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十六章-《每日研经丛书》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每日研经丛书》
仇恨常常照它的需要,撮合奇异的伙件。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连合,实在是一种非常的现象,因为他们信仰的立场与政策,恰巧是背道而驰。法利赛人遵守口传与文士律法的繁文琐节;撒都该人完全否认文士与口传的律法,只以圣经的记载作为他们生活的准则。法利赛人相信天使与身体复活;撒都该人却不相信。保罗在公会前受审就利用这种互相反对的局势(徒廿三6-10)。而在现在这种情形之下,最要紧的是法利赛人并不是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可以在任何容许他们遵守自己的宗教规条的政体下生活;撒都该人是少数富有的贵族阶级,他们是通敌的,只要保持他们的财产与权利,他们倒很乐意与罗马政府合作。而且法利赛人仰望弥赛亚的来临,撒都该人并不如此。我们简直不可能找到两个更不同的党派和团体,可是他们竟在除灭耶稣的阴谋上采取一致的行动。一切的错误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对基督的仇恨。
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所要求的是一件神迹,我们已经看到犹太人总是盼望一位先知或领袖用某种超自然的神迹来证实他的信息(太十二38-40)。耶稣回答说神迹已经在那里了,祇要他们肯去看。他们知道观察气象正像我们知道有关气候的知识:
‘晚上天发红是牧羊人的喜悦,
早晨天发红是牧羊人的警告。’
他们知道傍晚天发红是好天气的豫兆,早晨天发红是风暴将至的警告,可是他们却盲目不见时代的记号。
耶稣告诉他们惟一可以得到的神迹就是约拿的神迹。我们已经看到约拿的神迹是什么回事(太十二38-40)。约拿是一位使尼微微城的人悔改,并使人脱离罪恶,归向上帝的先知。约拿使尼微微城的百姓归向上帝的神迹,并不是约拿在海中被大鱼吞没的事实。城里的人对于这件事一无所知,约拿也没有以此作为请求的手段。约拿的神迹乃是约拿本身,与他从上帝而得来的信息。使尼微微城的百姓的生命得改变的,乃是先知的出现,以及他所带给他们的信息。
因此耶稣是说,上帝的神迹就是耶稣本身,以及祂的信息。祂似乎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在我里面遇见上帝和上帝的真理,此外你们还会有什么需要?但是你们竟如此盲目地看不见。’这不但是一个真理,也是一个警告。耶稣基督是上帝最后的话。除了耶稣基督以外,上帝别无启示。上帝在这里要很明显地给所有的人看见。上帝的信息在这里要明显给所有的人听见。这就是上帝给人的神迹,这也是警告的真理。除了耶稣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事物可以使人受感动。除了耶稣以外,再也没有人能够说服人。如果人不能在耶稣里面看见上帝,他们就无法在任何的人或物中见到上帝。当我们与耶稣基督相遇,就是与上帝最后的话、以及上帝至终的要求相遇。倘若真是如此,人若丢弃了这最后的机会,不肯听从最后的话,弃绝了最后的要求,还有什么可留下给这个人呢?
危险的酵(十六5-12)
耶稣与祂的门徒动身往湖的另一边去,门徒忘了带饼,他们为这个疏忽感到很不相称的忧虑和烦扰。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防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酵。’这个‘酵’字具有两种意义,一种是物质上和字义上的意义。酵是一块发了酵的面团,没有把酵和在面里,就不能烤成面包,门徒以为耶稣所说的酵就是这个意思。他们把思想集中在忘记带饼的这件事上,所以他们不会想到祂是在警告他们防备某些危险的酵。他们的思想可能是朝这个方向:他们忘了带饼,就必须向那边的外邦人买饼,没有一个严谨的正统派犹太人会去吃一块外邦人的手摸过或烤过的饼,因此从湖那边得饼的困难无法解决。忘记带饼的门徒以为耶稣是说:‘你们忘了带洁净的饼,你们到了湖的那一边,可要小心注意不要去买带有污秽之酵的饼,使你们沾染了污秽。’
门徒的思想总离不开饼,所以耶稣要他们记得。‘要记得,’祂说:‘那使五千人与四千人得饱的事,有多少人在那里吃得丰盛,而且还余下很多!要是你们记得这些事,就会停止为这件小事忧虑了。你们早已经看到这些小事在我们面前已经解决,而且一定还会解决,不要忧虑,要信靠我。’
这样直率而清楚的说明,门徒一定明确了解。耶稣又重覆地警告他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现在这个‘酵’字有了第二个意思,不是字义与物质的意义,而是隐喻的意义。它是犹太人对于酵隐喻为罪恶的影响。对于犹太人,酵永远是一个邪恶的记号。它是一种发酵的面团,犹太人把发酵与腐败视为一致。酵代表一切腐烂、邪恶与败坏、酵具有渗透任何面团的力量,所以酵代表恶的影响力能够传布蔓延整个的生命,并使其全部毁坏。
现在门徒了解耶稣并不是说饼;祂是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的教训和信仰的邪恶的影响。
