 9.  约书亚在约但河当中又立了十二块石头。经文似乎暗示,这是第二回的纪念,是在前面所提的十二块石头之外。这个举动的目的没有解释,而前面的命令和后面的记载都没有提及,因此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经文这样记?或许这段是不必要的,应当删除。 209 另一种看法认为,这或许是指用石头搭的一块平台,让祭司站立,或者是一种文学的设计,强调约书亚顺服的热诚。 210 不过,最佳的解释,是认出以下几点特色: (1) 重复与回顾的笔法,第 8 节中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第 10 节; (2) 这里的用语,和第 8 节与 20 节立第一堆石头的用语很接近; (3) 文法的重复用法,是为了突显一个要点; (4) 若在半路引进一个全新的题目,但只提一次,这种作法(在希伯来文法中)是非常突兀的,甚至可说是不可能的。 211 因此,把这些石头视作与第一堆相同,是较佳的翻译: 约书亚将本来在约但河中的十二块石头立起来…… 。

   10.  虽然第 9 节大半是重复的话,但其中也有新的资料:约书亚是整个立石为纪念之事的总负责人。第 10 节继续第 8 ~ 9 节的摘要,提到祭司站在水中,将整个行动归之于神透过约书亚所颁布的命令,并且又说,这都是 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 而行的。正如第 9 节,这里的重点是将行动的终极责任,归于神所拣选的领导人。不过,这里将摩西和约书亚作了平行比较:摩西怎样顺服神,约书亚也怎样顺服摩西。这就又进一步显示,约书亚是摩西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它成为 14 节高举约书亚的伏笔,那里说,众百姓从前怎样尊重摩西,现在也同样尊重约书亚。 212

206 此处有一个文字游戏,就是第 3 节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希伯来文 ha{k[i^n ),和第 9 节约书亚如何将石头立在(希伯来文 he{qi^m )那里,参 Butler,40 页,不过,这个字也出现在三 17 和四 3 ,这样看来,它没有特别意义。然而,这个文字游戏把开始这件“奇事”的祭司之动作,与这件“奇事”的纪念连在一起。 Boling and Wright, 173 页注意到四 4 “已经指派”(希伯来文 he{k[i^n )的文字游戏。他们认为,这是指那批人将约但河东岸的石头搬到河当中,现在则把石头搬走,要“为扛约柜之人作一个舞台”。

207 参 Polzin, 95 页,他称三 11 ~ 12 为“具预表性的连接段落”,为四 2 ~ 3 “的前奏”。亦可参 B. F.Batto, Slaying the Dragon: Mythmaking in the biblical Tradition (Louisville:Westminster / John Knox, 1992) 。这类研究的摘要,可参 J. R. Porter, 'The Background of Joshua III-V', 5 ~ 7 页。

208 这是由于希伯来文\cs15 ka~@s%er 在它前面,可以译为“正当”,意思是“就在那段时间当”。

209 P. P. Saydon, 'The Crossing of the Jordan:Josue 3; 4', CBQ, 46, 1984, 203 页。

210 Boling and Wright, 175 页 ; Polzin,109 页。

211 Winther-Nielsen, 179 ~ 182 页;同作者 , 'TheMiraculous Grammar of Joshua 3 ~ 4', 313 ~ 314 页。

212 七十士译本中删除了提及摩西的话,或许是出于热心,要避免表面会产生冲突,因为从来没有一处记载摩西吩咐约书亚去行第 10 节的各样事。参 Barthelemy, 3 ~ 4 页。

