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申命记第十九章-《中文圣经注释》

申命记第十九章-《中文圣经注释》

申命记相关章:

申命记第十九章

五 逃城与作见证等条例 十九121

  这一章经文包含三条律例。每条律例的原本都可能很简短,却在后来被改成以讲训的口吻出现,而成了现今的长篇讲词,正如本书其他部分一样。首先,比申典较古远的约书,原规定无意杀人而置人于死的,须为他设个可逃往庇护的所在(出廿一13)。这庇护所,古代就是祭坛的坛角(参看王上一50~53,二28)。可是,申典既规定只能到中央圣所去敬拜和献祭,全国便会只有一个祭坛,这“庇护所”就显而易见会有不足。因此,逃城的设置,就可能是申典由此中央圣所条例之规定而来的副产品。其后的文献,就是被掳时代的加笔(四41~43),和祭典的记述(民卅五9~28;书二十1~9),可能就是依据这申典的“革新”而来的。

  至于不可挪移地界和作见证要凭两三个人的口,虽然是很古远的法例,却也是进住迦南后的规定。这是可以从以下阐释经文时,明显可以看出的。

1 逃城与杀人犯 十九113

十九1~3

  耶和华你的上帝将列国之民剪除的时候,就要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为业的地上,分定三座 城按照祭典的记述,这三座在迦南地的逃城(民卅五14),就是加利利的基低斯,以法莲山地的示剑和犹大山地的希伯仑(书二十7)。

  要将耶和华你上帝使你承受为业的地,分为三段 所谓分为三段,就是分为三个地区的意思。这在书二十7已经可以看到,这三个地区就是(一)加利利区,(二)以法莲山地区,(三)犹大山地区。

  又要预备道路使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去 误杀人的,在第\cs164~5节已有例子举出来。民卅五22~23,则给了更多一些的例子。至于预备道路的原文,固然可指开辟道路,主要乃是要安放路标,指示人知道逃向最近的逃城的方向。

十九4~7

  误杀人的逃到那里可以存活 杀人者偿命,是在约书中早已有规定的(出廿一23),而且杀人是不像其他罪过一样,可用金钱作补偿;杀人是不得以金钱作抵偿的(民卅五31)。为这原因,申典不像耶典一样看重由王家来治理犯罪者,乃容许报血仇的人,就是被杀之人的家属或家族,向杀人者治以死罪作补偿的。误杀人的既不是蓄意杀人,就不应当判以死罪,因此,虽认定报血仇者杀了他为无罪(参看民卅五26~28),却设法使误杀人者有逃生的机会。

  免得报血仇的,心中火热追赶他,因路远就追上将他杀死…… 这句话可以看出两方面:一方面是容许死者的亲属报血仇;第二方面是逃城必须是一地区中比较适中的地方,免得路途遥远而使无意杀\cs8人而置人于死的人,因路远疲乏而给怒不可遏的报血仇者追上杀死。为这原因,勖勉者说:所以我吩咐你说,要分定三座城。

十九8~10

  耶和华你上帝,若照他向你列祖所起的誓,扩张你的境界,将所应许赐你列祖的地,全然给你 这句话可以作四个解释:(一)按照出廿三31的应许,以色列人的境界并不单在迦南,即前第3节所提的三个地区,乃是从红海直到非利士海(即地中海),又从旷野(即南地沙漠区)直到大河(即幼发拉底河)。(二)实指迦南地三区,不过其中有许多外邦人,需要逐步赶出,藉使以色列人控制的地界扩张(参看出卅四24)。(三)北国的申典作者,预期将来南北统一,这法典就不但在北方适用,也适用于南方,因此也是扩张了境界。(四)被掳时代的祭典,认定河东之地为应许之迦南地的扩张,所以在河东设置了三座逃城(参看四41~43的注释)。

  ……就要在这三座城之外,再添三座城 因大卫、所罗门的时代,以色列国的势力,虽然扩张至前面第一项所讲的范围,但许多地区并未实际占领,也未曾见设有逃城的事,所以前述的第一项应被剔除。此外,按约书亚记的后半段和士师记的头两章,以色列人确是逐步消灭迦南地的外邦人而扩阔其控制地界的,但在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都不见有设置逃城的记载,所以前面第二项似乎也须删去。还有,如果我们的猜测(即逃城的设置乃是申典规定中央圣所之副产品,见本章序言)为事实,则北国申典的作者确有“扩张”至南方的意念,因为虔敬上主的以色列人,从未以南北分裂为正常。但是,若书二十7的记述为正确的话,则三座逃城之中,已包含了南方的犹大,那么前述的第三项亦属多余的了。因此,我们认为三座逃城之外,再添三座的说法,可能是五经编辑者,依据书二十8的话而加添的。另一个可能乃是,申典原有此句,书二十8和申四41~43乃因这句而增添的。至于那一个可能为正确,则有待学者进一步的研究了。

