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六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6:1-6 耶稣的第二次加利利传道(3:20-6:6a)。主抽空第二次访问故乡拿撒勒,却受到排斥(太13:54-58)。第一次访问时受到排斥的情景参看路4:16-30。耶稣在拿撒勒受到排斥的原因:①拿撒勒人嫉妒耶稣的社会名望与超群的智慧,对耶稣存有偏见,未能领悟耶稣的福音与神性。如同那些政治、宗教领袖因惧怕自己既存的秩序、利益、地位受到侵害而排斥耶稣一样(2:1-3:12);②耶稣从一开始就不在抱有成见的不信的人面前行使权能(5节);③乡亲们对耶稣的排斥与犹太人对耶稣的排斥是一脉相承的(路4:16-30)。
6:2-3 就甚希奇,说:他们确实因耶稣的教训而惊奇,但并没有怀着谦卑之心探究真正的原因,反而骄傲地顺着罪恶的嫉妒心,轻视耶稣。
6:4 先知……没有:这是当时的谚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喜悦朋友出人头地的丑陋的心态(路4:24)。
6:5 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耶稣行异能的目的不在于异能本身,而是:①把神的爱赐给人;②拯救相信的人;③在显明异能时,首先要求对方有信心。耶稣不会给那些心里刚硬的人行神迹,也不借此引人注目。
6:6-50 耶稣的第三次加利利事工。耶稣从此开始投入更多时间训练门徒,并且开始公开宣告他要通过十字架上的受难显明他弥赛亚的身份。
6:6-13 差遣门徒时的教训参看太10:1-42。
6:6-13 本段和6:30-45之间加插了施洗约翰的死(太14:1-12;路9:7-9)。马可在介绍当时犹太人和希律王对耶稣的评价与见解时,自然地提到了施洗约翰的死。施洗约翰(太11:11)是新约先知中最大的一位,却被一个女人出卖。这说明真理受逼迫,并不只是昨日和今日的事,而是如人类的罪一样根深。只有藉着耶稣基督除灭世界一切的黑暗和罪恶,才能出现完全消灭现实中存在的一切矛盾的日子。因此,生活在现实中的圣徒,应当以信心克服、战胜困难,而不应因罪恶的现实对神发怨言。施洗约翰与耶稣在救赎史上的相关性参看太3:1-17;11:10-15;14:1-12;路3:23-38等。
6:6 诧异:福音书中只有两处记录了耶稣觉得诧异的事情,一是这件事,另一是关于罗马百夫长的信心(太8:10)。这两件事都表明因着犹太人的拒绝,福音转向外邦人,参看路7:9;太8:11-13;犹太人与外邦人得救的关系。
6:14-29 在记录差遣十二门徒的事件中,加插了施洗约翰之死的记录。
6:14 施洗约翰……复活了:犯罪的人常觉心里不安,即使没有人说什么,也会做贼心虚。此处,希律的情况亦然,他虽然仗着权势杀了约翰,但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当他听到耶稣所行的神迹时,自然会有这种想法。
6:15 以利亚……先知中的一位:这两种见解都以旧约先知书为背景。前者出自玛拉基书3:1;4:5,事实上指施洗约翰;后者对耶稣的评价较前者低,将耶稣视为在以色列历史中出现的众先知中的一位。他们的这些评价,与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相比,仍有很大差异(8:27-30;9:18-21;太6:13-20)。
6:16 希律指希律安提帕<太4:1-12,希律的家谱>。大希律死后,希律家族被剥夺了正式的王位,其儿子们作为继承人,成为分封王各自管辖部分领土(从字面上看是治理国家1/4领土的领主)。大希律之后直到A.D.70年耶路撒冷被毁,犹大更是处在彻底的罗马的殖民统治下。耶稣时代以色列的政治结构是罗马,希律双重的统治,平民百姓受到双重压迫。因此当时的百姓都切望荣耀的弥赛亚出现。当耶稣被罗马兵丁钉十字架悲惨地死去时,他们怎么也不能接受耶稣就是弥赛亚。他们忘记了弥赛亚要成就属灵的真以色列,他们只求肉身的以色列的荣耀,这种信仰是错误的<10:45,道成肉身的双重目的;8:27-9:1,弥赛亚思想的展开>。
6:17 兄弟腓力的妻子……娶了:纵观希律家谱,围绕着王位的继承权,出现了错综复杂的杀人与乱伦。本节的希律,受其父大希律婚姻的影响。律法严禁与弟兄妻子有不正当的婚姻关系(利18:16)。希律安提帕是一位宗教爱好者,他清楚施洗约翰所具有的属灵影响力,在道德上与约翰所传信息有一定的共鸣(20节)。但归根结底,他只是将宗教视为道德生活的点缀品,对真正的信仰却毫无所知。事实上他是一个在女人的石榴裙下受摆布的柔弱冲动的人。
6:18 约翰责备手握生死大权的君主,其勇气实为可敬。他是一个宁死不说谎的果断的人。今天有些信徒,常因地位、生计、健康、家庭等原因,应当呼喊时却保持沉默,应当持守信仰气节时却无力地妥协。面对猖獗的黑暗势力,施洗约翰不顾生死大胆地呼喊,对我们颇具启示(徒4:19-21)。
6:21 有一天,恰巧是:经文生动地描绘了希罗底对施洗约翰的报复心。希律与希罗底令人联想起旧约亚哈与耶洗别(王上21:7)。若不例举使人类的始祖亚当犯罪的夏娃(创3:6),我们也能看到女性的影响力是多么大。希律明知所求不符情理,仍向女儿荒唐地允诺(22,23节),理由之一就是他深深地被希罗底的魅力与固执所迷惑。
