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第31章查经资料
申命记第卅一章-《丁道尔圣经注释》
申命记第卅一章
Ⅳ 摩西的离世和最后的所为(三十一1 ~三十四12 )
摩西的三篇训言到第三十章为止。三十一章开始简述摩西一生最后的阶段。本书最后几章的一大特点,是盟约模式的某些痕迹,也在此出现。这几章有把文约安放在约柜的指示(三十一24 ~29 ),又提及任命约书亚,作为盟约社群可见的领袖(三十一1 ~8 、14 ~23 ),和各支派将要享受之祝福的应许(三十三)。此外还有引人入胜,极之类似当时对叛盟藩属标准控诉书的一章(三十二)。结束全书的,是摩西之死感人的记载(三十四)。
A 摩西临别赠言和引见约书亚( 三十一1 ~8)
摩西面临死亡之时,对人民(1 ~6 节)、约书亚(7 、8 节)、祭司(9 ~13 节),宣告了一系列的指令。每个指令都和盟约的维持有关系。首先的指令是对约书亚而发的。本段(1 ~8 节)包括了标准条约模式的几个成分。
1. 本节的意思直译是︰「摩西去将这些话(事)对以色列说」。七十士译本和一个希伯来文的古卷,把本节解释为「摩西说完了话」。英文 AV 、RSV 等译本(以及中文和合本),都认为这些话接续摩西以上的演讲,是指下面的章节。而七十士译本则以「这些话」为指以上的经文。是以众解经家也各持不同的观点。部分认为最后几章和上面的经文没有直接关系,是附录;其他的则认为这是摩西第三十章训言的延续378 。一章38 节以及三章28 节实际上已经暗示,约书亚将要在摩西死后承继他的权柄。所以从全书的文学结构来看,本段可说是回应先前所下的伏笔。
2. 摩西享年一百二十岁(三十四7 ;参︰出七7 )。这个数目有甚么重要性,并不清楚。埃及文献记载某位智者年达一百一十岁,此外又有无数的例子379 。摩西的年寿比他长十年的事实,可能是证明摩西比埃及智者优胜的方法。另一方面,一百二十等于三乘四十(四十是旷野流浪的年日,二7 ),代表的可能是三代。无论如何,摩西此时已经年迈,连孙子也都成年了。摩西承认自己到了这个年纪,已经不再活跃了(不能照常出入;参二十八6 ;书十四11 )。况且,耶和华也禁止他渡过约但河(三23 ~29 ,三十二50 ~52 ;民二十11 、12 )。
3 ~6. 以色列的领袖仍然是耶和华。这显然是圣战的主题(参一30 )。约书亚在政务上是耶和华的代理人(一37 、38 ,三28 ,三十一7 、8 、23 )。但到了攻取应许之地时,耶和华将要灭绝当地的人,正如祂灭绝了西宏和噩一样。有了这应许和耶和华终极的领导地位,约书亚便能刚强壮胆(7 、23 节;书一6 ~9 、18 )。耶和华与你一起进军。祂不会使你无援,也不会丢弃你(JPSA )。
7 、8. 摩西早已在以利亚撒和百姓面前,把约书亚分别出来,在他死后继任领袖(一38 ;参︰民二十七18 ~23 )。摩西复述百姓已经得着神同在的应许,又公开指示约书亚把以色列领进应许之地。圣战的概念在这几节之中,一直若隐若现。在将来争战的日子中,耶和华要与约书亚同在,不会把他丢弃。他没有理由要惧怕惊惶。
B 七年一度更新盟约之礼(三十一9 ~13 )
这里描绘摩西把神书面的律法交给祭司和长老,使耶和华的启示得以存留后世。
9. 世俗立约礼成之时,宗主都习惯把条约的抄本交给藩属,安放在藩属的神庙之中,让祭司托管在神祇的监视下。再者藩属的国君死后,得宗主核准的接任人必须亲自再度立约。即使摩西交给约书亚的并非现有的申命记,他交下了某份文件的记载,总是毋庸置疑的380 。摩西之前起码一千年,文字在古代近东已经十分普及。而在摩西以前三个世纪左右,字母已经存在了。
写下来的律法交由杠抬约柜的利未族祭司管理。约柜在此称为耶和华盟约的柜(直译);这柜是安放约版的地方。
