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上第十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列王纪上第十八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8:1-46 在迦密山上行奇迹的神:虽然在前一章和本章中都没有详细记载,但在3年的干旱期间,以色列所面临的苦难极其严重(2,5节)。然而,亚哈并没有认识其灾祸的原因而悔改归向神,反而不断地逼迫耶和华的先知,与耶洗别一起行各种邪恶(4节)。于是,神使以利亚与亚哈为首的所有巴力崇拜者针锋相对。神通过迦密山上的斗智斗力,向百姓表明了旱灾的最终原因,从而使他们先悔改,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赐雨,表明他就是掌管这世界的耶和华。总之,我们通过本章,看到在极端的背教情况中,耶和华的恩典在百姓中再一次获胜的情景。
18:1-19 以利亚和亚哈的交战:本文描述了在神所定的“时间”里,以利亚终于重新出现在以色列地与亚哈斗智斗力中,在此我们可思考以下两点:①在疯狂的偶像崇拜者耶洗别和沉湎于淫欲的亚哈的家里,却有一个“敬畏耶和华”的家宰俄巴底(3节)。这对生活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信徒意义重大。当基督徒所在的某一团体走向堕落时,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为了维护信仰彻底退出来,或者继续留在其团体中,对这种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撒上16:4,圣经中的伦理和情境伦理>。因为形成我们生活框架的宗教、国家体制、经济、文化等要素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明确的是人不可脱离集体而生存,在各自所处的位置上以各种形式竭力事奉。与家宰俄巴底相似的有约瑟(创39章)、以斯帖(斯4:16)、但以理(但1:8-16)、迦百农的百夫长(太8:10),该撒家中的几位信徒(腓4:22)等。 ②亚哈推责任:亚哈与以利亚面对面时,指着以利亚说“使以色列遭灾的就是你”(17节)。人的堕落本性总是要把自己遭受的患难或困境的责任推卸给他人,但是,在基督耶稣里确信公义之真理的信徒,每当遭遇困难时就应该先省查自己,并谦卑地悔改。
18:4 耶和华众先知:?(撒上9:9,先知和预言者)。 俄巴底……藏了……供养:虽然俄巴底是在王宫里统管一切的高职位的人,但旱灾时期藏一百名先知并供养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若稍不注意而走露风声,性命也保不住。从这些事实来看,俄巴底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因着自己的权力和财力尽量帮助处于危机中的先知,从而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
18:10 指着永生耶和华你的神起誓:与撒勒法寡妇的起誓时的表现一致(17:12)。耶和华的的确确是俄巴底的神,但在特殊意义上更是“以利亚的神”(王下2:14)。必使那邦那国的人起誓:栩栩如生地表明了亚哈疯狂要逮捕以利亚。亚哈无暇顾及旱灾,他断定以利亚的预言(17:1)是对王国的叛逆和咒诅。于是:①期待通过以利亚而除去其咒诅;②另一方面,怨恨预言灾祸的以利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心情中,亚哈终于下令逮捕以利亚。
18:13 俄巴底藏众先知,并供食物是秘密中进行。尽管如此,他说“岂没有人将这事告诉我主么?”,如实地反映出他对以利亚的信赖。俄巴底认为以利亚因着耶和华的启示必知道那些绝密的事。
18:18 使以色列遭灾的……你和你父家:以利亚反驳了试图把旱灾的责任推给他的亚哈(17节)。亚哈以为以利亚将俯伏在他的脚下求饶,却未曾想以利亚反而气势高昂地斥责他,这让亚哈措手不及。传达“万军之耶和华”命令的以利亚,在仇敌面前是刚强壮胆的。不仅如此,以利亚继续提出了要求(19节),而亚哈也一一顺应地答应(20节),这反映出亚哈试图用任何方法除去眼前灾祸。可惜,因着旱灾以色列国内的情况恶化,甚至亚哈的政权也受到危机。
18:20-46 在迦密山上的交战:本文记载了以利亚和巴力先知在迦密山上交战的场面,450多名巴力先知狂呼乱叫与以利亚一个人祷告的场面,形成鲜明对照。尤其耶和华降火,烧尽燔祭,甚至烧干了沟里水,显示出耶和华至大的权能,使胜利的喜悦达到高潮。耶和华降火,烧尽燔祭(38节),表明神悦纳其燔祭(利9:24),并且标志神保证与以色列的永恒之约(创15:7)。因此,百姓当行的就是诚心悔改,彻底除去他们当中的罪恶。被神的能力所折服的百姓去掉三心二意(21节),果断地除掉了偶像崇拜,结果持续3年半时间的旱灾停止了,天降大雨(40,45节)。这雨不仅解决了百姓肉体的饥渴,也洗清了百姓因着长期猖獗的偶像而犯的罪。通过本文的经历,他们立志在今后的日子里全然信靠耶和华神(耶2:13;约7:38)。