6:26 希律只得下令杀死约翰的理由:①起誓:古代近东人都认为必须遵行所起的誓。耶稣强烈地警告过不得性急轻率地起誓(太5:34),旧约人物中耶弗他(士11:31-39)、扫罗(撒上14:38以下)都因轻率地起誓而进退维谷。②君王的权威:在古代世界,王的话无异于国法。况且希律起誓时周围都是应邀参加宴会的满朝文武百官,倘若他违背誓约,其作为君王的体统与权威则有可能一落千丈。
6:29 约翰的门徒:约翰的门徒最后一次出现。虽然他们曾急于批判耶稣的门徒,但逐渐离开约翰跟随耶稣,约翰也希望如此(约3:22-30)。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约翰的门徒成为一个分散的团体,其中虽然有的已接受福音,但对福音没有充分的认识(徒19:3)。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施洗约翰在死海边的迈卡勒斯地下监狱,凄凉地落下生命的帷幕。流无辜者之血的希律等人,不仅在末日免不了主的审判,在此世有了一个悲惨的下场。杀死施洗约翰之后不久,希律在与Aretas的战争中战败逃亡,后与希罗底一起被罗马元老院放逐到Lyons,在那里落到悲惨的结局。据Nicephorus,希罗底的女儿撒罗米也被尖利的冰刺伤脖子而死。
6:30-44 五饼二鱼的神迹(太14:13-21;路9:10-17)。这个神迹在本卷书中所占的地位相当重要:①本文以一个巧妙的引言为开头(35-38节),并用七饼喂饱四千人的神迹作为诗篇(8:1-10),耶稣曾指责(52节;8:17-21)门徒们的小信。②教导将要完成福音事工的圣徒要保持平衡的生活态度。消除门徒们在旅行传道时的疲劳,加添他们属灵的智慧与权柄<太28:16-20,门徒的职分>。
6:34 再一次刻画了真正的牧者(约10:1以下)耶稣基督一刻都不得休息的忙碌的形象(3:20)。从35,36节看出门徒对连耶稣的休息时间都不放过的人群牢骚满腹。但耶稣怜悯他们如同没有牧人的羊群。耶稣恨恶罪(太5:29,30),却无限关爱因罪与神隔离的人(约3:16)。
6:35-36 不可将门徒们的意见单纯地视为疲惫不堪之人不耐烦的牢骚。其实他们的意见非常合理。天已黑了,而他们身处旷野,若想要给聚集的众人准备食物,需要二十两银子,他们的计算很正确。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不信耶稣基督的超自然能力。
6:37 你们给他们吃吧:?(路9:13)。
6:38 你们有多少饼:这一节经文蕴藏两个含义:①不要过分在意自己的不足和软弱。即使我们的信心只有芥菜种那么大,主也视为至宝(太17:20)。因此,我们应当迫切寻求更大的信心;②微不足道的力量,只要被耶稣所用,就可以发挥伟大的功效。因为神能使无变为有(罗4:17)、拣选世上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林前1:27)、使一粒种子结实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太13:23)。
6:42 都……吃饱了:神供应我们一切的需要(腓1:19),但没有应许会满足我们世俗的情欲(多2:12)。倘若众人继续只求五饼二鱼的神迹,耶稣会拒绝他们,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是因为:①神迹的目的并不单为满足肉体的需要;②不使他们忘记劳动的真正意义,陷于懒惰中;③恐怕他们不但不感谢神,反而报怨神(民11:6)。总而言之,体验过神迹的众人,应当首先认识到行神迹的真谛,而不是追求神迹本身,应当思念灵魂的饱足胜于肉体的饱足。
6:43 装满了十二个篮子:?(路9:17)。
6:45-52 路加福音省略了这个神迹,马太福音记录得很详细,可参照太14:22-33注释。约6:15说明耶稣打发门徒先走,自己往山上祷告的原因。(“知道众人要强逼他作王”)。加利利的居民狂热地要求耶稣成为带领民族解放的政治领袖。为此耶稣辞别门徒,与神共享隐秘的相交。
6:48 看见门徒摇橹甚苦:虽然耶稣在独自祷告(46,47节),但他心中充满对门徒的关爱与担忧。祷告并不是处在真空中的自私的冥想,而是向上是对神的感谢与恳求,横向是为别人献上的代祷<王下19:15,祷告的要素与形式>。夜里约有四更天……要走过他们去:四更天相当于凌晨3~6点,假如暴风雨从晚上9点左右开始,门徒已经在风浪中煎熬了九个小时。虽然他们竭力摇橹,船只前进了十里路(加利利海的东西宽度为约二十里路)(47节)。主耶稣为何过了这么久才帮助他们:①为了磨练门徒的信心:门徒将来建立、扩张教会,不知会遇到怎样的逆境。要胜过火一样的试炼(彼前4:12),极其需要预先操练信心;②为了强调救恩的宝贵与信仰的热忱,福音是何等宝贵,决不是廉价的,应该有恳切寻求神的热心。
6:50 你们放心!是我:对面临沉船危机的门徒,这句话是最大的安慰。其实在我们周围,到处潜伏着危机,惟有万有之主耶稣基督才能完全消除人生的一切黑暗与不安(约14:27a)。
6:53-56 有力地刻画了“医治者”耶稣的形象。在这里登场的患者大概可分为两种人:①相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并靠他得蒙医治的人;②不关心属灵的事情,只追求耶稣能力的人。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