10 ~13. 本段又指示每逢七年,必须庄重地举行更新盟约的仪式︰豁免年的定期住棚节的时候。定期(moed )是指特定为节期的日子之一。豁免年请参十五章1 节以下,住棚节请参十六章13 ~15 节。这几节直接表明更新盟约之礼,要在住棚节举行。以色列众人在这个日子,要来到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朝见祂。这句话的确实意义也不清楚。以色列七年一次,必须到中央圣所更新盟约,是可以成立的说法。但全以色列(和合本作「以色列众人」)的男、女、孩子、并城里寄居的,若都聚集到一个地方,以色列遍地就都人迹全无了。所以到耶和华所选择之处的全以色列,可能只是象征式的代表。部分解经家甚至提出,在这场合认可为耶和华所选择之处的,可能有好几个中心的地点。不论真相如何,以色列总是必须透过某种途径,听…… 学习,好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的一切话。在世俗的宗主条约,也同样订明要定期向藩属的人民宣读约章。宣读的次数,每年可以有一至三次之多。以色列除了这里所说的仪式以外,当然还有惯常的祭礼和先知的事工,两者的作用,都是保证耶和华的旨意经常得到宣讲。在七年一度之豁免年的住棚节,向全以色列宣读这律法,是提醒以色列她盟约责任的特别场合。盟约更新仪式的另一个好处,是每个儿童在童年可以有一至两次的机会,站在数目可观的会众之中,参与更新盟约的大典。如果在指定的日子,除了中央圣所之外还有其他地方可以举行这种仪式的话,全以色列一起参与就比较容易了。现代基督教国家全国性的祈祷,也是透过全国各地的会众进行的。然而这里所指的若是特定的中央圣所,仪式似乎就必须只能有代表出席了。因为要全国人口同时集中在一处地方,在实际执行上有很大的困难。
C 神对摩西和约书亚的指令( 三十一14 ~23)
本段有两个主题。这段落的一个部分集中讨论神在会幕正式任命约书亚(14 、15 、23 节),是6 ~8 节记叙的延续。而另外一个部分,本质上可算是下一章摩西之歌的序言(16 ~22 节)。这种主题的交织在旧约中颇为常见,是以色列人文学的特色。
i. 约书亚就职(三十一14 、15 、23 )
本段以神正式任命约书亚的简短记述,作为引进摩西之歌的骨干。约书亚和摩西一样,是神亲自任命的。摩西退居幕后,任命约书亚的,独有耶和华。
14 、15. 耶和华经常在会幕(ohel moed ;出二十五22 ,二十七21 ,二十九42 ,三十三7 ;民十一16 ,十二4 )与人会面,作出重要的布告。在这种情况下,耶和华在…… 云柱中显现(出三十三9 、10 ,四十34 ~38 ;民十二5 )。
23. 本节在逻辑上接续15 节,两者之间的是16 ~22 节。如此,摩西之歌的序言便是从开头到末尾,镶嵌在任命约书亚的记叙当中了。摩西之歌基本上是警告以色列,在将来的日子里不可不忠。拒绝约书亚的领导,就是不忠的行径之一。神说我必与你同在的应许,对约书亚有消除疑虑的作用。千百年来神对祂的仆人,一再作出同样的应许(参︰创二十八15 ,三十一3 ;出三12 ;书一5 ,三7 ;士六16 ;耶一8 、19 ;太二十八20 )。
ii. 摩西之歌的序言(三十一16 ~22 )
这几节记载摩西遵从神的命令,写了一首歌。将来以色列忘恩离弃神,这首歌就是他们罪行的见证。
16. 本节宣告一个可悲的消息︰摩西死后以色列将会转而崇拜他神,离弃耶和华的约。旧约好几处地方,都以犯奸淫(和合本作「行邪淫」)来形容这种不忠的作为(出三十四15 、16 ;利十七7 ,二十5 ;民十五39 ;士二17 ,八27 、33 ;何一2 ,四12 ,九1 等)。这里所说的淫行究竟是实际的还是比喻,并不很清楚。然而庙妓的行为在迦南人中十分普遍,因此所说的可能也包括了肉体上的淫行。这对何西阿来说,更是属实。背…… 约(heper brit )一语在摩西五经并不常用(创十七14 ;利二十六15 、44 ),旧约其他地方却出现了好几次(士二1 ;王上十五19 ;耶十一10 等)。