这恶的影响是什么呢?耶稣在警告他们防备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教训中邪恶的影响时,祂的心中存有怎样的念头?这就是我们祇能够猜测的部分,但我们的确知道法利赛人与撒都该人思想的特征:
(一)法利赛人把宗教当作是律法、诫命、规条与律倒。他们把宗教当作是外在的仪式与外在的洁净。所以耶稣是说:‘要小心,不要像法利赛人那样把宗教当作是一套:“你不可……”。要注意不要把宗教与外在的行为视作一体,真正重要的是人内心的状况。’这警告是防备生活在律法主义中,而称之为宗教;这是防备形式主义宗教的警告。用现代的说法,这是防备外表敬虔的警告,就是祇看人外表的行为,忘却其内心情况的宗教。
(二)撒都该人有两种特征,彼此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富有的贵族阶级,与政治极有关连。所以耶稣可能是说:‘你要小心,千万不要把天国与外表的善一视同仁,也不要把你的盼望带到政治的行动上面去。’它可能也是在我们的价值制度之下,警告不要给予物质太高地位,并且防备人要以政治的行动来施行改造。耶稣可能是提醒人:物质的丰盛远不是最高的善,政治的行动远不是产生最重要的结果。真正的福份,是内心的福份;真实的改变,不是外表环境的变动,而是人心的改变。
伟大发现的背景(十六13-16)
我们在这里另有一个耶稣退隐的故事。末期将到,耶稣尽量要把所有的时间,单独地与门徒在一起。耶稣有许多话要告诉他们,要教导他们,虽然有许多事在当时他们并不能接受与了解。因此祂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该地位于加利利海东北二十五哩之处。它是在加利利的总督希律安提帕王的管辖以外,在分封王腓力的领土之内。那里主要的人口不是犹太人,耶稣在那里可以平静地教导祂的十二个门徒。
耶稣在这个时期面临一个迫切与高要求的难题。祂的时间十分短少,祂在内身的时日屈指可数,而这个难题是:到底有人了解祂吗?有人认识祂是谁?祂来是为什么?是否有人在祂的肉身离世以后,会继续祂的工作,为祂的国度而效力?这显明是一个很紧急的难题,它包含基督教信仰生存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把握到这个真理,或至少瞥见这个真理,祂的工作就是白费了;如果有某些人了解这个真理,祂的工作才有保障。因此耶稣决意来一次考试,问祂的门徒,他们相信祂到底是谁?
明白耶稣所选择来发问的地点,真是最富有戏剧性趣味的一件事。很少有地区像该撒利亚腓立比更有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一)这个地区充满了古时亚兰人崇拜巴力的庙宇。汤姆逊在圣地与圣书中叙述此地附近至少有十四座这一类的庙宇。这是到处弥漫古时宗教气氛的地区,这也是一个笼罩在古代神明阴影之下的地区。
(二)此地不但有亚兰之神的崇拜,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有一座巍峨的高山,并有一道很深的峡谷,据说这峡谷是伟大的自然之神潘(Pan)的诞生地。该撒利亚腓立比与这位神被视为一体,因其原名为潘尼亚斯(Panias),如今该地称为便尼斯(Banias)。希腊神话的传奇,都围绕该撒利亚腓立比。
(三)再者,那个据说是约但河发源地的洞,约瑟夫写道:‘在一座山上有一个极美好的山洞,洞下有很大的山谷,山谷往下陷得十刀深,其中充满了水。其上为一座大山,在山谷的深处流出的是约但河的泉源。’把这个地方当作是约但河发源地的说法,使得这个地方在整个的历史与犹太人记忆的故事中永留芬芳。凡是虔诚的犹太人都很熟悉古代犹太教的信仰。
(四)更进一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有一座为该撒神所建立的白色大理石的大庙。该庙为大希律王所建,约瑟夫说:‘希律藉建立这座献给该撒的辉煌的神庙,装饰了这原来就很引人注意的地方。’约瑟夫在另一处为描述这洞与庙写道:‘该撒把另一个国家赐给希律的时候,他也在当地建立了一座白色大理石的庙宇,靠近约但河的发源地。该地称作潘尼母(Panium)是一座极高山的山顶,在它旁边的下面,或在底处,有一个山洞,其中有可怕的峭崖由上突然垂下,里面有大量静止不动的水。若有人要测量水的深度,没有一根绳索的长度可以达到水底。’所以希律给该撒神建造了这座宏伟的白色大理石神庙。后来希律之子腓力更进一步的美化,充实这个神庙,把潘尼亚斯的名称改为该撒利亚,即该撒之镇,再加上他自己的名字──腓立比意即属于腓力,表示与地中海岸的该撒利亚有区别。再往后的年日,希律亚基帕为尊崇尼罗王而称此地为尼罗尼亚(Neroneas),凡是看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人,即使相隔一段距离,不会不看到白色大理石闪闪发光的柱子,并想到罗马的威仪与神圣。
这实在是一幅戏剧性的图画。这位四海为家、腰无分文的加利利木匠,身边带十二位很平凡的人。在那个时候,正宗派的人士把祂当作是危险的异端,真正要用计谋把祂消除毁灭。而今祂站在充满了亚兰神庙宇的地区,就是古代的希腊神所俯视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中充满了以色列历史的地方,也是那华美的白色大理石雕成的该撒庙令人注目的地方。就在这样的地方,这位令人惊异的木匠站问祂的门徒他们信祂是谁?并且盼望得到的答案是──上帝的儿子。好像耶稣故意把祂放在世界宗教的历史和辉煌的背景之中,想要与它们作比较,并获得肯定的判决归给祂。耶稣意识到祂自己的神性,少有比这更炫耀光辉了。
