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启示录相关章:

 

启示录

注释

八1-5第七印

第1节这里出现了「天上的寂静」。从3至4节可以知道,这寂静是为了要听到圣徒所发的祷告。犹太人的他勒目列出了七重天;在第五重天,「那里有多营的服役天使,他们于夜间歌颂,白天则因以色列的尊荣而静默」,他们的静默是为了要让以色列的颂赞可以达到神的座前。我们已经于第四及五章读到有关天使们欢腾的敬拜;现在则看见天上寂静下来,让基督徒呼求的声音可以临到神座前。

第3-4节所赐下的「香」是为了使「众圣徒的祷告」在神座前蒙悦纳垂听;这些祷告必须洁凈,以致毫无罪和自私的成分。

第5节他们的祷告已经蒙神垂听。那香炉中的「火」被倒在地上,成了审判的工具。接着而来的是主的临在,以及以权能建立了神国(参十一19,在第七号之后;及十六18,在第七碗之后)。

八6至十一19七号

旧约里有许多关于吹号的描述。神在西乃山显现的时候,有长长的吹号声,令以色列人感到惧怕(出十九16-19)。吹号也用来宣告王的登基(王上一39-40),以及庆祝神彰显祂的王权(诗四十七5-9)。吹号也用来作宣战的用途(士三26-28,七19-20;尼四18),以及宣告主的日子(珥二1;番一16)。以色列所有的节日都是以吹号来宣始的(民十10);它们都是各自带有喜乐和审判的成分。对于以色列的拉比来说,赎罪日是审判的日子。卡尔特(Caird)就曾指出在米示拿里有记载说,神在逾越节审判世界田里的生产,在五旬节审判世界的各样果子,在住棚节审判世界的雨水,但是赎愆日之前的预备日则是神审判所有人的日子〔The Revelation of St. John,(Black, 1985)p.109-110〕。新约有些经文记载基督是在吹号声中带着神的国降临(太二十四31;林前十五52;帖前四16)。约翰必定非常熟悉这许多有关吹号的意义,尤其是关于神国和主的日子。在约翰的使用里,号声的审判分别落入两个组别中,就是头四尾三(就如七印一样)。首4个审判是出埃及记十灾的回响;第五和第六个审判则没有那么明显。在十五章3节,基督的再来是很刻意地和出埃及事件相比(得赎者皆唱摩西及羔羊之歌);因此可以想象,最后得赎的日子是第二个出埃及,之前会出现第一个出埃及时所发生的灾祸。

八6-12第一、二、三、四枝号

第一枝号影响了「地上」的三分之一;(参出九24的雹和火之灾)。「一切的青草也被烧了」,指的是地上三分之一的青草;若这是全球性的审判,九章4节禁止蝗虫伤害的草地就不可能存在了。

第8节第二枝号影响了「海」的三分之一。这里三分之一的海变了血,就如当年出埃及的第一灾,尼罗河水像血一样(出七20-21)。

第10-11节第三枝号影响了「江河」的三分之一,这些水都变成有毒的,这是前面那灾的延续(参十六3-7)。既然第五枝号响起时所坠落的那星是一个天使(九1),因此这里所说的「茵蔯」应该也是一个天使,「苦水」可参杰里迈亚书九章15节。

第12节第四枝号使天的三分之一都变黑了,以致「白昼的三分之一没有光,黑夜也是这样」。这再一次使我们想起埃及所遭受的黑暗之灾(出十21-23),这或许可解释为何击打天体会导致它们发光的时间减少,而非发光亮减少。约翰是否在此暗示世人因为罪的缘故,而于白昼的时候经历了黑暗,入夜时分则更加黑暗?又是否因主赐白昼和黑夜都有足够的光,以致人们可以弃绝道德上的黑暗,来到主生命的光中?

八13至九21第五号

有「一个鹰」在「空中」(叫全世界都能听见)扬声,向住在地上的人宣告3声「祸哉」。这3声祸哉与即将吹起的3个号声互相呼应;它们将比之前所吹的号更加严厉,因为所审判的不再是死物,而是悖逆的人类。第九章将描述头两个灾祸,但不描述第三个灾祸,只在神国的启示中将它的结果道出来(十一15-19)。这灾祸在十一章18节提及,十六章17至20节则进一步的记述,而在十七章12至18节更加清楚了,之后还有十八章为它所作的哀歌及十九章1至10节的诗歌,最后由十九章11至21节结束了对整个灾祸的描述。出埃及记的预表很清楚地在第一个灾祸里出现,有如埃及当年的蝗灾(出十1-20),第二个灾祸就不甚明显,或许可以和当年神给予埃及最严厉的审判──灭长子之灾──相比较。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第八章   启示录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启示录   约翰   天使   导论   圣徒   号筒   圣经   第八章   的人   灾祸   注释   地上   点此   天上   埃及   基督   灾难   七号   香炉   之灾   原文   面前   旧约   字义   站在   注解   寂静   信徒   福音   上帝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