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第十一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一章-《圣经背景注释》
马可福音第十一章
十一1~11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
后期犹太教师从 * 弥赛亚的角度来解释「王骑着驴」(亚九9),不过当时是否所有的群众都了解耶稣在此是以弥赛亚自居,却不清楚。如果当时有罗马驻军在城外,看出耶稣的意思,一定会立刻将祂逮捕。
十一1~2 先锋或使者通常是两人一组(六7,参十四13)。耶稣选择一匹驴驹,而不是一匹长成的驴,再度显示马可刻意描绘祂的谦卑。
十一3 在逾越节的时期,耶路撒冷一带的居民必须接待客人,因为古代世界的犹太人都会在这个节期前来朝圣。对此一问题的反应,意思可能是:「借这些给耶稣,那位教师」(* 亚兰文 rab 可以译为「雇主」或「主人」),或「借这些作服事神之用。」
十一4~6 在许多城里,住家的大门都面对一个和邻居共享的院子;在小乡镇内,进门的路可能正对着通过全镇的泥路。一般人骑驴,都会骑成年的驴,而不会骑从未被骑过的驴驹,因此,* 门徒解开驴驹的用意,或许连驴主一时也无法测透。
十一7~8 把衣服铺在路上,代表向王表达崇敬(王下九13)。挥舞树枝也是表达对领袖的尊崇(参:马喀比一书十三51;马喀比二书十7)。住棚节时(秋天)所用的大型棕榈枝,逾越节(春天)还不会有,除非是从耶利哥带来;这里提到的树枝比较小,驴驹都可以走在上面。(诗一一八27所描写的节期光景中,举树枝也是崇拜的一部分)。
前来赴节的朝圣者,通常会受到已抵达之群众的欢迎,因此并不一定所有的群众都了解耶稣进城的重要性。然而,从十一章10节群众的宣告来看,在马可福音的古代读者心目中,这一场面极可能便是代表君王的行伍。
棕榈枝
_
十一9 「和撒那」的意思是「哦!拯救!」这一词与9节的第二行都来自诗篇一一八25~26。诗篇一一三~一一八篇称为哈利路诗篇,逾越节时经常吟诵,因此大家都十分熟悉;每年到了这个时节,对戴维国度恢复的期待都达到顶峰。
十一10 在要来的 * 国度中,戴维或他的后裔将掌权(如:赛九,十一;耶二十三),这个期待此处与奉主名来的那一位连在一起。(戴维是他们的「父」,意思是他为「拯救者」,而不是指祖先:参:赛九6;王下十三14。)逾越节是纪念神将以色列从埃及为奴之地拯救出来;因此每到这个时节,犹太人对于未来神将拯救他们脱离现状的期盼都极强烈,而罗马人在耶路撒冷的驻军也加强警备,以防任何动乱发生。倘若群众把耶稣当成这类盼望的对象,便是认为这位教师具 * 弥赛亚的身分,将能带领他们击败罗马人。
十一11 古代一天的工作始于日出;圣殿献「晚」祭的时间,是现今的下午(大约三点左右)。「已晚」可能不是指「已暗」,而是说当天圣殿的活动即将结束。
十一12~25
圣殿与树:审判将临
耶稣在圣殿先知式的抗议动作,前后由咒诅无花果树的故事包围,而这举动也是一种审判的 * 譬喻。无花果树是巴勒斯坦一种很平常的树。
十一12~14 每年这个时候,离无花果可吃的时间大约还差六周。而在三月底,应该已有一些美味的果实挂在枝头,到五月底便可成熟,这些是早收的无花果;主要的收成则为后收的无花果,收获时期从八月中直到十月。如果只有叶子而没有早期的果子,那棵无花果树大概该年不会结果子──早期、后期都不会。大家都知道当时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而耶稣的重点则是在讲假充会结好果子的树(参:耶二十四)。有些犹太人的故事说,非常圣洁的人若是咒诅某人或某物,能毁掉他们;耶稣在这里用到咒诅的权柄,为的是以行动作* 比喻,来教导祂的 * 门徒。