超乎人类范畴之上(十六13-16)(续)
所以耶稣决意要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从门徒那里得到一个决断。祂必须要在祂动身往耶路撒冷去被钉在十字架上以前,知道在他们中间有没有任何一位,甚至只模糊地,捉摸出祂是谁。祂并没有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而是慢慢地引出来,先开始问别人对于祂的看法,然后再问他们对祂的看法。
有的人说祂是施洗约翰。希律安提帕并不是惟一认为施洗约翰是一位可能从死里复活的伟大人物。
另有人说祂是以利亚。这种说法是论到耶稣的两件情:他们是说祂像最伟大的那位先知一样,因为以利亚向来被当作是先知系统中顶尖的王座人物。他们也说耶稣是弥赛亚的先锋。玛拉基记载上帝的应许说:‘看哪!耶和华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亚到你们那里去。’(四5)。直到今日,犹太人仍旧盼望弥赛亚在来临以前,先有以利亚的来到。现今他们在庆祝逾越节的筵席中,仍要为以利亚留一席空位,因为以利亚来的时候,弥赛亚来的日期就不会太远。因此众人把耶稣当作是弥赛亚的报信人,上帝直接介入的先锋。
有的人说耶稣是耶利米。耶利米是以色列民族的盼望,具有一个奇特的地位。他们认为在以色列人被掳以前,耶利米已经把圣殿的约柜与烧香的坛拿出来,藏于尼波山僻静的山洞之中;而弥赛亚来到以前,他将要回去把它们拿出来,上帝的荣耀将要再一次临到祂的百姓(马加比二书二章一至十二节)。上帝在以斯得拉书二章十八节应许说:‘我将差遣我的仆人以赛亚与耶利米作你的帮助。’
有关马加比战争的时期有一个奇特的传说。在与尼加诺尔(Nicanor)战争以前,犹太人的总司令是伟大的犹太马加比,有一位曾做祭司长的好人阿尼亚(Onias),见到一个异象。他为战争的胜利祈祷:‘这样做时,出现一位头发灰白、满有荣耀,样式像是一位奇妙尊
当人们把耶稣与以利亚和耶利米一样看待的时候,在他们看来已经对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把祂放在高位之上,因为耶利米与以利亚就是上帝受膏者的先锋,他们本旦来到,天国实在是很近了。
耶稣听见了众人对于祂的判断以后,发出了这个最重要的问题:‘你们说我是谁?’他们在这个问题面前,可能有片刻的静默,在门徒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他们几乎不敢说出来的念头,然后彼得把他重大的发现与他重大的信仰表白出来,而耶稣就知道祂的工作有了保障,因为至少有一个人了解了。
在三本福音书中,对于彼得的话各有不同的记载,这的确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马太所记的是:
‘你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先子。’
马可写得最简短(八29):
‘你是基督。’
路加记载得最清楚(九20):
‘你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现在耶稣知道至少有一个人认识祂是弥赛亚,上帝的受膏者,永生上帝的儿子。‘弥赛亚’与‘基督’是同一个字,一个是希伯来字,另一个是希腊字,均为‘受膏者’之意。君王是用膏油而封立的,直到今日仍是如此。弥赛亚,基督,受膏者是上帝治理人类神圣的君王。
在这段经文中有两个伟大的真理。
(一)彼得的发现主要是认为在人的范畴,即使人类最高的,也不适合于来形容耶稣基督。当人们说耶稣是以利亚或耶利米或他们所想到的先知的一位,他们是把耶稣放在他们所能找到的最高的范畴之内。以利亚是众人所盼望的先知,耶利米在上帝的国度中也有他的地位,而且是上帝的百姓在患难中指定的帮助者。犹太人认为先知的声音已经静默了四百年,他们说在耶稣的身上,人们再一次听到了上帝直接而真实的声音。这都是伟大的称誉,可是还不够伟大,因为没有人的范畴、描述与类别足以适当地形容耶稣基督。
有一次拿破仑给耶稣下了一个判断:‘我知道人,而耶稣远超过人。’彼得对于他所说的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的这番话,无疑他不能加上一个神学上的解释与誓学性的说明;可是彼得十分确定了一件事,没有一个人间的描写,能够适用在耶稣基督的身上。
(二)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对于耶稣基督的发现,必须是一种个人的发现。耶稣的问题是:‘你们──你们说我是谁?’彼拉多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约十八32-34)。
我们对于耶稣的认识永远也不能是二手的。一个人可能知道别人对耶稣的各种判断,他可能知道人的头脑所思想过的每一种基督论,他也可能说出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神学家论及耶稣的摘要,而他仍旧不是一位基督徒。基督徒决不在于有关耶稣的知识;而是在于认识耶稣。耶稣基督需要每个个人的判断,祂不仅是在问彼得,祂也在问每一个人:‘你说我是谁呢?’