增注:来历语( aetiology

  有一个现象值得说明,即“直到今日”(希伯来: `ad[hayyo^m hazzeh )一语的重要性。这一词共出现 83 次,其中 15 次在约书亚记,比其他所有书卷都多。虽然这个词的用法可以相当随意,指直到作者的时代某种情况依旧如此,但有些学者认为,在像约书亚记这类的历史书中,它扮演独特的角色。他们主张,这个片语是作者刻意要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地名,或一个地区的特色。例如,在约书亚记第四章中,这个片语解释了立石堆为纪念之故事的真正理由。在吉甲( 20 节)有一堆石头,而叙事者想要读者注意,他要解释这堆石头的由来,结果便是这段约书亚的故事。这就是所谓的“来历语”( aetiology )。约书亚记中其他的来历语包括:喇合和她的家人留在以色列当中(七 26 )、艾城(八 28 ~ 29 )、基遍人(九 27 )、基述人、玛迦人(十三 13 )、希伯仑的迦勒族(十四 14 )、耶布斯人(十五 63 ),和基色的迦南人(十六 10 )等的来由。不过,有时候“直到今日”的上下文,也并非要解释来历。约书亚用它来描述约但河东各支派的忠实(二十二 3 )、拜毗珥之事持续的影响(二十二 17 )、百姓的忠心(二十三 8 ),及神为他们赢得胜利(二十三 9 )。

  这些证据导致几项结论:

   (1) 这个词汇在约书亚记中有不同的用法,相当于英文的“直到现在”( until now ),因此凡主张它为具“独特功能”公式之人,必须要提出更强的证据。 213

   (2) 虽然“直到今日”一语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事物今天是这个模样,但经文本身并没有以它为一种一贯的文学形式,但若它确实是“来历语”,就应当有一贯性。 214

   (3) 在二十三、二十四章中,约书亚将过去的历史应用到现今的听众身上,而这个片语或许意味,作者想将该故事应用在当今的一代身上(至于四 9 ,请参阅前一段)。 215

   (4) 这个片语无法作为具历史性或不具历史性的证明。 216 所以,按旧约中这个片语在历史书和先知书中的用法,加上它在不同经文中的抽离用法(如,四 9 只适用于第四章的记载)看来,我们无法一概而论,说:它是于某时被“插入”一卷书中,也无法依据它来判断一卷书的写作日期。

213 Younger, 224 ~ 225 页,从主前十五世纪的法老 ThutmoseIII 的记事中,发现一段类似的说法:“这些事记在一皮书卷上,放在 Amun 神庙中,直到今日”( m hrw pn )。这个片语出现在一次军事行动的记录中,与约书亚记类似。

214 B. O. Long, The Problem ofEtiological Narrative in the Old Testament, BZAW 108 (Berlin: Alfred To/elmann , 1968), 25 ~ 26 页;另外, Butler, 81 页注意到, Noth 著名的“来历语”例子,即亚干的故事,与其它的“来历语”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

215 B. S. Childs, 'A Study of the Formula"Until This Day"', JBL, 82, 1963, 279 ~ 292 页。 Weinfeld, Promise,148 ~ 149 页主张,这片语是一种教导工具,让后代来体会整个国家的传承。

216 B. S. Childs ,前文。“来历语”的观念受到批判,有人认为这是没有帮助的标签,对故事本身没有说明什么,它的用途乃是描述一些故事,这类故事最多只有修辞的目的(让人对该物件或事件产生兴趣),但没有宗教的目的。参 H. C. Brichto, Toward a Grammer of Biblical Poetics. Tales of theProphets (Oxford: Os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8 ~ 30 页; P. J. vanDyk, 'The Function of SoCalled Etiological Elements in Narratives', ZAW,102, 1990, 19 ~ 33 页。

vi. 百姓过河(四 11 13

  从第二章探子的故事,和第三、四章十二位支派代表的事,都可以看出此卷书写故事的手法为:先将情节作概要提示,然后才详述内容。同理,前面曾经几次提及百姓,成为伏笔,而这一段便以他们为重心。另一种手法,前面也曾观察过,就是描述同时发生的事。在故事中,百姓过河是在祭司之后;祭司先抬着约柜,在河中站定,这情况可能是在四 1 ~ 10 各样事之前、之时,和之后。