  免得无辜之人的血,流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为业的地上,流血的罪就归于你 申典的法律精神,不但是近于人情(准许报血仇),也是非常正义的(要设置逃城,免得误杀人的被报血仇者所杀)。这都是因为申典作者,对上帝的极度敬畏而来的。

十九11~13

  若有人恨他的邻舍,埋伏,起来击杀他,以致于死 这是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方法很多,除了这里和民卅五16~21所讲的故意杀人的外,还有用毒药、陷阱,或其他方法。重点是在他有恨,凡恨人的,就是杀人的(约壹三15)。

  逃到这些城的一座城,本城的长老就要打发人去,从那里带出他来,交在报血仇的手中将他治死 申典所讲的主持公义者,并不是王家或政府,乃是回转到原始的支派和宗族的治理形态。因为北方的申典编修是处于北国末期的混乱时代,南方的修订者亦在南国玛拿西的败坏世纪中,两者都对王家和政府的治理失望,因此要回转到由城中的长老来出面,到逃城去领出人犯来。这是预先经由长老的审判,证明杀人犯是故杀罪而言的。至于治杀人者以死的执行,亦非由王家或政府处理,乃由被杀者的亲属──报血仇者,去将人犯治死。

  你眼不可顾惜也…… 故意杀人的,是不尊重上帝对生命的主权,就如敬拜偶像或诱人随从假神而不独一的敬拜上主一样,必须不受怜惜的治以死罪,正如七16和十三8~9所说的。

十九1~13

  按现有以训勉性讲说的经文,是要求以色列人在进占迦南以后,把全国分为三区,每区设一逃城,并在各处标明逃到最近的逃城的方向,以便误杀人的,可以逃到那里去躲避报血仇者的追杀。这种逃城的设置,在士师时代和王国时代,均不见有记载。相反的,却见有些惧怕被杀的人,逃到祭坛去抓住坛角,藉作免被杀害的事例(王上一51~53,二28)。因此,我们认为设立逃城的事,乃是申典在要求百姓当到中央圣所去敬拜之后的产物。因为设立中央圣所之后,全国只有一个祭坛,误杀人的就无法逃到附近的神坛去避难了的缘故。此外,假如将来以色列的地界,蒙主赐福扩张,就必须在这三座逃城之外再添三座,这就是祭典的作者和申命记派在被掳时代的修订,会记述在约但河东设立三座逃城的原因(书二十8;申四41~43)。

  逃城只为误杀人的,逃到那里之后,直至大祭司之死的大赦后,方可出此逃城而不再被报血仇者所杀(民卅五25~28)。但故意杀人的,经会众的审判属实(民卅五24),本城的长老就要到逃城去将人犯领出来,交给报血仇的人治以死罪,藉以刑罚那不尊重上主对人的生命之主权者,也给百姓以儆戒,使不会效尤。

2 不可挪移邻舍地界 十九14

十九14

  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承受为业之地,不可挪移你邻舍的地界 原文的申典法律条文,也许是像十条诫中的短句诫命一样,是你不可挪移邻舍的地界。在转变为摩西临终前的训勉后,便加长了一些语句。无论如何,这是在进入迦南定居之后,才有这种需要而来的律例。从历代以色列人的观点来看,挪移地界的罪,不但要受外在的刑罚(伯廿四1~2;何五10),也要受上帝的咒诅(申廿七17)。

  那是先人所定的 以色列人受教导要敬畏上帝,因此对孝敬父母的诫命也就非常重视。这孝敬父母中,对先人所定的规例(如耶卅五章之利甲族人的先祖吩咐不可喝酒、盖房和种植等;王上廿一章之拿伯不敢将先人留下的产业与亚哈王换更好的园地等)和不可挪移地界(参看箴廿二28,廿三10等),是非常重视的。

十九14

  以色列人不可挪移邻舍的地界之律,不但关乎社会的安宁,与邻人和睦相处而作规定,也是关系上帝对作儿女要孝敬父母的诫命而制订。先人所定的地界若有私自挪移,不单是不尊重邻舍的产业,犯了偷窃的罪行,也是违背了先祖所定的基址,亦即是冒犯了上帝的诫命。故此是一种严重的罪行。