伟大的应许(十六17-19)
这段经文是新约圣经注解的一个暴风中心。若要平静地、毫无偏见地看这段经文,常常会相当困难,因为它是罗马天主教会与教皇地位的根基。天主教认为本段经文的意思,是给彼得天国的钥匙,让他可以准或不准人进入天堂,并且给予彼得有是否赦罪的权柄。天主教更进一步地辩称,彼得既有这样大的权利,就成为罗马的主教;这权柄今天临到教皇(Pope),他是天主教的头目。
在一位更正教的信徒看来,这种教义实在是难以置信,更正教与天主教在看这段经文的时候,同样地并不是全心要发现这段经文的真意,而是不定决心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并且尽可能的诋毁对方的见解。现在我们来试试找出这段经文的意义:
在这里有文字游戏。彼得的希腊文是petros。而磐石是petra。彼得的亚兰文名是矶法(Kephas),而这在亚兰文中也是磐石的意思。这两种语言在这里都有文字游戏。彼得有这么重大的发现并且宣布了他的信仰,耶稣就对他说:‘你是petros,我要将我的教会建立在这petra上。’
不管它是什么解释,我们必须要注意,这是一个非凡的称赞。它绝对不是犹太人思想中不常用的或奇怪的隐喻。
拉比把磐石喻作亚伯拉罕,他们曾有话说:‘当圣者看到那正在兴起的亚伯拉罕,祂说:“看哪,我已经找到了那块可以把世界建立在其上的磐石(petra)。”所以当祂称亚伯拉罕为磐石(sur),好像是说:“你们要追想被凿出的磐石。”’亚伯拉罕是那国家以及上帝的旨意建立在其上的磐石。
这磐石(sur)一次又一次地用在上帝自己身上。‘祂是磐石,祂的作为完全。’(申三4)‘他们的磐石不如我们的磐石。’(申卅二31)‘也没有磐石像我们的上帝。’(撒上二2)‘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我的上帝,我的磐石。’(撒下廿二2)。在诗篇十八篇二节也有同样一句话‘除了我们的上帝,谁是磐石呢?’(诗十八31)在撒母耳记下廿二章卅二节有同样的一句话。
有一件事情很清楚,称呼任何人为磐石是最大的敬意;而且没有一位熟悉旧约圣经的犹太人,在使用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想到上帝是爱护与拯救之独一真实的磐石。耶稣在这段经文中使用磐石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个问题曾有人给出以下的四个答案:
(一)奥古斯丁认为这磐石是指耶稣自己。似乎耶稣是说:‘你是彼得,在我这块磐石上,将要建立我的教会;日子将到,你要在教会中成为伟人,作为你信心的赏赐。’
(二)第二个解释是这磐石是指耶稣是永生上帝儿子的真理。上帝向彼得启示了这伟大的真理,上帝亲自开启了彼得的眼睛,使他有这样重大的发现。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这事实实在是教会信仰与信心的基石。教会将永远建立在伟大的真理上。这个解释主张:上帝所启示的耶稣是上帝儿子的真理,乃是建立教会惟一的根基。这个解释非常地真实,却很难表明此处所玩弄的字句。
(三)第三种解释乃是磐石是指彼得的信仰,教会是建立在彼得的信仰上。全世界教会信仰的火花,是彼得所点燃的,彼得的信仰是有朝一日形成普世教会最初的原动力。
(四)现在我们来看最后的,也是最好的解释,就是彼得自己是磐石。但有一种特别的意义,他不是教会建立在其上的磐石,那磐石是上帝;他是整个教会的第一块磐石,彼得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耶稣是谁人,他是第一个在信仰上跳级,看出耶稣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换句话来说,彼得是教会中的第一位教友,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整个教会是建立在他的上面。这就是其中的含意,好像耶稣在对彼得说:‘彼得,你是第一个认识我的人,所以你是第一块石头,根基的石头,我最初建立教会的开始。’而且从此以后,每一个与彼得具有同样发现的人,就是另一块加在基督教会大厦上的石头。
有两件事情帮助我们弄清楚这一点。
(甲)圣经里面常常用画面来表明一个确实的要点。并不注重图画的细则,只是重在一点上。那么新约圣经中重覆地使用这节的图画与教会相关连,可是这幅图画却有许多目的,和来自许多的观点。彼得在这里是根基,在某种意义上他是整个教会建立在其上的根基,因为他是第一个发现耶稣是谁的人。在以弗所书二章二十节把先知与使徒都称为教会的根基。从人的立场上来说,地上的教会靠赖他们的工作、他们的见证与他们的忠诚。在同一段经文之中,耶稣基督是头块的房角石;那就是说,祂是把教会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祂,整个的大厦就会瓦解、崩溃。在彼得前书二章四至八节认为所有的基督徒都是构成教会的活石。哥林多前书三章十一节说耶稣是惟一的根基,无人可立别的根基。很清楚的给我们看见,新约的作者把建筑的画面用在教会的各方面,但是所有的含意里面都存有耶稣基督乃是教会之真正根基的观念,并且是使教会联合在一起惟一的力量。当耶稣对彼得说,祂要将教会建立在他上面,并不是说教会要靠彼得,如同靠祂自己和上帝独一的磐石那样,祂的意思实在是说教会是由彼得开始,这样看来,彼得是教会的基础,而这是一份没有人可以从他夺取的光荣。