  至于过河的顺序,参导论之“神学” D  “圣洁与救赎的神” 。神子民按照祂的启示行事,这乃是圣约关系最主要的成分,在西乃山如此,在约但河亦然。就基督徒而言,我们对耶稣基督的话语也应当有如此的回应(罗十 9 ;约壹一 1 ~ 3 )。

   11.  这一段提出过河的两个理由:顺服神的指示,并预备争战。首先,顺服神的命令,这可以由此处反覆的声明看出来:以色列人遵照所吩咐的去作了。动词 尽 ( tmm ),指全国都过了约但河(三 17 与四 1 ),也说明了他们完全执行了神的命令( 10 节)。同样,下一句再用这个动词来描述百姓完全过了河( 11 节)。它强调出,以色列的过河乃是完全遵行神的命令,亦即,当以色列人“尽都”过了约但河,就表示他们“尽都”顺服了神的吩咐。由此亦可说明这里的一个细节,即:以色列人是 急速过去 的( 10 节),显然他们迫切要遵守神的命令。

  百姓起先亲见祭司与约柜采取行动,进入约但河,后来又亲见所有的人都过了河。在这两件事中(三 6 ,四 11 ),约柜和祭司 在百姓面前过去 (希伯来: `br )。经文所强调的,是以色列人在观看祭司的动作。 217 百姓的见证,正如一份记录,将这件“奇事”和其中的仪式保存下来。这件事也像当年过红海时一样,所有的以色列百姓都亲眼看见,而且参与在神的大作为中。

   12 ~ 13.  战争的预备,分别记在三个地方。约但河东的战士最先过河。这个动作是在开始实现他们于一 16 ~ 18 向约书亚所起的誓,也符合了当年摩西分配约但河东的地业给他们时,他们所应允的话(参一 12 ~ 15 的注释 )。他们过河时 带着兵器 ,这表示他们在以下所记巴勒斯坦所有的战役中都有份。从这件事亦可确知,在过河的时候,以色列所有支派都同心合意, 218 所有以色列人都看见他们过了河。其次,此处提到四十个“带兵器的部队” 219 (和合:四万人),说明了所有以色列人过河的目的。这是他们在迦南地从事争战的开始。过了约但河,以色列人便终于踏进了神应许要赐给他们祖宗之地。同时,他们也进入了敌人的疆土,危机四伏。所以,他们要全副武装,预备作战。第三,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为百姓过河的目的作了总结:他们是 在耶和华面前过去,到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 。他们 在耶和华面前过去 ,也就是说,他们顺服耶和华的命令,而祂可以为他们的顺服作见证。因此,他们可以期待神必定会实现祂的应许,为他们争战,让他们得到这地为业。他们过河之后,来到 耶利哥的平原 。因此,他们是在约但河西岸取得了一个战略性的据点。到了平原之后,他们可以组织起来,护卫自己,并预备下一步占领迦南地的行动。他们过河,是 等候上阵 ,这表示此番举动并非只是空洞的宗教仪式,缺乏实质意义。过河是占领迦南地的第一步,携带兵器自然有其必要。

  迦南地的居民为何没有在以色列人渡河的时候,就攻击他们呢?可能的原因有三:

   (1) 他们或许不确定以色列人会不会过河,或什么时候会过河。以色列人似乎已在摩押地的什亭安顿下来,他们过河的行动十分突然,在岸边的时间也很短暂。因此,迦南人或许没有准备好去攻击他们。

   (2) 他们过河的地点出人意外,在亚当城以南,那里并不容易涉水而过,以色列可能的仇敌绝对不会料到他们竟在那里过河。如果迦南人要等着攻击,或许会选择北边一带。

   (3) 在晚铜时期(主前 1550 ~ 1200 年),迦南只有几个地方人口比较集中,而靠近耶利哥平原一带,若有一些民族移入,对这些地方并不会造成威胁。下文将说明,耶利哥并不是一个主要的聚居之地,因此,那“城镇”的居民对以色列人的过河也束手无策。

