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第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士师记第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士师记第三章
三3 非利士的五个首领 海上民族入侵(约主前1200年)之后,一群名为非利士的人在迦南的沿海平原和萨非拉一带定居。从此兴起了五大城邦: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迦特、以革伦(书十三2~3)。在亚实突和亚实基伦挖掘到的毁灭层,显示埃及人的戍军在主前一一五○年左右被推翻,非利士人在当地定居。这些城邦和附属的村落虽然在政治上各自独立,但在面对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时,却经常以联盟方式出现(见:撒上六16,二十九1~5)。在全盛时期,非利士联盟一直往北扩张到卡西勒遗址(Tell Qasile;雅康河入海之处的海边),往东穿过耶斯列谷,直达伯善。要等到以色列在大卫和所罗门领导下成为强国,才在巴勒斯坦其他地方遏止非利士人的霸权。
三3 迦南人 请参看:创世记十五19~21讨论征服前迦南地居民的注释。在士师记的时代中,迦南人一语是个统称,描述入侵之以色列人的四大相邻民族(非利士人、希未人、腓尼基〔西顿〕人)。与创世记十15~18,十五19~21相比,本段的名单小得多。其主因大概是反映以色列人需要面对的主要政治团体。
三3 西顿人 创世记十15将西顿列为迦南后裔之一。然而在士师记的时代,这话所指的是以色列各支派所得地业北面,利巴嫩和腓尼基的居民。城邦西顿是地中海的主要海港之一,位于另一个腓尼基主要海港推罗以北二十五哩处。乌加列的《凯雷特史诗》(约主前1400年)、亚马拿文献,和法老杜得模斯三世的战事表,都曾经提及此地。它后来和以色列有外交上(耶二十七3)和经济上(赛二十三2)的往来。
三3 希未人 有关这一族迦南居民,以及他们和胡利人或赫人可能有什么关系的讨论,参看:创世记三十四2的注释。
三3 利巴嫩山 这个山区自北至南绵延一百多哩,高度超过一万呎。其西坡每年的雪雨量高达六十吋,使之成为宜于农务的肥田。自古已有的辽阔香柏树林,也是此地之地中海气候的直接结果。东坡雨量虽然不及西坡,却有好些河流和水泉,坡度较为平坦的贝卡谷(Beqa' Valley)一带,亦因此颇为富庶。
三5 迦南人 在迦南地与以色列人对敌国家的名单,几处经文所列的略有不同(见:创十五19~21;申七1列出七国,惟革迦撒人士师记没有提及)。个别讨论可见于:士师记三3(迦南人);创世记二十三3~20(赫人);士师记一34~36和民数记二十一21(亚摩利人);创世记十五20(比利洗人);创世记三十四2(希未人);士师记一21(耶布斯人)。
三7~11
俄陀聂
三7 巴力和亚舍拉 这两个迦南丰饶崇拜的神祇往往一同出现。他们代表雨量和田产的丰足。有关他们对于以色列人谨守盟约构成危险的讨论,参看:士师记二11~13的注释。
三8 米所波大米 两河的亚兰(英文的翻译)所指的,是东叙利亚境内,幼发拉底河北部,以及拿鹤、哈兰二城所在的哈布尔三角地带(见:创二十四10)。这是主前一五○○至一三五○年间,胡利人的美坦尼帝国的所在地。早至主前一三六五年,赫人已经向美坦尼发动攻击。主前十四世纪中期这个胡利人的王国崩溃,导致难民和部落出离这个地区。古珊利萨田(Kushan-rish'atayim)一名虽在音译过程中变得希伯来化,仍与同时代胡利人的名字有若干相似之处(Kuzzari-rishti)。因此以色列所面对的第一个威胁,有可能是来自寻找新家园的流离部落,而非一心扩张领土的外邦帝国。