十一15 从全国各地来的犹太人,甚至于加利利各个城镇来的人,各自用的都是当地的货币,到了圣殿就要换成标准钱币。另一方面,献祭的牲口也不会从老远带来,而可以遵照摩西律法的简化规定来办:到耶路撒冷再买祭牲。因此,兑换银钱和卖鸽子都有必要,从某个角度而言,也合乎圣经。问题不在是否可以有兑换银钱的人,而是将外院变成以作生意为主、而不以敬拜为主,是否应当。逾越节的期间,朝圣者何止成千上万,商人的临时摊位一定相当大;搅乱其中的一些主要部分,必定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十一16 后期的 * 拉比律法也提到,不许人拿不必要的东西经过圣殿,以免玷污,但是从来没有人像耶稣这样强力抗争过,似乎也没有人质疑在节期时可以把外院当成作买卖的地方。
十一17 耶稣引用了两段经文,来解释自己攻击的行为。第一处为以赛亚书五十六7,神的家是为万民而设(王上八41~43;赛五十六7),而在* 旧约中,圣殿要区分的只是祭司与百姓。但在耶稣的时代,由于顾虑洁净问题,圣殿也按种族、性别来区分,犹太妇女在以色列院外较低的一层,非犹太人则在最远的院中。耶稣关心到 * 外邦人的敬拜,对宗教机构内的种族区分提出抗议。
祂所引用的第二段经文为杰里迈亚书七11,杰里迈亚责备犹太人,因他们以为犯了罪还可以用圣殿作避风港;剥削穷人的人认为圣殿会保护他们,神却会毁掉圣殿(耶七3~15)。
贼的「窝」是强盗存放掳物之地;在主后六十六年,有叛徒「劫掠」圣殿(* 约瑟夫和马可用同一个词来描述),把圣殿的对象抢走,杀死祭司,更加倍惹动神的怒气(见:可十三14的注释)。
十一18 只要了解祭司的专权,就可以想见,他们认为耶稣对圣殿的攻击威胁到他们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他们和罗马人以及自己的百姓能维持关系,主要是靠赖他们的权威,以及能在圣殿中维持秩序。
十一19 耶路撒冷在逾越节的时候非常拥挤,容不下所有前来朝圣的人,不过朝圣者多半都会在城墙之内吃逾越节的筵席。
十一20~24 有些犹太经文用「移山」来讲期限一直拖延,或不可能做到的事,只有最敬虔的人才能完成(* 拉比将它应用于看来学不会的学科)。因此,耶稣乃是在说,对有信心的人而言,没有一件事不可能。在忠心的仆人面前,神的 * 灵将一座山迁移,这比方也出现在撒迦利亚书四6~7──那里的忠仆是受膏君)。一个人所讲的话若后来能实现,便表明是出于 * 圣灵的感动(如:王下二21~22,四3~7、41~44;哀三37;徒三6、16)。
十一25 祷告最普通的姿势便是站立(常包括举手);跪下的情形相当少见。
十一27~33
仗着谁的权柄?
十一27~28 祭司长是保护圣殿的人,也负责与罗马人打交道,他们会认为耶稣的行动是对他们的权柄直接的挑战。
十一29~30 耶稣在此的论点为,祂的权柄和约翰的权柄来源相同,都是从「天」(犹太人说「神」的方式之一)而来。这个论点是根据犹太人的法定原则:委派的使者能全权代表差遣的人。如果约翰的权柄只出于人(参:申十八20;耶二十三16),他们就应该坚持反对他(申十三1~11);但如果他的权柄是出于神,而他们不听,神就会和他们算账(申十八18~19)。
十一31~32 祭司长是政客──比没有政治实权的 * 法利赛人名声更差,他们必须在百姓所关怀的事和罗马政权的关注之间取得平衡。民意不容抹杀,所以,倘若他们的决定会导致百姓的不满(十一32),就要格外小心。
十一33 反诘(十一29)是辩论的正当方式;他们既抽身,不照 * 修辞式辩论的规定回答,耶稣就不必继续与他们对话。
—— 《圣经背景注释》