  对基督徒而言,这些军事方面的预备,让人想起新约所描述的属灵争战,这也同样是很大的挑战(彼前五 8 ),需要灵里有预备,穿戴全备的军装(弗六 10 ~ 18 )。

217 Winther-Nielsen, 182 页。

218 若与一 16 ~ 18 比较,可以看出这里以色列的团结可能出现危机。因此,这里提到约但河东的支派,并不是“多余的”,他们亦非为“护卫部队”,与其他支派不同(如 Boling and Wright 的看法, 175 页)。其实,提及他们,乃是肯定“所有以色列人”的参与。

219 有关“千”(希伯来: ~elep[ )字可指一个军事部队之说,参 G. J. Wenham, Numbers. An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Leicester and Downers Grove: IVP, 1981), 60 ~ 66 页; Boling andWright, 176 页。这两本书都提到 G. E. Mendenhall, 'The Census Lists of Numbers 1 and 26', JBL, 77,1958, 52 ~ 66 页。 Mendenhall 说,最初一个部队可能由五至十四人组成。

vii. 约书亚受尊崇(四 14

  这里应验了神在三 7 的应许,所用的言辞也类似,这也是过约但河事件的结语。耶和华高举约书亚,让以色列人尊敬他,正如从前尊敬摩西一样。过河是约书亚诸多责任中的头一项,以色列人承认,他是摩西的接班人,是他们的领袖。以下各样事件更肯定了约书亚的角色,他要率领百姓,得着圣约中的应许。

viii. 离开约但河(四 15 18

  这几节很像约书亚记三 8 、 13 、 15 ~ 16 。那里记载,耶和华向约书亚说话,应许将高举他。耶和华指示他,吩咐抬约柜的祭司去站在河中,他们照着去行,约但河的水就止住了。在约书亚记四 15 ~ 18 ,耶和华又向约书亚说话,指示他吩咐祭司行事。不过,这一次却是要他们将约柜从约但河中抬上来,踏入迦南地的干地上。约书亚又照着耶和华所说的吩咐祭司,他们也全然遵行,抬走了约柜。约但河的水随之复流, 流到原处 。从宗教方面而言,这个动作将整个过河事件放进了神所命定的仪式情境中,由祭司开始,也由祭司结束。平信徒参加在内,并作见证。文中提到祭司的脚掌,是证实这件“奇事”完全是由祭司掌控的。从文学的角度而言,这段经文成为过河一幕与祭司角色的结束。前面曾提过,这事与约书亚的高举互相交织,显示已达成这个目标。从神学而言,这段经文让人承认神有控制大自然的能力,神选用这些能力,透过祂所拣选的器皿(约书亚与众祭司),让祂的百姓来得着祂的应许。对基督徒而言,这段话令人想起耶稣的能力,因门徒曾见证说: 连风和海也听从祂了! (太八 26 ~ 27 ;可四 39 ~ 41 ;路八 23 ~ 24 )。

ix. 转到吉甲(四 19 24

  到目前为止,读者只知道过河的时间是在约但河水涨溢之时,就是在春天。现在经文指出,是 正月初十 日 。出埃及记十二 2 ~ 3 也提到这个日期,那里讲到逾越节的预备,而逾越节则是十四日。因此,这段经文无异于再次回顾了出埃及的事件。不过,这次的回顾是预备读者,去看第五章中逾越节的庆祝。它也暗示,逾越节的预备既是从这天开始,那么,过约但河也成了在吉甲庆祝逾越节的开始。至于“吉甲”究竟是在什么地点,目前并无确凿的资料。圣经里面所提到的吉甲,不一定都是指同一个地方。这个地名的意思是“圆圈”,用来描述防卫森严的营区正合适,而约书亚时候的情形极可能如此。耶利哥周围一些小小的遗址都是可能的地点,不过并没有可验证的遗物,让考古学家可以准确地判断扎营之处。