(乙)第二点要说的是在这段经文中的教会(ekkleia)这两个字给予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当我们听到教会两个字,我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教会,或者我们至少想到教会是带有建筑物,办公室、聚会,组织以及各种活动的机构。但是耶稣在这里所用的字,很可能是quhal,是旧约中用在以色列会众、上帝子民之集合的字。耶稣对彼得所说的乃是:‘彼得,你是新以色列,上帝的新子民,信我之人新团契的开始。’彼得是在耶稣里信徒团契中的第一位,这并不是人意识中的教会,也不是宗派性教会的开始。彼得所开始的是所有在耶稣基督里的信徒团契,并不与任何教会成为一体,也不限制在任何教会,却包含一切教会中爱主的人。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段引起争辩的经文,意思是说彼得是教会的根基,他是那乐意表明自己发现耶稣基督是主的伟大团契中的第一个人。但至终说来,那作为教会建立在其上的磐石,无非是上帝本身。
地狱之门(十六17-19)(续)
耶稣接下去说地狱的门不会胜过祂的教会。这是什么意思?胜过的门的思想决不是一幅自然或易于了解的图画。这里有几种解释:
(一)它可能是指一座城堡的图画。站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山顶上,往下俯视,迄今还耸立一座或者在耶稣的时代就已光辉存在的城堡遗址,耶稣可能认为祂的教会好像一座城堡,而邪恶的势力为一座敌对的城堡,并且说邪恶的势力决不会胜过教会。
(二)柯罗富(Richard Glover)对此有一个有趣的说明。在古代的东方,所谓门,常是指一处地方,在那里,尤其在小的村庄乡镇中,长老与官员就在那里开会,施行劝导和审判。例如,律法上规定人若有一个顽梗背逆的儿子,他必须把他带到‘本地的城门,本城的长老那里’(申廿一19-20),在那里施行审判执行公义。在申命记廿五章七节记载人若有疑难,就‘要到城门长老那里’。城门是长老聚集执行公正的简单场所。因此这城门可能是政府的所在地。例如土耳其的政府被称为SublimePorte(Porte是法文门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说地方的政府与力量永远也不会胜过教会。
(三)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假如我们回想耶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而教会是建立在这磐石上的观念。那么,在这里所说的,阴间并不是受刑罚的地方,而是犹太人所相信的死人都要到的地方;门的功用显然就是把东西留在里面,把它们关闭起来,控制起来。有一个人是阴间的门没法子把祂关进去的,就是耶稣基督,祂冲破了死亡的约束。使徒行传的作者写道:‘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二24,27)。所以这句话可能是提到将来复活的胜利。耶稣很可能在说:‘你已经发现我是永生上帝的儿子。时候将到,我要被钉十字架,阴间的门要在我身后关闭。却没有力量把我关在里面,阴间的门无法胜过我这位上帝之子。’
无论我们如何解释,这句经文是得胜地表明基督和祂的教会是不可抵挡的。
彼得的地位(十六17-19)(续)
现在我们要来看看这两句论到耶稣叙述彼得的权利的经文。
(一)耶稣说祂要把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这显然是难以了解的句子,我们必须从我们确知的事说起:
(甲)这句话一定是表示某种特殊的权力。拉比们有一句名言说:‘诞生,下雨,和由死复活的钥匙都属于上帝。’这就是说,惟有上帝才有创造生命,降下雨水,使死人复活的权力。这句话表示一种特殊无比的能力。
(乙)按照新约的用法,这句话常与耶稣有连带关系。这把钥匙是在祂的手中,先人决不会有。在启示录一章十八节中,复活的基督说:‘我是那存活的,我曾死过,现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远远,并且拿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在启示录三章七节又说,复活的基督是‘那圣洁,真实,拿大的钥匙,开了就没有人能关,关了就没有人能开的’。显然这些字句一定可以解释为某种神圣的权柄,不论给彼得的是什么应许,这应许决不会取消或违背那单属于上帝或上帝之子的权利。
(丙)新约中所有的这些图画,回溯到以赛亚书的一幅图画(廿二22)。以赛亚在这幅图画中描述将有大家的钥匙放在以利亚敬的肩头上,他开了无人能关,关了无人能开,以利亚敬的责任是作为大家的管家。他清早开门,夜晚关门,访客心得通过他才能得到王的接见。所以耶稣对彼得好像是说:在将来,彼得要作天国的管家。在彼得方面,整个观念只是开启,并不是关闭天国的门。
实际的情形也的确是如此,在五旬节的时候,天国的管家彼得,向三千人开门(徒二41)。他向外邦人百夫长哥尼流开门,使打开天国的门接纳广大的外邦世界(徒十章)。在使徒行传十五章告诉我们,耶路撒冷的会议如何向外邦人开门,彼得的见证如何促成件事(徒十五14的西门就是彼得)。彼得具有天国钥匙的应许,是彼得要开启门户,使得将来有成千上万人亲近上帝的应许。其实并不惟独是彼得有天国的钥匙,每一位基督徒都有这把钥匙,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别人开启天国的门,使他进入耶稣基督伟大的应许之中。
