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九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九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九章
九1 这一节指称,他们在九章2~13节即将有的经历,会启示出前面几节所说未来的「荣耀」。既然未来的 * 弥赛亚已经来到,祂未来 * 国度的荣耀也已经在此出现。
九2~13
山上的荣耀
神在西乃山上向摩西启示祂的荣耀,甚至摩西下山时,仍反映出神的荣光(出三十二~三十四)。在马可福音九2~13,大过摩西与伊莱贾的耶稣,将自己的荣耀在山上启示出来;因此祂是神最终极的发言人(申十八18~19)。
九2 西乃山是神启示祂荣耀之处。耶稣等了「六天」,才登上一座山,为要显示同样的事(出二十四16)。耶稣带着三人随行,或许暗指出埃及记二十四1、9,不过这一点不太明确(那次事件中也有七十位长老)。形像改变,或发生变化,在希腊神话和犹太 * 启示文学里都有,可是耶稣此处改变形像,所取材的背景应该是摩西在西乃山上得着荣耀的情形。
九3 犹太文学常描述天使和其他天上的生灵穿着白袍。洗濯(参 NIV「漂白」)平常是家庭主妇的工作,不过这段经文指的是专业的洗濯者,男女不拘。
九4 按记载,伊莱贾没有死;摩西是神亲自埋葬的,而有些(不符圣经的)犹太著作甚至宣称,摩西仍然活着(参:启十一6的注释)。众人都期待,在末日之前,这两位人物会以某种方式回来。
九5~6 彼得「在山上搭棚」的建议,或许与以色列在旷野的会幕有关,在摩西的时代,会幕代表神在以色列人当中。
九7 天上的声音重复了马可福音一11的基本内容,但也许还与另一段经文有关。「听祂」或许是指申命记十八15,那里警告以色列人,要听「像摩西的先知」,就是将要来的新摩西。
九8 伊莱贾和摩西的消失,可以与犹太人的一种讲法相较(后期的 * 拉比特别持此看法),即:伊莱贾可以自由来去,就像天使一样。
九9~10 从他们的文化前提来看,* 门徒很难了解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他们以为,所有死去的义人都会在末日的时候同时 * 复活(参:但十二2)。
九11 犹太人期待在末日的时刻,伊莱贾会出现(玛四5),为主预备道路(玛三1;德训篇四十八1~10),至于他到底会怎么做,则有不同的看法。
九12 伊莱贾来是要「复兴万事」,亦即,使家人重新和好(玛四6;后来的 * 拉比把这种关系的恢复解释为,厘清以色列的家谱,可是那段时期的人对此段经文的了解,可能更为广义)。
九13 多数犹太人都期待真的伊莱贾出现(就是 * 门徒所见、与耶稣说话的那一位),但是耶稣是从象征的角度来解释,把对伊莱贾的应许应用在施洗约翰身上,与当代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同。
九14~32
赶鬼的信心不够
九14~15 * 文士大多不会说自己有能力赶鬼,耶稣的 * 门徒则不同(六12~13)。* 律法师对圣经的了解超过门徒,因此,若门徒无法用其他方法彰显出神的能力,信誉就有问题。
九16~18 这位被鬼附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动作,在历史上许多文化中,精灵附身的人都有类似的情形,今日人类学对精灵附身者的研究也如此证实。有些作者提到,这种鬼附的活动形式,与癫痫症的症状相仿(不过马太福音四24将癫痫与鬼附作了区分);这种相仿的情形可能意味着,鬼掌控了头脑会造成痉挛的部位,而其他方式同样也能刺激它。
九19 成熟的 * 门徒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应该能够处理各样的事;有时教师会让功力比较深的学生来教课。应付眼前的事则需要另一种装备,与教课不同(九29),可是耶稣已经装备了他们(六7~13)。
九20~22 邪灵常会自我摧毁(参五5),各个不同文化中精灵附身的个案莫不如此。亦参九章16~18节的注释。
九23~27 赶鬼通常是藉念咒语请更强的灵来,或藉极臭的树根,或用苦待使之顺从的办法。此处耶稣只吩咐一声就成,显示祂有极大的权柄。
九28~30 犹太教师常私下对 * 门徒解释较艰深的课题。有些 * 拉比被人视为能行神迹,但是很少有人期待他们的门徒也能行神迹,更没有人见奉拉比名行神迹的门徒(39节)。