   20 ~ 21.  约书亚竖立了纪念石。因他的吩咐,使过河之事得以完成,而这些石头将成为纪念。如第 6 ~ 7 节所述,这些纪念石必会引发后代子孙好奇的询问。

   22 ~ 23.  前面的说明( 6 ~ 7 节)强调的是约柜,但这里的解释则用以色列人所 过 的 干地 为重心。水断绝了,才能取得这些石头,百姓经历到走过干的河床。第 23 节特别将过约但河与过红海相连。虽然在出埃及的记录中,并没有用到 干了 这动词,但是喇合在提到过红海的事时,却曾用到(二 10 )。这里的位格有所改变。在讲到过约但河时,是用第二人称复数, 你们 ,这应当是指所有刚过约但河的以色列人。讲到过红海时,则是用普通的第一人称代名词, 我们 ,这是指约书亚和他那一代曾经历过那件事的人。这一位格的改变,与约书亚记五 6 所提旷野四十年的飘流相符合。从神学上而言,此一“新出埃及”的经历也是以色列世世代代的人都应当有的经历。他们也可来到吉甲,看这些纪念石,重温过约但河的种种事件,以及它与原初出埃及的关系,藉此而更新他们向神的委身,矢志事奉祂。许多年之后,施洗约翰就是来到这一带,重新预备百姓,以迎接神的国度。 220

   24.  约书亚指出这些事的两重目的:第一,是要让地上(迦南地)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惟有神才是真神。 耶和华的手 是大有能力的。在神责罚反叛者的经文中,这个词经常出现(如:出九 3 ,十六 3 ;民十一 23 ;申二 15 ;书二十三 31 )。第二个目的,则是接续 耶和华的手 一词而来。这里又用到第二人称复数 你们 ,指所有听约书亚讲话的以色列人。这个神迹的成就,是要以色列人一生敬畏神,敬畏神便是要全心全意效忠祂。这个神迹和其纪念,以及约书亚的高举,都以此为目的。神迹要百姓注意,必须效忠于神、祂的圣约,以及祂所指定的领袖。 221 福音书记载拿撒勒人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时,同样也有两重目的:使听见的人能够相信,而信心便能使他们完全委身于基督(约二十 30 ~ 31 )。

  最后这段话具过渡的功能。它总结了过河的事件,在简述之后,提到约书亚立石为纪念,并说明其意义,它也引介了未来将发生的事。以色列人现今已在迦南地之内,以吉甲为基地。神已经为他们行了“奇事”,这事会向迦南人挑战,让他们选择要归服以色列人,还是与他们为敌。无论怎样选择,最后他们都必须承认,以色列的神是大有能力的,胜过他们的抵抗,正如祂已经制服了红海和约但河。以色列人若学会 敬畏神 ,就是单单敬拜祂、顺服祂,必能经历这样的胜利。

220 这里和以下几章,曾被视为是靠近耶利哥的吉甲圣所( sanctuary )所保存的资料。甚至有人认为,其源起是因庆祝过红海、重演过河仪式而来。参 F. M. Cross, Canaanite Myth and Hebrew Epic.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the Religion of Israel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3), 103 ~ 105 页。这是以色列人跨入迦南地最明显的目的。他们正如出埃及时的以色列人一样,准备开始新的生活,重新向神委身,要作祂的子民。这件事与乌加列文巴力打败河与海的水神之神话,乃是截然不同的。约书亚记三~五章将整件事扎根于以色列早期的历史中。

221 K. Aryaprateeb, 'A Note on YR' in Jos.IV 24', VT, 22, 1972, 240 ~ 242 页; Boling and Wright, 187 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圣经书卷列表:
 1/13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更多关于: 第四章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约书亚记   約书亞记   约书亚书   摩西   以色列   石头   祭司   支派   以色列人   耶和华   迦南   割礼   百姓   河中   的人   导论   这是   圣经   他们的   地方   红海   注释   埃及   经文   过了   第四章   河东   敬畏   是在   希伯来   放在   点此   约旦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