三12~30
以笏
三12~13 摩押人、亚扪人、亚玛力人 摩押和亚扪是外约但两个和以色列人有亲戚关系的王国(见:创十九30~38的注释),在此以敌国的身分出现,大概是反映以色列各支派领土的开拓,导致边境局势变得紧张。亚玛力人素被描绘为以色列不共戴天的仇敌(见:民二十四20;申二十五17~19)。虽然按照部分的记载,西乃半岛和米甸是他们的根据地,迦南东南部和撒玛利亚山地似乎也有他们的踪迹。就因为这一点,他们对侵略者如伊矶伦的摩押兵团而言,是极为有用的盟友。
三13 棕树城 和士师记一16一样,这话所指的也是死海北岸的绿洲耶利哥。对于任何试图控制犹大旷野和通往中央山地的军队而言,耶利哥是自然的根据地。
三15 左手便利 本节和士师记二十16一再提到左手便利的便雅悯人,显示该支派有两手使用兵器的训练。然而善用左手到足以作为战略的程度仍是罕见,以笏谒见伊矶伦时竟能私藏武器。
三15 贡物 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征服,或事务受其霸权左右的结果,就是缴纳朝贡(见:撒下八2;王上四21;王下十七3~4)。贡物可以是贵金属(照重量计算,或以首饰或器皿的形式交付)、农产(收成中可观的一部分),或劳工。这种经济负担当然不受欢迎,往往成为作乱和战争的因由。很多经外文献都记载了这种惯例。例如亚述君王的年表,就经常包括收到之贡品的总目。撒缦以色三世(主前859~824年)的黑色棱柱(Black Obelisk)记录耶户向亚述的贡物是金、银、铅,和硬木材。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4~727年)从大马色、撒玛利亚、推罗等地,收取了象皮、象牙、细麻衣服等奢侈品作为贡物。
三16 以笏的剑 以笏打造的匕首大概是青铜所造。这把长度只有十八吋的直剑,较不容易被伊矶伦的摩押卫士发现。剑身直而可以有两刃,与当代比较普遍却只宜砍,不能直刺的弯刀不同。由于这剑是用来插入对方身体,它大抵也没有护腕,只有剑柄或缠了布的一端供执剑者握拿。这样一来,短剑就可以完全插入伊矶伦体内,使他迅速死亡,并且因为伤口被塞,不会有太多的血液外流。这叙述有不少不寻常的环节,这剑也不例外。操剑的是左手便利的人,其设计目标只有一个:刺杀。
_
黑色棱柱上耶户进贡的贡品
三16 带在右腿上 以笏用的是左手,剑绑在右边大腿上是自然的作法。刺的武器必须打横拔出才能立刻出击。但由于大部分人用的都是右手,守卫搜身到对他们来说不便携带武器之处时,很容易就会疏忽。
三19 吉甲附近的偶像 这些偶像(NIV;和合本:「凿石之地」;若非立石就是雕刻的偶像)可能是以色列(以法莲/便雅悯)地和伊矶伦在耶利哥占据的地之间的界标。吉甲可能有一座迦南人的神殿,以笏要把贡物送到此地,让神明作为臣服的见证。然而以后的行动(士师记三26再次提及此地)却似乎显示,这不过是以笏掉头回到伊矶伦宫殿的地点而已。
三19 机密 伊矶伦对以笏奏报之机密的反应(遣退侍从),显出他对这要信的重视。他预期听取的比较可能是神明的谕示而非间谍的报告,不然就会要臣子同听消息了。以笏用「王啊!」的称呼吸引他的注意,然后顺着他的心意,指称信息来自耶和华(20节)。正如以笏的同胞臣服于他,如今伊矶伦亦期待神明的信息是与他将来的战绩和恩宠有关(马里文献记载某个预言将谋反的消息密报给君王知悉)。伊矶伦的野心在此害了他的一命。