驱魔者通常只注意自己的能力,或更准确的说,他们只注意自己操纵其他权势的能耐;但耶稣在此却是强调祷告(九29)。
九31 但以理书七13~14的上下文乃是讲到神要将祂的 * 国交给一位像 * 人子的人,而他在得高举之前,必会先在世上邪恶首领的手下受苦(七18~27)。
九32 当时的人对 * 弥赛亚的期待,并不包括受苦在内;要了解耶稣怎样担任弥赛亚,他们的想法与价值体系必须有很大的改变(参:可八29~33)。* 门徒总是尽量对自己的 * 拉比毕恭毕敬。至于同为门徒的,则属同辈,他们彼此辩论的时候,拉比很可能不在场。
九33~37
最大的是小孩子
九33~34 有资金的人可以赚更大笔的钱,但古代社会大部分人没有资本,无法力争上游,生下来是什么角色,一辈子只能如此。就连能赚到一些钱的人,也不一定能进入权贵圈内。有些团体里,阶级是由出生、年龄或在* 律法上的造诣而定;例如,* 昆兰社群每年都重新鉴定每个成员的阶级,他们的座位席次和发言顺序都由此来决定。无论是透过什么方式定夺,阶级问题在古代都是重大的事(参:林前十四27的注释)。许多犹太人期望在来世能有新的地位,不再依据出生,而是看一个人是否忠于神的约。
九35 古时就像今天一样,英雄或有权势的慈善家都会声名远播。* 拉比强调谦卑,但却认为 * 门徒服事他们是理所当然的。
九36 古代的孩子比现代的孩子社会地位低得多,而且完全倚赖父母。
九37 按犹太人的风俗,受差遣的人可以代表差他的人行事,就像今天的商务代表一样。甚至他可以完全代替那差他的人,具有差他者所有的权柄;这个原则也适用于 * 旧约中神的使者,就是祂的先知(撒上八7)。
九38~41
禁止一位真信徒
不久之前,* 门徒奉耶稣的名却赶不出邪灵,而在这里,他们倒批评一个奉祂的名(参九37)行事,赶出邪灵的「小子」(参:民十一28)。这段讨论的形式与一些故事类似,讲到一位著名的教师驳倒知识浅薄之人的争论。
九38 在犹太教里面,分党分派的态度很常见,* 死海古卷可以为证。(有些犹太团体与其他人分道扬镳,只因对逾越节的日期看法不同。)
九39 承认耶稣的名是一回事,而有信心奉这名行神迹,则表示这个人不是专业的术士,只想用更有能力的名字来成就奇事,如一般的术士所为(徒十九13~16)。
九40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或许是一句格言(参一些数据,包括西塞罗──主前一世纪罗马的作家──的作品);耶稣借用这话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九41 这里耶稣是指非常穷的人,* 门徒到他们那里,他们只能用水招待(参六8~11)。按古代的标准来看,这种人也非常穷(王上十七12)。这种举动反映出他们的信心和待客的热忱,通常对自己尊重的教师便会如此(王上十七12~16;参:路十一5~6),但对假教师则不然(约贰10)。犹太教师常提到,当神审判世界时,个人会得到应得的「赏赐」。
九42~50
让人跌倒的刑罚
九42 「跌倒」常是比方,指犯罪,或离弃真信仰。大磨石非常重,绑在一个人的颈项上,他一定会淹死。而这里的用辞是指更重的磨石,要用驴来转动,不是女人所推较轻的那一种。犹太人认为,这种刑罚很可怕,异教徒才会采用;因此这幅画面就更骇人听闻。死后不得埋葬(包括死在海中),被认为是最坏的死法;异教徒甚至相信,死者的亡灵一直会飘浮在他丧身的水面上(参:徒二十七20的注释)。
九43~47 这里的画面是用肉身的刑罚(切断肢体,如:出二十一24~25)与死刑──天庭所宣告的永死──作对比。有些犹太思想家认为,人* 复活的时候,会与他死的时候一模一样(如:殉道的人会缺手缺脚),然后才得恢复。
九48 这里的图喻来自以赛亚书六十六24。以赛亚书或许可解为只适用于尸身的永远毁灭(参:德训篇十11,十九3),但已经有人将这幅图喻解为永久的折磨(犹滴书十六17)。
九49 盐用于献祭(利二13;结四十三24;参:* 禧年书二十一11),因此,这个比方也许与马可福音九48的焚烧有关。
九50 耶稣在此显然将盐转为正面的比方,也许意思是「和平」。按定义而言,真正的盐(和内海的沈积不同,有时那只是不纯的混合盐)并不会失去盐味,因此这使得此一比方的力量更强(参:太五13的注释)。「彼此和睦」与马可福音九33~38的互持歧见正成对比。——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