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四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四章-《精读本圣经注释》
14:1-11 加略人犹大背叛耶稣(太26:6-16;路22:1-6)。这件事发生在受难周的星期二,女人膏耶稣事件(3-9节;太26:6-13)发生在受难周之前的星期六,马太和马可均将两件事放在一起。
14:1-2 (路22:1,2)。
14:3-9 (太26:6-13)。
14:3 哪哒:从香木植物Nardostachys Jatamansi的根提取的粘稠的香味液体。不能在巴勒斯坦地区栽培,主要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脉或印度地区,因此价格昂贵。犹太人和罗马人惯于用这种香膏涂抹尸体防止腐臭。亦会用它膏抹来访的贵客的头。所罗门的雅歌书中三次提到(歌1:12;4:13,14) “哪达”(nard)或“哪哒”(spikenard)。
14:5 三十多两银子: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价,一玉瓶哪哒香膏几乎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年的工钱,可见其珍贵。
14:10-11 (太26:14-16)。
14:12-72 受难周星期四发生的事件:最后晚餐(12-26节)→预言彼得不认主(27-31节)→客西马尼园的祷告(32-42节)→耶稣被捕(43-53节)→大祭司的审问(53-65节)→彼得不认主(66-72节)。宰杀祭牲预备逾越节晚餐与耶稣的被捕,相隔数小时接连发生。耶稣就是那背负世人的罪、默默无声被牵到宰杀之地(61节)的神的羔羊(约1:29;赛53:4-7)。耶稣承受的一系列苦难:①构成福音书的高潮的事件。②与耶稣的复活、升天一并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路9:28-36,耶稣生涯的五大事件>。只有正确理解这些事件,才能真正领悟福音的真理——耶稣不像犹太人所期待的以荣耀的弥赛亚身份来临,却以受难的弥赛亚身份降临这个世界<10:45,道成肉身的双重目的>。福音书都没有记载受难周星期三发生的事件。
14:12-16 门徒依耶稣的吩咐准备逾越节的晚餐(太26:17-19;路22:10-13)。
14:13-14 客房在哪里:据犹太人习俗,家里若有空余房间,主人应当无条件为到耶路撒冷过逾越节求住的人提供住宿:①耶稣特别指明要门徒在拿着一瓶水迎面而来的人家里准备逾越节的筵席,要门徒顺服他。②家主欣然接待他们,尽管主人明知如此会受到法利赛人,文士与大祭司的报复(约9:22)。
14:15 大楼:有人说这间大楼是作者约翰马可(John Mark)家的大楼,但证据不确凿。
14:17-21 耶稣预言加略人犹大将要出卖他,第四次预言受死(太26:1-5,20-25;路22:21-23)。马太和马可认为耶稣与门徒一同吃逾越节筵席时说了这个预言(18节;太26:21),路加则认为耶稣是在吃完逾越节晚餐、喝葡萄酒时说了这个预言(路22:20)。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作者更着重耶稣所说的犹大背叛的预言。
14:22-26 耶稣将逾越节筵席设立 为最后的晚餐,制定了圣餐仪式(太26:26-30;路22:14-20)。圣餐与逾越节密切相关,意义重大:①逾越节晚餐是为了纪念神拯救在埃及作奴仆的以色列民,圣餐是为了纪念耶稣从撒但权势下解放罪的奴仆。②在逾越节之夜涂在门框上的羔羊之血,使以色列百姓免于死亡(出12:1-14),象征借着死亡拯救人类的神的羔羊耶稣基督的宝之血(约壹1:7)。从启示史、救赎史角度来看,新旧约圣经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紧密地连接的。③与用牲畜之血所立的旧约相比,新约是耶稣用自己的血所立的(24节;林前11:25),此点希伯来书也明确阐述(来9:11-22)。④耶稣给门徒掰的饼,象征他为人类的罪在十字架上受责罚、被压伤的身体(赛53:4,5)。耶稣用饼和葡萄酒表明自己代赎之死的意义,为使门徒纪念这意义而制定了圣餐<圣餐仪式 参看路22:19,圣餐和圣餐仪式>。