3 见证与假见证的处理法 十九1521

十九15

  不可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 见证的含义,是指目击的证人。目击证人,可能会因站立的角度不同,对事件的真相会见得有偏差。更要紧的,当目击证人作见证时,他也有观点的不同。譬如某人是素来作恶的,某人素来是好人,或某人素来是恶人但对他友好,某人素来是善人却对他不甚客气等,都会使作见证者的讲述,因其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偏差。此外,更有人因对某人含恨在心,无中生有的报称见到某人行恶。这就构成假见证的罪行了。若只凭一个人的口作见证,这些因观点、角度的偏差,和无中生有的虚假,就容易屈枉人或罗织人入罪。

  总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才可定案 这里的两三个人,不是以这为确定的数字讲,乃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要有好些人的目击或了解事实的背景者,出头在审判的时候作证而言。多人的见证,可综合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找出事实的真相,才能判别是非真假,而作出定案来。

十九16~19

  若有凶恶的见证人起来,见证某人作恶 这里的若,是一个假设。这假设是万一有这么一个凶恶的人(这凶恶的原文,不是表达外貌的凶神恶煞,乃指内心的阴险恶毒,因此似应译成“恶毒”或“险恶”为佳),起来指证他人作恶。这种指证,就类如出廿三1所说的散布谣言或妄作见证。

  这两个争讼的人就要站在耶和华面前,和当时的祭司,并审判官面前 这是和古代在城门口的听审有所不同了。这述说的审讯所在,可能是在中央圣所,即高等法院(参看十六18的注释)听审了。这也和今日许多国家的法例相同,即诽谤的案件不是由地方法院主审,乃在高等法院进行审理。

  审判官要细细的查究 虽然在高等法院,并有祭司的陪审,但因这案件是“见证他人作恶”,因此是属于民刑讼诉,而非宗教纷争,故此主持的是审判官而非大祭司。细细的查究,是聆听两造的供词,依供词引出另些证人作旁敲侧击的谘讯,又按这些资料根查实据,用以得出结论。

  若见证人果然是作假见证的,以假见证陷害弟兄,你们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 结论证明控诉人是作假见证时,则这被诉人若罪案成立当受的惩罚,就是作假见证者应得的惩罚。这也是后面21节所说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的道理之一。

  这样就把那恶从你们中间除掉 必须如此严惩作假见证者,使他得他想要别人得的惩罚,才能将这意图作假见证陷害人的恶,不至再在百姓中产生。

十九20~21

  别人听见都要害怕…… 这是杀鸡儆猴的方法。惟有严刑重典才能起阻吓作用,使人惧而不敢起作恶控告他人的意图。

  你眼不可顾惜 这句话不但解释以上的经文,要严惩作假见证的人,不可存怜悯之心以致放过这样的坏人,免使社会中恶人嚣张,也是引导下面的一些词句,指明要以恶报恶的。

  以命偿命 这话和以下的各词,均与约书的要求相同(出廿一23)。祭典规定凡故意杀人的,不可以赎价代替(民卅五31),乃要治死(利廿四17)。但在约书,打奴婢致死,却不是偿命,而是受刑,大概是按奴婢的价值而受相等价值的刑罚(参看出廿一21)。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这些词句的规限,原来的用意是指定报复的人不能够“过火”,就是不可在怒中超出犯错之人当得的刑罚的意思。在以色列中,从来就没有如此野蛮的把伤人眼者的眼睛打伤,或把打脱人牙齿者的牙齿打脱等。乃是按该受伤者皮肉的价值,该人的身分地位,医药费用的多少,家人因这伤害所受的惊吓与耽心,受伤者日后能否使用这部分的器官,若不能的话,对他日后工作会遭受的损失,以及这伤者为此会否有名誉上的损失等加入在内,最后才再考虑赔偿人的经济能力等项,而由审判官或长老作个决断,给以金钱或实物的赔偿。不过,这种法例,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在耶稣时代的罗马法律,却多有按字义执行的实例。就是因为罗马的这法例,而使许多人错解了旧约圣经的这法律的精神,殊为可惜。

十九15~21

  申典所定的见证与假见证的处理法,乃是作见证的必须是目击证人,且不能单独以一人的见证作准,藉免有观点与角度的偏差,并杜绝恶人意图罗织他人入罪的弊端。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在查证无误后才可定案。至于作假见证的人,在高等法院细查慎究证明控诉人是作假见证时,就要按被诉人若罪名成立当受的刑罚,来刑罚作假见证陷害人的人。用这严刑峻法的目的,是儆戒效尤,使其他的人不敢以身试法。因此,在审理这作假见证的判决上,绝不能宽待,要以命偿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中文圣经注释》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注释   圣经   九章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申命记   见证   的人   血仇   迦南   地界   摩西   圣经   三座   简介   以色列   注释   这是   点此   见证人   刑罚   邻舍   二十   河东   耶和华   审判官   约翰   九章   以牙还牙   社会   以色列人   长老   杀人者   上帝   时代   福音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