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注释
十四1-12希律安提帕的反应(参可六14-29;路九7-9,三19-20)
分封王希律就是希律安提帕,他统治加利利,是耶稣出生时作王之希律的儿子(第二章)。他已听过关于耶稣所行的神迹,加上他对自己被迫处死施洗约翰之事,心存愧疚,竟令他生出奇妙念头,以为耶稣就是约翰从死里复活。
前文述及约翰下在狱中(四12,十一2),现在马太解释他下监的原由。希律娶异母兄弟之妻,不单有违犹太律法(利十八16),而且希律和希罗底为求结合,要与原配离异,这段婚姻在政治上是轻率的,在宗教上更引起公愤,约翰直斥其非,令希律在犹太臣民中有损声望。因此,约翰不单令希律王感到尴尬,而且(正如约瑟夫的历史著作所证实的)威胁到希律王的政治地位。
约翰的门徒向耶稣报告约翰的死讯,显示他们认定耶稣是约翰真正的「接任人」,十一章7至19节一段经文,已暗示这点,而且耶稣在二十一章23至32节又确认了。耶稣闻讯后退到野地(13节),暗示祂知道,希律视祂与约翰的关系会危及他的地位。
十四13-21以神迹喂饱五千人(参可六32-44;路九10-17
路加说出那野地就在伯赛大附近,位于湖的北端,在希律安提帕领土以外。有一大群人从各处来跟随耶稣,正如约翰福音六章14至15节清楚提示,这并非一次偶然的聚集,而是众人都抱着特别的目的而来,为要迫耶稣作出政治行动(参以下21节的注释)。
马太却不着意描述这一点,对他来说,这事迹生动地表达出耶稣怜悯之情,以及祂施行神迹的大能。犹太读者一定不会看不到,这神迹和旧约里两次使人吃饱的神迹极为相似。一次是在旷野里降下吗哪(出十六),另一次是伊莱沙使饼倍增(王下四42-44)。耶稣再一次被视为比古代的先知「更大」(参十二6、41、42)。
一同进食象征合一。耶稣担任一个大型家庭聚会的主人,欢迎众人加入成为一个新群体的成员。菜单虽然平平无奇,但众人却可预尝弥赛亚筵席的滋味(参八11-12)。「坐」(19节)是指半躺半坐地吃筵席。
第19节中的动词(「拿着」、「祝福」、「擘开」、「递给」)出现在新约中对最后晚餐的描写,绝非偶然。这一餐固然喂饱群众(20节),但在马太的眼中,这更象征了新建立的天国里的合一。
在第16节中,耶稣向门徒发出挑战,叫他们拿出他们的食物,给群众吃。透过他们的参与(特别是他们收集剩余的零碎,比原先他们拿出来的食物还要多!),他们必不会忘记此事,并从中有所学习;而他们所学到的,稍后便受到考验(十六5-12)。
第19节饼和鱼是当时加利利一带农民的基本食粮。
第20节12篮子并非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推想是门徒各用一篮子去收集零碎。
第21节「除了妇女孩子」可翻译成「没有妇女和孩子」,意即在场的只有男丁,故此聚会实有行军的意味。但这事迹其实更像是向出埃及记十二章37节作出回响,那里用了同样的语句,描述神的百姓数点人数。
十四22-33耶稣履海(参可六45-52)
五饼二鱼是公开的神迹,接续而来的是耶稣单向门徒显出的神迹,显示祂有支配物质的权柄。两个神迹令门徒对耶稣有新的认识,明白祂有超乎常人的能力(33节)。
当时正值午夜后(四更天即凌晨3至6时),湖面风浪大作,不难理解门徒初见耶稣出现的反应:他们害怕得大呼「鬼怪」!更值得注意的是彼得不寻常的要求,他竟想与耶稣一同在水面行走。
彼得在福音书中,有时表现得很冲动,观其反应,每多欠深思熟虑。故我们可能会将他在此事的行为,看成其为人鲁莽的明证,竟妄想与耶稣同享支配大自然的权能。但耶稣赞赏他勇于尝试,最初他也成功地行在水面上。虽然彼得的信心仍不足够,这都显出马太视此为真正的信心行动。
但彼得最终还是成了小信和怀疑的反面例子,警告门徒若他们转眼不望耶稣,却观看周遭的不利环境,彼得的境况足成鉴戒。
第22节此处有紧急的意味,原因可能是门徒和群众尝试迫耶稣作出政治行动(约六14-15)。
第33节这对不可思议经历的本能反应,铺排了彼得后来在十六章16节所发表饶有神学意味的宣称。
十四34-36耶稣是医治者(参可六53-56)
回到希律的领土,耶稣再度为众人所注目,祂的医治大能使祂广受欢迎。马太在此只是概述耶稣的治病事迹,显示比前所录的更广泛。病人要求摸耶稣的衣裳,听来好像颇机械化,但若读九章20至22节,便知道由此得医治,其实是具有个人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