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加拉太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加拉太书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加拉太书相关章:

加拉太书

注释

二1-21两个特殊个案

保罗建立了他的论点:他的使徒身分不是早期与门徒接触而得来的,接下来便提出他的敌人或许会利用的两个特殊个案。

二1-10耶路撒冷会议

由于这段经文对重整早期教会历史极具参考价值,新约学者们在此花了不少功夫。曾提出不少详细的论点,尝试确定保罗所指的事件,是使徒行传十一章29至30节的探访,或是使徒行传十五章的使徒会议(参导论)。

在这样的争辩中,很容易错过了正题:保罗写这段经文的目的何在?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保罗是在回答犹太主义者的控诉──保罗在他宣教生涯中,曾获邀参加在耶路撒冷的会议,并在私下顺服于3人(雅各布、彼得和约翰),答应遵守他们的指示,如他后来自愿为犹太的信徒收奉献就是明证。若是如此,保罗旧事重提,不是因为他觉得有必要将他与耶路撒冷使徒的接触一一记录下来(那个层次的辩论已在第一章结束了),而是因为他的敌对者提出此事。所以,保罗需要将这事交代清楚。

首先,保罗强调他探访的起因和目的(2节)。起因是「启示」,不是顺服人的命令,而是听命于神圣的指示。目的是要让领袖们了解他的事工,同时也确定他这重大的使徒事工不会「徒然」。这是一句不平凡的话(又参腓二16和帖前三5,可能暗指赛四十九4),也告诉我们在会议里的气氛十分紧张。至少从人的角度来看,保罗似乎认为耶路撒冷教会有可能错下决定,而破坏外邦的宣教事工。使徒对神旨意的信心并不使他逃避自己应尽的责任。他知道人罪恶的真实和他所必须担负的责任。虽然他确知神必完成祂的应许和作成的工(罗八28;腓一6),这事实却不能成为把一切责任推卸给神的借口。保罗将继续依靠神在他心里所动的善工(腓二12-13),尽其所能地奔跑传道(参腓三12-14)。

第二,注意保罗直言在会议里这挣扎的情形(3-5节)。在教会里有「割礼党」──保罗称他们为「假弟兄」,他们主要的动机是破坏福音所给予人的属灵自由。他们显然针对外邦人提多,坚持要他受割礼。保罗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雅各布、彼得及约翰的反应如何,但不难想象这些领袖也许为了教会的合一而考虑与「割礼党」妥协。保罗因为他的特殊呼召,所以看见这事件背后隐含的深远意义。从这不流畅的希腊文句中,可看出他的情绪非常激动。无论如何,即使是「一刻的工夫」,使徒也没有与假弟兄妥协,「为要叫福音的真理仍存在〔外邦人〕中间」。简言之,领袖们没有强逼提多受割礼。

第三,保罗正面(7-9节)和负面(6、10节)地论及耶路撒冷会议的结果。3位教会领袖与犹太主义者所讲的相反,并没有要求保罗改变他的事工和信息。诚然,领袖们要保罗对犹太地的穷人表示关切,而这个要求并不违反他的事工,所以他欣然执行。(也许这个要求和保罗在罗十五25-27和林后八至九章所讨论的收捐有关。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保罗认为尽力满足穷人的需要,与他的宣教事工没有抵触。)

更重要的,是雅各布、彼得及约翰对他表示的尊敬与平等,这是正面的结果。特别是他们「知道」神赐给保罗特别的使徒恩赐,让他在外邦人中工作。而这却也有点讽刺,保罗自己没有引述这3人作为他的权威(这与他事工的合法性无关)。反而是犹太主义者引述他们为权威,而后来却是他们强解耶路撒冷会议的协议,竟要求外邦人守割礼!

二11-21在安提阿的冲突

保罗的名誉,可能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在安提阿的争执。还有,保罗大胆地当众指责使徒彼得,岂不证明保罗与耶路撒冷教会有很大分歧?