14:22 他们吃的时候:逾越节晚餐程序与初期教会“圣餐仪式”<路22:19,圣餐和圣餐仪式>相似,但前者更为复杂:①家主献上感恩祷告,家人喝第一杯葡萄酒,由此晚餐开始。②接着吃苦菜(出12:8)、蔬菜,纪念逾越节。③通读逾越节来历的记载,读Hallel赞美诗(诗113-118篇)的第一部分诗113,114篇。④喝第二杯葡萄酒,吃无酵饼和羔羊肉。⑤喝第三杯“祝福之杯”,家主再一次献上感恩祷告,家人同唱赞美(Hallel)剩余部分。⑥喝最后一杯葡萄酒。整个圣餐仪式共喝四杯葡萄酒。
14:24 立约的血:?“立约”(Covenant)思想贯穿整本圣经,在十字架上达到高峰。约的内容<申29:25,考察立约的语源>就是神对人类救赎的成就,神的救赎计划藉着亚当(创2:7;3:15)→挪亚(创6:18)→亚伯拉罕(创15:18)→摩西(出24:8)→大卫(撒下7:12-16)逐渐显明,最后藉着耶稣完全成就。圣经中“血”意味着生命(创9:4-5;利17:11)<申12:23,圣经中的血的概念>,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罪的赦免又与保全生命有关(来9:22)。因此,正如神用牲畜的血与摩西立旧约一样,为了拯救因罪死亡的人类,神用耶稣的血立了赎罪的新约<利 绪论,血祭的原理>。
14:27-31 耶稣预言彼得将三次不认自己(太26:31-35;路21:31-38;约13:36-38)。虽然彼得发誓不会这样,但人的誓言在神面前彻底失败(太26:31-35)。
14:30 鸡叫两遍以先:意味着彼得将在星期五黎明时分不认耶稣。
14:32-42 离被杀不到24小时,耶稣在客西马尼园向父神祷告的场面(太26:36-46;路22:39-46;约18:1)。重要事实及教训:①耶稣(1:12,13)以40天的禁食祷告开始了公开事工,此后从未间断过祷告(太14:23),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更没有忘记祷告(路22:39)。②面对死亡,耶稣如此悲凄、痛苦地呼求神,意味着他虽然是神的儿子,却带着与我们一样的肉身和性情来到世界(约壹4:2)。③为主殉道的人(徒7:55-60),能怀着平静的心态走向死亡,因为他们知道死亡是荣耀之路;耶稣却不然,他极为苦闷,因他的死并不是荣耀的殉道,乃是被神离弃的死亡。就是说,耶稣的死是代替全人类的罪债、被神离弃的代赎之死(林后5:21)。④在极端的痛苦和烦恼中,耶稣仍称神为父,并把自己的一切交托给父神。他明白虽然父神暂时离弃自己,但不是完全的离弃;也预知和确信自己的死将要拯救人类(腓2:8-11)。耶稣这么做虽然是出于对人类的爱和对神的顺服,但他存心顺服以至于死的事实清楚晓谕我们,圣徒作为神的仆人应当“无论作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林前10:31)。
14:32 客西马尼:意指“榨油坊”。客西马尼园位于耶路撒冷城东,坐落在橄榄山西山腰,园内有茂盛的橄榄林,“客西马尼”之名即因在那里榨橄榄油而得。
14:33-34 彼得、雅各、约翰:耶稣最后一次挑选他们三人作伴(5:37;9:2)。这种特殊待遇表明他们是耶稣的大门徒,之外没有更深的意思。耶稣和他们一起到客西马尼园之后,命令他们警醒,大概希望他们明白自己为救赎人类而将要承受的至大苦难,能与他一起分担此痛苦,并为之祷告。耶稣让他们“在这里等候警醒”,使他们与自己保持一定距离。因为耶稣虽然需要门徒同心祷告,但救赎人类的事工毕竟是由耶稣在神面前独自承担。
14:35-36 阿爸:?(Abba)亚兰语父亲的亲密称呼。但是犹太人认为用”阿爸“来称呼神是不洁净的,所以不用这个称呼。而耶稣使用这个称呼却显得极为自然,因为耶稣作为独生子,与父神是最亲近的关系(约1:14;3:16;10:15)。耶稣恳求神免去十字架的苦难;①证明他所背的十字架极其沉重和痛苦。②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在神凡事都能“(耶32:17;路1:37)。只要从你的意思:表明耶稣对神完全地顺服。
14:37-38 见他们睡着了:门徒白天作了很多事,并且夜已深,大概很疲倦。在危险即将临到的关头,他们理应警醒(34节)。他们入睡:①足以使他们为刚刚所发的誓言(31节和耶稣同死,也不会不认他) 感到羞愧。②暴露他们属灵的无知和迟钝,他们尚未体察耶稣的痛苦,尚未认识到当时是“黑暗掌权的时候”(路22:53)。③如实地证明人肉体的软弱。因此耶稣督促他们再一次警醒。
14:41 仍然睡觉安歇吧:并不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试炼,让他们解除身体的疲劳的意思。看到门徒睡觉,耶稣紧接着说“起来,我们走吧”(42节),这句话分明含有“你们还在睡觉安歇吗?”的意味。