17 、18. 叛盟的结果是咒诅的引发。耶和华离弃祂的民,咒诅就会使无数祸患发生在他们身上。
19 ~22. 三十二章摩西之歌的写作目的,是作为以色列罪行的见证。这诗正确地说明了对列祖应许和背约咒诅之间的关系。百姓的心中,那时已经起了意念(yeser )。意念一辞可以译作「倾向」、「冲动」、「意向」,和后世犹太人「邪恶冲动」的概念相仿。这种「意向」,将会使以色列背约转向他神。这首在他们后裔口中…… 念诵不忘的诗歌,会把叛盟必然引发盟约咒诅这个基本的事实,解说得一清二楚;又会当面见证他们的过错。三十二章的诗歌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实际上都和世俗政治上一种有名的体裁相仿。这种体裁就是宗主对反叛藩属,所作出的控诉和刑罚的宣言(参看注382 )。以色列中起码有一部分的人明白这种模式。而摩西在法老的宫廷里,更必然遇见过。
D 律法存放于约柜(三十一24 ~29 )
24 ~27. 这几节的指示,和9 ~13 节的指示颇有关系。前面几节说摩西把这律法(或指示)写下,交给利未族的祭司,又吩咐他们每逢七年要拿出来公开宣读。而这几节则特别指示他们,把写了摩西教训(妥拉)的记绿(或文献,seper ,和合本作「书」),安放在耶和华你们神的约柜旁,见证以色列的过错。只有十诫才存放在约柜里面(出二十五16 ;王上八9 )。摩西说,他在世时以色列人尚且顶撞耶和华,他死后更不堪设想了(27 节)。部分学者为要维持24 ~29 节的一致性,辩称24 节中律法(tora )一字,是sira 「诗歌」之誊误。如此24 节当作︰「摩西将这诗歌的话写在书上,及至写完了」。同时26 节也要以「这诗歌书」取代马索拉经文的读法。本段作出了这些修改便得以一致,又成为三十二章诗歌适切的序言了。然而这些改变,完全没有抄本证据的支持。再者从上文下理来看,编纂者的用意似乎是要把摩西的歌,确立为律法之外,以色列人罪行的另一个见证。他可能修改了惯常用来描述书写律法的字眼,以切合自己的用意。但他有意提及写下诗歌这一点,却是没有疑问的。本段同时讨论两个题目,似乎造成了混淆。但这却不能成为反对这看法的理由,因为如此把主题交织,在旧约是极为普遍的(如︰民十六)。这些编纂者不愿意把手头上的不同资料,弃掉部分不用,便将之结合为一个整体。这方法二十世纪的读者虽然觉得奇怪,当时却显然广为接受。古代的编者可以用现代人所不能接受的方式,把性质显然不同的资料组合。在以色列背约之时见证她的不是,始终仍是统一全段的主题381 。
28. 本节召集长老官长,听这个以神为原告,以色列为被告的起诉。天地都被召来作为见证。这里的描述和旧约其他地方很有平行之处(诗五十一;耶二;弥六1 ~8 )。这些平行在经外文献中也找得到。大宗主可以把藩属召来,聆听对他的起诉。这种起诉,旧约所用的字眼是「争辩」或「争讼」(rib ,「里弗」)。今日的学者已经把描述这种法律程序的文学模式分解出来,并且依照希伯来语称之为「里弗模式」(RIB-pattern )382 。我们解释三十二章时,将会讨论这种文学形式的本质。
29. 耶和华所以要控诉以色列,是因为她背约之后,又多多犯错。摩西宣告说︰我知道我死后你们必全然败坏,偏离我所吩咐你们的道。事情严重到神必须审判以色列。摩西所作的诗歌,本质上便是一个控诉。诗歌的内容十分概括,无论向以色列漫长历史中哪个时代的会众宣读,都能够切合他们的处境。
E 摩西的见证之歌(三十一30 ~三十二47 )