保罗首先撮述这事件(11-14节)。他没有否认他与彼得的对峙,但他也带出为甚么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其实承认犹太人与外邦人的事工是有分别的,前者可以在成为信徒后,继续沿用犹太人的传统,而对于后者,决议则不强逼他们成为犹太人。然而这个协议没有指明当这两个原则出现冲突时,该如何处理。(注意:徒十五23-29的所谓命令,也是模棱两可的。如果这个会议是与保罗在加拉太所指的相同,本注释对于在安提阿之问题的立场依然有效。)

同桌团契(table fellowship)引起了这样的冲突。如果犹太基督徒与外邦人一起同桌用饭,很可能严重地违背了饮食条例。反过来说,若犹太基督徒拒绝与他们同桌用饭,他就违背了外邦信徒不必成为犹太人,也当在主里全然获接纳的原则。为了不触及这个问题,使徒们似乎将之交给个别信徒处理,让各人凭良心而行。显然地,在安提阿的犹太信徒选择了与外邦信徒同席用饭,把耶路撒冷使徒的决议更推前一步。当彼得拜访安提阿时,他也毫不犹疑地加入他们的行列,只有几个「从雅各布」(12节)来的肢体从中刁难他。

这些人与雅各布的关系并不清晰:他们真的是雅各布派来的?抑或只是他们自称的?无论如何,他们是一群犹太地的基督徒,不需要常常与外邦人交往,因此他们不了解安提阿的情况。他们很自然将彼得的举止视为背叛犹太人的身分,甚至可能背道。因为惧怕他们的批评和随之而来的后果,彼得于是开始与外邦人保持距离。很自然的,其余的犹太信徒就跟从他。如果与外邦人保持距离是彼得一直以来因着良心的惯常作风,相信保罗是不会反对的。然而,彼得在早些时候是毫无顾忌地与外邦人同席吃饭。他后来的裹足不前,表示了外邦人是不能全然被接纳成为神的子民。他的表现间接地强迫他们成为犹太人(14节)。

「一个严重的危机出现了。但神并没有弃绝祂的教会。神借着保罗来挽救了教会……神将福音的完整含义启示他;对他而言,外邦人的自由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当原则受损时,他不会保持沉默。」〔J. Gresham Machen, The Origin of Paul's Religion (Macmillan, 1921), p.102〕。所以保罗强硬地响应。这不是指彼得与保罗在教义上有所分歧,如犹太主义者所说的(和近代学者所主张的);而是彼得的举止与他(彼得)的原则不一致,保罗在15至21节会作出解释。

第一,保罗指出他和彼得,以及所有的犹太信徒,将信心放在主耶稣基督里,就间接表明了犹太人的律法不能使他们与神和好(15-16节)。若是如此,犹太和外邦人一样都是罪人,在神面前没有甚么可夸的。由于彼得完全看见这点,他并不反对放宽饮食条例,有人或许会说,他在这些条例和同桌团契的行为上如同一个「外邦罪人」(17上)。

第二,保罗否定放弃犹太礼教、仪文就等于使基督的福音成为罪的工具。相反的,若保罗有了这福音的启示而弃之不理,反倒去跟随彼得的带领而使规条死灰复燃(17下-18节),他更罪无可恕。

第三,保罗吊诡地强调是律法本身,使他作出这样的行动:「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19节)。保罗坚持,当他选择与它隔绝,他正是遵守律法!是律法叫他将它除去!律法怎会如此呢?也许在使徒的思想中,基督是在十字架上承受律法的咒诅,而信徒已经与祂同死(参20节,三13;罗六1-4)。更有可能的是,保罗已意料到三章19至25节的论点。因为律法的限制和定罪,它引领我们转向基督──那位将我们从津法的咒诅和权势中解救出来的。

第四,使徒清楚地表明,那是基督之死的价值──即是恩典的原则──受到威胁,才促使他说出如此激烈的话(20-21节)。我们得以向神活,是因为我们在基督的死上与祂联合(又参六14)。基督为我们舍命,使我们可以因信而活。若犹太主义者是对的──即我们可以守律法称义,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恩典,而基督的舍命就是徒然了。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第二章   加拉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保罗   耶路撒冷   彼得   加拉   基督   犹太   割礼   的人   使徒   福音   外邦   基督徒   教会   雅各   犹太人   信徒   书简   真理   原文   这是   领袖   自己的   约翰   弟兄   罪人   字义   恩典   圣经   他们的   会议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