(二)耶稣更进一层地应许彼得,凡他所捆绑的,将被永远捆绑;凡他所释放的\cs8,就必释放。柯罗富认为这里的意思是,彼得将要把捆绑住人的良心的罪,藉告诉他们上帝的慈爱与饶恕,使他们得释放。这是一个很可爱的想法,这无疑也是真理,是每一位基督教的传道者与教师的责任。
释放与捆绑是犹太人常用的字,尤其是常用来指一位伟大的教师与拉比的决定。一般来说,犹太人认为释放与捆绑的意义是允许与禁止。捆绑某种东西就是宣布禁止它,释放某种东西就是宣布允许它。这是律法作决定时所使用的正规字眼。实际上只有这样,上下文才有意义。所以耶稣是对彼得说:‘彼得,你将要负起一个巨大和沉重的责任,你将要从事对于整个教会的将来有影响的决定,教会的行政将要放在你身上,你将要作初期教会的引导者与指示者,你将要从事的决定十分重要,会使人今生与来世的灵魂受影响。’
这钥匙的权利,表示彼得要成为上帝的管家,替人开门,使人可以进入天国。捆绑与释放的责任,是指彼得将要为教会的生活,与教会更远大的影响作决定。当我们念到使徒行传的头几章,我们看到,彼得在耶路撒冷所作的事的大意正是这些。
我们意译这段曾引起许多争辩的经文,我们看到它并不是论到教会的形态,而是论到教会的救恩,耶稣对彼得说:‘彼得,你的名字就是一块磐石的意思,你的使命就是作一块磐石。你是第一个认识我是谁的人,所以你是那属我之人团契大厦中的第一块石头。攻击这团契的邪恶力量不会得胜,如同它们不能使我成为死亡的俘虏一样,将来你必定是天国的管家,打开天国的门,让犹太人与外邦人都能进来。你必定是智慧的行政管理者,带领人解决难题,指导那幼小与渐长的团契。’
彼得有了重大的发现,他也接受了极大的权利与重要的责任。他的发现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的发现,而当我们如此发现时,就有同样的权利与责任要放在我们的身上。
严肃的斥责(十六20-23)
门徒虽然把握了耶稣是上帝的弥赛亚的事实,但是他们还是没有了解这件伟大的事实具有什么意义,他们的意思与耶稣的意思是完全不同。他们还是以征服的弥赛亚,
所以耶稣要设法使他们睁开眼睛来看见一件事实,就是除了十字架的道路以外,祂没有别的路可以走。祂说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在长老、祭司长与文士手里受害。这三种人实际上就是组成公会的三种成员。长老化表受百姓们尊敬的人物,祭司长多是有势力的撒都该人,文士就是法利赛人,其实耶稣是说,祂必须在国内公会与正统派宗教领袖的手中遇害。
耶稣刚说完这句话,彼得马上采取强烈的反应。彼得一贯受的教导是弥赛亚是大有能力、荣耀与得胜的。在他看来弥赛亚的受苦,以一个十字架与弥赛亚的工作相连在一起,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他‘拉住’耶稣,简直是用手臂环抱耶稣,似乎要把祂从自杀的路上拖回来一样。‘这样的事,’彼得说:‘必不临到你身上。’然后那在听见时使我们窒息的重大的斥责就来了:‘撒但,退我后边去吧!’要了解这悲伤与戏剧性的情景,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几件事。
我们一定要尽量抓住耶稣说这句话时的语气。祂在说话时一定不会愤怒地咆哮,眼含怒火;祂好像是一个内心受伤的人,以哀伤忧愁,极度失望和恐惧的声调来说这句话。耶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耶稣如此地反应,是因为在这一刹那之间,再一次出现了祂开始布道以前在旷野所面临的那试探。祂受到采取武力的试探。‘给他们饼,给他们物质的东西,’试探者说:‘他们将要跟从你。’‘给他们感情激动,’试探者说道:‘给他们看神迹,他们将要跟从你。’‘与世界妥协,’试探者说道:‘降低你的标准,他们会来跟从你。’彼得正是让耶稣遭遇同样的试探。
这些试探并没有完全从耶稣的脑海中消逝,路加很深入地看见主的内心,而在试探故事之后写道:‘魔鬼用完了各样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路四13)。试探者一次又一次地向祂发出攻击;没有一个人会要十字架,没有一个人要痛苦而死;即使在客西马尼园中,同一个试探采取另一种方式,又临到耶稣的身上。
这就是彼得在这里所给予祂的。耶稣的回答如此锋利、痛切,是因为彼得所劝祂的这番话,正是试探者经常在祂耳边进言的,也就是祂必须硬心肠全力对付的那类事。彼得要耶稣逃避这条要临到祂的十字架的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彼得是撒但的原因。‘撒但’的字义是‘反叛者’,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彼得的意思不是上帝的意思,而是人的意思;撒但就是影响我们离开上帝道路的力量;撒但就是凡引领我们背弃上帝所定的艰难道途的影响力,是寻求以人的愿望代替上帝命令的力量。
这个试探所以更形尖刻,是因它来自受祂之人。彼得说这些话是因为他是这样地爱耶稣,一想到耶稣要走上这条可怕的道路,并且那样可怕地死去,使他简直无法忍受。最艰难的试探就是从保护性的爱中所发出的,有的时候宠爱使我们从上帝的道路中逃跑,但是真正的爱并不是当武士应该出去争战的时候,把他留在家里的爱;而是差他出去遵从侠义精神的爱,那种爱并不是使生命更安舒,而是使生命更伟大。爱很可能是那么有保护性,会使那些被爱的人不愿参加基督冒险的争战,也不奔走上帝艰难的天路。使耶稣真正伤心的,和使祂说这一番话,是因为在那一天试探者藉彼得热心的爱,错误的向祂说话。
