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太福音第二十三章
二十三1~12
要比法利赛人更谦卑来服事
其他福音书亦记载,耶稣与 * 文士和 * 法利赛人争辩(可十二38~40;路十一39~52),可是马太对这类争辩的强调,或许超过马可和路加,因为在他的读者所处的叙利亚-巴勒斯坦,文士和法利赛人是反对他们的主要份子(见:马太福音导论)。文士和法利赛人原来是不同的团体,但有重迭之处(路十一39~52),可是威胁马太福音读者的,是这个团体联合的继承人。马太也想要把这个警告应用在* 教会中类似这些反对者的人身上(太二十四45~51)。
二十三1~2 有些学者指出,许多 * 会堂有一个特别的座位,称为「摩西的位」(参二十三6),可是耶稣的说法也许是象征性的。* 法利赛式的 * 文士对律法耳熟能详,他们认为,他们的传统根源于摩西亲自的教导,并自认他们是当代的摩西传人。
二十三3 法利赛人的教师通常教导说,了解圣经过于顺服圣经,因为必须先了解,才能顺服;可是他们自己也会同意说,律法不单需要去学习,也必须去顺服。
二十三4~5 「经文匣」(phylacteries)是 tefillin,小小的盒子,里面放着经文,在早祷与晚祷的时候,用一根皮带固定在头上和左手上(这个习俗是根据申命记六8而来);然后要诵读经文,作为祷告的一部分;在* 拉比的时代,这规定更加严格。有关繸子,请看马太福音九20与十四36。
二十三6 在筵席上,席位是很重要的;坐在低位上的人常会埋怨,古代的文字有很多例子。* 会堂里最重要的位置,在这段时期可能有几种,后来会堂的结构才标准化;根据一个第一世纪的会堂看来,坐位似乎没有席次之别。但是尊座通常应该是在大家都看得见的地方,或许靠近讲坛,就是读律法的讲台;也许尊贵的宾客在会堂里有椅子可坐,而大部分的听众都用席子坐在地板上。在* 昆兰人、* 公会和拉比学校的聚会中,座席都有级别。
在哥拉汛会堂中摩西的座位
_
二十三7~8 问安(「愿你平安」)在社会上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向人问安、何时问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问安在希腊和犹太文化中,都属必要的礼貌。若遇到比自己精通 * 律法的人,却不向他致意,是严重的冒犯。市场是城镇里最热闹的地方。「* 拉比」意为「我的主」,一般应用到教师身上,是表尊敬(有时就像今天的尊称「可敬的」〔Reverend,一般译为「牧师」〕、「父亲」〔Father,一般译为「神父」〕);他们原是自己学生的「主」。众人也用各种方式对他们表示尊敬。
二十三9~11 拉比有时被昵称为「阿爸」,或「爸爸」;他们称自己的 * 门徒(disciples)为孩子,而拉比因为有权柄与尊荣,地位远超过门徒。耶稣说,惟独神才能接受这类超越的尊重;所有的基督徒一律为平辈。
二十三12 这里的原则出现在箴言二十五6~7,而应用到筵席的席次上;有些经文曾将这原则应用在来世,那时神将使每个人都平等(赛二11~12,五15;参:结十七24,二十一26)。
二十三13~28
假冒为善之祸
祸的宣告也像福的宣告(见:太五3~12)一样,是 * 旧约的一种祷告形式。先知经常采用,其意思类似「可悲啊」,或咒诅(「……是可咒诅的」,与祝福的模式「……是有福的」成对比;参:申二十七~二十八)──也许这里正是此意。
* 法利赛人并不全部一样,而后来的 * 拉比──他们自认为是法利赛人的属灵传人──曾经批判说,有几种法利赛人的心思不正确(如:「鼻青脸肿的法利赛人」,他们一直撞到东西,因为他们把眼睛闭着,以免看到女人)。这些报导强调,最重要的是动机;最佳的动机是敬畏主,或(更精致的说法)爱神。* 拉比的文学经常定假冒为善的罪,要求人要有正当的动机。反对耶稣的人对祂的伦理应当大致都会同意,但会抗议说,他们并没有违犯。
假冒为善(hypocrites)原来的意思是演员,不过在当时,这个名词也被用来讽刺两面人,他们的行为或是与信仰有出入,或是会因人而异。
二十三13 有权把人关在门外的比方,是指管门的人,他有进入屋子的钥匙;见十六章19节的注释。
二十三14 这一节并非所有希腊文的马太福音都有;对其内容的背景,请参看:马可福音十二40的注释。
