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第六章-《圣经背景注释》
列王纪下第六章-《圣经背景注释》
列王纪下第六章
六1~7
斧头失而复得
六1 先知门徒 请参看二章3节的注释。
六2 建屋的木料 由于聚会听伊莱沙讲学的地方太小,他们决意合作建筑一个较大的场所。森林茂密的约但河谷是获取木料的理想地方(皂荚木、垂丝柳、柳树的可能性最高)。
六5 铁斧头 这时进入铁器时代已久,然而铁器随着打铁和冶炼科技的进步,虽然日渐广泛,却仍是高价贵重之物。
六6 斧头漂上来 法术有一类牵涉接触和转移礼仪。与具有法力的对象的接触,能够将属性和特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圣经没有说明伊莱沙砍下来的是哪种木头,但美索不达米亚仪式所用的通常是垂丝柳木。神的先知如此广泛使用似乎与法术有关的活动,或许有人会觉得不宜。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在古代的人眼中他就像是施行魔法一样。请参看四章34节,四章41节,五章11节的注释。
六8~23
目迷之亚兰军被伊莱沙所擒
六9~11 先知提供军事数据 按照古代近东先知活动的例证,君王经常向先知咨询军事事务。然而伊莱沙提供的情报,却远比其他文献中的例子来得具体。
六13 多坍 住于多坍遗址的这城十分壮观,占地约二十五英亩,位于撒玛利亚北面十哩,行商和牧人北上耶斯列平原的主要大道之上。城周(多坍谷)是良好的牧场,因此早在初铜器时代(主前3200~2400年)已经发展成主要的城市,并且对行旅来说是自然的地标。经外文献虽然没有提及这城,考古学家却已肯定铁器时代第二期,当地有大规模定居的痕迹。
六17 火车火马 经文不是说火车火马遍布众山(复数),而是满了(一个)山,并且围绕伊莱沙。这一点显示这「山」是多坍城所在的遗址(这城比四周的平原高出两百呎)。他们代表先知的侍卫。耶和华经常被称为「万军之主」,即天军的统帅。祂这队战车来此是要作战。有关火车火马的进一步讨论,可参看二章11~13节的注释。有关耶和华作为神圣战士,则可参看:撒母耳记上四3~7的注释。
六18 眼目昏迷 用来形容昏迷的字眼,本段以外只用来描述所多玛城中罗得家门外聚集的人群(创十九)。这字与亚喀得语中昼盲症一字有关,在希伯来语(和亚兰语)中,又用来形容夜盲症(与创十九吻合)。按照亚喀得文献,上述两种病症都需要法术来医治。昼盲症和夜盲症的主要病因,都是缺乏维生素 A,而维生素 B 的缺欠,可能亦助长了两处经文都显然提及的昏乱感觉。所以医治这些症状的法术中,主要的一步使用了(富于维生素 A的)肝脏,是很值得留意的一点。杜库提宁努他史诗一个值得注意的段落中,这位亚述王记述诸神如何站在他的一方,沙马士(太阳和正义之神)据称使敌军目盲。
六19 多坍到撒玛利亚的路 要领这个看不清楚,神志昏乱的军队走路,这段十哩的路程可能需要颇多时间才能走完。
_
多坍遗址
六21 我父阿 「父亲」的称号在希伯来和亚喀得语中,可以是指一组人的领袖。同样「儿子」是指该组人的一份子。王用这称号表示他接受伊莱沙的地位,并且反映他对神人的尊重。
六22~23 战俘的待遇 「弓的俘虏」是亚述文献中形容作为战利品之人的一个字眼。胜利者可随意处置他们,或以他们为苦役,或出售为奴,或把他们释放。伊莱沙的用意是要趁此机会和亚兰建立友好关系。为他们摆设的是个盛宴,甚至可能是建立条约协议等特殊场合而设的团体性筵席。
六24~七20
撒玛利亚之围
六24 便哈达 这时代的亚兰历史还有许多需要澄清的地方。问题至少有一部分是因为好几位君王都名叫便哈达(即「哈达神之子」)。撒缦以色三世的碑文则将当时在位之人名为哈大底谢,使问题更加复杂(见:撒下八3的注释)。第一位便哈达在列王纪上第十五章出现,他在位年间是在主前九世纪,但作出更准确的日期考证已不可能。列王纪下八章中被哈薛所谋杀的王名叫便哈达(约主前842年),但后来继哈薛作王的人,也是名叫便哈达(王下十三24)。便哈达其名在一篇奉献给默珥卡特神的碑文中出现,但却不清楚是指哪一个便哈达。学者提出诸王的年代次序可能是:便哈达一世(王上十五),便哈达二世(王上二十),哈大底谢(撒缦以色三世的碑文,有人认为这是便哈达的异体),便哈达三世(默珥卡特碑文,王下八章),哈薛,便哈达四世。古代近东暂时再没有其他材料,来解答这个谜。本段如果是按照正当时序记录,当时在位的就必然是便哈达三世。但如果本段不是按照时序,而是主题性地记载当时的史实,则这围城之王可能是哈薛的继承人。
六25 围城导致饥荒 围城的用意就是要使城中居民极度饥渴,因而不战而降。本节的饥荒与自然环境无关,而是围城导致粮食用尽的结果。
六25 贱粮的价格 「驴头」应该是人最不想吃的东西了,但仍以高得荒谬的价钱出售。标准的月薪大约只有一舍客勒。本节的第二项可能真是鸽子粪(直译;和合本,NIV脚注),它有在极度艰难处境中用作食物的记录;但也可能是某种有刺皂荚树的豆荚(NIV),这字在亚喀得语偶尔有此用法。这东西不论是用作食物还是燃料,几盎司(按照 NIV,约0.3公升)已经值多个月的薪水了。按照《纳兰辛的古他传奇》(Cuthean Legend of Naram-Sin;纳兰辛在主前第三千年纪末叶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六夸脱半的大麦(不足一星期的粮食)在围城之时值银子五十舍客勒(五年的薪水)。
六29 人吃人 人互相吃食是主前七世纪亚述条约的标准咒诅之一。在面临饥馑之时,这是逼不得已的最后手段。严重饥荒(例证可见于《阿特拉哈西斯史诗》)和围城(如:主前650年左右亚述巴尼帕围攻巴比伦)都能使食物供应断绝,导致本段经文所述,或条约所预期的这种绝望。围城在古代经常发生,故此,这种情况并不如想象中的罕见。
六32 长老 长老是城镇和支派中具有影响力之家族的代表。他们与伊莱沙同坐,期待他领受默示,指示行动方针或宣告拯救将临。然而这位圣经不记其名的君王显然因为久等默示,此时已经忍无可忍(33节),认定这次围城是耶和华的惩罚。在以色列,视先知为宣告者和视先知为唆使者两个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因为古代普遍的观念,是长于此道之人有能力驱使神明服从他说的话,而以色列依然未能摆脱这种观念。以色列王认为激动耶和华对撒玛利亚采取行动之事,伊莱沙难辞其咎。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