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使徒行传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使徒行传
注释
二十一1至二十八31耶路撒冷与罗马:保罗受审
二十一1至二十三11耶路撒冷:在犹太人面前
二十一1-16上耶路撒冷途中的警告
往犹大路途上的最后几周,保罗会见了许多新旧朋友,同时,不要往耶路撒冷去的警告亦纷纷而至。整段故事都是以第一身复数描述,表明路加亦在场。
第4节司提反事件后,福音传到腓尼基,有好些人信主(十一19),保罗在泰尔所遇到的门徒很可能与此有关。很奇怪,在此处,正如在该撒利亚(10-12节)一样,信徒们「被圣灵感动」得指示;知道有关保罗将要遇到的事。不过,两处的人对预言的批注都有错误──虽然他们的错误是情有可原,他们都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罗却持守神赐给他的感动,其它信徒只好改变自己对预言的领受以配合之。当圣灵警告说某些不如意的事情要发生,祂不一定要我们裹足不前。
第5-6节正如上一章结束时一样,这儿的信徒跟米利都的基督徒一样,都先跪下来「祷告」,然后「彼此辞别」。
第8-9节从第六、七章中,我们对腓利已很有认识。埃提阿伯太监的事件之后,他便往该撒利亚去(八40)。当彼得在哥尼流家发生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时,腓利是否也在该撒利亚,则不得而知。既然作者路加自称(借着「我们」这字眼)当时他也有份留在腓利家中,我们可以推想,使徒行传第八章的数据,很可能是在此时从腓利口中获得的。经文描写此时腓利家中已有适龄出嫁的女儿。这描写远胜于平铺直叙地说明两件事情相隔20多年。腓利家有4个处女(未出嫁的成年女儿),都「是说预言的」,路加提起此事主要目的很可能只是要表达昔日门徒四散(八1)到现今已事隔多年。但是经文亦透露当时教会中地位低微的人(不但是女流之辈,而且是未出嫁的!)也可以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10-11节在上文(十一27-28)中,我们对先知亚迦布已稍有认识,在此再出现有点突然。他的信息,采取旧约先知的形式,以行动表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要如何「捆绑」保罗。「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一句曾出自耶稣口中(路十八32),是预言祂自己的际遇。
第12节虽然先知的信息止于此事的预言,但所有人都把圣灵的警告解释(错误地;参4节)为保罗不应去,于是他们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圣灵警告的意义是:虽然有时我们看见关闭的门,不一定要就此罢休。
第13-14节有些人一定认为保罗不服从圣灵清楚的引领,但保罗始终鼓起勇气站稳其立场,不被人摇动。最后人人都同意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众人便分手离去。
第15-16节拿孙的房子究竟在哪里,经文没有清楚交待,可能在耶路撒冷,或在该撒利亚与耶路撒冷之间。早期的门徒好些都来自居比路,其中包括巴拿巴,还有他的表弟(称呼马可的约翰)亦很可能出身于此,保罗在第一次传道旅程的初期,曾到那里去(四36-37,十一19-21,十三4-13)。
二十一17-26保罗抵达耶路撒冷
虽然保罗后来被捕的原因是扰乱圣殿,其实他在圣殿中是为了尽可能不去冲撞犹太人或犹太基督徒。
第17-18节经过「弟兄们」的非正式欢迎之后,他们一行人就前往探访教会的领袖,在此我们又看到雅各布被列为首位(参十二12-17,十五13-21的注释)。
第19-20节虽然保罗那篇「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的报告使各人都归荣耀予神,但领袖们已预料到那几万信主对律法热心的犹太人看在眼中,将会产生问题。我们若考虑耶路撒冷城居民的数目,就可以估计这几万人当中必然有好些不是当地的居民,正如在五旬节那天归信的人(二章)一样。
第21节不知甚么缘故,好些犹太人,甚至信主的犹太人都听到并且相信一些有关保罗的谣言,这些谣言歪曲事实,夸大地说:保罗教训犹太人「离弃摩西」。当然事实上并非如此,保罗只是教训外邦人不必成为犹太人,并非教训犹太人必须放弃犹太人身分(参二十一28-29,又参十六1-5之注释),这完全是两回事。
第22-24节雅各布提议保罗公开作一件很犹太化的事情;就是支持几个拿细耳人所许的愿。保罗自己亦曾许下类似的愿(参十八18之注释及民六1-21),故此他的支持不只是政治手腕而已。雅各布希望借着这种行动上的参与,让人人「知道先前所听到〔保罗〕的事都是虚的」。
第25节雅各布仍然持守第十五章所订定下来的协议,不将别的重担加在外邦信徒身上,只要求他们禁戒几件犹太人认为是十分外邦化,并且有冒犯之嫌的行径。
第26节保罗遵照了雅各布的建议去行,虽然圣灵在各地都警告他耶路撒冷有敌对甚至囚禁的事情等待他(参二十22-23,二十一11-12),但这些都不足以拦阻保罗采取此行动。许愿一事的主要动向和目的虽然已在经文上清楚交代,但是实际的情况和他参与的详情却始终模糊。
二十一27-36保罗在圣殿中被捕
可是,事情的发展根本不容许计划进行。
第27节生事的不是犹太基督徒,而是「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他们很可能是来过节的。保罗来耶路撒冷的旅程安排已经特意避免经过亚细亚,可能因为他预料那里的人会生事(参二十16-17之注释)。
第28-29节果然如雅各布及其它教会领袖所料,这些犹太人在殿中伪造事实,诬告保罗「教训众人蹧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为了说明最后一点,他们又诬告保罗带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入圣殿中的外邦人禁地,这过犯是非同小可的。
第30节这控诉引起城中市民的骚动,自从司提反事件(八1)之后,基督徒的名声在市中已经不太好了。为免暴动蔓延院外,「殿门立刻都关了」,暴民想要杀保罗,这种骚动引起罗马官方的注意,在节期间,他们本已对犹太人存戒心。当时犹大区的巡抚腓力斯(二十三24、26)是以镇压此等暴乱著名的(37-38节)。
第33节虽然千夫长尝试找出保罗的身分,但是,或许他没有直接问保罗,又或许在喧嚷之下没有听清楚,第37节指出他听到保罗会说希腊话,十分诧异。第34节犹太群众的无意识喧闹叫人回想起以弗所那里的外邦人,他们「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参十九32),不过那里的扰乱是出于个人的贪念,而此时的哄动却是出于犹太人宗教上的真正狂热,只是这热心被误导了。
二十一37至二十二22保罗在群众面前
这篇演辞是所谓「辩护演讲」中之头一篇,保罗对自己行动的申辩很简单:他是一个好犹太人,当神赐下异象,吩咐他如此行时,他只好遵命。
第37-38节千夫长惊奇保罗居然可以说希腊话,便猜想他莫非是那个作乱的埃及人领袖,此人之暴乱曾被腓力斯剿平,犹太史家约瑟夫对此有所记载。此时有潜能的犹太叛徒多的是(参五36-37迦玛列所列举的二例)。
第39节保罗却纠正他,并宣告自己是著名的大数城公民,这身分与罗马公民又不一样,下文保罗将再提及罗马人身分的事(二十二25)。
第40节保罗摆手示意,群众便静然下来,这一点引起一些人怀疑此段讲话的真确性。他们认为一个在凶残的暴民毒打下被抢救出来的人,不可能仍然有体力站起来训话。但事实上群众此时可能正等待着聆听这位被毒打的异端邪说者(在他们眼中保罗是如此),是否愿意放弃他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