二十三15 * 法利赛人并没有专职的宣教士,但是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总是想让 * 外邦人归化犹太教,而据说,受 * 希列影响的法利赛人,对于劝化非犹太人归信犹太教非常开放。犹太教历代以来都具宣教精神,直到后来,由于罗马定基督教为国教,它才受到窒碍,因为必须与基督教竞争(不过,罗马人一直很厌恶犹太人要人加入 * 犹太教〔Judaism〕,在基督教出现之前即是如此。)
「地狱之子」意思是注定要去那里的人。这里的问题不是指让人皈依(二十八19),而是指教导错误。
二十三16~22 在当时,犹太人不可以说出神的圣名。有人指着较小之物起誓,是想万一未能遵守,或后来发现起错了誓,可以避免以神的名起誓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当人开始用与神相关的东西起誓,而不指着神起誓,取代神名字的代替品就愈来愈多,而这就成了一种规避的方法,一方面指神起誓,一方面又盼望能降低不守约的后果。见五章33~37节的注释。
二十三23 公义、悯怜、信实等美德最为重要,这个原则在圣经里很常见(申十12~13;弥六8),而 * 拉比(rabbis)本身有时也以一般原则,如「爱」,来总结 * 律法(law)。大部分法利赛人和其他的犹太诠释家,如 * 斐罗(Philo)都会同意,律法中有些分量较重,有些则较轻。他们可能会回答耶稣说,他们注意小节,是因为律法里最小的细节,对敬虔人都很重要;他们教导说,对细节的注重,要像对原则的看重一样。但其实耶稣并不反对律法(见:太五19);祂的重点为,他们首先应当操练公义、怜悯和守约(九13,十二7)。
什一奉献主要是用来支持祭司和利未人的。「时萝」(dill,和合本:「茴香」)和路加福音的「芸香」(rue,路十一42)在* 亚兰文(Aramaic)是类似的字,这里可能反映出作者采用了原版的亚兰文献。律法并没有直接要求将这类干的绿叶植物献上十分之一。至于小茴香子(cummin,或译「时萝」)是否要献上十分之一,法利赛人的各派亦有争论。
二十三24 这里的 * 夸张法(hyperbole)具幽默感,一定会让古代听众特别注意。为了避免饮料中有死的小虫,而沾上污秽,法利赛人会把小小的昆虫,如苍蝇(凡比极小的扁豆〔lentil〕稍大之物),在还没有死之前就滤出去,以保存饮料(参:利十一32、34)。法利赛人认为蚊蚋(和合本:蠓虫)既比扁豆还小,就不算不洁,但是耶稣夸张讲法中的这位法利赛人,却连这也不放过。而耶稣以夸张的方式指控说,他们会让一头骆驼(巴勒斯坦境内最大的地上动物,而在宗教礼仪上属于不洁)留在杯子里,并一口吞下去。注重律法的细节固然很好,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主要的重点(太二十三23)。
二十三25~26 法利赛人很看重礼仪的洁净,所以根据礼仪,他们不单洁净自己,也洁净杯盘。* 煞买学派──当时法利赛人最大的一派──说,如果杯子里面不干净,只要外面干净仍可算数;少数跟随* 希列的人则认为,杯的内部应当首先洗干净。耶稣在这点上同意希列派,可是祂这样说,是为了以象征的方式表明,内心的清洁最为重要。
二十三27~28 在礼仪上最能传染污秽的,莫过于尸体(凡是碰到的人,要一个礼拜算为不洁──民十九11);* 法利赛人相信,甚至只要自己的影子碰到尸体或坟墓,都会沾染不洁。每一年在逾越节之前的春天,不明显的坟墓(或石灰封藏的骨罐)都要以粉抹白,以警告路人不要接触,以免沾染不洁;法利赛人就像未用这种警告标示的墓(路十一44),或是假装那是特别出众的记号,而不是不洁的告示。「粉饰」可能暗指以西结书十三10~12和二十二28;这样作可能可以遮住墙壁的裂缝,但是却无法防止它的倒塌。
二十三29~39
杀害先知
这是最后一个祸哉(二十三29)。
二十三29~30 古代的犹太教比 * 旧约更强调以色列杀害先知的事(如:耶二十六20~23;参:代下三十六15~16)。这时期的犹太团体修筑坟墓,以纪念先知与义人(也包括不是殉道的人在内,如戴维或户勒大)。
二十三31 耶稣在此的要点为:「父如何,子亦如何」;恶人的后裔仍会犯罪,罪在家族中延续,除非他们愿意悔改(出二十5;申二十三2~6;撒上十五2~3;赛一4等)。
二十三32 这是一种讽刺性的挑战,先知惯用的说法(赛六9;耶四十四25;摩四4~5):如果你们一定要去,就去犯罪吧,不过神必会审判你们(传十一9)!
