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
七1-6论断人(参路六37-38、41-42)
第1-5节警告人,不要随便论断他人,而不知道自己也可能受论断;「被论断」可能指要受神的审判,也被人批评。第6节则指出一种正确的批评,要门徒去运用(比较15-20节)。
第6节神圣和有价值的东西,只应给予懂得欣赏的人。此处没有清楚说明指的是甚么,但令人想起静默有时,言语有时(传三7)。神的真道不应受到不必要的滥用或嘲讽。
七7-11鼓励祷告(参路十一9-13)
恒常祷告(此段的动词为现在时态,指不断地祈求、寻找或叩门,而非只一次求问)必得回音,原因不单是锲而不舍的态度,也在乎所求的神。地上的父亲,纵然不好(肯定了人的罪性),也必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儿女,神岂不会更加善待祂的儿女?这里当然不是保证任何人的祈求都蒙应允。神只会把最好的赐给人,但人心中所渴求的,却可能不符合神所认为最好的东西。
七12金科玉律(参路六31)
耶稣以此节总结及概述有关门徒生活的教导。「律法和先知」一词与五章17节呼应,另一段律法和先知的总结可见于二十二章37至40节。别的老师曾作出类似的教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耶稣的教训则更积极,且要求更高。
七13-27真假门徒(比较路十三24,六43-46,十三25-27,六47-49)
作者用4段鲜明的真假对比,结束第一篇讲论。从4个情景中,作者指出真与假的区别,因而构成寻求自我省察的基础。
第一个对比(13-14节)直接描写「得救」和「灭亡」的两道门及两条路,分别引到永生和死亡。真正的门徒只是小众,需要脱离主流的行列,但他的选择是生死攸关的。
第二个对比(15-20节)的区分较含蓄,直指在自称门徒的人中间,如何区分真假。「假先知」自命是同路人(「披着羊皮」),却存心破坏(「残暴的狼」),所以不能单凭表面,就相信那些自称先知的人,必须试验其真伪,且不是从他的工作,乃是从他所结的果子定其真伪。此处没有说明果子是甚么意思,但这比喻在马太福音中多次出现,可解释为真正得神喜悦的行为(比较三8-10,十二33-37,二十一43)。
第三个对比(21-23节)更令人深思,有些人自信是真正的门徒,且有医病赶鬼等异能,甚至口称神为主,但事实上与神却全无关系。
第15节中的假先知欺骗别人,但事实上却是自欺欺人。神悦纳人,不是看他的工作,或是表面的宗教活动,而在于耶稣是否「认识」他们。注意,在此处耶稣拥有非比寻常的权威,祂是审判官,谁人能进天国,决定于耶稣是否承认他,并耶稣是否常与他同在。最后一个对比(24-27节),是以人的行为作基础。聪明人和愚拙人同样「听见我这话」,分别在于有没有「去行」所听见的道(比较16-20节的「果子」)。这里论及的人,都是环绕那些属于耶稣的人。这讲论的结语令信主的人省察己身,自己所宣称的身分是否建基于与耶稣真正的关系上,并有真门徒的生命。
第15节无论在旧约或新约,「假先知」一词都是人所熟悉的(参申十三1-5;耶二十三9-32;太二十四11、24;约壹四1-3)。
第21节「主」的原文kyrios,迄今都是用作神的名号。在日常的希腊话中,这字是用来尊称别人的礼貌词,因此在福音书中常用。但在这节经文中,它明显是带有归服,甚至是敬拜的含义。
第22节「当那日」指最后的审判。
七28-29结语(比较可一21-22)
此处除了用马太福音常用的公式引句作结外,还用了不少篇幅,形容群众的反应。耶稣与文士的对比,令人想起五章21至47节所描述,耶稣和别的教训不同之处。耶稣的权柄,见诸祂只是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而文士则缺少这种权柄。最后两节更加强了此印象。耶稣受人瞩目。以下两章继续显出耶稣在言行中所流露的这种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