在斥责后面的挑战(十六20-23)(续)
在我们离开这段经文以前,再来看一看这一段的极早期的两点解释,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俄利根认为当耶稣说这句话的时候,祂原是对彼得说:‘彼得,你的地位是在我的后面,不是在我的前面;你的地位是跟随我选定的路走,不是要以你所喜欢的路来引领我。’假使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至少可以除去一些刺人的地方,因为它不是把彼得从基督面前赶走,而是把他安置在他适当的地位,即作一位跟随耶稣脚踪的门徒。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走基督的道路,千万不要强迫基督来走我们的路。
当我们详细的察看马太福音四章十节,耶稣对撒但所说的话时,我们可以得到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两段经文在翻译上实际上有一点差别。四章十节说:‘撒但!退去吧!’在希腊文是"HupageSatana"。在标准修订英译本中耶稣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希腊文是"Hupageopisomou Satana"。要点是吩咐撒但:‘退去吧!’但祂命令彼得是:‘退我后面去吧!’换一句话来说:‘再一次作我的跟从者吧!’耶稣基督把撒但从祂的面前赶出去,而叫彼得重新蒙召作基督的跟随者。撒但决不可能作基督的跟随者,在他穷凶极恶的骄傲之中,它决不可能谦卑到这个地方,这就是它为什么是撒但的原因。另一方面。彼得可能有错,可能跌倒,可能犯罪,但是对于他,重新面对门徒的挑战与机会却永远存在。好像耶稣是对彼得说:‘当你说话的时候,简直就是撒但说的话,但这不是真彼得说的,你能够挽救你自己,到我的后面来再作我的跟随者,这样一切就会圆满了。’彼得与撒但最根本的差别,就是撒但无法跟随耶稣。只要一个人准备要跟随主,即使他曾经跌倒,仍然处处为他豫备了荣耀的盼望。
伟大的挑战(十六24-26)
这里有一个在耶稣的教训中时常重覆提到的题目。这是耶稣一次又一次教导我们的(太十37-39;可八34-37;路九23-27;十四25-27;十七32;约十二25)。耶稣一次又一次地向人提出基督徒生活的挑战。一个人若要过基督徒的生活,他必须要准备做三件事:
(一)他必须舍己。我们通常使用的舍己,祇是狭义方面的意思,即用以表明不做或放弃某事。所谓‘舍己周’是我们不去寻求某些享乐或奢侈生活的一个星期,通常是为了对于某种善事有些贡献,但这祇是耶稣所说的舍己中很微小的一部分,舍去自己表示在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对自己说:‘不!’对上帝说:‘是!’舍己是表示祇此一次便永远地把自己推下宝座,让上帝坐在宝座上,舍己就是涂抹自己作为生命的主要原则,并使上帝成为管理生命的原则,乃至生命的热诚。不断舍己的生活,就是不断赞同上帝的生活。
(二)他必须背起他的十字架,这是说他必须背起牺牲的担子,基督徒的生活是牺牲服务的生活。基督徒为要事奉基督可能要放弃个人的野心,他可能发现,他献给耶稣基督最大的服事,就是那酬报微薄,毫无名望的地方。他必须要牺牲时间、闲暇和娱乐,为要藉服事人而服事上帝。
简而言之,火炉旁的舒适,前往娱乐场所的乐趣,可能要为尽长老的职分而牺牲,为应付青年工作的呼召,或拜访某些忧伤寂寞灵魂的家庭等等而牺牲。也许为了要更多的分给别人,他必须要牺牲某些他可以享有的东西。基督徒的生活及是牺牲的生活。
路加好像受了一刹那的启示而领悟到其中的奥妙,他在耶稣的命令中加上了几个字:‘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真正重要的还不是牺牲的一刹那,而是在生活中时刻不断地意识到上帝的要求与他人的需要。基督徒的生活是一种时常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生活。
(三)他必须跟从耶稣基督\cs8。那就是说,他必须完全顺服基督。我们在年青的时候,常喜欢玩一种‘跟领袖’的游戏,领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多么困难,我们一定要照样做;不论是多么荒唐,我们都非照样做不可。基督徒的生活是不断地跟从我们的领袖,在思想、言语、行为上,不断地顺服耶稣基督。不论基督要带领我们往何处去,基督徒总是跟基督的脚踪行走。
丧失与得生命(十六24-26)(续)
在这个世界之中,存在与生活完全是两回事。存在祇是肺部在呼吸,心脏在跳动。而生活是活在一个有价值的世界里面,灵魂有平安,内心有喜乐,每一分钟都有趣味。耶稣在此地给我们的是生活的秘方,不同于仅仅存在。
(一)过分注意安全的人要失丧生命。马太福音是在主后八十到九十年之间写的。是马太在痛苦的逼迫期间写的。他说:‘人为保全生命而放弃信仰的时刻将要来到;但是如此行,就生命的意义来说,并不是保存生命,而是丧失了生命。’那忠心的人可能会死,但他的死就是活;那放弃信仰的人可能保全了生命,但是他活就是死亡。
