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家园
阅读导航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注释-《二十一世纪圣经新译》

马可福音相关章:

马可福音

注释

八1-13喂饱四千人(参太十五32-39)

在耶稣认定门徒已准备好接受最终的「考验」之前,祂仍数次展示神国的能力。他们已经知道祂是谁吗?他们已经从那次给五千人吃饱的事例中汲取教训吗?如果有的话,这里正是一个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可惜,他们却依然一败涂地。又有一群人因专心听耶稣的教训而忘了时间,没有东西吃。耶稣又再显示出祂的怜悯;但门徒又再一次表现得无能为力(4节)。他们的思想仍是属世的思想,他们在计算能力时没有考虑到耶稣。耶稣再一次充满耐性地询问他们有多少饼,他们回复的数量实在少得可怜。祂再次向神祝谢,将饼擘开,递给门徒分给众人。神的供应又一次超过他们的需求。

也许,有些批判家认为这次事件只是错误地复述了给五千人吃饱的事例。有这个想法实在不足为奇,但他们却忽略了整个重点。马可故意借着这个与上次近似的神迹,来突显出门徒的迟钝和愚顽(参17-20节)。无论饼和零碎装满篮子的数目(以及吃饱的人数),都与上次不同。这再一次是出于见证人的忠实报导。

八14-21法利赛人和希律的酵(参太十六5-12)

马可提及这次事件,似乎是要再三强调十二门徒完全不明白耶稣,也许同时要为他们解释:他们仍然受世俗思想所影响。或许,当门徒听完耶稣给他们的提醒后(其实是一个小小的比喻),他们便忙于为忘记带饼上路一事而互相指责。他们不单不明白耶稣所言的属灵意义,更糟的是,他们还忘记了耶稣能满足寻求神国的人的肉身需要;祂早已在给数千人吃饱的神迹中展示祂这种能力。这一次,耶稣直接斥责他们(21节)。他们理应明白,法利赛人的「酵」是指他们对人生的态度,除非门徒谨慎提防,否则便会受他们影响。我们同样需要经常提防各种新兴的思潮,或其它各个宗教的思想和教训。基督的道路与世俗的道路截然不同;但我们却在每天的报章、电台广播或电视节目中受世俗思想的耳濡目染。

八22-26医治瞎子

这件显示神国权能的最后事例,可能正反映出门徒在属灵上的瞎眼,但不消多久,他们将回复视力。有几位朋友带一名瞎子来见耶稣;他们与瞎子的信心都将获得回报。他们带瞎子离开吵闹和熙攘的村庄,到了村外,以便能在不受骚扰下听耶稣说话。用唾沫吐在眼睛上和按手在身上,是瞎子所能够感受到的。唾沫本身并没有甚么魔力,即使那是耶稣的唾沫;它只是加添信心和认同的外在媒介。

为何这次医治要分成两个阶段进行呢?是否因为那人的信心不够完全?马可没有这样说。他的信心足以使耶稣没有中断医治的过程,一直待他完全看得清楚。这是否反映出甚至彼得最初也是看见一半的真理?耶稣提醒那人要直接回家,不要再进村,恐防百姓看见他便因耶稣能治病才跟从祂,而不是因为认识耶稣是救主。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施行治病的神迹,总会导致人错误跟随基督的危险。

八27至十52进入神国的代价

我们现在正处于马可福音的中心转折点,和第二部份的开端──这是由彼得宣认耶稣是谁的伟大发现开始。一直「看不见」的门徒终于看见了,但即使彼得仍只有一半的视力(就如刚才被耶稣医好的瞎子)。他知道耶稣是弥赛亚,但却不知耶稣是受苦的弥赛亚。这是神国的代价──不单只耶稣要付上此代价,我们也一样。

由这刻开始,耶稣集中教导这十多位门徒,而再不是外边的群众。祂很少行神迹,虽然若有病人前来求医,祂也不会拒绝。因为门徒既明白了耶稣的身分,就无须继续多行神迹了。然而,「福音」仍然是中心信息。故事由这里迅速发展至在耶路撒冷的最后一星期,篇幅约占本福音书的三分一。这正好解释马可福音为何有时被称为一个有长篇序言的十字架故事。

八27至九13耶稣要付上的代价

八27-30彼得的发现(参太十六13-20;路九18-21)