二十三33 被称作毒蛇,或某种可怕的毒蛇,已经够糟了(诗五十八4,一四○3;参:创三)。而据说毒蛇之子在出生的时候,从母腹爬出,同时将母蛇咬死,因此称某人为毒蛇之子,可能意指那人犯下世上最可怕的弒亲之罪。换言之,这比称某人为毒蛇更严重!
二十三34 在旧约里,先知是神差派的,而在某些犹太古籍中,先知是由智慧差派的(参:路十一49);在这里,他们则是耶稣差派的。
犹太人一般相信,旧约时期结束之后,受膏先知就不再出现了,要到末时才会重新出现。耶稣在此提到几类宗教人士:先知、智慧人(教导智慧的教师,他们会将格言等流传出去),以及解释圣经的 * 文士(参十三52)。钉十字架是罗马最严厉的刑罚,只施行在非罗马公民、最低阶级的人身上;若有一名犹太人将另一名犹太人送交这样的刑罚,必为自己的同胞所不齿。* 会堂的鞭打是一种管教的方式,对象是犹太团体中犯错的人(见十17的注释);「从这城到那城」的说明,请参看十章23节。
二十三35 流血是严重的事件,影响到整个社会,需要负责的,也不单是相关的个人而已(申二十一1~9)。神会亲自报复(申三十二43;诗七十九10)。
希伯来文圣经的顺序,和现代中文版的 * 旧约不同;其中撒迦利亚是最后一位殉道者(代下二十四20~22),而埃布尔是头一位,和我们的圣经一样(创四8)。犹太古籍把这两则殉道事件扩大,声称在撒迦利亚死后,圣殿出现一道血泉,而即使将几千名祭司都杀死,也不能使它平息(血的呼声,亦参:创四10)。
在圣殿里遭杀害的撒迦利亚,是祭司耶和耶大的儿子(代下二十四22),不是比利家的儿子撒迦利亚(亚一1),他是以色列历史后期的人物。可是马太运用犹太人解释的技巧,以一个钥字把两位撒迦利亚连在一起,既明指一位,又暗指另一位,就如他在第一章家谱里,对亚们/阿摩斯和亚撒/亚萨的处理。(有些学者建议,「撒迦利亚」亦暗指在主后六十七年殉道的一位先知,但这说法不太可能成立。)
二十三36 「这世代」也出现于马太福音十一16,十三39、45,和十六4;见二十四章34节的注释。这个世代将看见圣殿的毁灭。历世历代的罪会推向高潮,到了恶贯满盈的时候,审判便会临到,这个比方请参看:杰里迈亚书十六10~13。
二十三37 犹太人的传统声称,犹太人是在神的翅膀之下,而当一名犹太人带领一位 * 外邦人皈依,就是带那位外邦人「来到神同在的翅膀下」。
旧约也将神刻画为如同老鹰呵护雏鹰(申三十二11;参:出十九4),将以色列藏在祂翅膀的荫下(诗十七8,三十六7,五十七1,六十一4,六十三7,九十一4),又用同样的方法吓走以色列的仇敌(耶四十九22)。
这是旧约表达神爱祂子民的一种比方;在此,耶稣则担任了神的角色。先知有时会直接对耶路撒冷说话(耶十三27);在面对面说话时,重复对方的名字,在犹太文献中很常见。「杀害先知」的说明,见二十三章29~30节的注释。
二十三38 「家」可以指以色列(耶十二7),由此处的上下文看来,应当是指圣殿(如:犹滴书九13),它将于主后七十年变成「荒场」(太二十四15)。在* 旧约中,圣殿被称作神的家;或许这里它被称为「你们的家」,是表明神的同在已经离去,如以西结书十至十一章。
二十三39 这段引文的重要性,见二十一章9节。旧约先知与后来的犹太古籍都主张,除非以色列人普遍 * 悔改,否则救赎便不会临到(参:赛三十19)。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