占了三十二章大部分篇幅的摩西之歌,多年以来一直是很多讨论的中心。这歌的文学类型(literary genre )是一个主要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它在全卷申命记之中的地位。这诗年代之古,近年以来也得到了肯定,原因是诗中有好几个古代语言的特征。今日好几位知名的学者,都把这诗的原来形式,鉴定为早至主前十一世纪,即撒母耳时代的作品。古代近东宗主处分藩属所用的文学形式,即国际法的研究,对这诗的注解也颇有帮助。宗主指斥不忠藩属之时所用的文学形式有二,而两者的分别只在结论不同而已。一个形式以宣战作结,另一个形式则是对有叛盟迹象的藩属发出最后通牒。主前一至二千年间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主前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初期的马里(Mari )文献,已经可以找到。这种称为「里弗模式」(希伯来文「里弗」rib ,就是诉讼之意)的文体,以呼召被告聆听宣布作为开始,天地都被召来作为控诉的见证。接下来的段落,是原告(或其代表)发出一连串的诘问,间接作出谴责。跟着宣告叛盟藩属昔日受过宗主不少好处,现今却忘恩负义。这时也提到和别国联盟背叛,是徒劳无功。藩属最后被宣判有罪,不是要面临审判,就是警告要立刻悔过。
这种模式不少成分都在三十二章出现,可以如此分析︰(一)序言︰呼召天地,并宣告神的本性(1 ~4 节);(二)诘问和间接的谴责(5 、6 节);(三)忆述神昔日为以色列所施行的大能作为(7 ~14 节);(四)直接控诉(15 ~18 节);(五)判决(19 ~25 节)。接着引进的,是世俗「里弗模式」所没有的新主题︰盼望的话。本章余下部分的分析是︰(六)以色列得拯救的保证(26 ~38 节);(七)耶和华拯救的应许(39 ~42 节);(八)呼召以色列敬拜神(43 节)。全章以叙述摩西登上尼波山,眺望他永不能进之地作结。
把本章的文学形式鉴定为叛盟控诉,便能看出它在有浓烈盟约意味的申命记中,与其他部分有密切的关系。本章为何和标准的叛盟控诉有所出入,需要澄清一下。第2 节称本章为我的教训(leqah ,此字在圣经中颇为罕见)。所以严格来说,这歌并不是叛盟控诉的文件,而是运用叛盟控诉方式写成的训诲诗。再者对神救恩表示仰望信靠的30 ~43 节,世俗条约也没有相应之处。所描绘的拯救与以色列在圣战中的期望相符,所以我们可能也当把圣战的概念,视为这概念的源头。因此依照我们所得的印象,叛盟控诉的主题只是三十二章的基础,这诗实际上是把世俗模式扩大为宗教用途的产品。这首诗是否出自摩西的手笔?基于我们所有的经文,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没有理由否定摩西对这文学形式的认识,在他生前死后的政局上,这种形式都十分常见。我们也不能否定熟知人民弱点的摩西,能够预期他们终有一日叛盟,配得神透过祂的仆人向他们提出控诉,就如反叛的藩属会受到宗主的控诉一样。所以摩西是有可能说出本章之内容的。
好几位近代学者,都认为这诗最晚是主前十一世纪的作品。这事实驱使一些人试图在历史中,找寻以色列在外族人(21 节中不成子民的人)手下受到严重挫败之类的祸患383 。例如艾斯费特(O. Eissfeldt )把这诗鉴定为非利士时代的初期384 。奥伯莱则鉴定为主前一○ 二五年左右,示罗陷落之后不久的时候385 。
无论事实如何,我们都能大致同意摩西已预期这事,为后世的人写下这个警告。这个警告得到了保存,在合适的时候,得以再度扩张应用。我们即使不知脱稿的确实日期,也可以为本章写出详细的注释。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