在我们现今的时代并没有殉道的问题,可是如果我们常常求安全,保障、舒适与写意的生活,如果每一样抉择都是以世俗的智慧与谨慎的动机为出发点,我们将会失去一切使生命有价值的东西。当生命可能是一种冒险之时,它变为柔弱,萎靡的事情。生命在可能发出服务光辉的时候,却变为自私。生命在可能达到过超的境界的时候,却被世俗所捆绑。有一次一个人替另一个人写了一块很刻薄的墓志铭:‘他出生时是一个人,死时是一个杂货商。’‘杂货商’这三个字可能取代以任何一种手艺或职业。一个贪图安全的人并不是人,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而造成的。
(二)为基督冒一切危险的人,看起来似乎失去一切,但是他却得到了生命。这是一个简单的历史功课:名字记在历史上,对世界大有贡献的人,总是不辞冒险的灵魂。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人,许多医药的治疗都不会存在;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人,就不会发明出那些使生活简便的机械。若不是那些准备接受冒险的母亲,就没有一个婴孩会生下来。凡敢于将自己的生命为上帝孤注一掷的人,必定会得生命。
(三)于是耶稣警戒说:‘如果一个人祇贪图安全,如果他得到了全世界,然后他发现生命并没有存在的价值,他能够拿出什么来换耶生命呢?’这严酷的真理乃是他不能够再得回生命。在人生的每一次抉择之中,我们都是对自己作了某种事,使自己成为某一种类的人;我们不断地而无可避免地在建立某一种自我与品格,我们使得自己能够做某些事,不能做某些别的事。可能一个人得到了他心中所想望的一切,一朝醒悟过来发现他已经丧失了那最重要的东西。
这里所谓的‘世界’,是代表物质的东西,与上帝互相敌对。关于物质的东西,有三点要说:(甲)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它们带走,他只能把他自己带走,如果他为要得物质的东西而使自己卑鄙,他的懊悔必是痛苦的。(乙)它们无法帮助那生命破碎的人,物质的东西永远无法弥补破碎的心怀或使寂寞的灵魂欢欣。(丙)人若以不名誉的手段获得物质的财富,有一天他的良心将要说话,这人就在死亡之先已进了他的地狱。
世界上允满了呼喊的声音,大声疾呼地说:凡为物质的东西出卖了真实生命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
(四)耶稣最后问道:‘人还能拿什么换取生命呢?’希腊文是人还能拿什么Antallagma换生命呢?Antallagma是一个很有趣的字,我们在次经的传道经中念到:‘没有Antallagma可以换取一位忠实的朋友,’与‘没有Antallagma可以换取一个受操练的灵魂’(六15;廿六14)。它的意思是说忠实的朋友与操练的灵魂是买不到的无价之宝。所以耶稣这最后的话,可能有两个意思:
(甲)它的意思是说:人一旦为了求安全与物质的东西,丧失了他真实的生命,他就是付上任何的代价,也不能再把它买回来。他对自己已作了永远不能完全挽回的事。
(乙)它的意思的是说:一个人本身和每样东西都来自耶稣基督,没有东西可以代替人的生命献给基督,一个人很可能想要把他的钱财献给基督,却留住他的生命。人也很可能把他的嘴唇献给基督,却留住他的生命。有很多人每周把钱奉献给教会,自己却不到教会去;显然他并没有满足教会对教友的要求。我们惟一可以献给教会的礼物就是我们自己,惟一可以献给基督的礼物是我们整个的生命。没有东西可以代替;这样做是必不可少的。
警戒与应许(十六27-28)
(一)第一句是一个警戒:就是不可避免的审判的警戒。生命正在走向某处,那个去处就是审判。最后审判的日子不可避免地临到人生的每一方面。基督教所论到的死后的审判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如果把这段经文跟前面的一段连在一起,马上就可以看到审判的标准是什么。那自私地把持住自己生命的人,那首先考虑到本身安全和舒适的人,从属天的眼光看来,才论他在世上如何富有,成功与发达,仍旧是失败的。只有那为别人舍弃自己生命,过英勇冒险生活的人,才会获得属天的赞许与上帝的赏赐。
(二)第二句话是一个应许。马太的这段记载,念起来好像耶稣是说,这些听见祂这番话的人,还活的时候,必要亲眼看见祂的回来。好像耶稣这番话是说错了。可是当我们翻到马可福音的记载,就可以看见其中的真意。马可记载:‘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上帝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1)
耶稣是说祂国度大有能力的工作,祂所说的真是再真实也没有了。在那里站的人之中,有人看到五旬节圣灵的降临,有人看到外邦人与犹太人涌进天国,他们还看到基督的信息横越小亚细亚,传遍欧洲,直达罗马。那听见耶稣说话的人,的确在活的时候,看见了天国带能力的临到。
我们还要把这段经文跟以前的经文放在一起来看。耶稣警告祂的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祂必须忍受许多苦楚而死。这是羞辱,可是这羞辱并不是结局。在十字架以后,还有复活;十字架并不是结局,而是释放那遍满全世界的力量的开始。这是结予耶稣基督门徒的一个应许:人无法拦阻上帝国度的扩展。──《每日研经丛书》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