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太福音相关章:

16:1-35 耶稣的加利利事工到这三章就接近尾声了。从此,耶稣开始具体教导门徒自己将被钉死十字架。这里包含了著名的彼得的信仰告白(16:13-20)、登山变像事件(17:1-8)、关于天国子民当有的谦卑和饶恕的教训(18:1-35)。其空间背景是加利利北部全城。在永远离开加利利之前,耶稣再一次走遍各地教训其门徒和民众。

16:1-4 关于“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要求显神迹的动机和耶稣对此问题的回答,请参照12:38-45的注释。

16:2-3 天上的气色……这时候的神迹:耶稣讽刺地告诫那些只把握了眼所能见的自然界后,认为自己仿佛掌握了真理的人。其实,真理的真正实体是肉眼所不能见的世界,人若不以谦卑的心灵依靠神之启示就不能领悟其真理。

16:5-12 耶稣教训门徒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可8:14-21)。

16:11 出现在圣经里的关于“酵”的诸般意义请参照可8:14-21。

16:12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指与从上而来的真启示相反的人本主义教训。法利赛人是形式律法主义者,强调靠自己的力量称义;撒都该人持有拒绝永生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祈福主义的理论,固守着与旧约所说的耶和华信仰及耶稣的福音根本相对立的信仰。并且,从实践方面来讲,他们也是言行不一致的伪善者。

16:13-28 在这里耶稣的事工暂告一段落,开始为十字架受难预备自己和门徒,这是一个大转折点。即通过彼得的信仰告白(13-20节)得出了约三年之久的公开事奉的结论,预言了其事工的最高潮——十字架的受难事件(21-28)。从时间上来讲,这时是在十字架上受难前两个月左右。我们可以看出彼得等人虽然确信耶稣是弥赛亚,但尚未领悟弥赛亚使命之执行方式的真谛(20:20-28)。

16:13-20 “西门彼得”的信仰告白是耶稣公开事工的结论,同时也是耶稣作为神之子而准备受难的开始。对这一点学者之间没有异意,但关于此信仰告白和耶稣的祝福所隐含的真谛,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差异十分悬殊。即教会中使徒权的继承问题和人人皆祭司主义之间论争的根据就是这节经文<徒6:6,使徒的职分;彼前2:4,5,圣经中的人人皆祭司主义>。

16:13 该撒利亚腓立比:是位于离耶路撒冷约190公里的黑门山附近的城邑,是有名的崇拜偶像之地。土著民在这里拜巴力神,希腊血统的人在此纪念山林和野兽之神潘(pan)。而且希律为了讨好该撒奥古斯都在此地建了皇帝神殿。彼得在有浓厚异教色彩之地代表门徒告白对耶稣的信仰,具有重大意义。

16:14-15 你们说我是谁:耶稣听完一般人即不信者对自己的评价之后,问到你们说我是谁。圣徒与不信者不同,他们是向耶稣告白信仰并顺服的人。因此耶稣所行的外在的神迹和教训固然让我们感到惊奇,但更重要的是当晓得耶稣是永生之神的儿子(罗10:9,10)。

16:16-17 西门彼得回答说:彼得的信仰告白:①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十二门徒,甚至代表所有圣徒;②不是凭借着人的智慧,乃是靠着神的光照而行的;③耶稣要求这种信仰告白,并且接受了,之后以此为根据教导门徒为罪人而死,并为此作准备。从这种意义来看,此信仰告白同耶稣的诞生和五旬节事件一样,在救赎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凡圣徒都应当宣告的最高的信仰告白,具有如下意义:①彼得告白耶稣是基督,即弥赛亚,这就见证了耶稣的身份,承认他就是经上所预言成就神之旨意的那个人(民24:17);②彼得告白耶稣是神的儿子,见证了耶稣的神性,承认耶稣是神的实体,同时也是完全的人(约10:30;约壹4:2)。

16:18-19 这是今日的天主教当作教皇权根据的主要经文。即耶稣对彼得说他要将教会建立在这磐石上,并且要给彼得天国的钥匙。但耶稣说这句话的主旨与这一点截然不同,详细内容请参照可8:29,“解释彼得的信仰告白”。

16:20 不可对人说: (8:4)。

16:21-28 这是马太福音中关于四大受难预言中的第一个。第一个预言受难的整体侧面并催促门徒参与;第二个(7:22,23)预言了耶稣的被捕;第三个(20:17-19)预言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的场面;第四个(26:1-5)预言了加略人犹大卖耶稣。彼得等人刚刚还告白耶稣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但因尚未领悟弥赛亚职分的真正意义和其拯救范围及拯救的方法,暴露了他们旧约的、人本主义的思考方式,因而受到耶稣的责备。耶稣所要建立的国度(天国)并不是仅为犹太人的,建立在这地上的政治王国。那是为着万民而存在的福音、救恩和爱之国度,建立在这全地和永恒世界中。但是,耶稣为何必须受难呢?他要建立如此伟大的天国,他不是完全可以以伟大征服者的形象出现,成为受人尊重和畏惧的对象吗?那是为了同时满足神的公义和慈爱,详细内容请参照可10:45,“道成肉身的双重目的”。

16:21 第三日复活:耶稣受难,即背负世人罪孽而死,并非最终目的。倘若圣经的福音仅仅停留在耶稣的代赎牺牲,那或许可以成为爱与牺牲的福音,却不能成为救赎与胜利的福音<路9:28-36,耶稣生平中的五大事件>。

16:22 万不可如此: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彼得这句话是表现了对耶稣的爱;从消极方面来看,则是出自不必一定要牺牲,可以采取用力量征服世界的想法。不管怎样,这种想法出于尚未理解耶稣代赎事工的真义和将要建立的弥赛亚王国本质的人,易成为撒但的工具。

16:23 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任何人都不愿承受痛苦,却想要以力量征服别人。但耶稣断然排斥撒但利用人之常情借着彼得而进行的诱惑。倘若不被真理光照,我们亦会像16节的彼得那样沦为撒但的工具。神的意思……人的意思:前者意指为永恒真理和正义的事工;后者则指为自身的一时荣耀所做的事。

16:24-28 在前面耶稣纠正了门徒歪曲的弥赛亚天国观,并表明了天国仆人的职分之本质。与此同时,耶稣强调了跟随他的必得到末世论性祝福,同时,这也教训我们若要将来与他一同得荣耀,当与他一同受苦(罗8:17)。

16:24 就当舍己:从消极意义上是指弃绝自己的主张与想法以及贪心。背起他的十字架:从积极意义上来讲,主动承受持守真理而来的苦难。门徒当同时面对这两点。直到如今,耶稣没有说过自己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可15:21-32,十字架的刑罚与其意义>,因此耶稣受死后这句话不再是单纯的象征,而是成为了门徒决志的条件。

16:25-26 丧掉生命的,必得着:因为只有耶稣是生命的真正主人,所以此悖论性真理是可以成立的(约11:25,26;15:1-7)。我们当勇敢地为了永恒生命而牺牲短暂的生命(可8:35)。

16:28 ?(路9:27)。

《精读本圣经注释》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马太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太   福音   耶稣   彼得   基督   教会   门徒   的人   磐石   神迹   权柄   先知   上帝   自己的   约翰   生命   导论   弥赛亚   是指   利亚   注释   经文   天国   他们的   你是   这是   犹太人   犹太   人子   荣耀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