三20 王从座位上站起来 译本中的这句话是按照七十士译本的话读法所加。它在记述中加添了一步行动。伊矶伦站起之时,无疑使自己更易于被以笏刺中(三21)。
三23 建筑设计 我们对伊矶伦接见厅建筑设计的理解,是基于一个只在本段出现,可以译作「梁上的上层房室」的字眼。本节的用语显示在较大的接见厅中,建有阶梯可达的平台。这个私人房室和大型接见厅之间显然有门户分隔,由于这是君王专用的私人会面地点,它大概还设有厕所──有时这是令人引而为傲的设施。伊矶伦邀请以笏上楼进入密室,关门上锁,以笏才有机会暗中刺杀他。以笏接着揭起厕所的座盖,穿过地板进入楼下的厕所(和合本:「游廊」),然后从「司阍门」进入大接见厅。以笏经门廊离开不会引起守卫的注意,内室出来的粪便气味使他们迟迟没有查看君王没有现身的因由。
三24 气味 伊矶伦被以笏刺死时肛门括约肌失控,放出类似粪便的气味。卫兵不敢打扰君王大解(类似的婉词,见:撒上二十四3),给予以笏逃走和召集军队的机会。
三26 西伊拉 此地的位置和地理特征未能确定。它接近「吉甲凿石之地」(见:士三19),表示它在约但河谷,耶利哥以北不远之处。这地点接近得可以召集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的摩押戍军。
三28 渡口 把守约但河的渡口(水浅可供涉渡之处),就等于是控制了军队往来迦南和外约但之间的路径(见:书二7的注释)。以笏的战略是防止伊矶伦的军队撤退,同时抯挡任何来自摩押的援军。士师记十二5~6耶弗他把守渡口与以法莲对敌,和兰塞二世对加低斯一役(约主前1285年)与赫人作战的描述,都是战略性地使用渡口的其他例证。
三31
珊迦
三31 珊迦 我们没有理由要将珊迦视作一位士师,或以色列人。主前十三世纪时非利士人正从北面侵入埃及,埃及人无疑会雇请佣兵攻打他们。珊迦可能是这些雇佣兵领袖之一(大概是阿皮鲁人,见:书五1的注释)。他的军事干预对埃及和以色列是同样的有利。无论如何,神总是使用他作为拯救的器皿。
三31 亚拿的儿子 珊迦的这个名称或称号,可能表示他是亚拿特(=亚拿)的崇拜者,或与她有关;亚拿特是迦南战神,也是战士的守护女神。珊迦很可能是胡利语的名字(但亦有人提出这是西闪族语,即迦南名字)。故此他可能和耶弗他和大卫的三十勇士(撒下二十三8~39)一样是个雇佣兵。有人认为这称号就是马里文献中的哈纳特人(Haneans),他们是来自哈纳特(=亚拿特)神庙的勇猛佣兵。此外,主前十三世纪埃及亦有一名战士号称亚拿特之子。又有来自晚铜器时代的箭头,上面刻有「便亚拿特」(即「亚拿特之子」)的字样。这几点都反映可能有一个战士阶层以这称号为名。
三31 非利士人 海上民族成功地攻占近东沿海的全部地区(埃及除外,兰塞三世勉强把他们驱逐)以后,开始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定居,成为与当地居民竞争的对手(参:士三3)。海上民族包括了非利士人,他们有好几个竞争对手,以色列是其中之一。本节描述六百个非利士人被珊迦攻打。经文可以读作珊迦一人用赶牛的棍子全数杀死他们。但这并不排除他是迦南当地或胡利人雇佣兵领袖的可能(他大名鼎鼎,连底波拉的故事也提及他;士五6)。他杀灭共有的敌人,至少间接帮助了以色列人。
三31 赶牛的棍子 malmad 这个字在全本圣经仅仅在此出现。它可以是指牧人赶牛时所用的刺棒或引路竿子。棒尖若是经火烧硬或用金属制造,在没有正规兵器时,它可以用作短枪或长矛。它和其他士师记中常见的临时兵器一样,反映这文化的科技程度较低。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