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
二十三1-12提防文士和法利赛人(比较可十二38-39;路二十45-46)
耶稣继续出言冒犯──用「冒犯」来形容祂在二十三章中的言论,绝非过分。福音书中惟有马太描述了耶稣在这一点上攻击犹太人的宗教权威。马太将祂描写成强硬的好辩者,在辩论真理时,祂不惜树敌众多。祂在此处所争辩的是重要的问题:天国的价值和表面化的宗教,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祂早在五章17至48节及十五章1至20节中,曾揭露这种肤浅的宗教。
耶稣攻击的目标是文士(即律法师,他们属于犹太拉比的行列,是专业的旧约圣经诠释者)和法利赛人,而很多文士隶属这个宗教「团体」,谨守犹太律法的道德规条。他们普遍来说,是热诚、有道德操守的人,故很多人认为耶稣对他们的批评过苛及欠公允。可是,耶稣所抨击的,并非他们的行为,而是他们所维护的宗教仪文。他们坚持要死守全部律例法则,以致他们轻忽人内里的态度和动机,以条文重于神的旨意。正是因为这些错失,而非他们故意欺骗(第3节也提出这罪状),所以马太以他常用的贬词「假冒为善」来形容他们。
从2至7节所见,这些领袖渴望留给人好印象(比较六1-6、16-18),故四处炫耀其地位及权势。他们不顾平常百姓因遵守他们的守则而生的难题(4节中的「重担」,指文士所定的规条,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诸多要求;比较十一28-30)。耶稣对门徒有相反的要求(8-12节),门徒不可追求名位,且要自甘卑微,乐意服侍人。这最后一段承接二十章25至28节的主旨,只是那段经文教导门徒不要效法「外邦人的君王」,而本章是叫他们不要效法那些领袖。直到今天,门徒仍然渴求虚名和高位,偏离了天国的价值观。
第2节「摩西的位上」代表那些有权教导和解释摩西律法的人。
第3节经过十五章1至20节的教导,耶稣还真的要人遵守文士所有的吩咐么?这处的重点应该是下半节:「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
第5节「佩戴的经文」(犹太人祷告时,将写上经文的皮卷,放入经文匣子里,配带在额上或臂上)及「繸子」,本身并没有招耶稣非议(耶稣自己也穿繸子,在九20,用了同一个希腊字词),祂责备的是人藉此炫耀敬虔,以博取名声!
二十三13-36责难文士和法利赛人(比较路十一39-52)
以上经文对象是群众及门徒。现在耶稣直斥文士和法利赛人,数算他们有「七祸」,一步一步否定他们的领导地位。这高潮也促成本章末段之预言,述说耶路撒冷将来的噩运。
第一祸(13节)描述文士和法利赛人对宗教的态度,妨碍人得神的喜悦。第二祸(15节)承认他们热心领人入教(犹太教),却把人教坏了(「地狱之子」指属地狱的人;比较「本国的子民」,八12)。其它的5祸举例证明他们的宗教观何其错乱!
起誓(16-22节)的方式被划分为不同等级的仪式,律法师为之争议不休。耶稣却指出根本无需争议(五33-37)。人企图划分怎样的起誓才算为重要,此举徒然无益,因为所有誓言都是指着神的名起的。
第四祸(23-24节)并非批评人实行什一奉献(注意,奉献的人也要重公义、怜悯和信实),而是指出他们如何本末倒置(「蠓虫你们就泸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他们连所种的蔬菜也纳上十分之一,却忘记要行「公义、怜悯、信实」。历代先知曾多番指责虚假的宗教,因它只重仪式而忘掉重要的内涵(比较弥六6-8)。
第五及第六祸(25-26、27-28节)述及同样的问题:内里的纯洁和外在的洁净,谁孰重要。耶稣曾提出同样的问题,见于十五章11、17至20节有关洗手的礼仪。第27节所述的,可能是指骨瓮,即盛载骸骨的小容器,外层经过粉饰以求美观。
第七祸(29-31节)引出一段严厉的警告,宣告以色列人历代叛逆神,他们的罪恶在这世代已达顶峰(参十二38-45的解释);神的审判已酝酿多时,现在就要倾倒在他们身上。由于时间上的差距,以色列人可隔岸观其祖宗如何「流先知的血」,他们又修建先知和义人的墓,但他们所作的和他们的祖宗并无分别。他们按遗传是杀害先知者的子孙,他们在态度上也同样苦待神的使者(34节),他们恶贯满盈,过去神差派之代言人所流的血,要「归到」这世代身上(将这段经文与二十七25相比较,描述以色列人对先知之死的责任,及他们当受的惩罚)。
第34节「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都是旧约中为神张口代言的人。耶稣也曾以此词形容门徒,他们所受的,也不会比他们夫子所受的容易。
第35节埃布尔和撒迦利亚,分别是旧约中最早和最后的殉道者(历代志下是希伯来文正典圣经的最后一卷书),他们的死要报应在以色列人身上,这信息浅而易见(创四10;代下二十四22)。历代志下所提及的撒迦利亚,是耶何耶大之子,而「巴拉加的儿子撒迦利亚」,则另有其人(亚一1)。从这两处经文,我们并无足够的数据可合理地解释为何出现此混淆之处(而此混淆之处也见于其它犹太典籍)。
二十三37-39耶路撒冷的命运(参路十三34-35)
第七祸由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伪善开始,引伸出以色列弃绝神差的使者,因而负上的全部罪过。不可逆转的结局将临,耶路撒冷因弃绝神所差的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使者,审判快要落在他们头上:「你们的家(指圣殿)」,要变成「荒场」,圣殿不单要被摧毁(参二十四2),神也要离开圣殿,正如当年以色列人不听杰里迈亚的忠告一样(38节回响耶十二7)。
耶稣宣告这「判词」时,并非幸灾乐祸,却是痛心难过(37节),祂原本期望他们能善待先知,口称「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耶稣进入耶路撒冷时,加利利的群众就如此向祂欢呼(二十一9),除非耶路撒冷同样地欢迎耶稣,他们才能再见耶稣的面。耶稣没有透露此事会何时发生,又或会否发生。在希腊原文中,「直等到」是没有时间性的(直译就是「如果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