14:43-52 耶稣终于被罪人逮捕的场面(太26:47-56;路22:47-53;约18:2-11)。发誓要和主一起受死的门徒(31节)已逃之夭夭(50-52节);尽管耶稣曾恳求父神“倘若可行”就免去死亡,并为之努力和痛苦(34-36节),此刻却勇敢面对这一切,参看马太平行经文。
14:48 如同拿强盗:耶稣如此被捕,成就了圣经的预言,以赛亚预言的弥赛亚说“……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赛53:12)。
14:51-52 四福音书中只有马可记载了这件事。马可为什么记录耶稣被捕的事件时加插了这段插图呢?对此,学者们意见纷纷,其中最有力的看法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马可本人。马可讲述“一个少年人”的故事,虽没有写名字,但是为了强调当时所有人都完全背叛耶稣的事实,揭开了自己羞愧的往事。
14:52 麻布:希腊语“sindwn”指麻纱,在巴勒斯坦非常贵重,犹太人一般用来裹尸体(15:46)。但财主会用麻布作睡衣或外套,这也增加了少年人为马可的可能性。马可福音的作者约翰马可(John Mark)是耶路撒冷富有的财主。
14:53-56 耶稣被带到大祭司该亚法家,受全公会非公开审判。只有约翰记录了之前亚那审问耶稣的事件(约18:12-14,19-23)。马太和马可记录了这件事,参看太26:57-68。
14:55 全公会:与13:9的公会不同,指的是以色列人的公会(Sanhedrin)。从旧约时代(民11:16)至耶路撒冷灭亡(A.D.70),全公会一直是犹太人的最高审判机构。大公会由一名议长(大祭司)和70名法利赛人或具有文士身份的议士组成,只要凑足具决定权的人数 就可以开会。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守护摩西的律法和长老的传统,管治和惩戒违背律法及传统的人,拥有处理百姓的民事纠纷的权柄。因为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之下,大公会无权判处死刑,必须上诉到罗马政府所派的犹太总督那里。祭司长已定耶稣死罪(64节),又把他交给彼拉多(15:1,3),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大公会的使命本来是引导百姓在神面前有虔诚的宗教生活和良好的社会生活,却被形式上的律法主义束缚,想方设法要杀死成就律法的耶稣,罪过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14:66-72 彼得不认耶稣(太26:69-75;路22:54-62;约18:15-27)。在路加的平行经文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在这里只看“自我破碎”。人常说基督教是自我否定的宗教,确实如此。但这种自我否定是为了在神面前恢复纯粹的人性,而不是要否定整个人格。“自我破碎”的理由:①人是神所造的(创1:26-27),意味着神是人类的主。人若不明白这个事实,自认为是主人而随心所欲,实在是愚蠢而悲哀的。②人是罪人(罗3:9-18),自从亚当犯罪以来,人类深受罪的辖制。神的公义必惩罚罪,人若不明白自己是罪人,必然要受到审判(罗5:12)。③人是有限的(彼前1:24),人的肉体非常软弱,如同瓦器,人的感情意志和能力也都是有限的。但人错误地信赖自己的能力,因此在神面前必然跌倒(箴16:18)。“自我破碎”意义:①在神面前真实地承认自己的一切,将自己完全交托给神。②破碎自我与悔改相似。悔改的动机在于回顾往事,察看过犯并求神赦免<路13:1-9,关于悔改>;破碎自我的目的在于承认自己的不完全,恳求神的帮助。③自我破碎是领悟并相信: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人,他是全知全能的,是从罪里拯救百姓的救主。“自我破碎”结果:①神赦免我们以往的罪,不再纪念(赛43:25)。②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和平(约8:32)。③神以长阔高深的恩典爱我们,一生与我们同行,并且召我们作他的工人(林前4:1)。这就是我们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我们应当努力破碎自我,使神完全掌管我们的生命(腓1:20-21)。
—《精读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