18:21 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此句较详细地描述了当时以色列百姓的信仰光景。因着王室的偶像崇拜,以色列无法固守代代相传的耶和华信仰。结果他们同时事奉神和巴力,终于惹耶和华的怒气(太6:24;启3:16)。现今,神要求我们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一意地事奉神,有时我们将不冷不热的态度归为中庸之道而美化。但真正的中庸之道并非指三心二意的心,而是更健全更智慧的为人处世的方法<传7:15-18,圣经对中庸的理解>。
18:23 为了从耶和华和巴力中决定哪一个是真神,以利亚提出用献祭的方法,此方法在百姓和巴力的先知看来都是合理的。因为无论是以色列和外邦地区,还是对巴勒斯坦人而言,献祭是一种礼拜的基本形式。
18:25 你们……当先……求告:以利亚把优先权让给了巴力众先知,从而表现出出于耶和华信仰的坚固之信心。他们持着优先权使用了所有手段和方法,却仍然遭失败,这不仅使他们蒙受了耻辱,也衬托出以利亚的伟大。
18:27 巴力众先知从早到中午大声求告巴力,也不见任何迹象,于是以利亚讥讽巴力的虚无性。巴力先知那么热切地呼求时,巴力却坐在远处默想,这岂不是啼笑皆非之事。 或走到一边:希伯来语的原文意味“为休息而走到一边”。相反,创造地极的神既不疲乏,也不困倦(赛40:28)。 或行路:与神的无所不在形成显明的对比(诗139:7-12)。或睡觉,你们当叫醒他:在巴勒斯坦地区,因着炎热有午睡的习俗。以利亚的讥诮之语出于这种习惯。然而,看顾以色列的神却不打盹,也不睡觉(诗121:3,4)。
18:28 直到身体流血:450名巴力众先知浑身血淋淋而疯狂的样子,是一种惨不忍睹的场面,赤裸裸地揭露他们向巴力呼求的惨象。若拜偶像者的崇拜意识达到高潮,就会用人为祭物献祭向偶像决志委身和事奉(利18:21;申14:1;耶16:6)。但是,圣经明确指出那些残酷是自残行为,是出于己意的崇拜<可9:2-13,神秘主义和基督教>,毫无益处(西2:20-23)。
18:31 取了十二块石头:作为北国以色列先知的以利亚,取十二块石头筑坛是意味深长的行为。虽然以色列因着神的惩罚分为南北(12:24),但以利亚却正确地认识到他们仍然是神的立约百姓。王国分裂之后,直到灭亡,两个王国并没有形成统一。尤其被掳到亚述的北国以色列百姓中,大部分人永远未归迦南地,成为“以色列失落的十支派”而销声匿迹。但是,神对“十二支派的以色列”的永恒之约,却通过竖立在“十二使徒”基础上的属灵以色列,即教会而成就(创35:9-12;撒下7:16;启7:4-8)。
18:33-45 通过祷告经历神迹之能力:以利亚用四个桶盛满水,在燔祭上和柴上共倒了十二桶,这样做的目的:①为了更生动地刻画神迹之能力:在被水淋湿的燔祭和柴上点火,惟有神超自然的奇迹才能做到,而以利亚已确信了这种奇迹;②为了除去目击者的疑惑:据教父而言,古代有些外邦祭司在祭坛下挖一个洞,在此点火后,欺骗众人是神迹(Stanley)。
18:36-37 以利亚祈求火的庄严而真诚的祷告:①祈求神之荣耀的祷告。以利亚叹息因着可憎的拜偶像,神之荣耀被亵渎;②祈求百姓悔改和神的救恩。他是不为个人的情感或利益,乃为全以色列百姓的救恩而祈求的真正的属灵领袖。他的这种形象预表新约的中保耶稣基督(来9:15);③使人纪念代代相传的以色列传统之信仰。也就是说,呼召亚伯拉罕(创12:1,2),使雅各生十二支派(创49章),引导以色列出埃及(出3:10),最终使百姓定居在祝福之地迦南(书1:6)的耶和华神。所以说,以色列百姓离弃耶和华神,事奉巴力偶像,是自我抹杀的行为;④没有许多重复的语言(太6:7)。这与巴力先知狂呼乱叫,形成鲜明的对比。
18:40 亲眼目睹神威严之能力的百姓没有理由再犹豫不决了。百姓认识到与450名巴力先知交战的不是以利亚一人,而是耶和华神之后,把惧怕和犹豫转化为愤怒指向了巴力先知们,这种情况下,即使亚哈王保护先知也是徒劳的。
18:41 上去吃喝:可能因着交战的紧张氛围,亚哈终日未进食,甚至因着百姓的激怒和巴力先知的灭亡而惶恐不安。但是,以利亚却恭恭敬敬地劝亚哈吃喝,而且事先安排了安全措施(44节)。通过这些以利亚表明了自己是真诚地为亚哈着想,不想使以色列和王成为“遭灾的人”。亚哈当除去过去的一切过错,作为耶和华膏立的王而持守本份。然而,亚哈仍然坚持悖逆神的道路,其结果遭到极其悲惨的结局(22:38)。
18:44 免得被雨阻挡:基顺河流向迦密山下,众支流汇合的地方。于是,每当下大雨时,因着基顺河的泛滥,周边广阔的平原就成为沼泽地,所以通行是极不可能的。
18:46 直到耶斯列的城门:以利亚没有进耶斯列的城,而是停留在城门口,这是因估计到耶洗别的愤怒并观察亚哈的反应。从亚哈慌忙潜逃中,表明他仍然固守拜偶像的心。如果亚哈视以利亚为神的先知而尊敬他的话,他就如同埃提阿伯的总管那样,请以利亚上车同坐(徒8:31)。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