耶稣带祂的门徒到此处,可能是因为它宁静。这里是犹太人属土的边区,祂仍然可以在周围的村庄传道,而无须被寻求医治的群众所包围。这是一个青葱而阴凉的地区,肯定是巴勒斯坦其中一个最美丽的地方。耶稣就正如任何一位好老师,向祂的学生询问一个重要的问题:「人说我是谁?」这是生命中唯一归根究底要问的基本问题:耶稣是谁?我们对这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的永恒。门徒的响应显示出自耶稣公开事奉的初期,人们对耶稣的不同看法仍没有改变──施洗约翰、伊莱贾、其中一位先知。要像彼得那样宣称耶稣是弥赛亚,已经是从世人的称呼中跨前一步了。倘若我们跟彼得一同对耶稣说:「你是基督」,那么,我们就必须跟随祂,而我们的生命将会得着完全的改变。

为何耶稣要禁止门徒向任何人说出祂是弥赛亚呢?因为首先,人必须亲自找出这个答案,虽然它实际上是一个出于神的启示。其次,因为他们必须认识到耶稣是怎样的一位弥赛亚。祂并非如众人所期望,是一位锋芒毕露、成就辉煌、逐出可恨的罗马统治者、建立一个犹太人王国的大英雄。反之,正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所描述,祂是一位谦卑、忍耐、慈爱、和平的弥赛亚、神受苦的仆人。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马可福音是写在罗马,而彼得在罗马中是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为何马可不在此提及耶稣在这时给予彼得的伟大应许(太十六18)。是否彼得不想作者写出来?马可当然不曾看见彼得成为罗马教会以后世代沿袭的第一任创始主教。

八31至九1弥赛亚要付上的代价(参太十六21-28;路九22-27)

耶稣告诉祂的门徒,祂将会受很多的苦──被宗教领袖(我们已看见他们是耶稣的敌人)所弃绝、在酷刑下致死,并且第三天复活。

彼得「劝」耶稣(32节)。彼得这种不分尊卑的做法,使我们感到吃惊,但曾几何时,我们岂没有质疑过神的行事方式,而且还提议祂换转另一个更接近我们想法的方式?我们没有资格批评彼得。一向以温柔和忍耐来对待门徒的耶稣,这次却直斥其非。像西门彼得那样想规劝耶稣远离十字架的说话,是出于撒但而并非神的想法。这是耶稣曾经在旷野面对和战胜的试探,亦是将来要再次在客西马尼园经历的试探。祂不会向它屈服,凡跟随祂的人也同样不可向它屈服。这是耶稣提出第34节这个严厉警告的原因。「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这句话,不论对基督或对基督徒都同样真确。

彼得反对耶稣走上这条道路,是否因为他自己害怕踏上这条路呢?在非基督徒的眼中,背起十字架是接受奴隶羞耻的死的标记;对遭受逼迫的罗马教会信徒来说,背负十字架有着极真实的可能性。它在人脑海中所出现的影像,是一个被定罪的人正背负着自己将要钉上的十字架,穿过两旁嘲笑的群众,逐步走上刑场,正如耶稣步向各各他时一样。「舍己」表示拒绝跟随人性的自然倾向无论该该倾向是否罪恶,不选择与基督背道而驰的道路。(它的意义远比某些基督徒在大斋期戒吃糖果深远。)然而,这是迈向真正属灵生命的唯一道路;其它选择只会使我们失去永恒。在这种意义上,失即是得,而得即是失。

然而,这些严厉的教训却连接着一个极大的应许:那些行走这道路的人,即使在今生,也能看见神国的大能力临到(九1)。在转瞬间的将来,它将会是登山变像(记载在下一章);在较后的将来,它是指到基督的复活和升天,以及圣灵在五旬节的降临;在最终的将来,毫无疑问是指到基督再来的奇观。它正如大部分的预言,有不同「层面」的应验。

查阅相关章:
更多关于: 第八章   福音   注释   圣经   基督徒   文摘   道尔   唐纳   马可   福音   耶稣   基督   彼得   门徒   的人   神迹   自己的   生命   注解   之光   弥赛亚   他们的   这是   约翰   这一   原文   法利赛   上帝   属灵   先知   文意   荣耀   导论   人子   圣经   犹太人   瞎子   的是   利亚
返回顶部
圣经资料,在线查经,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c.zyesu.com 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